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的穷人,拖延的富人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x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或许听说过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给孩子们两个选项:一个是他们能立即享用一颗棉花糖,另一个则是他们要独自等待20分钟,之后可以获得两颗棉花糖,二者只能选一项。
  这个实验在2006年经《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布鲁克斯报道后广为人知。实验者后来发现,那些能等待得到两颗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身材保持得更好、社交更活跃、人生更成功,并且有更高的成就——坚持时间最短的3个孩子与坚持时间最长的3个孩子,SAT(美国高考)总分相差210分。
  只是,米歇尔这个实验的名字并不叫“棉花糖实验”,因为孩子们的喜好各不相同,奖品除了棉花糖,还有曲奇饼、小脆饼、薄荷糖之类。这个实验的名字叫“学龄前儿童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奖励物的自我延迟满足实证研究”。
  “延迟满足”,其实就是通常说的对眼前诱惑的忍耐力,虽然拗口,但显然更准确。事实上,奥地利经济学派比米歇尔更早关注到这个问题。只是他们用的名词更拗口——时间偏好。
  经济学家把时间偏好视为中性概念,但显然这一概念无法成为成功学概念,难以引起大众的兴趣。经济学家注意到,整体上,狩猎、采集和游牧社会的时间偏好,明显高于精细的农业社会。在同等情况下,人口压力较大、竞争激烈的社会,延迟满足的能力通常也更强。
  很显然,经济学家的时间偏好理论,不像棉花糖实验那样著名,他们实在是缺少像米歇尔那样细致的实证研究。
  米歇尔这项实验最惊人的是其后续研究。2009年,参与实验的部分孩子重返斯坦福大学。当年他们是斯坦福必应幼儿园的孩子,此时他们大都年满45岁。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前额叶皮层区更活跃,这个区域负责解决问题、克制冲动行为;而延迟满足能力较弱的人,中脑皮层更活跃,该区域位于大脑深处更原始的部分,与人们本能的欲望、快感及成瘾有关。
  中国人喜欢说“三岁看大”,我们的普遍经验也认为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但米歇尔的实验昭示的结论似乎过于残酷——一个人的命运,难道完全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
  最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同行。2012年,塞莱斯特·基德等人发表了有关重复棉花糖实验的论文。他们对实验做了更细微的控制,由此发现孩子的表现取决于他走进实验室之前习得的信念,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影响。简言之,将孩子的一切表现,均归结为先天控制力的差别,显然为时过早。
  这个研究结果或许比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来得更残酷——贫穷不但来自父母的遗传,更来自父母造就的家庭环境。在一个无法建立承诺与信任反馈的家庭,孩子会更倾向于即时满足,因为他不知道下一刻,那个承诺过的奖励是否还在。
  在极端情况下,延迟满足能力与成就大小体现得非常直观: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前后花了40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则用了60年。
  欧洲那些恢宏壮丽的大教堂,体现得更为极致。最夸张的当属科隆大教堂,建造时间前后竟然花了632年。
  跨越几代人的接力工程并非古代才有,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迄今仍未完工。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的设计师高迪说:“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1926年高迪去世时,大教堂的工程完工度不到1/4。
  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的一个倾慕者为她订购的一块怀表,制作时间长达44年。完工时,距离王后被砍头已过去34年。当初的接单者也已经去世4年。
  瑞士的侏罗山谷是传奇名表的汇集地。人们喜欢说,这里之所以是瑞士手表的真正发源地,是因为气候条件恶劣,常年大雪封山,农户只能躲在家里靠制表來打发时间。这个解释显然没考虑延迟满足能力起到的关键作用。侏罗山谷的匠人,以极高的延迟满足能力,花费难以想象的工时,打造出了极为精密的钟表。
  酿酒师也是延迟满足能力突出的一群人,因为酒的酿造也需要繁复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诸如此类对时光的打磨,显然与“打发时间”相去甚远。
  在延迟满足能力上,不同人群表现出的集体差异,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美国经济史学家格雷戈里·克拉克长期关注历史上的社会流动性问题,他的研究或许可以提供参考。



  克拉克发现,英格兰的银行利率自1400年的10%开始稳步下降,到1850年已降至3%。克拉克认为,利率变化排除通胀和其他因素,主要来自社会不断提升的抑制消费冲动的能力,即英格兰人越来越有耐心和储蓄意愿。
  克拉克认为,13世纪后,英格兰很少遭到外敌入侵,相对其他地区更为和平。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克拉克研究大量遗嘱后发现,富裕家庭的后代人数远比贫困家庭多——遗产低于24英镑的中低收入家庭,他们的后代人数低于两人。
  克拉克还从稀有姓氏着手,对比其中的富裕家族与在法庭留有案底的家族,这再次佐证了他前面的推断——如果说自律、延迟满足是一种富裕基因,那么时间筛掉了更多的贫困基因,虽然很多富裕家庭的后代会变成中下阶层。
  在克制即时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英格兰人的劳动意愿也变得更强烈,他们的劳动时间变长,能忍受无休止的重复劳动。此外,整个社会的暴力行为也大幅下降,600年间,男性谋杀率从0.3%下降到0.01%。
  克制、忍耐是违反人自然天性的特质,但一个保护和注重财富积累的社会,会通过强烈的竞争压力不断筛选并形成自我规训文化,逐渐抑制人天性中的冲动,比如好斗——这是狩猎采集社会利于个体和部落生存的特质。
  英格兰人经过数百年和平的农业发展,整体的延迟满足能力不断提升。以25年为一代,工业革命前几百年的稳定社会,足以改变整个英格兰社会在延迟满足上的整体表现。克拉克认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格兰而非其他地方,前述的自我进化,是必不可少的准备条件。
  克拉克的观点似乎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东亚经济奇迹:东亚经历了比欧洲更漫长的精细农业,人口高密度的竞争压力,培养出举世无双的吃苦耐劳和精打细算能力,在工业化上总是比其他非西方国家有更卓越的成就。
  让我们回到棉花糖实验。塞莱斯特·基德等人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如果贫穷来自“遗传”,那么,其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环境塑造的。但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人的自控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科学方法加以提升,人可以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这也是米歇尔后期研究的重点。对天生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来说,很多时候他们会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享受。
  (鹿 鸣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个观点,不一定对》一书,李 旻图)
其他文献
像牛油果这样的网红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夏娃诱惑亚当吃了苹果而可识别善惡始,人类就对某些食物,特别是一些水果和蔬菜抱有特别的信任。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给建筑工人发放的福利中就包括大蒜,他们相信大蒜可以大幅增强体力。罗马的一些名人则狂吃卷心菜,认为其有神奇疗效。罗马学者普林尼相信食用河马的脚和嘴、鼻部都能壮阳(啊,人类永恒的兴趣点)。  也有一些食物曾经被怀疑是危险分子。它们中的很多都
期刊
即使不写作,我也离不了阅读。这当然是因为,只有现实是不能使人满足的,永远不能,无论一个人在现实中的位置怎么改变。  想起读唐太宗诗时的感觉。太宗年轻时南北征战,父亲建立新王朝,他又陷入兄弟间的争权,他登基后,注重在历史上的声名,一心要做好皇帝。为此,在很多方面,他不得不克制自己,甚至受臣下左右。这样一个人,只活了五十多岁,日理万机,却爱书法爱到痴迷,写诗也十分投入。唐朝皇帝里,他是留下诗作最多的,
期刊
崇尚写实的西方经典绘画特别注重对人物的描绘,人物画和肖像画因此成为绘画中的独立分支。一些世界名画里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以至观者在赏画时,不仅能够欣赏画家的精湛画技,还能对画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状况产生感性的了解。换一种角度看肖像画  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欣赏绘画时何尝不是如此。以达·芬奇的名画
期刊
诗人模仿鸟语  脖子伸长  喉结突出  仿佛旋律之翼上一根笨拙的手指  他开口吟唱  深信这样可以催促日升  让歌声变得温暖  让高音变得纯净  诗人模仿石头的睡眠  脑袋缩进肩膀  仿佛一尊雕像  呼吸少而痛苦  入睡后他相信唯有自己  能洞悉生之奧秘  无须神学家的援手  就能将永恒掬入急切的口中  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倘若没有诗人  不停奔忙于  飞鸟和顽石之间?  (库 肯摘自《外国文艺》
期刊
在你买一匹马之前,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考虑——  你打算把它安置在哪里?你打算买哪种马鞍和装备?你打算多久骑一次?你打算給它喂什么料?  买马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会使其变得很难达成。  我们所做的很多决定,一开始看起来都是不错的,但其实之后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职业的决定,开支的决定,假期的决定,开展新业务的决定。  总而言之,在仔细考虑所有后果之前,不要太急于做决定。
期刊
近日整理友人来往信函,看到一封萧乾写给翻译家许钧的信。信中说:“我看译书与做人之间是不能分的。我还是相信‘满招损,谦受益’这句古训。拍着胸脯称自家译本为‘定本’不可取,尚未动手译即预言自己的译本将是‘定本’尤不可取。译书做学问,贵踏踏实实。很赞成您为文匡正一下时下的译风。”  这封信是1995年9月26日写的。我回忆起,当年萧乾、文洁若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金隄的全译本随后出版。对上述
期刊
海明威  莱斯利·M.M.布鲁姆在讲青年海明威旅居巴黎时的故事《整个巴黎属于我》的尾声中,描述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也是和海明威一起去西班牙看斗牛的观光团成员杜芙·特怀斯顿夫人——时,引用诗人宾纳对得了肺结核在疗养院里度过了生命最后时光的杜芙的刻画。  在海明威笔下,《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波莱特·阿施利夫人是“不羁魅力的典范,永不老去”;生活中的杜芙,亦如莱斯利所勾画的那样
期刊
阿勒泰连绵起伏的群山背阴面有成片浩荡的森林,那里安静、绝美,携着秘密。木耳一排排半透明地立在伏倒的树木上,它们是森林里最神秘、最敏感的耳朵,总会比你先听到什么,更多地知道些什么,却不为你所了解。  那时候,知道这山里有木耳的,还只是很少的几个人,他们把木耳采回家也只是自己尝尝鲜而已。  我妈却想靠它发财。我妈一心想找到野生的木耳。她爬山峰、下深谷,出去得一天比一天早,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每天回来,
期刊
宇治65岁,身高1.8米,海军出身。他头戴鸭舌帽,身着黑色雨衣、雨裤,脚穿长靴,背着帆布包。冬季,田里积雪,他席地而坐,分开双腿,两腿之间,有一只不满一岁的小朱鹮,老人正在用手喂它吃活泥鳅。有时,泥鳅从喙里滑落,在地上乱蹦,朱鹮瞬间瞪大眼睛,赶紧把它捉回来,慌乱的样子惹人怜爱。  不清楚这只朱鹮的雌雄,宇治管它叫“朱鹮子”。1  1967年7月29日,一只迷路的朱鹮出现在真野町的田里。这就是后来被
期刊
大片开阔的青草地,绿茸茸的,一直伸展开去。远处的树林后面,可以看见连绵的青山。太阳正从青山背后升起,把初夏温和的光洒向这个高尔夫球场。  谢大为的车停在球场门前。门旁站着几个球童,排首的一个抢步过来,站在车尾后备厢前,等谢大为打开后备厢,便熟练地取出球包,提进门去。谢大为泊好车,从另一个入口进去,见球包已经被放在自己的场地上。球童站在旁边,问他是不是先打练习场。  这球童十五六岁,头发漆黑,眼睛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