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o61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是指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邓小平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身体力行,承继并光大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他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非常注重弘扬和培育民族的自强精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本文拟就邓小平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历史渊源、主要贡献及基本特点作粗略的探讨。
  
  一、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四大历史传统: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从总体上看,民族精神的发展是一个长期传承、积淀和更新的过程,是渐进式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萌发是同中华文明的起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就充满了锲而不舍、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而龙——作为中华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乃是史前先民取多种熟悉的动物特征揉合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这些说明,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在中华文明之初的艰苦创造过程中就已经奠定。约在战国末年成书的《易传》将这种精神升华到理论的高度,首次概括出“自强不息”的概念。自强不息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族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
  1.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人们对自己的存在和状态、对社会和人生所具有的一种忧虑、不满、从而要奋起的主体意识,其根本特点是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自觉认识。《周易·系辞上》即这样提醒世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种优良传统一直被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所继承,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全家流亡中屋破又遭夜雨仍在诗中呼出:“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的东林党人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使之体现出一种充满悲悯情怀的博大胸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种忧患意识,正是中华民族愈挫愈奋、自强不息,能够长期存而不衰的精神动力所在。
  2.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都主张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孔子就是主张并践行这种人生态度的典范。他十分赞赏“刚毅”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而且在他的心目中,刚健和有为、积极进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表现在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不懈奋斗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顽强拼搏之中。这种精神,不仅给予后世的仁人志士以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一般的民众也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所作为也。”而《史记》也正是司马迁在身受宫刑之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这些都反映了古代的仁人志士身处逆境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而“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俗谚,以及不少人直接以“自强”作为自己的名字,则反映了这种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精神所具有的广泛社会影响和普遍意义。
  3.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心态。古人强调人要自重,要严于要求自己,尤其重视人的节操,孔子就讲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赞扬伯夷、叔齐的节操清白,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论语·微子》)尤其可贵的是,古人还将这种思想与“国格”观念和民族气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董仲舒就宣传“无辱宗庙,无羞社稷”的思想。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囚19年,流放到贝加尔湖放牧公羊,甚至在两个弟弟因小罪而被迫自杀,母亲病死,妻子改嫁,妹妹二人和子女三人都下落不明之时,始终以民族气节为第一,宁死不降。在民族危难之际,如外族入侵、政权易手之时,这种思想也总是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杜甫的“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及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怀古》等诗词,都是以高度的自尊自信的爱国之忱而表现出来的自强精神。自立,就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主观目的。自立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立而后才能自强。孔子反复地讲:“不怨天,不尤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使自己“立”起来,同时先贤们还主张以同样的精神去立人,进而去立国和立天下。《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这八个条目中,前五项为立己的具体内容,这种强调立国、立天下要以立己为前提和基础,充分显示了自强自立精神的巨大意义。
  4.革故鼎新的变法精神。革故鼎新,语出《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意即破除旧的,建立新的。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中有一种尚变的民族精神。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在自己沐浴之盘上刻上一句自警之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如果一天能够自新,则应天天自新,新了还要更新。这便是一种变革的精神,布新除旧,万象更生。这种主张“日新”、“革新”的观念在历史实践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并积极促进“顺乎天而应乎人”的社会变革。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改革家出得最多的国家,尽管他们的改革失败者居多,但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一种尚变的精神。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其生不逢时,是时代历史条件造成的结果。但改革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是不死的,只要遇到合适的时候条件,这种尚变的民族精神便会结出灿烂的果实。
  需要指出的是,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的传统特性,是长久存在的,具有稳定性;但它又是有时代性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征;它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结合。在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古典时期(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这种小农经济结构本质上是以自然节奏为节奏的,因而是一种比较封闭的社会结构,使我们的民族心理带有封闭的倾向,表现出因循守旧、求同,呈现出一定的封闭和内敛的倾向。同时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下,崇古薄今的心态和“天不变,道亦不变”、“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也使民族的自强精神受到了压制。比如尚变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由于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长期的君权专制,变革的民族精神受到压抑,因而未能对社会的根本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未得到高扬。在一定的条件下,民族精神也会表现出突变性,会因为民族遇到的“大喜”或“大悲”的变化而打破常态。比如近代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却从反面激发起高昂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充盈整个中国近代史,虎门销烟、洋务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反映。
  
  二、邓小平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自强精神的主要贡献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成为再造我们民族辉煌的内在依据,并在实践中实现了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历史性超越。邓小平对民族自强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忧患意识的升华。邓小平是一位有“终身之忧”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20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两个忧患,即历史上经过一百多年的救亡图存的奋斗至当时尚未摆脱“球籍”问题威胁的忧患和现实改革中存在诸多困难和惶惑的忧患,邓小平对此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邓小平的忧患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承认落后的强烈的“危机意识”。他:忧国家的经济贫穷、科教落后和国防建设薄弱;忧人民的生活改善缓慢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忧执政党的执政本领不过硬、思想僵化和人才匮乏;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等等。早在1980年他就指出:“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1988年又指出,现在如果谈到作为世界公民,中国还是不够格的。
  其次,表现为一种大发展的意识。邓小平敢于横向比较,承认落后,正视落后,分析落后,进而唤起改变落后的主体精神。1992年,他在南方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著名论断并迅速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同时他一再地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发扬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他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们发扬这些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发扬这些精神。
  再次,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时机意识。时机意识是“时间”和“机遇”的统一,要求人们审时度势,及时抓住它。是否及时抓住时机,做出正确的决策,促成事物的转化和转变,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邓小平具有卓越的时机意识,经常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历史上失去的机遇太多,建国以后耽误的时间太多,影响了发展,如果再不抓住机遇,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抓住机遇就是“抢时间的问题”,因此反复告诫“机会难得呀!”“要善于抓住机遇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不抓呀,看到的机遇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他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邓小平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从球籍的忧患中的彻悟,是危机意识、历史机遇意识与实干进取精神的统一,是健全的、理性的、高度自觉的,是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富国图强忧患意识的凝聚,是民族自强精神的一种升华。
  2.自尊、自信、自立精神的高扬。邓小平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特别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他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1984年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到人权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的民族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针对一些人当中存在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理,他指出,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要相信我们中国人自己是能干得好的。邓小平还极力倡导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他谆谆告诫我们:“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视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珍视自己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同时他也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我们要善于学习别的民族、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扬了民族的自立精神。
  3.承继并光大了革故鼎新的变法精神。现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开放的结构,它打破了以自然为节奏的慢条斯理的社会构成。在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结构的内在要素和现代开放社会的生存原则今天,谙熟中国历史并对时代具有非凡洞察力的邓小平自觉地继承并光大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变法精神。面对社会主义体制的历史积弊,他以大无畏的勇气提出了一整套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由之路。他指出,改革是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唯一选择,其它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并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著名论断,同时他把对外开放也视为改革,并把改革事业系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来推进改革,视人心向背为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变革多局限于在封建制度的框架内作枝枝节节的修修补补、封闭性很强以及把改革事业系于最高统治者,“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等历史局限性,把中华民族尚变尚改革的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邓小平总是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努力创新。他鼓励大家胆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担风险,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希望在我们的改革事业中造就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改革家。他讲到:“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经过邓小平的极力倡导,改革开放以求富强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改革开放”精神也成为民族自强精神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标识和显著特征。
  4.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为弘扬和培育民族自强精神搭建起一座实践平台,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自强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我国民族心理中的不良方面比如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小富即安、求稳怕变、循规蹈矩、盲目从众、自我封闭等,得到有效的改造,同时催生出许多富于时代气息的新精神,不断融入民族精神之中。比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开放意识萌生并不断强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人们的参与意识也开始加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幸福的宏伟蓝图和雄心壮志,也极大地激发了全体人民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热情。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强精神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华民族精神也因此进入了一个自觉弘扬、培育和创新的新阶段。
  5.邓小平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他为了国家与民族的独立、富强和人民幸福奋斗的一生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人格与崇高品质,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忧国忧民情怀与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同中国传统的圣贤仁人风范的高度统一,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邓小平是伟大的爱国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对外交往中,他主张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从不屈从于西方大国的压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他关心祖国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和澳门得以顺利回归祖国,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他勤于思考,不唯本本,大胆地突破陈规教条,勇于开拓,积极进取,善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他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曾三次挨整,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地复出,挫折与失败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和信心,而且总是在遇到挫折之后有更大的作为,可谓是愈挫愈奋;他始终以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并自觉承担起历史的重任,而且每到关键时刻总是力挽狂澜。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关头,邓小平同志总是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奋力打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邓小平作为20世纪的一代伟人,其人格风范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传统在当代发展的生动体现,不仅对我们民族有着巨大的人格感召力,也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为中华民族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三、邓小平弘扬和培育民族自强精神的特点
  
  邓小平弘扬和培育民族自强精神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深邃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其历史感不仅体现在他对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凝练起来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自觉承继和光大,更体现在他特别强调要以史为鉴,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来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育。他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国人:“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动力。”同时,他洞察时代发展的趋势和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提出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以改革开放谋自强的正确方针,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弘扬和培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可见,邓小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源于历史,又紧紧把握了时代律动的脉搏,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2.宏阔的全球视野。邓小平指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我们要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对外开放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些思想对于彻底根除我国民族心理中的“华夷之辨”和“天朝心态”,培育人们的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新时期的民族自强精神表现出一种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恢弘气派。
  3.突出的实践特色。邓小平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务实求真的优良传统,是一位以务实作风著称的政治家。振兴中华,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价值主题。邓小平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始终紧扣这个主题,紧密围绕着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脉搏而展开的。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强化并升华民族的忧患意识,高扬自尊、自信、自立的爱国主义精神,承继和光大改革精神等等,都从未游离于这个根本问题之外,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根本问题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哺育了邓小平,而他又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其加以弘扬和培育,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充满生机和活力,成为全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并对我们的事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基金项目]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邓小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项目编号:05XKS002,项目负责人:任民。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高雅、融洽祥和、教工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大学校园,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且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教育要素,整合教育资源,形成
本文以苯酚和98%浓H2SO4为原料,苯为除水剂合成了显色剂4,4-′二羟基二苯砜(BPS),并利用FTIR、XRD等分析手段对产品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对B
美国泌尿联合会近日在2005年度会议上透露,一种可以帮助全球数百万早泄男性的药物“Dapoxetine”已经问世,目前正在审批阶段。
换届工作中的种种不正之风都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可以一概统称为“换届综合征”。近日,本刊记者就如何防治“换届综合征”到河北、天津、湖南等地进行了调研。    “换届综合征”是一个顽固的问题    换届工作涉及一大批领导干部的进退留转,历来被看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的一次重要考验。  从当前的进展看,此次换届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经不起考验,对个人的进退留转考虑过多,患上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研究。因此,创造型人格的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鲁迅先生所积极倡导的“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以及鲁迅作品呈现出的创新特色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鲁迅先生对创造型人格的解读,以期对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型人格塑造有所裨益。  纵观现当代作家中,鲁迅这个名字早已为人所熟知,但对大多数中国
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就业困难,就业待遇低,就业满意度不高,阻碍了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提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面临诸多困难,
自从我们上期刚刚讨论完了人族在新的资料篇中的特点以及新的战术,暴雪就在这短短的一个月内将这个测试版升级了6次!上个月我们还在讨论的是3.04版.到现在已经是3.10了,而且现在
当前,乡镇政府改革是人们在研究农村基层政治问题时难以回避的重点问题。而人们研讨乡镇政府改革,其重心又倾向于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固然,在一定意义上讲,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是
人们分析问题,总是用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视角。那个体制是什么体制呢?实际上,暗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或者全民所有制。体制外,就是指市场经济体制,或者非公有制经济。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摧毁,计划也变成了规划。  那么,什么是公平的就业体制?即劳动权利受到高度保障,真正做到同工同酬,没有歧视,没有排斥,没有侵害。这个就业体制包括:公平就业政策和服务、就业管理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