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6399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遇”号火星探测车

  “我快没电了,天色渐暗。”
  2018年6月,一场火星尘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收到了来自“机遇”号(Opportunity)火星探测车的信息。随后,它与地球失去了联系。
  “机遇”号原本设计工作90天,但它带着人类的期盼,独自在遥远的火星辛劳了14年——它是21世纪初火星探测的双子星之一、“子午线平原”的主人、太陽系第一深的陨石坑“维多利亚”的客人、“火星马拉松”的首个完成者、“奋进”陨石坑的征服者……如果换作人,那该是怎样孤独而英勇的一生。
  当时,NASA给“机遇”号回复了一首美国经典蓝调《再见,后会有期》。歌里唱着:“我们将再次见面/在夏日让人愉快的每一天/去经历明亮鲜艳的一切/……/当夜晚渐渐来临/我看着那月亮/然后我们将再次见面。”
  而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下一个14年。
  2018年8月,NASA宣称要用195亿美元在2033年将人类送上火星。但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单程之旅——先不说火星上是否存在不明的危险,抵达火星需要200天左右,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提供大规模的物资运输,也就无法解决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
  不只是火星,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也不友好。在月球上,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只能存活7小时,之后会因氧气不足而死亡;在温度介于零下170℃至430℃的水星,人大约只能支撑2分钟;在超高压强的其他星球如天王星、海王星和土星,人一秒钟都活不了。
  也就是说,当人类最终冲出地球,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这道铁壁,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说:“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
  就算解决了在宇宙中的生存难题,人类也可能最终只得到一个“最糟的宇宙”。《三体》系列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认为,如果宇宙中有任何文明暴露自己的存在,它将很快被消灭,所以宇宙一片寂静。这个结论被中国读者称为“黑暗森林猜想”。
  再退一步说,即使人类顺利进入“太空大航海时代”、实现星际开拓大业,也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时间。试想,你坐上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奥德赛之旅,在漆黑寂静的太空中飞向一个遥远的目标。出发时,它花了2000年时间加速;路途中,它保持巡航速度行驶了3000年;快到目标星球时,它再用2000年减速。飞船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出生又死去,地球成为上古时代虚无缥缈的梦幻。
  而你——星辰宇宙中的蜉蝣,当年对地球投以最后一瞥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并非什么高维度的造物主?你一辈子80—100年的寿命,还不够大陆漂移一米。与蜉蝣相比更为不幸的是,你现在就能想象到自己“朝生暮死”的图景。
  那么,人类为何总想着逃离地球呢?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人们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的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1968年12月,“阿波罗8号”上的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球边缘升起的标志性照片《地出》,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张能看到地球全貌的照片。安德斯回忆起当时绕行月球的情境时说:“这个叫作地球的物体,它是宇宙当中唯一的颜色。”
  有学者认为,这张照片点燃了一场大众环境运动。蕾切尔·卡森在彼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联合国则宣布了第一个“地球日”。地球突然开始占据人类的头脑,仿佛我们从司空见惯中突然警醒一样。
  安德斯不是唯一一个从太空看到地球而感到惊奇的宇航员。最近在国际空间站上执行“远征19号”任务的巴拉特称,俯瞰地球时让他颇感震撼。他说:“毫无疑问,当你从这里俯视地球时,你就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有两件事你会立刻醒悟,一件是你曾对它有多忽略,另一件是你多么希望能尽最大努力呵护它。”


宇航员比尔·安德斯拍下了地球从月球边缘升起的标志性照片《地出》

  对这些宇航员来说,住在太空越久,思念人间烟火之情越浓。解决“乡愁”的法子就是在空间站里干一些在地球做的事儿,例如看电影、听音乐、上网、与妻儿通电话,甚至自己种菜、做比萨和蛋糕。1972年,“阿波罗16号”的宇航员查理·杜克在执行第三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登月任务时,将随身携带的一张全家福照片用塑料膜裹着,放在布满沙粒的月球表面拍照留念。照片里,是他与太太多萝西、两个儿子查尔斯与汤玛斯。
  现在,请重新认识一下地球给予我们的种种特权——磁场和大气层对太阳的双层防御、适温气候、一倍的大气压强、重力、食物遍地……这些因素全部都刚刚好,你才能够不穿宇航服普普通通地过着每一天。
  当然,几分钟后,我们很快就会将这些恩惠忘得一干二净。
  (秋 水摘自《新周刊》201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宇治65岁,身高1.8米,海军出身。他头戴鸭舌帽,身着黑色雨衣、雨裤,脚穿长靴,背着帆布包。冬季,田里积雪,他席地而坐,分开双腿,两腿之间,有一只不满一岁的小朱鹮,老人正在用手喂它吃活泥鳅。有时,泥鳅从喙里滑落,在地上乱蹦,朱鹮瞬间瞪大眼睛,赶紧把它捉回来,慌乱的样子惹人怜爱。  不清楚这只朱鹮的雌雄,宇治管它叫“朱鹮子”。1  1967年7月29日,一只迷路的朱鹮出现在真野町的田里。这就是后来被
期刊
大片开阔的青草地,绿茸茸的,一直伸展开去。远处的树林后面,可以看见连绵的青山。太阳正从青山背后升起,把初夏温和的光洒向这个高尔夫球场。  谢大为的车停在球场门前。门旁站着几个球童,排首的一个抢步过来,站在车尾后备厢前,等谢大为打开后备厢,便熟练地取出球包,提进门去。谢大为泊好车,从另一个入口进去,见球包已经被放在自己的场地上。球童站在旁边,问他是不是先打练习场。  这球童十五六岁,头发漆黑,眼睛明
期刊
你或许听说过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孩子们两个选项:一个是他们能立即享用一颗棉花糖,另一个则是他们要独自等待20分钟,之后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二者只能选一项。  这个实验在2006年经《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布鲁克斯报道后广为人知。实验者后来发现,那些能等待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身材保持得更好、社交更活跃、人生更成功,并且有更高的成就——坚持时间最短的3个孩子与
期刊
朋友芸是一名港片迷,上大学期间曾看过八九十部香港电影。她总结出一个规律:有三分之二的港片,拍摄了长短不一的天台镜头。  警匪片中的追逐戏、窃听戏、狙击枪伏击戏、烟头明灭的兄弟谈心戏,乃至高潮段落的直升机搏命戏,楼顶的天台都是不可或缺的拍摄场地。天台看似无路可逃的悬崖,也可能酝酿着瞬间的反转。港式爱情片也少不了天台桥段。表白戏在天台上拍,比在珠宝店或游乐场拍有趣多了;分手戏在天台上拍,比在办公室或厨
期刊
一天,血透室送过来一个病人,是个老年人,80多岁,之前的疾病是前列腺癌合并肾癌,发生肾衰后进行透析,透了一年多。血透室送过来的时候说这个病人血透时血压低,发热,于是直接送到了我们抢救室。  这位老先生是离休老干部,公费医疗,全额报销。了解到这种情况,我悄悄跟年轻的大夫说,看来他们家什么(治疗手段)都会用。病人的老伴来了,80岁左右,穿戴很整齐,话很少,静静地在一边坐着,一看就知道曾受过高等教育。她
期刊
“请你首先想象出一个正常尺寸的圆圆的奶酪蛋糕,再用厨刀将它均匀地切成十二份,也就是切成有十二个刻度的钟表盘的样子。其结果,当然出现十二块尖角为三十度的蛋糕。将其中一块放在盘里,边啜着红茶什么的边细细地看。那顶端尖尖的、细细长长的蛋糕片就是我们‘三角地带’的准确形状。”(林少华译《我的呈奶酪蛋糕形状的贫穷》)  1973或1974年的时候,村上春树与妻子结婚不久,面临着“可以登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上
期刊
小时候我的笨是出了名的。我常爱闷头闷脑地想一些道理,再去花些时间验证,但实质上是再浪费些时间去怀疑。比如,剥去大半树皮,仅留一小块,看树木是否还能输送养分;比如,在田头扮作假人,看偷食的麻雀是否识得我的真假;比如,为了试验热胀冷缩,把烧红的煤炉盖板反复浸进冷水……  而我最想知晓的是大自然的秘密,想看季节如何转换,于是在某一年夏天的某一天中午,观察立秋到来的迹象。老人告诉我中午十二点立秋。天色如常
期刊
在电影和唱片出现之前,一流、二流和三流的艺术家和演艺工作者都会有饭吃。比如在中国,杨小楼、梅兰芳这样的一流艺术家会在宫廷和最繁华的大都市里的有名戏楼里唱戏,二流的也会有达官贵人请到家里唱堂会,三流的则走街串巷搭台子演出。等到电影和唱片出来了,绍兴周边小镇的人家,可以听到梅先生的唱片,武汉市民也可以看到谭鑫培先生的《定军山》,一流艺术家的溢价陡增,三流艺人就难以糊口了。  这种不断被放大的势差,今天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发展到极致,高尔夫球場遍地开花,许多公司突然有了大笔现金,开始投资顶尖乡村俱乐部。而普通上班族也加入了高尔夫球运动的大军。  当日本经济的泡沫破灭之后,高尔夫球俱乐部纷纷破产。那些曾经的精英男性文化符号——威士忌、黑羊毛西服,还有高尔夫球,一下子变得滑稽可笑。  当一个国家的男女老少纷纷拿起高尔夫球杆时,便意味着这个国家的经济泡沫达到了顶峰。而一个企业的CEO若总是拿
期刊
1788年6月,莫扎特写了一首钢琴奏鸣曲。那是莫扎特的生活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再过一年,他在维也纳的辉煌年代就全部结束了。  显然,因考虑到愈来愈沉重的财务负担,莫扎特在这首后来编号为K545的作品上,加了一小句:“为初学者写的一首小型键盘奏鸣曲。”  莫扎特的想法,应该是要借这句话,让曲子吸引更多听众。有更多人来听,更多人买乐谱,这样就能带来更多收入吧。  简单,是最容易想到的宣传方向。一年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