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文章结合课程改革实践,运用文献检索法、实验法等开展教学,尝试给学生一个思维碰撞与交流的空间,反思纠错的空间,提出问题的空间,自主探究的空间,目标认同与即时检测的空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96
叶澜教授有句名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还”什么?从教几年,积淀了一些感悟,分析探讨如下。
一、还学生一个形成约定与养成习惯的空间
不少教师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触:课堂还给学生了,可时间耽误了。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一定会按教师的预设参与课堂,课堂上会出现游离、甚至混乱的局面。如何才能收放自如呢?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课堂教学同样也是如此。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但不可以自由。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课堂规矩的形成上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工夫,即每堂课都应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个形成约定与习惯养成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训练,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形成本学科的课堂约定,并养成遵守约定的习惯。
如,课前学具检查(由同桌监督,组长抽查),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约定时间一到,即倒数5秒让学生回位,未回位的记违反课堂约定一次,且与平时成绩挂钩),小组成员分工的遵守(组长、声控员、计时员、发言人等各司其职,违反约定同样与平时成绩挂钩),小组合作后的展示、评价礼仪,课堂介入的手势与口令(教师需介入讨论:击掌3下,全班安静听讲),集体回答问题的手势(对:用拇指食指表示勾,错:用两手食指交叉表示叉)等,都应该在第一堂课及今后几堂课中腾出时间与空间进行约定、反复强化与专项训练。
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通过对学生课堂约定的不断强化与训练,既节约了课堂成本与时间,又能为后续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即可呈现出高效、有序、自主的氛围。
二、还学生一个思维碰撞与交流的空间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教师要在课堂中还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时空,让他们能够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上至《家居环境与健康》的课末时,教师设置了“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畅想未来之家”的环节。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自己未来的家有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大胆地畅想你们的未来之家吧。”
A生:我希望我将来的家采光好,通风好,墙都是用玻璃做的。
B生:我希望我的未来之家是用一颗种子种出来的,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清新,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夏天,使室内温度降低,天气凉爽。
C生:将来我的家要是那种房顶可自动开合的,象敞篷车一样,天气好的时候把屋顶全敞开,让它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下雨的时候就把它关起来。
D生:我希望将来我能种出一种植物,它可以把房屋装修中所产生的所有有害气体、辐射吸收,进行一定的反应,把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全部转化为氧气,把它往房里一放,就不用担心装修问题了。
……
在课堂上,教师设置畅想未来之家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交流思想。只有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才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有学生说: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学生一个思维碰撞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不唯书不唯上的好习惯,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的欲望。
三、还学生一个反思纠错的空间
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这使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反思纠错的空间,远比告诉他错误在哪更重要。
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在解剖种子的结构这一环节中,一改传统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解剖步骤,学生跟着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了二次解剖的方法,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试验材料及课本提示,自行摸索实验步骤,在第一次解剖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出现了错误:玉米种子采取了横切观察的方法,没能观察到玉米种子完整的内部结构。而后,通过同伴互助式的交流进行自我纠错,比较横切和纵切对种子内部结构的观察的影响后,根据修改达成共识,进行二次实验操作。学生对解剖玉米种子容易出现的错误“横切玉米种子为什么观察不到完整的种子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解剖玉米种子为什么要纵切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自我反思纠错,互相诊断错因,加强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还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预留提出问题的空间,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获取新知识。
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后,请学生就本节课提出自己还想探究的问题,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爸爸被诊断胃酸过多,医生建议他多摄取含蛋白质的食品。是不是蛋白质的消化也与胃酸的多少有关呀?”另一个学生抢着回答:“可以做实验看看啊,一边设置有胃酸,一边设置无胃酸就可以了。”“可胃酸和胃蛋白酶如何获得呢?”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了主意。这时,教师开始发话了:“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不如我们利用课后的时间查找资料,下节课大家再交流?”这个提议即刻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延续到了课后。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质疑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勤于质疑、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要激发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科学精神。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多给了教师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让教师感受了生命的涌动与成功。
五、还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学生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经历,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而作为教师所能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实践的平台,做好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
在《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过程中,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教师一改以往传统教学告诉学生如何去做的老方法,只对该实验做了分析和提示,便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不少小组或个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实验设想,其中一名学生就提出了非常有创意且可行性较强的设计,用蔫的菜头割成十字形做实验的设计方案:两个相似的蔫菜头一个放进盐水,一个放进清水,过段时间再观察两个菜头的十字形切口,张开,证明吸水,不张开,就证明失水……
这个设计具有创造性,如果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是不会想到这些方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空气对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自主探寻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
六、还学生一个目标认同与即时检测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亦提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那是不是课堂开放了、学生减负了,教学质量就可以不管不顾了呢?我以为,课改理念让学生减负、让学生自主没错,关键在于教师让学生减负、自主后,如何还能更好地达到增效?新课改一路走来,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课中满堂灌,课后满桌做的时代该渐隐;课上热热闹闹,课后都不知道的局面该改变。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预留一个让学生目标认同与即时检测反馈的空间。预留目标认同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做到有序而不盲目,从而节省课堂时间。合理安排课中、课末的即时检测与反馈,学生不仅能够参与课堂的轰轰烈烈,还可以在轰轰烈烈后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来说,即时的检测与反馈可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采取相应教学措施。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给学生?”思考良久,归纳了上述六点感悟。“你给孩子一点空间,学生会给你看到无限的可能。”在课堂中,只有那些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给学生提供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足够自我认知及检测的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平等.健康课堂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关键词]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96
叶澜教授有句名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还”什么?从教几年,积淀了一些感悟,分析探讨如下。
一、还学生一个形成约定与养成习惯的空间
不少教师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也许有过这样的感触:课堂还给学生了,可时间耽误了。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一定会按教师的预设参与课堂,课堂上会出现游离、甚至混乱的局面。如何才能收放自如呢?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课堂教学同样也是如此。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主,但不可以自由。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课堂规矩的形成上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工夫,即每堂课都应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个形成约定与习惯养成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训练,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形成本学科的课堂约定,并养成遵守约定的习惯。
如,课前学具检查(由同桌监督,组长抽查),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时间控制(约定时间一到,即倒数5秒让学生回位,未回位的记违反课堂约定一次,且与平时成绩挂钩),小组成员分工的遵守(组长、声控员、计时员、发言人等各司其职,违反约定同样与平时成绩挂钩),小组合作后的展示、评价礼仪,课堂介入的手势与口令(教师需介入讨论:击掌3下,全班安静听讲),集体回答问题的手势(对:用拇指食指表示勾,错:用两手食指交叉表示叉)等,都应该在第一堂课及今后几堂课中腾出时间与空间进行约定、反复强化与专项训练。
巴金老先生曾说过:“孩子成功的教育是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的。”通过对学生课堂约定的不断强化与训练,既节约了课堂成本与时间,又能为后续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即可呈现出高效、有序、自主的氛围。
二、还学生一个思维碰撞与交流的空间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教师要在课堂中还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时空,让他们能够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上至《家居环境与健康》的课末时,教师设置了“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畅想未来之家”的环节。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自己未来的家有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大胆地畅想你们的未来之家吧。”
A生:我希望我将来的家采光好,通风好,墙都是用玻璃做的。
B生:我希望我的未来之家是用一颗种子种出来的,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使室内空气清新,又可以进行蒸腾作用,夏天,使室内温度降低,天气凉爽。
C生:将来我的家要是那种房顶可自动开合的,象敞篷车一样,天气好的时候把屋顶全敞开,让它更好地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下雨的时候就把它关起来。
D生:我希望将来我能种出一种植物,它可以把房屋装修中所产生的所有有害气体、辐射吸收,进行一定的反应,把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全部转化为氧气,把它往房里一放,就不用担心装修问题了。
……
在课堂上,教师设置畅想未来之家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交流思想。只有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才能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有学生说: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学生一个思维碰撞与交流的空间,使学生逐步养成了不唯书不唯上的好习惯,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的欲望。
三、还学生一个反思纠错的空间
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这使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中提供给学生一个反思纠错的空间,远比告诉他错误在哪更重要。
在《种子的结构》教学中,教师在解剖种子的结构这一环节中,一改传统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解剖步骤,学生跟着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了二次解剖的方法,先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试验材料及课本提示,自行摸索实验步骤,在第一次解剖的过程中,许多同学出现了错误:玉米种子采取了横切观察的方法,没能观察到玉米种子完整的内部结构。而后,通过同伴互助式的交流进行自我纠错,比较横切和纵切对种子内部结构的观察的影响后,根据修改达成共识,进行二次实验操作。学生对解剖玉米种子容易出现的错误“横切玉米种子为什么观察不到完整的种子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解剖玉米种子为什么要纵切有了深刻的理解。
学生自我反思纠错,互相诊断错因,加强了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还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预留提出问题的空间,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逐渐获取新知识。
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探究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后,请学生就本节课提出自己还想探究的问题,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我爸爸被诊断胃酸过多,医生建议他多摄取含蛋白质的食品。是不是蛋白质的消化也与胃酸的多少有关呀?”另一个学生抢着回答:“可以做实验看看啊,一边设置有胃酸,一边设置无胃酸就可以了。”“可胃酸和胃蛋白酶如何获得呢?”同学们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了主意。这时,教师开始发话了:“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好,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不如我们利用课后的时间查找资料,下节课大家再交流?”这个提议即刻得到了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延续到了课后。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质疑是学生创新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质疑、勤于质疑、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要激发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科学精神。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多给了教师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学生的奇思妙想,也让教师感受了生命的涌动与成功。
五、还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学生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和经历,任何人不能包办代替,而作为教师所能做的是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实践的平台,做好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
在《根对水分的吸收》教学过程中,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时,教师一改以往传统教学告诉学生如何去做的老方法,只对该实验做了分析和提示,便由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不少小组或个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实验设想,其中一名学生就提出了非常有创意且可行性较强的设计,用蔫的菜头割成十字形做实验的设计方案:两个相似的蔫菜头一个放进盐水,一个放进清水,过段时间再观察两个菜头的十字形切口,张开,证明吸水,不张开,就证明失水……
这个设计具有创造性,如果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是不会想到这些方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空气对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自主探寻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
六、还学生一个目标认同与即时检测的空间
新课改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亦提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那是不是课堂开放了、学生减负了,教学质量就可以不管不顾了呢?我以为,课改理念让学生减负、让学生自主没错,关键在于教师让学生减负、自主后,如何还能更好地达到增效?新课改一路走来,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课中满堂灌,课后满桌做的时代该渐隐;课上热热闹闹,课后都不知道的局面该改变。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注意预留一个让学生目标认同与即时检测反馈的空间。预留目标认同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做到有序而不盲目,从而节省课堂时间。合理安排课中、课末的即时检测与反馈,学生不仅能够参与课堂的轰轰烈烈,还可以在轰轰烈烈后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师来说,即时的检测与反馈可让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并采取相应教学措施。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给学生?”思考良久,归纳了上述六点感悟。“你给孩子一点空间,学生会给你看到无限的可能。”在课堂中,只有那些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适时给学生提供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的活动机会、足够自我认知及检测的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平等.健康课堂管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