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改革是进还是退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地初中部使用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从1991年始至已有18年历史,在这18年中历经了若干次的改革。纵观这18年来的语文教材变化,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的形式,都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甚至还呈现倒退的趋势。
  
  一、去掉了许多优秀的名家作品,增添了不少非名家的、外国的作品
  
  此时我们手里有三本当地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的三个版本(1991年的,2000年的,2006年的)。我们认为1991年的教材中的篇目比较优秀,如:魏巍的《我的老师》,阿累的《一面》,唐弢的《周志的信任》,张洁的《挖荠菜》,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新凤霞的《傻二哥》,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周立波的《分马》,杨朔的《荔枝蜜》,老舍的《小麻雀》,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等;在2000年的同年级同学期教材中,我们认为优秀的篇目几乎没有了,新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狄更斯的《勇气》,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刘鹗的,《绝唱》,王蒙的《在声音的世界里》等作品;在2006年的同年级同学期教材中,2000年版的上述文章又几乎被全部淘汰,新增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杨振宁的《邓稼先》,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丰子恺的《竹影》,冰心的《观舞记》,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等作品。
  从作品选编的走势看,有下列特点:
  1、著名作家的作品在减少,非著名作家的作品在增加。
  2、外国作品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二、所选作品的理解难度在增大
  
  我们认为作为语文教材的选编文章,它应该具有作为教科书文章的基本功能,即老师喜欢教它,学生喜欢学它,如果教师在离开教参教案的讲解之后对它无所适从,学生只是上课时在老师的逼迫下才不得已对它读一读,我们认为这种文章是达不到语文教学目的的。曾记得我们在上第一种版本,范读那些文章的时候,整间教室里鸦雀无声,动情处不少学生眼含泪花,陶醉在作者制造的艺术氛围中。许多学生都热爱作文,他们也有不少感人的作品;而教2000年及以后的教材的感受是: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范读完,居然有做小动作的学生,看不到以往读1991年教材的那种眼含泪花,忘乎所以的美好景象了。对外国作品,学生们呈厌恶之状,可能是与本国语言和本国生活有距离的原因吧。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们对写作的热情也在减退,以往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作文大赛,报名者可达400人之众,学校不得不因参赛人多而把其它的课让出来,而现在却报名人数寥寥,要老师三番五次去动员。是不是因为教材改变的原因,有待于公众的认识和评判。
  再说老师吧,现在我们是越来越离不开教参和教案之类的书了,讲授第一个版本的那些作品,我们备课几乎可以不借助其它的参考书、教案书之类,可以自己独立备课,而现在几种参考书齐上阵使用,都还有模糊的地方。最头疼的是我们讲授《安塞腰鼓》之类的文章的时候,最为它的段落层次和理解认识头疼。从感受讲,那无疑是好文章,不过我们认为用作教材似乎深了些,涩了些,不适用。
  
  三、古文安排位置失妥,造成教材前松后紧
  
  1991年的版本所选编的古文不多,均夹于散体文章中间,老师讲起来,学生学起来都有一种轻松感,新鲜感;到了2000年以后的版本,就将古文量加大,且在文后“挤”住一堆。加大古文量,让学生丰富古文知识无可厚非,把古文“挤”住一堆无疑就是一种失误,我们认为不可取。这样的编排,一个缺点是前松后紧,另一个缺点是加重了学生的理解、背诵负担。
  新手教这种版本,往往会因“粗心大意”而后悔莫及。他们看着前面文章的篇幅多,以为后面有的是时间,就按部就班地上,结果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才发现原来后面的古文特别的耗时,可时间不会等人,只好匆匆结束那些本是考试重点的篇章;只有一些“会算计”的老师,他们根本就不按课本的编排秩序来教,先教后面的古文,后教前面的散体文,反而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作文训练的安排内容变空泛,形同虚设
  
  1991年的版本是一个单元一个作文知识讲座,比如第一单元完后有《作文训练——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要素》;第二单元完后有《作文训练——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等等,相当的单一明了;而现在一个单元完后设的是《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内容是多了,可有些知识学生并没兴趣,有的知识乡村的学校又无法企及,学生并无上网查资料的条件,也就是形同虚设罢了。
  其实要比较的东西还很多,不在此一一赘述。由于我们的知识有限,可能上述就有许多或从根本上就是谬误的东西,如果有失礼之处,还望各位教育专家见谅,我们的本意是抛砖引玉罢了。如果能将语文教材改得人人说好,那不是更好么?
  (作者单位:551104贵州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
其他文献
党和政府十分关怀和重视下一代的成长,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学校的硬件实施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从小学到中学的教学楼进行全盘重建,特别是对农村初级中学,从上到下各级政府专项拨款为学生修建了宽敞明亮的宿舍楼、餐厅、综合楼等。为学生营造了舒适而优雅的学习环境,条件越来越优越,学校形成了封闭式的教学环境。  由于条件好,环境优雅,住校生逐年增多,这就导致了对住校生的管理是学校和班级的一个重大
期刊
一、转变理念,提高认识    教育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应该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生存的必由之路。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的发展,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学生的知识视野才会越来越宽;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习
期刊
教师的职业道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当前,教师打骂学生、侮辱学生甚至伤害学生身心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加强师德建设”是当务之急。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但其本质就是引导为主,宽爱当头。  有的教师遵循古训“严师出高徒”,把“严”字理解得最深最透,认为严就是不让学生说话,严就是威信、服从。如此之“严”让学生的好奇心惨遭扼杀,好动之天性受到限制,好表现
期刊
Abstract: In the Primary School Englishteaching, teachers are not aware of the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笔者近十年的数学教育经验,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期刊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营造和谐的教学情境和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导入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而教学方法的采用又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差,所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如何将高职高专的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人才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及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本文就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
期刊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在学习中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结合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的感与悟,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巧用。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课堂情趣    决定学生学习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
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及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而提出来的。  然而遗憾的是,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阐述非常模糊,在阐述原则性的问题时强调的是语文的人文性,阐述具体实施细则时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所谓人文,广义的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与自然相对;狭
期刊
以下是一位老师执教《猫》一课的两个片断: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郑振铎的《猫》。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大家可能都养过猫,想必大家一定很了解吧。老师事先安排了预习,谁说说你了解到的有关猫的知识。  生1:我家里养过一只猫,它长着一双圆圆的眼睛,浑身上下都是黑色,很可爱,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睡觉。  生2:它长着一双很锐利的爪子,可以抓住老鼠。我家的仓房里一只老鼠都没有,那可是猫的功劳。  生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