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的春天还有多远?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力开放”是天翼阅读一贯推崇的“绿色阅读、数字阅读、品位阅读”的理念的最佳诠释,将“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广为传播,开创数字出版行业的全新合作模式,致力于为用户打造一个全新的阅读平台。
  早在十年前,美国知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自己的专著《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就前瞻性地预料到手机将击败所有已知的媒体,成为其集大成者。2004年,中国大陆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面世,创下了高达18万元的版税和80万手机用户订阅的纪录。至此,手机阅读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下,随着手机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深入,云端数据传输方式的大力发展,手机出版已经成为数字出版的主要模块。手机也成为目前普及度最高的阅读终端。
  2011年,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国内一半以上的报刊开展了手机报业务,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小说等成为手机阅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分析称,今年手机阅读市场销售规模将达到44.93亿元。
  当前,手机阅读市场主导权主要集中在电信运营商身上。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借助自身雄厚的资金和渠道优势,与拥有版权资源或丰富内容资源的出版商合作,大量获得支撑手机阅读的内容资源,以期在激烈的数字出版竞争中拔得头筹。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与终端厂商合作,广泛拓展手机阅读的终端,通过终端与内容的双向贯通,从而整合手机阅读产业链。
  作为中国信息化的主力军——中国电信旗下数字阅读基地——天翼阅读——成立短短两年,在创新发展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2012年11月22日,天翼阅读产品基地实现公司化运作。脱胎于运营商的中电信数字阅读基地为何要“断奶”?转型后是否能为通信产业带来新气象?是否能助力于文化产业变革?为此,本刊采访了中国电信天翼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肖伟先生,请他跟我们一起分享对当前手机阅读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见解。
  出版广角:肖总您好!请问您平常的阅读方式主要是什么?手机阅读占多大的比重?
  肖伟:你好!传统阅读与电子阅读都是我平时阅读的选择。当然了,手机作为最日常化的智能终端,具有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阅读的特点,所以手机阅读占了我大部分的阅读时间。而且现在手机阅读的内容也很多很丰富,有空的时候我就会打开手机看看最新的资讯,或者读一本喜欢的书,手机装在兜里,想看就看,很方便。
  出版广角: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前天翼阅读的发展情况?
  肖伟:天翼阅读迄今已上线近20万个品种的图书、杂志、漫画读物,超3万小时音频资源,合作CP逾200家,目前用户数已突破8000万,有声阅读用户超1300万,我们的平台上现在拥有80%的正规出版物书籍,20%优质原创内容。内容包括期刊、漫画、有声读物、资讯,涵盖5大频道,40个子栏目,无论玄幻还是穿越,无论是经管还是金融,经典、精品都应有尽有。在此基础之上,天翼阅读围绕“品质阅读”的理念,为用户精心挑选了财经、管理、人文、生活、励志类具有品位的阅读精品。我们目前比较注重社会化营销,天翼阅读的微博粉丝目前突破了200万,微博活跃度也位居行业前列。
  出版广角:公司化运作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肖伟:公司化运作是为了使天翼阅读能够以市场化方式顺应行业发展,结合其 3G 网络资源、用户资源优势,以更开放的方式应对行业挑战,在产品、技术以及营销服务等多方面进行优化升级。公司化后,天翼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突破原有的基地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行业规律,在机制上变得更为灵活和自由。在内容合作方面,也将形成更为多样、合理的分成模式,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将出现收购出版商、与厂商合作研发专用阅读终端、与APP商合作开发阅读应用等全新的合作模式。
  出版广角:天翼阅读上线的产品,那种最受欢迎?请您分析一下个中原因?
  肖伟:从目前来看,在天翼阅读平台上现代都市、浪漫言情、穿越幻想、玄幻奇幻、官场职场这些内容的点击率高于其他内容。应该说,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比如流行文化的影响,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阅读方式的制约,碎片化时间的出现——这些都决定着人们对于阅读内容的选择。冷门不冷,其实现在在平台上一些点击量不高或者购买较少的书籍也是一些精品书籍,比如一些人物传记、古代文学作品等,这些所谓的冷门大部分是因为读者的阅读习惯还没有完全适应而造成,一般人都很少会想到在手机上看文言文,或者说很少知道数字阅读平台的内容已经扩大到这个层面。
  出版广角:我们跟业界的一些朋友交流,发现一个普遍观点:认为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终端,其核心用途不是阅读,更不适合思考性的深度阅读。对此,您怎么看?
  肖伟:深度阅读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缺失,的确是一个遗憾。但有一个理解误区是:手机只是一个阅读载体,而深度阅读,与整个移动阅读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为读者提供更适合深度阅读的内容,以及与移动互联网终端适配的阅读方式。就目前的移动阅读来说,在平板上阅读图书及杂志的比例,的确要高于智能手机,用平板深度阅读的人更多。俗话说:术业有专攻,移动互联网阅读终端并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这个载体上。最适合深度阅读的移动互联网载体相信会在实践中被发现,被阅读爱好者乐于接受。
  出版广角:手机阅读未来的发展方向,优势领域会在哪里?
  肖伟:一个是听书,还有一个是社会化阅读。随着天翼基地的“三屏双媒”战略不断推进,移动智能终端将不断与PC和电视屏幕打通,实现跨平台的阅读,浙江用户已经可以通过IPTV实现这一功能。而“天翼阅读有声版”即未来的“天翼听书”正在高速建设中。另一方面,基于移动平台的“摇一摇””“赠书”等功能的不断开发也在全方位地提升移动阅读的趣味与社会化因子。
  出版广角:您认为,当下制约手机阅读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肖伟:应该说,自身的产业环境仍然是制约手机阅读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产业内缺少适应于良性发展的统一模式,现在手机阅读的各种应用平台五花八门,盗版成行,整个行业还未形成一个良性的模式,发展环境也相对恶劣;另一方面,是用户对于数字阅读的误解。进入数字阅读时代后,阅读的载体选择很丰富——电脑、手机、阅读器、平板均可,阅读资源的多媒体性也变得更强,手机阅读不再局限于看小说,手机听书功能也成为现在最特殊最新潮的阅读方式。   出版广角: 有调查报告显示,手机阅读的内容和体验都让读者感到不满意,您觉得这块应该如何突破?
  肖伟:手机阅读的内容和体验的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天翼阅读最为关注的领域。我们提倡的是绿色阅读与品质阅读,这说的首先就是内容,天翼阅读长期以来都在致力于寻求与优质内容供应商积极合作,包括我们的前向收费模式、分成模式,这些都是为了让出版商对应渠道、使读者找到适应阅读内容所作出的努力。
  出版广角:当当、京东、淘宝、苏宁电子书交易平台相继上线,腾讯、网易、凤凰等门户巨头纷纷进军数字阅读领域进行布局,都说“得入口者得天下”,这是否对手机阅读基地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
  肖伟:目前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阶段,这对于普及数字阅读有很大的帮助。运营商的阅读基地只是个开始,未来的市场中,也一定会有独立的大型平台出现,至于天翼阅读,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出版广角:在赚当下的快钱和圈未来的用户之间,天翼阅读怎样寻找平衡点?
  肖伟:这取决于你自身所期待的未来形态。赚快钱无疑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便捷通道,但这也许并不适合天翼阅读,与出版商、读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才能推动产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出版广角:您怎么看待当前的平台模式?以及数字内容平台媒体化这个趋势?
  肖伟:平台模式其中有一部分是为了迎合用户“一站式服务”的需求,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数字内容平台媒体化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现在正在流行的影视剧与剧本小说的全媒体发布形式,为数字平台与合作商之间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经验。
  出版广角:我们最近注意到一份关于英国手机在线应用的调查:在手机上看电子书的居第9位,平均每天才阅读9分钟。像搜索、社交、生活应用、导航地图、休闲游戏、音乐、新闻等远比图书更实用更富吸引力。是否手机阅读提供有效的数字服务比取代原有的纸书市场更有意义?
  肖伟:手机阅读所提供的数字服务与原有的纸书市场之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并非读者的用户,可能会因为某个趣味性的应用而去关注内容,而原本是读者的那些用户,也能够因为手机阅读而获得更为开放的阅读体验。
  出版广角:今年7月,天翼阅读在杭州举行了“中国电信天翼阅读能力开放技术研讨会”,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该项活动的核心意义。
  肖伟:能力开放是天翼阅读对我们一贯推崇的“绿色阅读、数字阅读、品位阅读”理念的最佳诠释,将“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广为传播,开创数字出版行业的全新合作模式,致力于为用户打造一个全新的阅读平台。 能力开放结合了众多开发者的软件功能,与众多开发者合作共赢,并展示了自身平台能力开放的发展现状,致力于打造与用户息息相关的绿色阅读、品质阅读的应用,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阅读产品,而是拓展延伸了与阅读相关的周边应用及文化类产品。
  出版广角: 现在基地与传统出版商合作的瓶颈在哪里?如何寻找双赢的模式?
  肖伟:目前我国仍处于纸质和电子书都盗版风行的残酷行业现状,网民的付费习惯有待培养。而事实上,在正版图书价格昂贵,支付模式单一化的背景下,天翼阅读基地模式已经成为较好的数字出版解决方案,它能给出版社带来一部分新的客观收入。同时拥有强大的品牌、资金、用户资源,可以将“盗版横行、野蛮生长”的数字出版行业“理顺”,使得行业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版权得到梳理,其次是数字阅读习惯得到培养,再次是收入模式也得到了新的尝试和完善。现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优质读物无法及时登陆阅读平台,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正是由于传统出版社的认识误区——担心平台用户分流纸质书读者,减少收入。事实上,这两种渠道的读者很大程度上并不重合,平台相当程度上延展了纸质出版物的销售,如很多书籍通过我们平台发布会,其实体书的销售也得到增长。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还是版权的问题,传统出版社需要将自己的数字版权进行理清,便于后期的合作。
  关于与出版商合作方面,我们目前有丰富多样的接入方式,对于有出版资质的意向出版机构合作方,实行绿色通道,只要提交相关的材料就可以直接签约。而且我们免费为出版机构提供数字化代工的服务,为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我们崇尚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只要是有意向合作的内容方,天翼阅读平台为大家敞开大门,欢迎大家的加入。
  出版广角:感谢肖总跟我们分享了对当前手机阅读以及天翼阅读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见解。我们也祝愿天翼阅读在数字出版的天空展翅翱翔。
  肖伟:哈哈,谢谢!
其他文献
2013年1月,《出版人周刊》列出了该年度即将举办的46个国际书展,提请业内人士备忘。从地理位置看,从巴西到加拿大,从韩国到菲律宾,从芬兰到希腊,可谓书展遍布全球。从时间来看,每月都有书展举行,最集中的是3月,多达9个书展,令人瞩目的是法国厨艺书展和巴黎书展;其次是4月份的8个书展,包括久负盛名的伦敦书展;而只有8月份是北京国际图书展一枝独秀。就此而言,国际书展已经成为全球出版业无可忽视的一项常规
期刊
2012年10月18日,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知名新闻类周刊《新闻周刊》通过网站宣布,明年将停止发行印刷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不是首个向数字媒体转型的时事动态类报刊,早在2010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就停止发行印刷版,专攻网络版。面对日益严峻的出版环境,我国报刊业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除了借力互联网,通过改版强调报刊视觉传达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挽留读者方式。笔者结合全国部分都市报的设计风格转变,进行了深
期刊
@吴熊和:不带任何功利性目的的阅读,是最幸福最美妙之事。  @Cui林子:享受阅读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因为阅读,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然后我们拥有内在的耳朵,内在的眼睛,见人所不能见,听人所不能听,然后拥有幸福清明的人生。  @零杂志:阅读是一种偷窥,读者因此是幸福的,总能偷看到些什么。写作则是一种表演,演给读者看,乃写作之苦。更为苦逼的是,同为读者的作家,犹如偷窥之后来表演,压力
期刊
成长是一件猝不及防又不可避免的事情。孩提的时光,总是以匪夷所思的速度从指缝间飞走,似乎只是和伙伴们放了一场风筝,在院子里玩了一次丢手绢儿,在老师眼皮底下偷偷打了个盹儿,绿了杨柳的春风便悄然拂去这无忧无虑的岁月。所以,每当情不自禁戴起耳机,沉浸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盼望长大的童年”的旋律中时,总有一种萦绕不去的别样酸楚。  如是,我们懵懂着、惶恐着、怀念着,却又不得不和成长妥协,让流逝的岁月掩
期刊
杂志书的存在本身就包含着当前中国出版业期望的分众化趋势。如何开拓这片充满商机的新市场,是出版从业者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我们期待杂志书得到“正名”的一天,也期待更多杂志书的成功给出版业带来惊喜。  出版物的形态与分类一直处于流动变化之中。杂志书(Mook)就是近年来十分走红的一种出版物。目前,中国杂志书业已经形成了青春文学主导,其他类型层出不穷的出版状态。无论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开始出版的“老
期刊
美国出版商对传统出版业的未来抱有信心,不认为传统出版业会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崩溃。不管书的形式如何变化,出版者是内容的提供商这一性质不会改变,内容仍然是第一位的。  2011年5月23日,我参加由中国版协培训部组织的“赴美培训班”赴美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听课,主办方约请若干美国出版界的知名人士,为我们上课;一是参访,参观那些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出版社,并和他们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在这次时间不
期刊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出版产业涌现大量令人欢欣鼓舞的新闻,给遭遇2011年冰雪之夜的出版业注入许多新鲜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希望。本刊编辑部通过整理2012年新闻资讯,总结十大关键词,梳理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  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改制、农家书屋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工作有两项,一项是继续积极稳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另一项是201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
期刊
法国作家埃里克·桑瓦萨创作的《吸墨鬼》系列丛书,曾获2009年法国荷格拉贝青少年文学大奖,2010年法国金墨水奖,2012年欧洲少儿读物大奖等奖项。2012年7月,21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吸墨鬼》系列丛书的中文版,由著名翻译家郑迪蔚翻译。这套丛书包括《吸墨鬼来了》《吸墨鬼的双人吸管》《吸墨鬼城》《吸墨鬼小红帽》《吸墨鬼病了》《吸墨鬼的错别字》,共七册。此套童书以其耳目一新的阅读乐趣,深深地吸引中国的
期刊
一海知义是日本研究汉学的学者,之所以特别写他对陶渊明的研究,是想要了解一下海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视角。尤其是作为一个格外重视师承流派、积淀深厚、做派繁复的日本学者,相对于中国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应当会提出与我们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和写作方法的异色对于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无疑是有帮助的,笔者辨源析流、叩同问异,渴望能进一步地走进陶渊明那独特的精神世界。  一海知义的研究得出的重要观点是:
期刊
以品质赢得尊重,以专业获得认同,中国图书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度和知名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中国文化会让世界为之喝彩。  和家电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等支柱性产业相比,出版行业显然算不上国家的中坚产业,力量还有待壮大,但就日常文化生活和海外文化推广而言,这个行业的地位却举足轻重。虽然我们承认在图书的输送和引进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一年中各种国际性图书展的参展和BIBF的举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