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抗拒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ne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尾不够圆滑的游鱼,难以纯熟驾驶一条时间的河流抵向更深处,就像一副豁败的歌喉根本无力驾驭一支高难的曲子,然后很快便露出了明显的破绽:两鬓新添的白发、眼角渐密的皱纹、日趋佝偻的腰身、激情消退的心脏……假如我足够敏感,我会相信,这些袒露出的证据确凿的老态,是厚重时光穿越身体的累累伤口,更是时间的河流开始着手抛弃一尾游鱼的诸多暗示——虽然我才不到四十岁,但我的足够敏感,让我凭藉这些蛛丝马迹,很容易就深入洞察出这种倾向——无力抗拒的唯一倾向。
  我也不会怀疑,这是时间与大地的一场阴险合谋(就像雷与电合谋一场暴雨、车与票合谋一场还乡那样昭然若揭),先将我们一一种植、喂养,复将我们一一刈割、掩埋,左手奉上生之喜乐,右手送上死之悲伤,让我们在去往地狱的途中路经天堂——时间赐予的最终还给时间,大地赐予的最终还给大地,然后一拍两散、一还两清,有始有终、不蔓不枝。这让我不由想起一首短诗:我所敬爱的人在劳作,在婚娶,在溺水,在创作,埋入温热的灰烬,只需一场暴雨,他们遥远的路程就消失了。(骆一禾《灵魂》)——这些文字(和文字暴露的无奈的残酷或残酷的无奈),比血液更黏稠,比泪滴更滚烫,于瞳孔摄入,经大脑吮吸,在心房妥藏,是我内心哀愁的原罪因子。
  多少年了,时间穷凶恶极地逼赶着我们,逼赶着万事万物,沿一条节气的道路循环奔跑,年复一年,不死不休。桃花谢了又开,梅子落了又黄,野草枯了又青,庄稼割了又种,燕子飞走又飞回,河流廋却又丰腴……面对时间的逼赶,我们步步惊心,节节败退。我的父亲,现年 66岁,已经老得一团模糊。他在屋后的山梁泪眼婆娑埋下死去的母亲,就像埋下自己孤独的灵魂;他于门前的院场笑逐颜开抱起新生的孙子,就像抱起自己温暖的影子。他用毕生证明,时间就是一柄不沾血的利斧,正朝他身上一年一斧地斫,铁心硬手地斫,恨意深深地斫,斫得他老态斑斑、伤痕累累——也许再用不了几年,就会将他彻底斫倒——父亲只是时间刃下的一棵肉身树。时间笃定是父亲一生的死敌。父亲一生都在和时间较着劲。父亲最终彻底败下阵来——我们和你们,他们和它们,谁又不是这样呢?不然又能怎样呢?
  在“埋入温热的灰烬”之前,“遥远的路程消失”以前,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把叮咛收进耳廓,将故乡装进行囊,携带山高水长,在或远或近的异乡,(向结局)贴地游走,(朝终点)匆忙奔矢,并在或长或短的行程里,用日渐枯竭的余生,喂养日趋苍老的肉身,和日见贫瘠的理想——除了无可避免被伤害、被刈割,我不知道,有多少副日趋破败的身体,无可奈何向时间妥协,与时間苟合,在透支余生的收撷?——我有三张信用卡,最高额度 20万;而当我房贷还清,已是花甲之年。
  想想自己这些年,前后历经三次考试,四次公选,五个地方,六份工作,直至担此职务七年——这样一串简短表述,就构成我 20年的漫长工作史,这让我有些感慨语言的阔深内涵和宽广外延。我如今的日常,被每月数十张面无表情的纸币(和纸币后一家三口的生计)困囿于一间 18平米的斗室,剔除节假日,每天朝八晚五,早出晚归,只负责追逐一群真真假假的文字(被动的和主动的),就像陷身于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是一种简单到有些肤浅的身心肢解(好似电脑设定的流程):比如在冬天,双脚交给一枚艾美特取暖器呵护,屁股交给一把铺上绒垫的藤椅保管,双手交给一只键盘经营,目光归一方电脑屏幕占有,大脑归一篇文稿支配,一幅肠胃交给食堂打理早午两餐,午后的身躯不是交给一张布艺沙发就是丢给楼下的市民公园……这么多年,我抄过几本笔记?写过多少文字?发表了几篇作品?获得过多少批示?荣膺过几次奖励?记不清了,也毋须记清。或许,我该认自己土里生长的命,该笃定做一棵吃土很深的原乡树,在哪里种下,就在哪里衰老,最后在哪里死去并掩埋,将再多所谓的业绩都只作树上生长的叶片,纵然纷繁成荫,纵使绿意招摇,也不奢求有人在意或更多意义。这样会让我的心境平和,我也不会再介意,将一个个逝去的日子从台历本一页一页撕下来,揉成团,扔进垃圾篓里,然后焚烧或填埋——越来越多的平庸往日(像灰烬又像尘土),已渐渐漫过我的双脚,我的腰身,我的胸脯,最终将会漫过我的颈脖和头颅。
  也许平庸久了,我会适应并向往,去过上一种随性的生活,混沌,粗糙,简陋,朴素,与精彩或精致背道而驰,也与豪华或豪阔相向而行,无需太大的空间、太多的环节,不依赖心计而存活,也不依赖精密的仪器和精准的数据而生活,只凭借自然和身体来肤浅感知世间万物,再花最少的力气简单养活自己。比如回到乡下去,拿一截屋檐作我羞涩的硬壳,用一日三餐重复饲养日趋陈旧的肉身,在一张窄木床上铺放时浅时深的睡意,靠一只手机偶尔联通有限的外界,几本书就打发了剩余的全部精力与时光……用手背探测温度,以目光辨别色彩,靠脚步丈量距离,在有限的臆想中收割足够的幸福……一只公鸡的鸣啼会唤我醒来,砰砰的心跳声和绵绵的呼吸声将提示我时间的沙漏在涓涓流逝,肠胃的饥饿告之我大概的进餐时间,红彤彤的落日宣布一日又将过去,启明星升起昭告着新的黎明将至,月以圆缺向我佐证大致的日期……在柳叶萋萋、桃花灼灼中聆听一群燕子或几只布谷歌唱春天,在莲叶田田和稻花香里怂恿四野的蛙鸣鼓噪炎炎夏日,从浓荫深处的几声蝉鸣中辨别一个秋天来临,于雪后的第一缕梅香里嗅出冬日迤逦而至的气息——假如妻儿不在身边(或许恰逢一场幸福的远行),当除夕夜邻舍的鞭炮声响起,大门对联粘贴,晚宴的酒菜香飘过来,我会三碟两盏,然后依偎在熏黄的灯晕里对愈见沧桑的影子说,一年又过去了!影子也一定对我说,一年又过去了——我会像影子忠诚于身子那样,剔除掉所有多余的背衬,只忠诚于简单却纯粹的生活日常。
  然而,生命往往又是精确的,像算式那样缜密,那样严丝合缝,那样一步一步走来,那样让人应接不暇、难以喘息。日子往往还没等头绪理出来,步骤却已经展开了。这是一种不左不右的区间,也是一种忽左忽右的状态,它考验着我的拿捏力,也挑战着我的承受度,让我嗅到一种不痛不快、不死不活的气息,提示我要么全力以赴去反抗,要么心不在焉去适应,并教会我:尽管生存艰难,生活苟且,但都要努力活下去。我妻子的手机,工作日须设置三重闹铃,分别为周一的清晨(儿子须提前到校升国旗)、周二至周五的清晨,以及周一至周五的午后,并以反复实践出的经验精确到分钟。每次闹铃响起从不敢关闭,最多再响一次便要匆忙起行。有时我开车送儿子上学,当一只绿灯亮起,哪怕晚两秒钟挂挡起步,后面尖锐的喇叭声都会潮涌而至,让我十恶不赦般诚惶诚恐。儿子所念的班级,每学期要进行数十次测试,并将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在班级群里摊晒,一个学期还未结束就要登记下个学期的兴趣培训项目并缴纳费用,还在念小学就得提前思虑上哪所初中、哪所高中……有时我会真切觉得,日子更像一个密封的圆表盘(包围圈的一种),将我们囫囵包围;我们是钉死在表盘上三根身不由己的指针,被时间和生活凶猛追赶,只是机械地埋头奔跑,循环反复奔跑,一圈又一圈奔跑——要么活着一直奔跑,要么死去再停下来——多么残酷?   有多少人,像只圆规一样,把一只脚笃定踩在故土深处,一只脚在一扎远的地方苟活,像云卷云舒那樣来来回回,心脏与大地的颤音呼应,耳鼓靠几声乡音唤醒,肠胃就着老家的烟火味佐餐,头枕一枚故乡的明月入睡。或许,这些人,都只是借种在小城的一棵卑微庄稼,在有些水土不服的小城,春天下种,夏日生长,秋季浅熟,只待深冬来临,再被故乡不嫌弃地收回。“年”是他们相互传染、绝难痊愈的一场痼疾,在他们身体里根深蒂固潜伏,当北风紧一阵呼啦啦地吹,吹走几只盘桓的孤雁,吹来第一场稀薄的雪,便开始猝然病发,疼入骨髓,只靠一味“故乡”的药来医治和拯救。
  “归乡过年”——多么美好的词组、温热的意象?当舌尖在这四个字眼上反复摩挲,目光沉浸在句子的情绪里,我的脑海中闪现出重复却经典的画面:长长的队伍,重重的行囊,灿灿的笑脸,仆仆的行程……遥远的左近的,簇群的孤单的,丰盈的局促的,得意的落拓的……穿过风,穿过雪,穿过阻隔,穿过思念……像只飞鸟入林般幸福,像粒粮食归仓般妥帖,像一滴雨坠入水面般决绝——他们归乡的艰辛旅程,更像是一趟求医问药的虔诚苦途,只为医治再度复发的、病入膏肓的“年症”。归去来兮,来兮归去,他们离开时装进思念带走的故乡,再于年边用一场吃辛吃苦、或平或仄的归去,把故乡从思念里完完整整抠出来,还原在眼前,生动在脚下——这是他们(或许也该包括我)此生认定的宿命,一生无怨无悔的宿命。
  而我呢?又是抱持怎样的心态?当“年”的况味从这所栖身的小城无可阻挡地暴露出来并被感官捕捉,当“年”的线索被妻子的持续忙碌(比如采办、清洗、拾掇、晾晒等)彻头彻尾地坦白(就像一树桃花向春天坦白了所有内心秘密),我常常会为是否归乡过年而陷入挣扎(比纠结更疼痛)。这缘于大脑、心脏和双腿的各自僵持与相互倾轧:脑的理性,提示我们最好在小城将就,省却奔波之苦,亦省却诸多用度;脚的烂漫,奢望着一场诗与远方的出行;心却携带情感的汹涌惯性,将我们狠狠地拽向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为了几幅瓷实的心安,纵然之前想法美如蛱蝶翩跹,大脑和双脚亦最终无力妥协,然后便“岁岁过年是吾乡”了——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惯性,带着土里生长的倔强,瓦解了其他的可能,让再多的理性和想象都无从抵抗。
  归乡过年,让我们像三股退回岸边的潮,从自己小日子的水深火热中抽身出来,做一个像客人的主人,或者像主人的客人——这样的生活调频有种颠覆性的切换感。我们的情感惯性得到有效巩固,生活惯性却被彻底破坏,比如晚睡晚起,比如悠哉游哉,比如言多行少(像一场痛快的报复)。我的身体常常这样分配:脚沿着记忆的路径向村庄深处漫无目的走,换取手机上的一串或长或短的数字;双手交给一只蓄满红茶的保温杯,或者一双久别重逢的手;眼睛深情打捞更多真实的乡村现场(比如越修越宽的道路、越扩越大的广场、越建越高的楼房、越种越少的田畴、越来越荒的山坞、越活越老的亲人);嘴要么品尝些久违的乡味(像一场必要的复习),要么吐露出漂亮的言语(比如对亲人不再遮遮掩掩一些细节温情,陪他们回忆一些苍茫的往事,也不再吝啬对他们的大尺度夸赞);脸颊生长更多自己的皱纹也生长更多对他人的笑意(应该是走心的);大脑从抽象暂时返回,只负责将眼前的面容和记忆中的称谓一一精准对应;心重新找回泊岸后的瓷实感……在暂歇的故乡,肤浅而具象的幸福,就像屋檐下齐整的干柴垛,被我们随手堆码在胸腔,只须一粒火星,便呈现出灼灼燃烧的燎原之势。
  乡村通往除夕的道路,艰辛,忙碌,琐碎,是另一种崎岖——让人疼痛又让人幸福、让人向往又让人害怕的崎岖。比如空间需要彻底清理:院场的柴禾要锯成一截一截,劈开,堆码在屋檐下;四沿的阴沟要清淤;房前屋后要拾掇;过年的用度要买回去;正月里吃的米要碾出来;马铃薯最好趁年前埋下去……比如生活得到普遍清洗:农具,衣物,家什……甚至一块腊肉、一只棒槌、一个马扎也不例外——这让我和妻子感到局促和忐忑:我知道我应该把外套脱掉去,将袖子挽起来,再穿上皮胶鞋,戴上纱手套,加入
  他们的队列,用力气换取几粒汗水,再用汗水换来些许尊重,但几年的城市生活,不仅修改了我的气质和习惯,更修改了我的身体(身体往往比灵魂更诚实,我们也往往无力抗拒身体的抉择),我已把多余的力气都还给了父亲,也把身上的泥性都还给了乡村;而妻子,早已在小城的蜗居里耗尽了“过年”的全部勇气和热情——她把“过年”的“过”这个动词完全分割给了小城的蜗居,却把“过年”的“年”这个名词完整带回了乡下老家。我们就像几滴加工拙劣的地沟油,既溶解不进城市的汪洋里,又轻率漂浮在乡村的水面上。这种无所事事的感觉让我们羞愧,并像几只昼伏夜出的畏光鼠那样,更少暴露在他们的视线里:尽量晚起,蛰居房间看书追剧或把弄一只手机,饭后午睡,到附近的学校、山坞或河沿漫无目的溜达,或者去看几个许久未见的故人是否归来……用我们的逃避造成一种消失的假象,或者用消失的假象掩饰逃避的心安。
  当傍晚来临,夕阳像一滴滂沱的泪,最终滴落远方的山梁,溅起几丝云彩的涟漪。天渐渐暗淡下来,昏黄的灯火次第亮起,接替阳光烛照人间。谁家燃起了炉火,有稀薄的柴烟在瓦屋顶扭着腰肢来回旋跑。有人牵着牛从村道走过,鸡鸭归巢的声音依稀传来,犬吠一声又一声,叫醒了一条昏昏欲睡的夜归路。寒气渐渐升起,露水偷偷生发,满天的星星蹑手蹑脚跑出来,不动声色缝缀一件镶钻的黑长披风,又把村庄搂抱怀中。豁口的月亮更晚一些跳出东山顶,溺水的月光轻柔,飘浮在一层惨白上,像大地溢出的浓汁液。远远望去,浓稠的白汁在平缓地流淌,漫过山岗,漫过屋顶,漫过河堤,漫过田畴,将乡村缓缓濡湿。流淌声交织着夜蝉的鸣叫声,促织的唧叫声,夜鹰咯咯咯啄壳的磕碰声,使冷夜陷入无边的寂静。父亲将厨房角落的火塘点燃,架几根湿柴烧,烧得柴禾“滋滋”响,浓烟“腾腾腾”地冒。火塘旺起来,火苗窜得几尺高,火光照得窗玻璃红彤彤的,向黑夜贡献出自己的光亮和暖意,也贡献出人们忙碌过后心安的幸福。挂在火塘上的水壶,听火苗扑啦扑啦诉说前世今生,哀声抽泣,液滴渗挂在壶壁上,听得泪流满面。吊在火塘顶的腊肉,渐渐被熏黑,油脂一滴一滴滋出来,香气四溢,被目光先过味蕾饱尝。一口寒夜点燃的火塘,带着光,带着热,带着温情和善意,是黑暗中的一枚鲜红印章,乡村夜晚最醒目的空间坐标,亦是乡村人家最诚挚的请柬,是让人无力抗拒的邀约,引得打工归家的邻里亲朋纷至沓来。让座,上茶,敬烟,端果子……屁股黏在火塘边的凳子上就再也扯不下来,打开的话匣子也再难停下来。凑足一桌人,便摸出两副纸牌打双抠,烟一支接一支,茶一杯喝完再续满,抓一副好牌在手就抡得纸牌啪啪响,打一把烂牌出去就擂得桌子咚咚叫——那一刻,不要恪守勤耕俭持的天长地久,只想远离纷纷扰扰的自由自在。
  或许,我会愿意把过年比作一副多米诺骨牌——用一年的时光苦心搭建,然后眼瞅着它倏地坍塌——除夕的年夜饭便是引发坍塌的第一张骨牌。初二起,开始向长辈拜年,每家的基本程序是:拎着礼盒进门,笑脸相互问候,主人敬烟奉茶并给小孩打个红包,烤着火耍一场牌或搓会儿麻,用餐(菜肴奢华,但不敢挑战酒,怕胃造反我而遭罪),略作茶歇后告辞……像按下了循环播放键。对刻意买套新衣过年都嫌烦的我而言,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纠缠——跟风流俗又无休无止的纠缠。但我(或许还有很多人)并无力抗拒这种纠缠,更需要这种纠缠赐予的心安(像一场交换):敬意表达的心安(于己)、抛头露脸的心安(于妻)、获受尊重的心安(于人)、拉动消费的心安(于村庄小卖铺——“过年过年,果子赚钱”,他们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回乡过年,除了让味蕾得到短暂修复,让睡意打破限制随意泛滥,最紧要的,莫不是换回几日泊岸落地的妥帖心安——那种屈服或妥协,就像个原想着奋勇起义的人最终坦然就义般事与愿违又无可奈何。
  ——又能纠缠多久呢?最多初五六,我们会接着逃离,一个又一个,背信弃义一样背井离乡,让城市把暂还给村庄的身体(还有身体盛载的生活)再长久借走(一条强硬的水泥路像是帮凶)。出发前,父亲会佝偻着腰身,耷拉着脸(好像“年”又带走了他所剩无几的一些活力)送我们——“保重自己”“别惦记我”“有空常归来”……翻来覆去的几句叮咛,像他又短又硬的胡茬或简单排列的肋骨,深深刺进我的耳膜;也不知道他用多少东西狠狠撑饱了我的车辆:以后备箱为第一现场,然后向车厢纵深蔓延,最后让我们无力抗拒、落荒而逃……
  ——是的,你我都只是一滴卑微的水珠,无力抗拒生活洪流的裹挟,最终流向各自前途未卜的远方(时间的和空间的),等待命运的宣判,等待时间的裁决——你我均无力抗拒,皆因你我从未曾改变!
  责任编辑 包倬
其他文献
冬有冬的来意  门被一阵风吹开  光侧身泻入  墙上,地板上,纸上,指尖  留下温暖,偷走光阴  哦,今天成了昨天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寒里日光淡了,渐斜……”  斋月听雨  雨滴打落在窗上  激起黑夜的泪  轻盈地滑过  沾湿一抹烛光  丝丝缕缕都是凉  雨滴打湿了窗  谁的梦黏在瓦檐上  轻雨捻它  细风啄它  摇曳着在夜里飞舞  落入黑暗的深渊  雨滴沾
期刊
另一个世界  夜降临的时候  你卸下伪装,烧掉你的保护色  在夜的掩盖下  做回了真实的自己  我用谎言粉饰的世界  在另一个世界破烂不堪  在那里尽情释放自我  没有毒辣的目光  和嘲笑的言语  夜是孤独的,你唯一的玩伴  夜色的掩护,你快乐的玩耍  谎言  谎言扭曲了事实  宛如黑洞吞没了时间  孤独的宇宙旅人  在谎言里迷失了自我  事实半醒着遐想  谎言是否欺骗了自我  在独白的谎言世界里
期刊
我多想  我多想,我多想再次回到小时候  坐在青瓦白墙的竹前  再逮只黄色的小蝴蝶  幻想朝它吹口仙气  她就能让我如花似玉,一秒变成小仙女  我多想,我多想能再次回到那个盛夏  一头扑进妈妈怀里  听她再讲那些萤火虫的秘密  讲野百合萱萝草蒲公英和婆婆丁  那时夏天的葡萄已经很熟了  青蛙已经长大了  稻香和盛夏一遍一遍  把我的梦境烧红了  我相信有天堂  我相信有这样一个地方  住着一群夜光
期刊
冬雪  在入冬的前一个夜  我把自己沉睡成大地  在风口上等你  这个季节你会来  纷纷扬扬  从天而降  从傍晚到天明  打一个寒颤  你就覆盖了我的身体  带着你的洁白  我沉沉入睡  调皮的日出  撕破我的衣裳  你化为一汪清水  从我的汗毛孔滑落  小麦喝一口  长出来年的馒头  腊梅喝一口  笑脸露枝头  蜜蜂与梨园  为一个女王  我必须爱上梨园  攀上花枝  在洁白的花蕊里蠕动  我
期刊
我相信  我相信,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比如,虚无,爱情  再比如,妈妈的微笑,春风里的花朵  我也相信,我体内的那块肿瘤一直存在  比如,鸡蛋跟石头碰撞  比如,我跟光阴背道而驰  某个清晨  早起的露珠,迎来黎明  公路上还没有觅食的野狗  对,乡村还没有苏醒过来  只有麻雀开始吵闹  邻家女孩却已经在上学路上飞奔  她将有更远的远方将要奔赴  在这一切缓慢的过程中  农妇搭乘的拖拉机  从水
期刊
云上人家  马庭华家住山上,海拔  一千一百九十八米  差两米直抵云端  北风经常擦肩而过  马庭华衣衫褴褛  南风也有,西风也有  唯独不见东风,可以吹到他家  马庭华经常感叹;山上的人家  都搬到了山下,山下有路  可以直通罗马  山上的人,已经没有生活的痕迹  马庭华缺少时间,他的时间  提前支付给了残废的双腿  眼看着日子一天一天的过  山上的人一天一天的走  马庭华只剩下  童子一样的梦
期刊
我住过的一些地方,有的已消失,有的正消失,似乎动荡不安是宿命,也就习惯了迁徙奔波。去年放弃了晋南的寨上窑洞(不住人就会塌落);几次在晋北采风住过的马咀村,那里还剩下老夫妻两口子;之前在太原工作,住省台一河之隔的前北屯,全部推倒重建;再之前住翼城县潞公街的小院,早已被高楼覆盖;小时候住在福州市闽侯县,十年前第一次重返故地时,看到半个城正在拆,我站在小雨里看了许久,在废墟里意外发现几本《程氏族谱》,捡
期刊
我与罗乃炘先生相识已是多年,第一次见面,还是在 2005年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里。那年的 8月 20号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承办,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鑫森源经贸有限公司协办的“天下和合两岸沁香”云南普洱茶新闻茶会盛大举行。罗乃炘是主角,穿的是一套黑色西装,脖子上套着红色领带,五十多岁,身体健壮,品貌端正,脸部被紫外线晒得紫堂堂,相貌与其说是富于机智不如
期刊
把我吸引到泰北清莱府美斯乐高山上的,本是那隐藏着的神秘历史,山上居住着藏匿半个多世纪的一批中国军人和他们的后裔,我以记者的职业敏感和道德操守,想去揭开这帮中国军人的命运一页,想去记载曾经发生在泰国北部边境的那段悲怆历史篇章,以及历史发展至今的演变轨迹。  我站在海拔 1300米的高山村头,深呼吸,仰天乐!我被这满目的翡翠青山所吸引,被这沁润心肺的绿色空气所“腐蚀”身心,被这一张张亲切的中国面孔所打
期刊
纸条  那些时光中静默的纸张  上面有你我之间移动的词语  经过我,尝试抵达你的阁楼  推送春日的浮水印  从陆地,到半岛,到海洋  浮浮沉沉,漂流的瓶中稿  塞满了秋天的黑夜  秘而不宣的星星  日常记挂不住的琐事  我给你寄言:记得定时吃饭  记得盖棉被,免得伤风感冒  如此或者可以兼善其他的事  可以忘记伤痕的户籍  也可以包容感情的国籍  言外之意来自累牍连篇  微言大义,存目于碎片  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