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相关德育内容,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利于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更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但受教师滞后教学观念与固化教学方式等因素影响,德育渗透效果不尽理想,教师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于学生品质的发展,教师更注重学生识字与阅读技巧及写作水平等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品质的发展同样重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阶段,应注重学生认知基础的积累与尊敬师长等价值观层面的塑造,以推动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大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的力度,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在德育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深入感受语文学习的传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构建学习素养与能力及塑造品德,满足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措施
2.1 重视德育资源的挖掘以提高其教育的效果
语言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如果教师对授课语言略加改变和修饰,就可以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既有助于改进语言教育活动,也有助于有效开展道德教育。在《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这样的语言总结全文:华罗庚临行前仍有美国朋友来劝告,让他留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美国,华罗庚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到相关内容:把知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当学生找到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就适时追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吗?学生会信心满怀地回答:“会”。教师进一步创设语言环境,有目的地渗透德育策略。师生配合,三次引读:华罗庚毅然决然地说—回自己的祖国去;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自己的祖国去;华罗庚满腔热血地说——回自己的祖国去!这样的三次朗读,将课堂教学推到了高潮,情感教育也润物无声地得到了渗透。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华罗庚的书籍读一读。这时,“要我读书”就变成了“我要读书”,德育也巧妙地进一步得到了延伸和渗透。
2.2 在词句剖析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本着人文性等原则进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自主构建的过程中,将有内涵性及思想性的语句,与对应人事物的描述建立起联系,在脑中构建出具體化与可视化的内容,实现文本中内在思想的充分挖掘,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中的人物精神与文章主旨,切实发挥德育内容的教育功能。因此,在词句剖析的教学中,需围绕关键词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如在《画家与牧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关键词的内涵,可以趁机讲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即用笔讲求粗细与急徐及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需精彩而不滞,淡处需灵秀而不晦。引入“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由笔墨而成也”等经典语录。借鉴《画语录》云:“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内在神韵与形式手法,感受中国画强烈的生命力。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古代文人画家的文化修养及人品才情等相结合,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认知与品质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与学习古代人文画家的思想情感及精益求精的创作品质,更好地帮助学生懂得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3 深刻领悟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通过精心的研究以及深入地思考所编配的,其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佳品良作,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以及深刻的内涵。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并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将教材作为一个德育渗透的突破口,通过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生命桥》这篇文章讲述了老羚羊为了种族的传承,帮助年轻的羚羊越过悬崖,甘心奉献自己,用生命架起桥梁,这篇课文充分的赞美了老羚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应该用心地去阅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应该紧扣课文的主题思想,向学生讲述老羚羊的高尚品质,要鼓励学生将老羚羊的精神作为学习榜样,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2.4 合理实施课外活动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普遍都是好奇心强、好动等,因此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相关课外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了实现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将德育与课外活动进行融合,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充满人文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参观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语文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当中的故事和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能够向着正确、积极的观点和看法看齐,激发他们对优良品德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故事和寓言启发学生,帮助他们从小就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朱依苓.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75):22-24.
[2]周飞.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6):153-154.
[3]顾悦仙.试论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J].甘肃教育研究,2021(04):84-8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利于扩充课堂教学容量,更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但受教师滞后教学观念与固化教学方式等因素影响,德育渗透效果不尽理想,教师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相对于学生品质的发展,教师更注重学生识字与阅读技巧及写作水平等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不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积累与品质的发展同样重要。小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关键阶段,应注重学生认知基础的积累与尊敬师长等价值观层面的塑造,以推动学生个体未来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大挖掘教材中德育素材的力度,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引导学生在德育学习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深入感受语文学习的传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构建学习素养与能力及塑造品德,满足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标准要求,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措施
2.1 重视德育资源的挖掘以提高其教育的效果
语言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包含丰富的道德教育,如果教师对授课语言略加改变和修饰,就可以更好地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既有助于改进语言教育活动,也有助于有效开展道德教育。在《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这样的语言总结全文:华罗庚临行前仍有美国朋友来劝告,让他留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美国,华罗庚是怎样回答的呢?让学生找到相关内容:把知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我是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当学生找到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就适时追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吗?学生会信心满怀地回答:“会”。教师进一步创设语言环境,有目的地渗透德育策略。师生配合,三次引读:华罗庚毅然决然地说—回自己的祖国去;华罗庚斩钉截铁地说—回自己的祖国去;华罗庚满腔热血地说——回自己的祖国去!这样的三次朗读,将课堂教学推到了高潮,情感教育也润物无声地得到了渗透。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华罗庚的书籍读一读。这时,“要我读书”就变成了“我要读书”,德育也巧妙地进一步得到了延伸和渗透。
2.2 在词句剖析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本着人文性等原则进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自主构建的过程中,将有内涵性及思想性的语句,与对应人事物的描述建立起联系,在脑中构建出具體化与可视化的内容,实现文本中内在思想的充分挖掘,促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中的人物精神与文章主旨,切实发挥德育内容的教育功能。因此,在词句剖析的教学中,需围绕关键词充分挖掘其中的道德内涵。如在《画家与牧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关键词的内涵,可以趁机讲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即用笔讲求粗细与急徐及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处需精彩而不滞,淡处需灵秀而不晦。引入“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由笔墨而成也”等经典语录。借鉴《画语录》云:“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语形容。”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内在神韵与形式手法,感受中国画强烈的生命力。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古代文人画家的文化修养及人品才情等相结合,使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强化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认知与品质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与学习古代人文画家的思想情感及精益求精的创作品质,更好地帮助学生懂得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3 深刻领悟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通过精心的研究以及深入地思考所编配的,其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佳品良作,其中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以及深刻的内涵。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精神思想,感受其中的深刻内涵,并使其在思想和行为上得以体现。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将教材作为一个德育渗透的突破口,通过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阅读,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例如《生命桥》这篇文章讲述了老羚羊为了种族的传承,帮助年轻的羚羊越过悬崖,甘心奉献自己,用生命架起桥梁,这篇课文充分的赞美了老羚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应该用心地去阅读课文,在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应该紧扣课文的主题思想,向学生讲述老羚羊的高尚品质,要鼓励学生将老羚羊的精神作为学习榜样,在今后的生活中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2.4 合理实施课外活动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普遍都是好奇心强、好动等,因此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相关课外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了实现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将德育与课外活动进行融合,在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充满人文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参观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合理把握语文教学时间,充分利用语文素材当中的故事和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能够向着正确、积极的观点和看法看齐,激发他们对优良品德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借助一些故事和寓言启发学生,帮助他们从小就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朱依苓.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75):22-24.
[2]周飞.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6):153-154.
[3]顾悦仙.试论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相互渗透[J].甘肃教育研究,2021(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