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eng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基础是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础,而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是帮助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精神内核的重要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运用基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攻克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难关,为学生形成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供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生因其词汇量储备较少,加之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古诗词有一定的障碍。古文的苦涩难懂也让他们望而却步。故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难关。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过分注重背诵记忆而忽略有情感地吟诵、过分注重诗词词句的翻译而忽略思想内容的深刻分析等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与对古诗词的理解,略谈促进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基础教学法
  小学生普遍存在先识读音、再识词义的认读习惯。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是文言文,在表达方式、语音、语义等方面与现今的白话文有较大的区别,陌生化的语言形式成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一道天然屏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古诗词,文言文的基础教学必不可少。
  基础教学不仅包括字形、字音、字义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古典文学常识的教学,如诗歌体裁、通假字等。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生字词识记的基础上还需完成文言文常识的教学。
  (一)字音、字形的认知
  中国许多汉字有一字多音的特点,在不同的语义环境和语用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读音,这种情况在一字多义的文言文中尤甚,因而读者需要根据该字的语义判断其读音。如,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huán)”的“还”是多音字,有“huán”和“hái”两个读音,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语义判断字的读音,教予学生基本的“因义见音”字音判断法。
  中国古典文学典籍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用现象,读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识别其音、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是呈现、出现的意思。教师在教学时要向学生普及“通假字”这种语言现象,解释清楚为何字形为“见”的字却要读成“现”音,一方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现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古诗词字音字形的识记打下基础。
  (二)诵读的节奏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古诗词的诵读,首先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其次才是读出情感。
  把握诗歌的吟诵基调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味诗人情感的前提。中国古典诗歌因字数、词性、对偶等原因,早已形成一个吟诵的断句技巧。一般的吟诵规律,如绝句为“二一二”或“二三”的断句法,如“千山 / 鸟 / 飞绝”“欲穷 / 千里目”;律诗为“二二三”的断句法,如“西塞 / 山前 / 白鹭飞”。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通过个体朗诵、分组朗诵、全班朗诵等多种形式,渗透这种吟诵方法,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
  (一)情境导入
  小学生因为其自身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原因,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其总体还仍处于具象思维的发展阶段,思维还带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能独立灵活地思考问题;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快速进入古诗词的教学环节。课堂前期是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阶段,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一个有趣的课堂情境导入,以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导入型的情境课堂的方法多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根据课堂内容创设,如设置疑问、音乐或视频导入、以贴近课堂内容的生活情境导入等等,多样的课堂导入新鲜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有以下导入方式:第一种为多媒体方式,以2至3分钟视频导入不同风格的瀑布,如庐山瀑布、黄果树瀑布、尼亚加拉大瀑布等。第二种为话题导入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去过哪些瀑布或是否去过庐山瀑布,以疑问的形式展开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第三种为开门见山式,播放贝瓦儿歌《望庐山瀑布》(朗诵版),或播放以《望庐山瀑布》为词改编的古风音乐,声乐兼备,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没有固定模式,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好的导入能够为高效课堂提供重要的推力。而良好的课堂导入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为小学语文教师快速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而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诗歌情境再现
  “赋、比、兴”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常用的创作手法,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建构了一个范式的意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创作手法的运用即是后世诗人、词人对“赋、比、兴”艺术创作手法的继承与开拓。但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尚处于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未完全形成独立理解诗中重要句子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建立起诗词文本与学生的纽带,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再现诗歌中表达的具象内容,以辅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抽象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丰富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全诗情感主调是寄托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隐士情怀。教师要以语言表达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再现渔夫垂钓的场景,让学生感悟诗人隐逸山水间的恬淡与闲适,并适时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渔夫这个文学意象成为中国古诗词中隐士形象的代名词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这样的教学,既有浅层次的诗人情感理解,又有诗歌意象发展规律的深层次概括介绍,向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化,为学生学习中国古典隐逸文学作品奠定基础。
  另外,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或模拟诗歌情境,假设一些学生可理解的生活例子,讓学生切身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背井离乡孤寂之苦。身处信息时代的学生,必难理解背井离乡的古代文人无法经常与亲人朋友在同一时间跨空间交流的通信障碍。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在没有电脑、手机、电话等通信设备的古人生活,才能让学生理解古人浓厚的思乡情感。
  三、情感教学法
  在源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诗词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经典,它们不仅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更是千年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经典诗词中国蕴含的感情已经不仅仅是诗人、词人的个人情感,它们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能够引起民族的情感共鸣。
  但是,情感共鸣的发生不是情感的植入,它与主体的心理状态、情感经历等息息相关,需要主体对客体产生情绪感染,并非所有作品所蕴含的情感都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小学生人生阅历较为浅薄,情感经历较为单一,在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对诗人情感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情感,这也致使学生在理解诗人情感时容易产生情感隔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情感主旨时必须以多种方式加以耐心引导。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时,教师可逐首诗分开解读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如,高鼎的《村居》、贺知章的《咏柳》等诗歌表达对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教师也可以按诗歌题材分类形成同类题材组诗,解读同题材诗歌的共同情感。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三首》——王昌龄《出塞》、王翰《凉州词》、李清照《夏日绝句》。三首诗中,《出塞》的诗歌情感主调是投身边塞、真守边关的爱国激情。《凉州词》的情感主调是身先士卒、投身报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夏日绝句》的情感主调是诗人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的豪迈情怀。教师可从单元提示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三位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可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的角度拓展理解“万里长征人未还”“古人征战几人回”,引导学生感受边塞士兵的投身边塞、镇守国家的恢弘志向与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
  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阵地,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手段,推进古诗词阅读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阶段,小学语文教师须为学生形成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供正确的引导,这任重而道远,需教师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探索。
其他文献
一次,在一位朋友家小坐,发现他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拨了两遍号码。第一遍拨过之后,铃响三声就挂断,再拨第二遍,然后通话。“第一遍占线吗?”我不经意地问道。”  “没有。”  “是没想好说什么?”  “不是。”  “那干吗拨两遍?”  他笑了笑:“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接电话还让桌腿把脚趾绊了一下,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二老约定,接电
摘 要: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在教学过程中,由多媒体延伸的微课教学方法也逐渐得到了普及,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的运用,全面落实教学改革理念,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教学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解决学生在以往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对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带来一定的作用。文章以数学为例,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当中合理运用微课教学方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数学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鲜明、合理的教学资源意识,倡导教师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树立从学生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数学课堂教学资源。文章从教师要善于倾听,教师的课前柔性预设,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的相互赏识、相互激励,师生课后的积极反思等方面来研究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摘 要:德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融入各学科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将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与德育本身的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根据数学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既达到德育目的,也达到智育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一、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数学在义务
摘要: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应强化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导向,搞好教育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对接,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教学定位,明确教学服务方向;开展针对性教学,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教法;合理运用教材,开发配套的校本教材;创新教学环境,提升环境育人效果;转换传统角色;注重“习得”评价;创新教学手段;创设高效课堂。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岗位需求  课堂是
【摘 要】优化“研学案”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研学后教”教学理念下,我校构建了“问题引导——高效课堂”的数学科教学模式,在对研学案的编制、使用原则及实践过程中容易走入的误区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研学案;问题引导;设计原则;误区  我校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构建了“问题引导——高效课堂”的数学科教学模式。研学案编写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的两个抓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研学案
摘要:故事,一个富有温度的词语,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蕴,无论是长篇累牍的大故事,还是短小精悍的小故事,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是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宝贵资源。文章分析故事对育人产生的积极影响——故事中的真善美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故事育人;德育教育;积极影响  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比较喜欢用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摘 要:“文化德育”是指以文正心、以文修身、以文化人的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文化德育融合促进中,通过生活德育、人文德育、风雅德育和幸福德育四个途径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生活德育,基于“真”,目的在于学会责任担当,自立自强;人文德育,践行“善”,目的在于培养人文情怀,积善成德;风雅德育,追求“美”,目的在于培养审美情趣,涵养气质;幸福德育,体现“乐”,目的在于坚持乐观豁达,追求幸福。  关键
摘 要: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是教育实实在在发生的第一现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表明教师要活化规则,培养家长主动参与深度融入合作的角色意识,由被动的告知向主动的参与转化,由单边的施教向深度的融入转化,从而构建深度融入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家校合作生态。  关键词:教育惩戒规则;小学教育;家校合作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的实施,我们需要重整行装再
摘 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好字是学生往后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汉字文化素养的开始。文章分析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仔细观察学生写字,明确指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比较感知等对策,以提升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书写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有关小学低年段写字的要求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