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ong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夜,冷月空悬,皎洁的月光让故事的结尾都变得苍白,寒鸦的叫声似乎把凄冷都填进人的骨子里。帐中挑灯,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绵竹,就像一道脆弱却又固执的藩篱,把成都无言地守护在身后。我伸手入怀,掏出一张犹带着体温的帛书,颤抖着展开,半尺绢素,八分汉隶,潮湿了我的眼角。
  这是一封家书,是除了世袭的官职爵位之外,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样东西。
  我的父亲,是蜀汉的忠武侯,诸葛亮,是末世里最温暖的光。他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去照亮黑暗,可对于童年的我来说,这束光亮太过于遥远、模糊。他是日理万机的一国之相,常年奔波在北伐前线,躬身实践他靖乱兴复的理想,可在成都的家里,他却成了匆匆的过客。在我童年的那些年岁,都没有他的陪伴和教诲,直到建兴十二年,我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父亲的家书。展开绢帛,上面似乎还沾染着渭水的微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那年我才八岁,看到这一个个古朴的汉隶,更多的是困惑和迷茫,可不过月余后,父亲薨于敌庭的消息传回,深深地震痛了我。我的成长,便是从那一瞬开始的。原来,这是父亲把一生都走到尽头时,对我最后的教导、嘱托和期望,是沉甸甸的牵挂,是相承的勇气和理想。
  自小工书画,强识念,十七岁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后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行都护卫将军。这是我令人艳羡的人生轨迹。因了父亲的遗德,朝廷每有一善政佳事,百姓动辄相告:“葛侯之所为也。”于是溢美非实。人皆以为少年意气会就此自傲不可一世,可我每天都谨记着父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的教诲,我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济世7何为致远,如何方能像父亲那样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不负先人一生的恢宏壮烈?
  日月不居,芙蓉花总有凋谢的时候,国家一点点滑向了倾覆的败局,繁华已是不可挽回的旧梦。景耀六年,邓艾由阴平伐蜀,竟势如破竹。大军压境,转眼已兵临涪城,兵锋直指成都。一时间,文武失语、百官惊惶,绝境中的恐惧攫取了上下几乎每个人的神经。
  朝堂上唯我振声:“臣愿救国难。”
  曾经的武乡侯用生命谋寻着国家的希望,而今的武乡侯也愿意用生命筑成国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发兵那日,成都大雪,我立马望向朦胧的远方。我名为瞻,表字思远,瞻,远望也。我能走多远?又如何方为致远?
  涪城令马邈投降,我督军至此,前锋为魏军所破,于是回驻绵竹。我心知绵竹乃是成都的最后要害,此县若失,成都平原上再无险可守,然我也知道,事已至此,差的不过是一场结局注定的落幕。
  两军对垒,空气中都弥漫着胶着和悲凉。这日邓艾忽然遣使致书,使者虽维持着表面的恭敬,却已暗含了遮掩不住的不屑嘲讽和隐约的志在必得。
  拆开书信,原来尽是邓艾意欲劝降的威逼利诱:若降者必表位琅琊王,荣祖显亲。
  琅琊,这两个字像一根针,把我的心戳得一疼,那是诸葛氏的故乡,是父亲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我未曾见过的山清水秀,是血脉深处的眷恋和梦萦,是回不去的故土,是苍凉的叹息。
  我眸中倏忽間闪出寒光,来信被撕成碎片:“贵使以为,无国,尚有家乎?背国投敌,亦可荣祖显亲么?”那一瞬间,我想到了父亲,他用他最后的年岁为国奔劳,又何尝有半点顾及小家的私心呢?我若献城,又有何颜面归故里,见先人?
  国为家先,无国即无家,像霍去病所高喊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我传令斩此来使。
  使者的血也宣示着,我已无退路。
  次日,邓艾出兵攻绵竹。清晨,我迎着朝阳披上铠甲,提枪上马,寨门开处,我坦然走向我的结局。银甲的边角挑染上熹微的晨光,像朝阳,又像故人归。阳光熨烫着我的胸膛,我的心脏跳动着,温暖着心口处的帛书。凝望着不远处黑云一般的敌军,我缓慢却无比坚定地,举起了手中的令旗。
  薄暮,寒风呼啸着撕扯着军旗,卷起漫天飞扬的浮尘,残阳从远处的山谷中缓缓褪去,一片如血的金红色在风中铺陈、洇染开来,仿佛把整个绵竹都裹挟在倾颓欲坠的叹息声里。我立在斜阳的尽头,树木枯枝在我的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我用力折断左肋下的箭羽,鲜血汩汩流出,湿了铁甲下的深衣,也湿了胸前的帛书。两军阵前,人嚷马嘶,我心里却只沉淀着天地浩然的静气。
  那一瞬,无数的尘土云月在我眼前掠过,渺远的山水,潮湿的岁月,都折叠联结成一声悲怆的叹息。我早知此役绝无胜算,但我也绝无退避的理由。或许我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但我愿意用生命和鲜血为国家的黑暗点亮最后一抹微光。
  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
  余光之中,我瞥到我的儿子尚,白袍银甲,负剑提枪,纵马驰骋向浩浩敌军。他才十九岁,还未及加冠,少年意气犹未退却。他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汪洋里。想来纵使人生的最后一刻,他所想着的,也是自小念诵的宁静致远吧!
  浓重而甜腻的血腥味在鼻腔中炸开,我把佩剑插入沙土之中,支撑着自己的躯体,最后一抹惨淡的斜阳,就映在我的眼角。我忆起那年,父亲给远在江东的叔父写信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父亲教导我淡泊宁静,无非是怕我恃权而骄,终成枯落,然而,我终是未成重器,未能兴微继绝,力挽狂澜。
  可我终于明白,何为致远。不是衣锦还乡、高官厚禄,亦不是文功武治、宇内扬名。
  是舍家为国的忠贞。
  是视死如归的勇气。
  是不愧于天、不怍于民的堂正,是牵挂苍生,坚守理想的热血。
  史书载诸葛瞻战死绵竹,后人道《诫子书》存宁静致远。而这其中那一曲壮烈苍凉的铁血长歌,也是历史的风烟所不能抹去的。硝烟散去,绢帛消尽,这一封家书流传至今。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已成不朽。
  老师推荐
  一封家书,有时因它带了生活和家庭的气息,便多了几分绵软与悠长。家园情怀、儿女情长,零散、琐碎又如此的平常。那么,选择怎样的一封家书,会让小小的文字热烈滚烫甚或荡气回肠起来呢7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选择历史中有分量的家书,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途径。
  一封《诫子书》,承载着父亲如山的嘱托、似火的期冀,散射着智慧的光芒,喷薄着致远的能量,澎湃着儿子坚毅的斗志。纵马杀敌,热血高歌,延展了蜀汉传奇,厚重了历史风云。而那浩然风骨亦在血染的疆场上挺起一面猎猎的旗帜。
  “致远”不是空间的广度,亦不是时间的维度,而是一种堂堂正正的人生,一种万古流芳的情怀。为家国,忠贞果敢,守梦向前!文字诠释出了一种壮烈的诗意——英魂不朽,历史不朽,思想不朽。而于后人言,这便是常青的丰碑吧!正像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了永恒。”
  (指导老师:闫伟峰)
其他文献
对于《红楼梦》中宝钗指责黛玉不该阅读《西厢记》这类毁人心性的杂书,我是极为不满的。掬一杯清茶,翻开一纸书卷,从来无关功利。书如淡淡的云翳,汇集,自会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无论是水晶绝句,还是琐碎杂文,字里行间,都氤氲着一段生命的精彩,等待流芳。沈复的《浮生六记》用墨染出他的六记人生,琐碎杂事,却饱含真情,走出一个令林语堂都赞的“中国古代最可爱的女人”。当年林觉民是一介小官,在战机中写给妻子的家书
期刊
浑厚而又细腻的京剧唱腔将叠加的转音演绎出深长韵味,绵长的尾声萦绕耳畔。手撑下颚,我茫然望向伴着节奏、轻敲椅侧的他,彼此无言……  时过境迁,信纸泛黄,软薄柔和的纸上,厚实的文字依旧清晰,真挚的情感也依旧贮存。犹记那年夏日,弥留之际,除却那几句告别之语,便只能望见他眼底氤氲开的薄雾,嘴角牵扯的笑容同那盘旋反复的音调,难以捉摸……  追忆流年往事,才明白,家书便是书尽家中万千事。  书信人手时,还是贪
期刊
行医卅载,尝尽百草,我竟也有患疾之时。阴雨天最是厉害。风湿入骨,腿痛得不听使唤。老了,落日残阳了……  想起一张家传老方。煨一卷陈艾,觅筋络以炯灸之,淤塞自通。百草里最令我倾心的还是家乡特产的艾蒿。蕲州老艾,能熏灸旅人的浮生。  取出老爷子留下的家方来,一页页地拨,漫溯在药香里。芍药,薏苡,当归,丁公藤,藜芦,紫苏……百草在我眼前曳动,耳畔立刻回响起老爷子诫训的絮语。哪里是一册子药方,这是老中医留
期刊
驻足天南海北,踏遍海角天隅,等过熹微晨光,望过星河万丈,这世间盛景万千,终不过宣纸泼墨,一封家书为之娓娓道来。或语英雄本色,或言儿女情长,纵使纸卷泛黄,字迹褪去,寻家觅国之情怀,始终与一封封家书齐存,为后人捧读。  诚如鲁迅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无论是谁,一封家书,缓缓展开便是真情的流露,心灵的倾诉。林觉民在广州起义之前,辗转难眠,他并不是畏惧死亡,只是心中有着“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和坚
期刊
家书像是一部史诗,零零散散地落在一角一隅间,在南方与北方这条路线上跌跌撞撞,在秦岭与淮河间迷失方向。那些跨越了千山万水的鸿雁,早已续上了热烈的鲜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早在千年前,于饥寒交迫间苦苦等待的杜甫写下这样一笔辛酸泪,也搔短了鬓上的白发。战火与动荡的局势绞断所有与至亲间的聯系,这又是何等难以排遣的苦楚?杜甫把家放在他的草堂背后,过着“风卷屋上茅”的生活,而习主席与他的父亲则将家
期刊
写一封家书,其实从来无须专挑时间。大约在天际正欲破晓时,或是在阳光微凉的午后,抑或是在一片摇曳的烛影下,只要一支墨笔在宣纸上轻触,便能书下一行行带着心绪的字迹。也许内容无非是向家中聊告平安,传递情思,可我偏偏深陷于那一份份用赤胆忠心筑成的篇章中。  我想,也许是朴实无华的字眼最易触及人们心中想报效祖国的那片柔软。虽然这些书信中的文字,不似旁人一般用华丽的词藻堆砌而成,可它们所蕴藏的,往往是只有让人
期刊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灯火久不灭,靠的是文化的传承、情感的坚守。归其根本,是纸墨与情感交融的传承,是家书与情谊相结的叮嘱。  或许你不以为然,认为家书不能起什么作用,认为文明的传承需要的是文化典籍、历史传记。诚然,文化典籍、历史传记有其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但道义品质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脊梁,而这又要依托于家书的叮嘱、情谊的传承。  今天,有很多人都忽视家书,误解家书。其实,家书不只是大多数人
期刊
2016年的6月,姥姥从家乡给我寄来一封家书。  那时正是我到哈尔滨求学的第三周,水土不服,加上又刚与老师、同学混个脸熟,名字还大多叫不全,打招呼也是尴尬地走过。从六三制的初二到五四制的初三,我和他们之间相差的,不仅仅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十几篇古文、上百的单词和一册化学书这些有目共睹的东西,我们之间相差更多的,是三年的积累与努力。  “我们这儿可是卧虎藏龙啊!”这是在进学校大门時校长说的。  “你是
期刊
很多年后的今天,林觉民的故事还在被人称道。在童安格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诀别》中有这样一段词:“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言难启,诀别吾妻。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林觉民烈士弃小家,为国家,用一千三百字的不舍,成就了如今十三億人的幸福。其精神之崇高,非常人之所能及。  【指导老师:唐思佳)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双城记》  民国冬,日本。  初晨微煦,将褪未褪的黯淡中信僮一家家地从门缝中插入一叶白净,房内的聂耳早已清醒,脸上是抹不去的愁绪。他来这里已是二月有余,半年前仍在上海制片厂时,他还在和田汉兴致勃勃地商讨着最新一部电影《风云儿女》的策划。当他目睹到麻木不仁的国人时,这部电影就此萌芽。可制作未央,投资商突然没了音信,紧跟着的是闻讯而来的警察。为避风头,田汉带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