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弓弦演绎华人音乐的荣光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裔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郑海,现任美国西南大学常驻艺术家、副教授,奥斯汀亚美文化中心青少年音乐节比赛艺术总监,并且在得州圣斯蒂芬私立学校兼国际项目部副主任。她多次应邀参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加拿大,中国香港、 广州、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音乐节及音乐学院演出并举办个人大师班。郑海已经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艺术中心、纽约施坦威厅、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牛津城音乐厅和维也纳贝森多夫音乐厅等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举办个人和室内音乐会, 她的的演奏得到了《纽约时报》、《牛津每日邮报》和《英国斯特拉迪瓦里杂志》等各国媒体的高度评价。
  2007年3月,她应母校上海音乐学院的邀请,举行阔别祖国20年以来首次个人独奏音乐会及大师班。2009年3月她应厦门大学之邀以“情系鼓浪屿”为主题,在鼓浪屿倾情演奏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独奏音乐会。音乐会门票早在数天前就已抢购一空, 音乐会后,乐迷们争相上台与郑教授合影留念,直到轮渡码头坐船时还蜂拥索要她的亲笔签名。


  郑海已多次应邀在美国杜克大学,TCU等大学讲课演出,被请为TCU国际大提琴音乐节比赛和新墨西哥州青少年艺术家比赛的评委之一,在室内乐演奏方面,郑海获邀在国际舞台与Enso, Miro和上海四重奏中担任客座大提琴手,她也常常活跃在Georgetown、Manchester、Meadowmount以及Mohawk Trail国际夏日音乐节演出。
  郑海生于上海,祖籍厦门,幼年曾就读于鼓浪屿日光幼儿园,上音的吕其岭教授是她的启蒙大提琴老师, 1978年她以优秀生的资格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向夏敬禄老师学习大提琴。1983年,她又以杰出的成绩被推荐跳级提前直升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夏家宝以及陈鼎臣教授。 而后,她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校长奖学金,赴美求学,得到国际著名大提琴家Paul Olefsky的悉心教授。她在美国还得到名师马友友和Parisot,以及欧洲的大师Gendron, Nothas, and Tortelier的指导。郑海是第一位入围柴可夫斯基国际大提琴比赛的中国女性,她获得过包括福尔曼(Feuermann)国际大提琴比赛中活动夏普利大奖、齐尔品(Tcherepnin)协会颁发的最佳表演奖在内的许多重要奖项。她还被授予得州州长名誉市民的奖状,还选入得州首府奥斯汀市音乐艺术中心大厅的著名妇女榜。她是美国Amatius音乐艺术奖学金基金会的奠基成立理事。迄今为止,郑海已录制发行5张激光唱片专辑。其中她与英国室内乐团合作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被Recording Direct杂志评为顶尖的作品并受到国际性音乐杂志《斯特拉迪瓦里音乐杂志》的好评;她与Kiyoshi Tamagawa 合作的大提琴与钢琴专辑《狂想曲》曾在美国马里兰州Baltimore市举办的第三届世界大提琴大会上展示,并被SHAR音乐公司选入其世界《演奏家与保留曲目》的目录。郑海演奏的大提琴是1580年历史悠久闻名的九世国王的Amati名琴。


  美国知名钢琴家玉川清Kiyoshi Tamagawa博士是美国西南大学Sarofim艺术音乐学院副院长和音乐教授,他的演奏遍及美国各地以及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和墨西哥,包括纽约卡内基Weill独奏厅和Bargemusic(布鲁克林露天音乐坊)、伦敦Wigmore音乐厅等世界著名的音乐殿堂,被誉为“优秀钢琴家”,并在芝加哥举行的纪念女钢琴家Dame Myra Hess的音乐会上演奏。玉川清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获奖者Eugene Fodor合作演出的音乐会超过30场,其中包括在墨西哥的“Festival Internacional Cervantino”(国际艺术节)和印度国家表演艺术中心举行的独奏音乐会。他们录制的小提琴与钢琴的唱片“Witches’ Brew”《女巫的佳酿》获得了主要音乐出版物的高度评价,如The Strad(英国古典弦乐期刊)。与玉清川合作的其他艺术家包括:上海弦乐四重奏成员、小提琴Mark Peskanov;纽约爱乐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Evangeline Benedetti、单簧管演奏家Stanley Drucker及歌唱家Julianne Baird和Weston Hurt等人。他还与大提琴家郑海一同前往香港、澳门和广州进行亚洲巡演及大师班讲课。玉清川应邀作为客席钢琴家,在纽约Merkin音乐厅参与纽约爱乐乐团的系列演出。他已经多次与得州Austin和 Temple交响乐团演奏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以及拉赫马尼诺夫钢琴协奏曲。他还选入去美国国家弦乐教师协会,得州音乐教师协会,和美国音乐学院学会讲课,他的杰作多次被美国音乐教师学会,美国弦乐教师学会,美国Suzuki铃木论文以及钢琴键盘伴侣Clavier Companion杂志等等出版发行。去年玉川清被德州音乐教师学会授予最佳优秀大学教授的荣誉。

其他文献
纽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 地址:纽约兰德岛公园 看点:现当代艺术 网址:friezenewyork.com 2014年5月9日-12日  弗里兹艺博会被称为“新潮的年轻人”,2003年在伦敦开创以来,便以其对于当代艺术的敏锐嗅觉迅速跻身世界一流艺博会行列,而“弗里兹纽约”尽管只有短短两年历史,但已经颇具成熟风范,《卫报》的Jason Farago认为,比起它在旧大陆的表兄,纽约弗里兹艺博会显得更加保险
期刊
2014开头闹哄哄的除了《来自星星的你》,还有一部《纸牌屋》。前者一夜之间像核弹爆炸一样点燃了亚洲地区的大姨妈,二姨妈,女汉子,小清新,让成千上万的女观众在短短两个月之内都染上了“教授依赖症”。后者就是一只拿着小皮鞭的手,必须清醒冷静地对待周遭一切,你永远不知道现实的小皮鞭何时落在你的身上,连疼痛都无法大声喊 出来。有时候悲痛时要求答案,但答案根本就没有。  那个“外星人”很红呀,但太玄乎了,没啥
期刊
2014年3月20日,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里,动物保护组织的成员在身体上涂上颜料,彩绘出蔬菜瓜果的样子,横躺在果蔬摊上,以抗议社会巨大的肉类消费,因为当天是世界无肉日。无肉不欢的人们一定惊呆了,居然还可以有这样的行动。本刊觉得此举最有启发的一点是:走艺术路线进行抗议活动或许比较容易被接收。   1600只纸熊猫展与保护濒危动物  2014年3月17日,由法国艺术家格兰金(Paulo Grangeon)
期刊
一看樊洲的黑白山水,我就被他的艺术气象和美学精神深深吸引。  或许是看了太多的江南书画的墨韵和柔美,乍一见樊洲纯以线条“写”出的浑厚、雄奇又不失诗性和神采的山水艺术,顿时产生“别有洞天”的惊奇。  樊洲生于古城西安,14岁就师从长安派名家李西岩,专攻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两年后又拜师花鸟画大家叶访樵。又过两年,经挚友引荐,被长安画派代表画家唐师尧收为老幺弟子,再之后,成为画坛宿将石鲁的爱徒。一个艺术
期刊
2014年2月27日到3月2日,“设计上海”2014(上海国际设计创意博览会)的展览现场可谓人气爆棚。无论是检票口还是主入口处,都排着蔚为壮观的长龙——比起其他少有人士光顾的小众设计展而言,“设计上海”成功地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潮挤挤的背后,传达着带着人情味的信号:大众对于设计与设计文化的兴趣正日益增长。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原创家居设计博览会,“设计上海”由屡获殊荣的英国设计展览
期刊
如果说流行文化与当代艺术把我们的这个时代包装成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么哲学就是此女子的粉底,虽然我们通常看不到粉底,但它却是一切浓妆的基础。就像我们常常忘记了哲学,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底色。  在享乐主义盛行的商业时代谈哲学,在思想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谈哲学家,当然是很不合时宜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流行文化与当代艺术,来审视哲学家的灵魂,又或者通过哲学观念来偷窥艺术家的思想,那倒是既有趣又高
期刊
阿角,1984年生于中国西安,后移居上海并工作、生活至今。作为80后一代的新媒体艺术家,阿角于2014年早春举办名为“屏幕一代”的个展。  “屏幕一代”中的六件作品是“柔软”、“反复”、“坚硬”、“纯粹”、“静止”和“闹”,它们都存在和源自艺术家开发的电子应用程序。在作品中,屏幕也许会被理解成为这些应用程序的视听组件而存在的、相对来说随意的容器和框架,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程序的结果存在于这些组件被
期刊
2014年11 月 12日, 由墨西哥政府与龙美术馆西岸馆合作举办的展览“白银之国墨西哥,历史与未来”于龙美术馆开幕,墨西哥总统恩里克·培尼亚·涅托携夫人亲临现场并致辞,据悉,此次展览是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以来的首个国际性大展。  展览共展出150余件墨西哥优秀的传统银器作品,旨在通过一系列凝聚着众多银匠、设计师、艺术家和珠宝师艺术精华的高规格银器作品展现这一贵金属同墨西哥民族之间的交织与联系。
期刊
摄影师,当然是这次摄影展作者中,最主要的作者。”爱普生影艺坊馆长杨柳对我说。在日前举办的“杂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摄影系金鹤与毕业生作品展”上,不难发现,参展者中,不乏非摄影师职业者。他们中有教师、创意总监、灯光设计师甚至党支部书记。然而,有一点又是他们的共同点——全都毕业于上海工技大摄影系,都是专业“把式”。  为何毕业后没有从事摄影专业?如今高校的摄影、影像专业,出路在何方?不妨听听业内人士的
期刊
塞林格在他的著名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  郭伟的“致青春”  郭伟迷恋的也是如此。20多年来,多是通过一个孩子或是一群青少年的眼神和表情,他在创作中持续地表达着自己对人与人、人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