《共产党宣言》有23种中译本

来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产党宣言》是多年来对我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建国前至今,关于《宣言》各种版别的不同译本累计达23种,其中包括1949年建国以前有9种中译本,建国后有8种中译本,以及香港、台湾出版的6种译本。更多新译本的涌现,不仅更广泛地传播了这本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不朽名著,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这本经典文献。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中译本;文献;考据
  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9)02-0003-05
  
  2008年7月3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研究员的《〈共产党宣言〉与中华中族的百年命运》一文(以下简称《杨文》),文中就《共产党宣言》12个中译本的译者、特点、出版情况等作了全面、扼要概述,对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很有帮助。我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伊始,一直教政治理论课,几乎年年都要学习、讲解《宣言》。对这一本划时代的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可以说我心有专注,情有独钟,长期搜集、收藏不同版别的中译本,并进行比较研究。《杨文》促使我去盘点核实我所知道的各种中译本,累计竟有23种之多,足见《宣言》是多年来对我国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现在把《杨文》尚未提到的11种中译本简介如下,并对《杨文》某些不确切和过于简略之处稍加订正和补充。
  
  一、1949年建国以前有9种中译本
  
  早在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出版150周年,我曾在3月4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发表《魅力无穷的经典名著》,文中提到“中文先后有过十五种中译本”[1]。当年5月我到中央编译局参加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会时,编译局一位老领导曾经问我:“老高,你说《宣言》有十五种中译本,真有这么多种吗?”我说,这是依据我搜集到的资料统计出来的。近十年来,我又查寻到八种中译本,所以总共有二十三种。本文所补充介绍的这十一种,其出版地点是:两种在东京,一种在北京,一种在莫斯科,三种在香港,四种在台北。
  第一种中译本是1907年在东京出版的。由当时留日学生署名蜀魂翻译的。东京社会主义研究社1906年12月出版的幸德秋水著、蜀魂译《社会主义神髓》一书曾附有社会主义研究社的“社会主义丛书出版预告”,其中列出全是蜀魂译的五本书,有一本《共产党宣言》,德国马尔克、嫣及尔(即马克思、恩格斯)合著[2](P274-275)。
  第二种中译本是1908年在东京出版的。由当时留日学生署名民鸣翻译的。1908年1月15日在东京出版的《天义》报月刊第15卷曾经刊出该报关于出版社会主义书籍的如下广告:“本报下册汇列新译各书成一最巨之册,其目如下:”第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马尔克斯因格尔斯著(即马克思恩格斯著),还有克鲁泡特金著《面色略夺》等。广告之末还写明:“特此预告,不日出版。”在这一期《天义》报上还首先发表了民鸣译的恩格斯著《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2](P286-293)。查1908年3月15日出版的《天义》报第16、17、18、19卷合刊,登载有民鸣译的《共产党宣言》前引和第一章全文。但是3月下旬该报停刊,没有见到后续第二、三、四章译文,也没有见到此书单行本。
  二十多年前,我曾写信请日本朋友、京都大学狭间直树教授(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专家)帮我查寻日本各图书馆是否收藏有以上两种中译本,承他复信告以均无所获,并且复印了上述《社会主义神髓》一书的版权页和《天义》报所载民鸣译《宣言》的前引和第一章,寄赠给我。版权页上增加的信息有社会主义丛书的代售处为日本东京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町中国留日学生会馆。《宣言》第一章的标题资产者与无产者,民鸣译为绅士与平民。现在我把1907年、1908年这两种中译本的信息公诸于众,深望热心人继续寻觅。
  第三种中译本是《杨文》评介的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在国内最早出版的这个中译本在20年代~30年代多次多处重印,广为传播,可以说是培养了一整代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我也是在1944年上高中二年级前,一位进步老师借给我读这个译本,才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后来直到1980年我才从《红旗》杂志社图书资料室借到1965年该社翻印的陈望道译本的简体字本复印一册。陈译本第一版只印1千册,现在仅保存有11册。《杨文》列出了这11个收藏处,可惜其中有4处写得不准确。现据红色收藏家范强鸣选编的《红色中华第一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的图文解说和有关资料加以订正。中国革命博物馆已于2003年2月28日改名中国国家博物馆,延安革命博物馆应为延安革命纪念馆(自1950年7月建馆起从未改名),山东广饶市博物馆自1995年12月改名山东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浙江上虞县档案馆应为浙江上虞市档案馆(上虞自1992年10月18日撤县改市)。
  第四种是1930年华岗译本。《杨文》只说华岗是“我党理论家”,这里略加补充。华岗(1903~1972),生于浙江龙游贫农之家,1920年小学毕业考入衢州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24年转入宁波四中续读高中,把幼名华延年改名华少峰。这一年春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多署名少峰,秋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即担任团宁波地委宣传部长,1925年夏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校方开除,团中央即任命他为团南京地委书记,9月他在南京加入共产党。从此奔波于大江南北,1928年受命作为代表到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和中国共青团五大,在会上当选团中央委员兼宣传部长,还兼任中共江苏省委的部分工作。1929年党中央在上海成立华兴书局,他受命要按照1888年恩格斯亲自校订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重新翻译出版。他参照他学习过的陈望道的译本,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终于在1930年初,由华兴书局出版了第一次署名华岗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英文对照本(从这时起他发表文稿才用华岗)。我是在1973年~1978年因人大停办,转到北大教书期间,从北大图书馆头一次借读到这个译本。到1982年秋才又从北大借出此书复印一册。另外,我于1957年年底在东四人民市场旧书店还买到《马克斯主义的基础》一书,署名彭汉文编译,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社1938年5月出版,内容包括华岗译《宣言》。长期以来我对此书编译者彭汉文是否华岗别名,难以判明。《杨文》也讲到:“1930年3月,华兴书局又以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社名义出版了署名潘鸿文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书。该书除收入华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上述三篇序言外,还收入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和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不难看出,该书的译者和编者对《共产党宣言》已有了很深的研究”。按照这种说法,该书编者潘鸿文和译者华岗似乎是两个人。我认为,这两本书的书名与内容完全一样,此书编者潘鸿文与上述我买到的那本书的编译者彭汉文,发音相近,可以肯定是同一个人。那么潘鸿文与彭汉文是否华岗的别名呢?前两年华岗的女儿华景杭来拜访时我同她探讨了多次。景杭1947年出生,华岗于1955年因胡风案蒙冤入狱(1972年惨死狱中,1980年彻底平反),她不可能知道往事细节。从她送给我的向阳著《华岗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得知:华岗1924年在宁波四中参加革命活动时有一位亲密战友潘念之,本是宁波育德中学教师,比华岗大几岁,当时他担任团宁波地委书记,华岗是宣传部长,“团宁波地委给上级写了许多报告,署名都是潘枫涂(念之)和华少峰的名字或代号。”[3]我们都认为华岗以潘鸿文为别名出书很可能是为了纪念他的老战友,至于到1938年又改名为彭汉文,可能由于此书已从上海改为在汉口出版。
  第五、六、七种中译本,就是《杨文》所写的1938年成仿吾、徐冰合译本,1943年陈瘦石译本和博古校译本。既然博古的校译本是1943年8月才出版,可是《杨文》又说这个译本发行量极大,“自1938年到1949年估计在几百万册”。这里所说的1938年显然不准确,发行量也不可能达几百万册。当时各解放区干部总数才约有几十万人。我于1948年在解放区华北大学当研究生时,也是研读这个译本。
  第八种中译本是乔冠华校译本。为纪念1948年《宣言》出版百周年,中国出版社在香港出版了这个校译本。我早知有这个新版本,但是在国内一直查不到。直到1988年10月我到香港中文大学讲学时才复印一册带回。该书仍然署名译者成仿吾、徐冰。乔木(乔冠华的笔名)在校后记中说:“由于德文版本之不易找到,目前的译本是根据英文校的——尽管原译是根据德文译的。除掉误植和个别的字句而外,比较重要的校正可以说是很少的。”如果只看这个说明,就会认为这个新版本不能算是新译本。但是我粗略比较一番,改动竟有近百处之多。仅举一例,原译第二章在表明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区别时说:共产党“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底超出民族的共同利益”,乔木校译时改为“坚持全然和民族问题无关的整个无产阶级底共同利益。”所以本书尽管乔木谦虚地仍然署名成、徐译,实际上应该说是一种新的校译本。
  第九种中译本是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在莫斯科出版的《宣言》百周年纪念版。《杨文》说:“1949年初该版本运到中国”,此说恐不准确。该版本里封明确印有“一九四九。莫斯科”,即是说该书最早也是1949年春天才出版。我是1949年3月6日随华北大学队伍进入北京城,曾经贪婪地多次逛书店,到12月间才买到这个珍本(也可能早几个月已开始出售)。
  
  二、建国后有8种中译本
  
  第十种中译本是1953年成仿吾的校译本。中国人民大学于1953年12月5日出版了《共产党宣言》新版本,封面写明“马克思诞生一百三十五周年纪念版”,里封写明成仿吾、徐冰合译,又加上〔校译版〕,印数2349册,定价0.26元。当时学校发给我们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全体教师人手一册。成仿吾副校长在“重校后记”中说:1938年他与徐冰合译的本子有很多缺点,直到1944年他从敌后回到延安才利用空闲加以校正,但是这个校正本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遗失了,这次校正又是他一人作的。这次校正他又作了很多修改。例如,《宣言》开头一句,旧译“一个巨影在欧罗巴踯躅着”,新译改为“一个魔影出现在欧罗巴”;第一章节一句,旧译“一切过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新译改为“一切从来底社会底历史是阶级斗争底历史。”
  第十一种中译本是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于1954年在莫斯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本第1卷中的《共产党宣言》的译文。粗读可能以为此书就是采用上述莫斯科1949年初出版的《宣言》百周年纪念版的译文。细加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全书(不包括四篇序言)修改有67处之多,应该算是一个新的校译本。例如,在《宣言》开头引言中,百周年版译为“各国共产党人”,《文选》改译为“属于各种不同民族的共产党人”,这是重要的订正。因为1848年世界上只有一个共产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它约有400个党员,有德、英、法、比等多种民族成员。
  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种中译本,就是《杨文》所说的中央编译局于1958、1964、1972、1995、2008年先后重新校译的5个译本。这是出版数量最大、影响最大的译本。
  第十七种中译本就是《杨文》最后简略提及的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成仿吾根据德文重新校译的新译本。本来自1953年1月中央编译局建立以来,人民出版社通常出版中央编译局翻译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为什么1978年能够另外出版成仿吾翻译的《宣言》呢?内中秘情现在可以披露。原来是成老对中央编译局的译本不大满意。他从1954年起先后调任东北师大和山东大学校长,“文革”中横遭批斗。1972年8月毛主席见到山东省委上报的要保护的老干部的名单,其中就有成仿吾,毛主席特批“此人来北京”。9月他来京,可是到翌年2月仍未安排工作,只好又回济南。1974年7月他写信给毛主席,谈到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翻译问题,又说自己有德、英、法、俄、日五种语言文字能力,愿意从事这方面的翻译工作。8月间毛主席批示同意他专门从事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文本校正工作,“在中央党校安排一个位置,给几个助手”,并且要他来京参加国庆大典。12月间他出任中央党校顾问,调李逵六、白晓明等熟谙德文等外文的年轻同志协助他重新校译《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原著。1975年8月《宣言》校译本初稿铅印出来后,成老曾派人到北大国际政治系找到我(1970年人民大学停办后我于1973年调到北大教书)。他还记得我这个当年的“年轻小伙子”,要我参加初稿的讨论。他甚至还约请乔冠华同志参加讨论(乔当时担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无暇顾及)。这个校译本经过三年努力、三易其稿,到1978年11月才问世,初版印数5万册,1979年3月18日我收到他赠书一册。这个新译本对中央编译局的译本作了很多、很大修改。成老在讨论中多次对我们讲:《宣言》开头一句原来译为“幽灵”,这是博古1943年根据俄文本改的,改坏了,幽灵是死人的灵魂,马克思用的德文Gespenst不是这个意思。1938年他把此词译为“巨影”,1953年改为“魔影”,1978年又改为“魔怪”。可见《宣言》中的重要词语,他在几十年之中一直都在不断推敲应该如何准确、鲜明、生动地译为中文。当然,1978年他这个新译本也并非别人都能同意的,都认为译得最好的。近30年前我曾拟好了要点,准备就这个新译本写一篇书评,提出一些不同看法。我亲自到中央党校成老寓所找他面谈。当时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刚一年,成老是校长兼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工作,极为忙碌。但是他依然热情地同我交谈《宣言》中的好多译文问题。没有料到,他认为“译文只有是否准确问题,不能百家争鸣”。由此我想拙文只有留待成老百年之后再写了。1984年5月17日老校长仙逝,享年87岁。如今,我也已年过八旬,每次到西郊人大,见到矗立在校园的成老的塑像,对这位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家、老教育家都充满敬意,至今还不便下笔。
  三、香港、台湾的6种译本
  第十八种中译本是1998年4月香港新苗出版社为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而出版的。这家出版社是香港的托洛茨基派共产主义者办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是作为“新苗丛书”第13种,用优质纸张,且印刷精美,封面采用一张罕见的马克思正在凝神点燃含在嘴中的雪茄烟的半身照片。内容增加了比利时托派理论家曼德尔的《共产主义的前途》(写于1990年初,许由译)和托洛茨基的《共产党宣言九十周年》(写于1937年,刘宇凡、向青译)两篇文章作为导读,列在前面。《宣言》本身的译文没有署名,经我对照,基本上是采用中央编译局1995年版的译文,但是修改有82处之多,应该也算是一个新的校译本。例如,第一章中“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改译为“现代的国家的行政部门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第十九种中译本是台湾《当代》杂志于1998年4月1日发行的第128期(复刊第四期)作为“《共产党宣言》150年专辑”而全文特载的译文。这份杂志是我于2000年5月在美国访问考察时从友人处借来复印的。这一期的专辑还发表了《迈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性》、《幽灵与精神》、《韦伯论〈共产党宣言〉》、《正义的条件》、《永远的死对头》六篇纪念文稿。全文特载的《宣言》,经我核对,基本上是采用中央编译局1958年的第一次译文,但是又修改了几十处,也应该算是一个新的校译本。这本译文总的看来是把口头语较多地修改为书面语。例如把“同它”改为“与之”,把“把它”改为“将之”,把“前后”改为“前夕”等。
  台湾在蒋经国晚年从1987年7月1日起逐步开放报禁、书禁,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得以渐渐实现。90年代以来自愿学习马克思主义者慢慢增多。我于1995年~1996年到台湾考察、讲学两个月,看到好几所大学已开设马克思主义课程,已涌现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98年《宣言》发表150周年时《当代》杂志才出特辑,可能还另有其他刊物登载纪念文章。不久前北京红展网主任、主编范强鸣同志,还帮我从网络上查到新世纪以来台湾新出版的三种《宣言》新译本,我都已买到。这三种新译本都是小32开本,封面封底设计独特,色彩鲜艳,印刷精美,内容除了《宣言》本文和7篇序言之外,都附有解释性的文字说明。这些特点使得原著既能吸引读者,又便于读者阅读和携带、收藏。
  第二十种中译本是唐诺译,台湾脸谱文化出版社2001年7月10日出版。译者是台湾宜兰人,1958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写过推理小说,目前从事出版和自由写作。这本《共产党宣言》是译者翻译的“人类最伟大的声音”五本丛书之一。这一套丛书大概原是美国人选编的,其中有四本全是美国人的作品:1776年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1854年《西雅图酋长的谈话》、1950年《福克纳诺贝尔文学奖致答问》、1963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即便美国人的眼光局限在本国,然而还不得不把德国人写的《共产党宣言》视为“人类最伟大的声音”。这一套丛书注明“适用对象:高中学生,以及对知识仍有热望的普通人”。既是普及本,所以每本都附有译者编写的“说明”,对原书作者和历史背景、内容要点、思想价值等作了介绍,而且每本书都是中英文对照,这样便于读者同时学习英文。这本《共产党宣言》有很多新译法。例如,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改译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第二章末尾那句话改译为:“我们将拥有一个每个人为已身自由发展、而且以之为所有人自由发展条件的联合体。”封面在《共产党宣言》书名之上加上一行“先知的文件”这样高度评价的标题。译者的“说明”长达2万字,但是在我们看来,并没有对《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作出准确的阐释。
  第二十一种中译本是台湾启思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封面与封底基本上一样,都是桔黄色,上端都印有白色《共产党宣言》五个特大号汉字(其中“产党”二字是繁体字),封面书名之下引用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概述《宣言》基本思想的一句经典名言: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基础;因此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封面当中印有马克思恩格斯著。最底下一行是启思出版集团国际华文版。封底当中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书没有署名译者。对照译文,是对中央编译局1995年的译文作了上百处修改。如把引言中的“教皇”改为“教宗”,“当权”改为“当政”。把第一章中“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改为“各民族精神活动的创造物”。
  第二十二种中译本是管中琪、黄俊龙译,台湾左岸文化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本书是该出版社编辑室选编的“人类的经典”丛书第34种。封面上在书名《共产党宣言》之下还加印有“最伟大的社会主义文件”作为副标题。《宣言》本文是管中琪从德文翻译的,译者毕业于台湾德国语文研究所,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游学一年,译有《贾(歌)德谈人生》等多本论著。《宣言》的译文有不少新奇之处。如第一章的标题为“布尔乔亚成员与普罗分子”,第四章标题为“共产党回应诸多反对派的态度”,最后一句话译为“全世界普劳分子,联合起来!”书前列有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洪镰德写的《推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杰作〈共产党宣言〉(1848)及其新译》的评介文章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邦(我们译的霍尔斯鲍姆)写的《〈共产党宣言〉导论》,此文本是作者为《宣言》出版150周年英文纪念版写的导论,由黄俊龙从英文翻译,译者为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生。这两篇评论中的某些论点是有失偏颇的。
  在2001年至2004年短短三年之中竟有三种译本面市,可见台湾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者在增长。
  第二十三种中译本是香港三联书店2005年9月出版的。该书是作为“改变世界的宣言”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有四本,其余三本是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国梭罗著《公民抗命》和美国卡逊著《寂静的春天》。丛书主编是美国尼尔•腾布尔,他囿于民族眼光,只把美国人写的三本书视为“改变世界的宣言”。
  即便如此,他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德国人写的《共产党宣言》也是改变世界的一本宣言。这一套丛书每一本除编入原著外,还另加有序言、背景和作者、直接影响、深远影响、参考读物和网站、索引等,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原著。《共产党宣言》这一本的有关资料是左涛译的,经我查对《共产党宣言》原著基本上是采用中央编译局1995年的译文,细加对照发现修改有84处之多。例如,“等级君主制”改为“半封建君主制”,“国家工厂”改为“国营工厂”,“大量的教育因素”改为“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等等。应该说这也算是一种新的校译本。
  北京红展网(http://www.181855.com)主编范强鸣同志,多年致力于收藏马克思主义和党建文献文物,他办的马克思展厅展出《共产党宣言》中外文珍本120多种,还有1949年后出版的120多种,以上我所列的中译本基本上都有。
  总之,更多新译本的涌现不仅更广泛地传播了这本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不朽名著,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这本经典文献。
  
  参考文献:
  [1]高 放.高放文集之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818.
  [2]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与传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向 阳.华岗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53.责任编辑:李 放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在总体上并不成功的制度安排,农村人民公社之所以能存在20多年时间,与它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推动农业基本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农村社会保障、普及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所发挥出来的制度绩效是密不可分的。但也正是在发挥这些制度功能的同时,最终也导致农村人民公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命运。  关键词: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绩效;政治理性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 要:对制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所形成的不同看法构成了区分新制度主义内部理论流派的主要标准。新制度主义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即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对制度与行为关系展开了分析,在理论内容和分析途径上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存在差异的同时也为相互学习和理论整合提供了某种可能。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制度与行为关系;差异;整合
期刊
作者简介:许耀桐(1952-),男,福建福州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100089   [摘要]我国制约监督权力的机构部门不少且体系完整,但没有形成独立的权力制约关系,难以收到有效的制约监督效果。我国权力制约监督机构部门的缺陷归根到底是体制性问题,现有这套制约监督体制基本来自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沿袭了苏联模式内在的权力关系,这种模式和权力关系违背了列宁的思想
期刊
摘要:以电子政务手段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网络并联审批虽然极大地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但因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参与部门缺乏内在的动力以及其他客观条件制约,实际效果离预想状态还有不小的差距。可以考虑以一种“模块化预制”来提升网络并联审批能力。“模块化预制”要遵循抓大放小、一事一议,首办负责制,利益均沾,特事特办等原则,发挥信息化对踌部门业务并联审批的作用。
期刊
摘 要:中国正在走向公民社会。思考怎样使这样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公民社会比较和谐非常重要。一个和谐的或朝向和谐发展的公民社会具有两个结构性特征:第一,公职地位开放必须向着能够理解与公职地位相联系的公共责任、具有能够认真履行公共责任的公民基本德性,并且具有履行这些责任的管理公共事务能力的公民持续和公开地开放;第二,在它的社会上层、中层、下层之间存在着合理和有序的社会流动。在这样一个公民社会,法律体系才会
期刊
摘 要:所谓政治知识化,就现象层面而言,指的是存在着政治生活的现象、经验不断理论化、社会化的认知机制;就本体层面而言,指的是政治本体的知识建构性。现代民主政治的确立,推动了政治领域逐步由神秘性走向公开化,由经验性走向科学化,由精英型走向大众化,成为人们可知、可识、可与的为我之物。政治知识化是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现代民主政治的成长又离不开政治知识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革命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期刊
作者简介:林建华(1966-),男,山东莘县人,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144  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领域中,高放教授向来以思想高度解放与坚忍执着勤奋而著称,堪称典范。他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依然新作迭出、新论不断。高放教授视野甚广,研究领域甚宽,在每一领域都是大家。仅就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而言,在最近15年间,高放教授就有三部文集问世,即1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苏东剧变的历史后果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效应进一步显现,顺应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为了从历史挫折的困顿中走出来,需要重新回到原典中去寻找力量和资源,“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遂成为新的研究风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是世纪之交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马克思文本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方向;探索建构中国
期刊
摘 要: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将是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治理型、简单的手工作业型向借助信息网络型转变。政府管理面临的诸多问题可能会激化经济增长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政府不廉洁行为与老百姓公平意识的冲突;社会发育水平提升与政府控制社会能力的冲突。只有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才能实现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工农协调并进、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特殊规律。中国改革率先由农村发起,农业支持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抄外国的模式,同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农民的收益,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在于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农业产业革命将在高水平上协调三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