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理学角度中的中国社会下的“潜规则”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exing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丁龙,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摘要】中国社会下的“潜规则”已经成为当今的法治社会进步的一种障碍,“潜规则”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却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那为何“潜规则”明明起着实实在在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却又不为人所光明正大地认可,细细琢磨一番,却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高举依法治国的旗帜号令下,也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潜规则对法治的破坏、对法制的消解。基于对潜规则以及我国目前的法治秩序的认识,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需要更多的法律人去为依法治国而努力。本文从法学角度分为四个部分对“潜规则”进行分析,第一部分阐述了“潜规则”的内涵,第二部分是对“潜规则”进行解读,第三部分是分析了“潜规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关于如何应对潜规则。
  【关键词】潜规则;法理学;法治秩序
  一、潜规则的内涵(一)潜规则的定义
  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给出几条有关潜规则定义的垫脚石,主要有以下五点:
  1.在日常生活中,“潜规则”是担任私下调节行为规范的角色;
  2.行为规范生成于各方行为主体的交涉之中,意义在于统一当事人的意志,以达到减少甚至消除各方的利益冲突;
  3.所谓准则,为了达成利害后果的共识,且稳定地强化各方主体的行为预期性,以致借报复的手段对付越界的行为;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借以这种隐蔽,各方当事人在统一意志下便可将正式规则的代表隔在局部互动,或通过私下交易提供的额外利益引诱正式规则的代表。(二)潜规则的本质特征
  吴思先生针对潜规则做出相关的定义概述,但定义是否准确仍就需历经社会实践的检验,本文基于统一认识潜规则的需要,则需陈述一番以作探讨。既然给不出潜规则的明确定义,至少其大致涵盖的本质特征是不可或缺的。二、解读潜规则(一)以规则的原有理念剖析潜规则
  除却以探索其本质特征来了解潜规则的方式以外,本人認为在规则原有涵义的基础上剖析潜规则更易让人理解。潜规则附生于规则体系而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因此通过规则可以探索潜规则的脉络。
  社会学家韦伯揭示了正式规则的重要特征——科层制,并认为科层制孕育了规则。科层制又名官僚制,通常认为是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以规则为主体,规则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的等级化致使组织通过一种强制性的协调力量成为一个整体。现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中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非正式组织的因素。从逻辑上来讲,正式组织的建立遵循的是一种理性逻辑,非正式组织的形成遵循的则是一种情感逻辑。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那么便不难理解非正式规则的形成是先于正式规则的创建,正式规则扎根于长期惯性的理性逻辑,而非正式规则是基于主观情感逻辑形成的行为约束。(二)以制度的有效性分析潜规则
  根据约束力的形式,制度可以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而根据效力可将制度划分为有效制度与无效制度。制度是规则的集合,这便说明在效力方面来讲,规则存在着有效规则和无效规则。因此,本文认为潜规则亦可分为良性和劣性。
  法律制度内的固定性导致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时候表现为不灵活不变通,而潜规则的变通灵活则恰当好处地弥补了这种不足。不得不说正是潜规则的这种特性让更多人视制度为躯壳,更好地为潜规则提供了掩护。
  法制下潜规则发生调节作用的情况下,循规蹈矩者则得面对不服从潜规则的压力以及担忧“利益”是否处于在意料之中,除此之外还得担负着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的不平衡的心理压力,这便是潜规则给其范围内的人带来的心理挣扎,这个范围便是单一或多元潜规则所覆盖的领域及层面。三、应对潜规则的不同视角
  潜规则为何立身社会而生生不息,本人认为这是一个法律与社会难以区分而论的问题。潜规则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恶规则”,但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来看,反而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社会的活力所在。(一)哲学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皆可“一分为二”。如果我们定义了潜规则的话,那么剩下的规则则可统称为显规则。换个角度来看,将太极图的阴阳比作潜规则和显规则,二者共同构成社会中的所有规则。在社会的运行机制中,潜规则与显规则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显规则和潜规则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一对矛盾,是相生相克、生克循环的伙伴,两者无法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因此,潜规则并不是登不上台面的东西,因为很多时候它比显规则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关系还要直观实在。回避客观实在并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潜规则是不明智的,隐藏在显规则之下的潜规则不容我们忽视。
  实践形成了规则,规则塑造了实践。规则永远处于发展的行列,我们也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规则。两种规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还能够互相转化。正如之前所说,显规则和潜规则存在着博弈,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不同条件下变得更加难以捉摸。至于显规则和潜规则之间需要保持怎样的平衡度,我们的社会才能更趋向于和谐?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二)法学的视角
  法律是社会调控的一种手段,法律的系统化、完备化和充分化则体现为对社会控制的力度和效率。即便法律规范不停地发展前进,法制仍然存在着“真空”领域,因为事无巨细,法律不可能包罗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各地区种种不平衡差异会发展、变化、直至加剧,法律的控制功能只能处于主导地位而不可能概括无余。再者,我国现行法律及其制度本身处于转型期,各种法律制度与社会实情不适应等现状频频出现。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法律无法得到统一的遵行,法律为社会生活提供的框架和模式也难以受到所有人的认可,人们便自发地寻求其他途径来填补法律规范所留下的真空领域。这样一来,潜规则便有了相当普遍的生存土壤。   在高举依法治国的旗帜号令下,也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潜规则对法治的破坏、对法制的消解。反而言之,潜规则又何尝不是反映出社会需求的欠缺面?潜规则不可能总是担任破坏者的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起着补充、修正法律制度的作用,反馈者法律的不足之处,侧方面地促进了法律制度的运行。由此可见,潜规则对显规则能够起着修正和重构的作用,它的存在让法律的发展方向更具备现实意义。即便潜规则对完善法制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潜规则毕竟是对正式规则的消解,甚至可以瓦解现有的法制,因此在承认潜规则的积极方面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抑制其负面影响,这也是需要我们长期探索的任务,也是必须攻克的困难。
  基于对潜规则以及我国目前的法治秩序的认识,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需要更多的法律人去为依法治国而努力。在显规则和潜规则共同调节社会规范的关系中,必然使法律发挥主导地位,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而潜规则可以调节一定范围和条件内的特殊领域,以作实事求是的变通和灵活处理,但前提是并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悖。四、结语
  通过上述阅读,或许能深刻了解到,社会层面不会出现无序状态,而是有着隐蔽的秩序。潜规则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利益的角逐,这种的规则往往得到人们心照不宣的认同和遵守并在生活的互动关系中得到强化。不得不说的是,这种规则源于社会更能反映出社会的需求,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且反过来制约着社会交往中的种种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法治建设的复杂程度和艰巨性不言而喻,也必将意识到普及和加强民众法治意识是法治推广的前提,这或许是一个跨时代的大工程,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个工程需要所有法律人付出心血。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得承认存在者的价值所在,而不是聚焦于其劣之处。潜规则也是一门学问,也必然会长期存在社会,现今潜规则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不知不觉地影響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所以这门学问有足够的理由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不难看出,研究潜规则对推行法治有着何其重大的作用。能落实到位的法制才是实在的法制,而不是理想状态的法律,我们要看到法律的现实处境,重视那些在现实生活总发挥实效的潜规则,然后研究其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法治改革。这是法律人的学术责任,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2][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
  [3-7]于光君.关于“潜规则”的社会学解读——读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J].社会科学论坛,2006(07):51-56.
  [5]卢梭.社会契约论[M].上海:商务印刷馆,1982.8.
  [6]苏力.送法下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02.
  [8]钟兴全.“潜规则”浅析——以法律为视角[J].经营管理者,2010(24):252.
  [9]汪新建,吕小康.作为惯习的潜规则——潜规则盛行的文化心理学分析框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33-139.
  [10]刘岚平.“潜规则”乃是“钱规则”[J].中国监察,2012.No.43424:37.
其他文献
期刊
作者简介:卢娴(1990-),女,湖南娄底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级诉讼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姜琪(1989-),女,山东青岛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级诉讼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摘要】毒品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一直是我国打击的重点。毒品犯罪经常以集团犯罪的形式出现,具有人员复杂,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等特点,给侦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对此,侦
【摘要】本文对我国目前民间借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金融业相对发达国家有关民间借贷的一些具体做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规范民间借贷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民间借贷;监管;利率  民间借贷,通俗來讲就是在国家批准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之外的借贷行为,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的借贷。在我国一般发生在非金融企业和自然人(特定或不特定)之间的借贷以及发生在企业之间的借贷。民间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码分多址为核心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则以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最受瞩目。受教材和
【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法律;道德;区别;联系
[摘要]搞好篮球教育不仅会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会为我国全民体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从青少年篮球运动队训练的需要入手,对篮球的基本功和篮球教学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丰富了篮球教学的教法和内容,满足当今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的需求及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研究篮球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院校 篮球教育 篮球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作者简介:李园园(1992-),辽宁葫芦岛人,女,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研究方向:法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原则在社会生活以及经济市场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并且所体现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主要的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对民事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其二是对民商法中的主体利益保持平衡;其三是起到对我国现有的法律补充的作用。但是对我国民商法中信用原则的分析之后可以看出信用原则在我国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下称“司法解释三”),其中第十八条首次规定了股东资格解除权,填补了因股东不出资或抽逃全资时公司及其他出资股东权益如何救济的法律空白。解释三中规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解除权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其在理论与实践中均仍欠缺更为深入细致的解读。对其性质、风险的分析必要而紧迫。  【关键词】股东资格解除权;形成权;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迫使人们不断学习以防止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然而,教育难、医疗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作者简介:周玥彤(1988-),女,汉族,四川德阳人,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该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下三大热点之一,为此,环境公益诉讼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法律手段就呼之欲出了。而纵观我国现状,环境公益诉讼只存在于极小的范围之内,并且极端不成熟,存在许多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