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捕捉·共享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需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增加实施的成效。少儿时期是获得核心素养的关键期,“激发·捕捉·共享” ——核心素养的小学低段美术“创意实践”三部曲,主要从课堂教学中学生创作前、构思时、创作后几个角度入手,探寻有效策略,激发孩子们创作的热情、捕捉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共享孩子们的创造成果,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激发 捕捉 共享 创意实践
  201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實践创新六大素养。高中美术课标组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美术核心素养,自此,中国基础美术教育进入到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需要在课堂中体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增加实施的成效。少儿时期是获得核心素养的关键期,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段美术“创意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状透析
  “创意实践”指在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创新意识,是个人做任何事情都能够在正面价值的引导下,追求创造和新意的自觉。这种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增加实施的成效。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却经常出现以下几种不太乐观的现状:
  【现状一】创作前,没能把握好导的尺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有时不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出现引导不到位,“导”太多、太细,却没能“导”到点子上等现象。教师只有正确地把握“导”的尺度,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状二】:构思时,不能及时捕捉奇思妙想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的互动、对话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有些老师,尤其是很多刚刚工作的新教师,没有关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一些教学资源,没能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奇思妙想,不能使学习向更深层面发展。
  【现状三】:创作后,没有共享好学生的成果
  快下课了,有很多老师会将全班大部分学生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然后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分享,过于简单,不能使大部分学生获得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三种现象,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不利于学生“创意”的表达,不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价值探寻
  1、促进心智的成长
  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把儿童的美术创作看作是他们心智的成长,其中包括:情感成长、儿童作品中的智慧成长、创作活动中的生理成长、创作活动中的知觉成长、创作活动中的社会成长、美感的成长和创造性的成长。
  2、利于素养的养成
  将 “创意实践”这一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了量变积累,慢慢地就会积淀成素养,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3、减少教育的偏差
  一次美术课,画的是《大树的故事》,有一孩子画的是四格漫画,在展评的时候,他主动要求上台展示:“这是一棵大树,本来它很开心,但是后来它的边上造了一个化工厂,化工厂里流出了很多污水,慢慢地,大树就变成了一张哭脸……”。没想到一幅原本非常普通的作品居然藏着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描述和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触及儿童的心智和情感,从而减少教育的偏差。
  三、策略优探
  (一)激发——创作前,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热情是极为重要的精神状态,我们要在学生创作前,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1、通过启发,打开思路
  杨景芝教授在《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一书中指出,我们应“提供各种线索引发儿童回忆、联想,在儿童相互提示、补充下逐步使他们打开思路,丰富创作内容。”
  【成效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想象:“假如我是一条热带鱼,我会喜欢什么样的乐园呢?”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孩子们回忆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最开心的瞬间,将这些和“热带鱼乐园”这个主题联系在了一起,创作出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图1)。
  2、联系生活,贴近学生
  美术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只有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
  【成效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沟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选择要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研究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孩子的作品棒极了(图2)。
  通过作品,可以还更好地了解到孩子们接触的一些人和事。比如:董远山家里是做生意的,他在自己的《地下王国》里画了很多的金子(图3);唐刘思琪看过《蚂蚁和西瓜》的绘本故事,她画了搬家的蚂蚁(图4)。
  3、巧设情境,激活思维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成效分析】最终的效果如何呢?请欣赏孩子创作的精美的可以以假乱真的杯子蛋糕(图6)。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浙江省2016年中学美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台州吴海英老师的《戴上你,杜桥眼镜》营造了真情景:“眼镜货架”、“董事长委托书”、“眼镜发布会”……走进吴老师的《戴上你,杜桥眼镜》,仿佛走进了一家眼镜专卖店。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得益于情景的巧妙设计。
  (二)捕捉——构思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不拘泥于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在学生构思时,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及时调整教学流程,让课堂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发展。
  1、适时沟通,听其所思
  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以浙美版二年级下册《奇特的梦》为例:
  【成效分析】“我最奇特的梦是粉红色的”,多有画面感的回答。在和学生的交流中,笔者调整了教学流程,根据课堂实际,改变了提问方式,及时捕捉到了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孩子们创作的作品又是怎样的呢,请欣赏二年级小朋友《奇特的梦》一课的部分作品(图7)。
  所以,我们应在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流程,这样的课堂才会灵动。
  2、尝试创作,观其所想
  【成效分析】“手绘”也就是我们熟称的“草图”,学生事先将创作思路画下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養成预先计划的习惯。以下是一年级孩子们在《花式“点心” 》一课中先手绘后创作的作品(图9)。
  无独有偶,在“杭州市陶艺教学活动”,及“西湖区中小学美术教研活动”中,上城区崇文实验江彩邦老师的《瓶子新生代》、西湖区保俶塔实验学校方菁老师的《瓶子变个样》都用了这种“先手绘后创作”的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技法帮助,解其所困
  所有的奇思妙想,都需要技法的支撑,否则我们就不能按照预期的构想实现创作。“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背景下,倡导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不断实践,甚至不断试错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究出学习的方法。
  【成效分析】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练习技能,探究捏塑的技巧,学生用“团”方法做“汤圆”的时候,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汤圆” 表面皱皱巴巴,“面条”粗细不均。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能够及时地给予引导。通过好差作品的对比,让做的好、做的棒的同学上台介绍成功的经验。“反复揉搓”、“用力均匀” 这些捏塑造型技能上的要点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得出,使得学生的捏塑技能得到快速提升,最后的创作能从容地完成,作品也都非常精彩。
  (三)共享——创作后,共享学生的创作成果
  创作后,鼓励学生共享自己的创造成果,这个共享包括课堂中对自己对作品的描述和解读;课堂中通过手机同屏技术,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堂外,通过校园里的展示和全校师生分享作品。
  1、留足时间,畅所欲言
  从孩子们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在上浙美版一年级下册《热带鱼乐园》一课的时候,当我看到以下这幅作品时(图10),是这样问小朋友的:
  “为什么你画的热带鱼的大小都一样,没有疏密、大小的变化?这么匀称地一、二、三排列着呢?”孩子自信地说:“画面表现的是我带领着热带鱼们在舞台上表演节目的情景,热带鱼们正在跳舞呢。”经孩子这么一介绍,再看这幅作品就没有原先别扭的感觉了,反而被孩子们的童真感动。给孩子们留足时间,畅所欲言之后,仿佛打开了孩子们的心门,里面的世界何其丰富。
  2、“希沃”助力,全班共享
  无论是将学生的作品拿在手上展示,还是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很多学生会看不清楚,而教室里配置的投影经常会模糊不清或者颜色失真,所以,借助“希沃授课助手”(图11)这款APP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希沃授课助手”可以通过手机将学生创作的作品直接、现场投屏到大屏幕上,有利于学生看清、看细作品,利于作品的解读。利用“希沃授课助手”同屏到大屏幕上的图片,不仅可以放大或者缩小,还可以做必要的批注,图12红色圈出的区域就是在上《船儿出航》一课时,孩子们画的“哼着小曲钓鱼的爸爸”。这样,便于全班共享。
  3、展示作品,扮靓校园
  丰富展示的形式和途径。将学生课堂创作的作品,展示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里,或者巧妙地摆放在校园中,让孩子们的作品更好地呈现、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再次创作的热情,同时又可以扮靓校园。
  四、后续思考
  “激发·捕捉·共享”三部曲在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进行“创意实践”。通过日常教学的不断落实,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与价值观念。所以,就让我们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依据,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可以引发他们回忆、联想的线索,珍惜课堂生成的资源,用好课堂生成的资源,建起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多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真诚地解读孩子们的童心,让课堂充满灵动的气场,从而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主编.《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杭州市行知小学   浙江杭州)
其他文献
文旅部全国美术书法考级上半年统考于2019年4月20日在各考试点隆重举行。浙江省考区在浙江文旅厅和地方文化部门的监督下,有条不紊的開展。此次统考涌现出很多优秀报考单位,很多考试作品非常优秀,我们从众多试卷中挑选出了几幅供大家欣赏。  2019年暑期美术书法考级报名工作已经开始,考试时间拟定于7月27日(周六),请各报考点做好考前宣传、报名信息登记工作。书画艺术评优网(www.pc-art.com.
期刊
李飛燕吴昭毅邱涵琪
期刊
徐 洁  今年16岁,就读于安吉县高禹中学。我出生在安吉县的一个偏僻小镇——鄣吴,那是著名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故居,这里有良好的书画氛围,从小耳濡目染,我也爱上了画画,在家我拜当地一些民间画家为师,在学校又跟美术老师学画,日复一日,我的画技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四年级开始我就代表学校参加了县艺术节现场书画比赛,小学到初中,均能拿到一二等奖,还代表县参加了湖州市艺术节绘画类评比,2018年暑假,我参加了《
期刊
金王彥儿 姜梓轩 盛采文
期刊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那么如何让师生积极主动地向生活要资源,向生活要素材,向生活要作品?  我们提出“借点拓思”式儿童画创作,“借点”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借助生活媒介或素材的某个方面即某个点进行创作,“拓思”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借助生活媒介或素材的某个点,并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进行充分联想,拓展思路,这是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意
期刊
课前思考:  本课是浙美版第2册《神气的大公鸡》的番外篇,本课让学生用中国画形式来画公鸡这一熟悉的题材是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也会给孩子们带来新奇的感觉。  公鸡是常见的家禽之一,也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动物,早在幼儿时期,学生就已经画过公鸡,而且在本册学习《神气的大公鸡》时,小朋友已经尝试过用水彩笔、油画棒等常规作画工具画过大公鸡了,在头脑里对公鸡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古往今来,公鸡也是备受
期刊
教材分析: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每个人都有一张脸,它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通过学生探究泥塑的立体表现技法,大胆想象、夸张,设计一张“特别的脸”。通过这样一种富有挑战与创意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初步了解和掌握泥塑面部表情特征的立体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学情分析: 
期刊
摘 要:我国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目前主要由语文教学承担。书法艺术集“文学性”“文化性”和“造型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征,使得书法教育对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除了对汉字书写能力的提高之外,对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的培养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书法艺术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教育部于2013年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将书法教育正式
期刊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意见》及《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青少年艺术素养、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成就青少年艺术梦想、积极发掘和培养文化艺术后备人才为宗旨,由团中央未来网、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修羽艺术学院联合主办“我是小小传承人”首届全国小学生
期刊
【教材分析】  中国彩陶上丰富的图案是我国最古老的绘画宝库,其器形上各种造型稚拙,富有生活气息的鱼、鸟、蛙、神人、太阳、土地、河流等纹样,不仅呈现了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还展现了人类早期绘画的质朴美。引导学生从陶色、陶型、陶纹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进而从学习体验中感知中国彩陶的独特魅力所在。教材选取了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代表作品让学生欣赏,有助于学生对中国彩陶的色彩、图案及造型形成丰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