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主题异议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_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多人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贬谪失意、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苦闷。这一主题是通过作者与周瑜的对比、此词的写作背景和词的最后两句得出的,但我们知道,这首词是文学史上公认的豪放词的代表作,如果抒发的是苦闷之情,就与豪放词风格格不入。对主题的把握,因角度的不同、侧重点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笔者不揣冒昧,着眼于文本和周瑜形象的刻画来谈谈对主题的一孔之见。
  
  一、周瑜形象的刻画
  
  作者在词中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可谓煞费苦心,浓墨重彩,惨淡经营。
  1.正面描写。“雄姿英发”写出周瑜的神采,“羽扇纶巾”通过服饰写出周瑜的儒将风度,“谈笑间”通过言谈笑貌写出周瑜指挥若定、从容闲雅的气质。这些正面描写,让我们目睹到人物的神采和风韵。
  2.衬托手法。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范围逐渐缩小,周瑜呼之欲出,经过比较、筛选,慢慢聚焦,最后将特写镜头定格周瑜。这里用的是衬托手法。“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是一个杰出的英雄。“樯橹灰飞烟灭”以简洁的几个字写出了一场战争,强大的曹军在周瑜的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衬托出周瑜的智勇。最后作者用自己反衬周瑜,“早生华发”反衬周瑜的年少有为,“人生如梦”以作者的功业无成反衬周瑜的丰功伟绩。有人把“人生如梦”理解为人生短暂,其实此句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反思和参照,是说自己虽有美好的理想,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表现作者的壮志难酬。
  3.景物烘托。“乱石崩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名句,最能体现豪放风格,运用夸张、拟人、比喻写出赤壁景物的形、声、色,描绘出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而周瑜就是在赤壁之战中大显神威,但已相隔近千年,作者用这一景物既渲染了当年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气氛,又烘托出周瑜的雄才大略和豪迈气概。
  
  二、最后一句的理解
  
  对最后一句的理解是把握全词的关键,但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人生如梦”是感叹人生短暂、梦幻,也有人说是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感喟。其实此句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反思和参照,是说自己虽有美好的理想,但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表现作者的壮志难酬,与“早生华发”一起反衬周瑜。对词的理解,有时打乱词序或句序,会更趋明确。有人说“一樽还酹江月”是对月敬酒,以酒浇愁,趋于消极,有人说是引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也有人说是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还有人说“江月”是永恒的象征,作者把人生的短暂放在永恒中去观照,淡化了个人的得失荣辱,趋于旷达、洒脱。笔者认为“酹”是凭吊周瑜,表达作者的追慕、缅怀之情,“江月”只是实写,物是人非,成了赤壁之战的见证。周瑜已逝近千年,只能通过江月祭奠英魂,凭吊英雄。含有赞颂、追慕之情。
  可见,作者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表现人物性格,使周瑜这一形象丰满凸显,性格鲜明,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意。所以,笔者认为,此词的主题是通过对周瑜形象的刻画,表达作者的赞颂、追慕之情。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热勃然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发人深省的、有着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寻根”小说和诗歌,表现出作者清醒的文化意识和重铸民族之魂的理想。这一思潮在80年代中期的几年内蔚然成风,然而却很快地靡然消散了。值得欣慰和庆贺的是,在“文
期刊
文采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是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强化和美化,是某种意思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回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名篇,哪一篇不是文采斐然,令人回味不已、拍案叫绝呢。高考作文亦如此:言之无文,高分难得。考场上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爱不释手,赞赏有加。作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期刊
教育生活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如何把它演绎得更神奇、更有魅力,就用教育随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随笔”来源于教学,回归于教学。  一、课上小组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初三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高级阶段,课文内容的掌握已占主流,怎样让学生从字词的理解基础上升到对课文的熟知?我认为课上讨论的方法比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在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会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得不出圆满的结论时,学生们
期刊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这种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电教化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弊端。如何摆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和现代教
期刊
《孔乙己》教学课上,围绕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学生们展开了深入探究。  生A: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入社会肌体,使少数的读书人爬上去,作威作福,而多数不能“进学”的如孔乙己之流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生B: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世态炎凉置他于死地。他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走”去。  生C:封建等级制度、等级观念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生D:以丁举
期刊
我校文学院组织教育硕士进行教育调研,我们有幸到南京市一中和中华中学参观学习,期间参加了几节语文教学展示课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尤其是一中张璇老师上的《分析、概括、思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说明文写作课,我听后在说明文教学如何做到生动活泼这点上感受良多。     一、正确导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愿望,是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期刊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至文,文中鲁迅的思想情感是深刻而复杂的。如何清晰地引导学生把握其情感,理解其写作意图,教学思路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如按照一贯的依层次讲读的方法,学生的思维难以激活,课堂自然显得沉闷。如紧紧扣住文中的多次出现的“必要”的内涵和看似矛盾的话的情感,就找到了疏通全文的钥匙。   “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其中“必要”内涵的理解是关键。  内涵
期刊
精彩的课堂导入像歌曲的前奏,拨动学生的心弦;像闪烁的火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炬;像投石击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可见,教师巧妙的导课艺术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因素。笔者单从情境导入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  所谓情境导入,就是要教师设计一个合理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的人物、事件、纠葛之
期刊
过去的几年中,我进行了创新型语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回顾对创新型语文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我逐步探讨出了创新型语文教学的特征。    一、设计新型的教学目标    创新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应逐步改变现行的中学教育过程中压抑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内容,设定新型的教学目标。  1.以班级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为设定目标的起始点。  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中,迫于升学的
期刊
《我心归去》是韩少功《访法散记》中的一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一)》。这篇散文因其对家园之思的独特表述和极强的哲理性而为人称道。读完之后,我被深深吸引,文中有不少让我为之震撼之处,细细读来更是妙不可言。  但由于现代散文的文从字顺的特点,对于学生们而言,常觉得读一遍后,什么都懂了,没什么问题可问,更没有什么地方值得细细研讨。这时就需要老师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让他们明白,没有疑问只是假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