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问题解决”转变为“数学地思维”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f2003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基础,似乎也已掌握了相应的解题策略,但却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的现象,足以引起我们对解决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此为基础促进教学方法和课堂行为的转变。以下是笔者就人教版四上教材中的一道练习,结合两次实践的体会,通过比较和反思,对从“问题解决”转变为“数学地思维”这一观点进行的探究。
  关键词:问题解决;转变;数学地思维
  在学习了第四单元中“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之后,教材编排的“做一做”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图1)。意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思路是:长不变(一个因数不变),宽增加到24米(另一个因数乘3),则扩大后的绿地面积为600平方米(积也乘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是这样的情景:
  (一)根据题意,尝试解决
  分析题意,自主练习后指名回答: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师:请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先计算出长是多少,再计算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有多少同学是用这样的方法做的?(全班31个同学中有28个举起了手)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生:还可以这样想,长不变,宽乘以3,那么绿地的面积也要乘以3。
  师:非常好,那么可以用怎样的一个算式表示?
  生:200×3=600(平方米)。
  (二)继续引导,深入探索
  师:根据题目的信息,我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还可以求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比原来大多少?(追问:也就是什么部分的面积?)扩大部分绿地。(可以怎么计算呢?)自主练习后回答:600-200=400(平方米)。
  师:如果不知道扩大后的绿地面积呢?600平方米这个条件是未知的怎么办?
  生:先求出扩大后的绿地面积。(追问:非得求出这个条件吗?)
  生:可以用200×3-200=400(平方米)。
  师:你还是先计算出了600平方米。(多数学生表示疑惑)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条件没有发生改变?(长)什么发生了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增加到24)也可以怎么说?(增加了16米)而16米正好是8米的(两倍)。那么积也?(要乘以2)现在想一想,要求增加部分绿地面积,我们只需怎样列式?生答:200×2=400(平方米)。
  作为新知探索后的练习环节,学生已经对“积的变化规律”这一基础知识和相应的解题策略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从解题结果来看,几乎全班学生都采用“先求出长方形的长,再计算面积”这一方法来解决。在教师“能不能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提问的引导下,才促使他们与刚刚学习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得出另一种解法。在第二步深入探究中,当教师提出“600平方米这个条件是未知的怎么办?”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先求出扩大后的绿地面积。”而后,在教师对整个过程的逐步引导下得出了第二种解法。
  反思以上教学实践,在第一次尝试解答中,学生受制于“问题——解决”定式的困扰,教师受制于“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思路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仅仅是跟随着教师的提问指引,被动地结合已学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单从通过这一练习对本课知识的巩固来看,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角度分析,所能体现的价值却是微乎其微的。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针对这一习题进行了再次设计和实践。
  (1)提出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图2),分析题意。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增加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多少?(师:请选择一个问题解答。)
  汇报交流。问题一: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
  问题二:200÷8×24=600(平方米),600-200=400(平方米)。
  (2)比较解释,沟通联系
  师:将计算结果与原来的面积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增加后的绿地面积是原来的3倍,增加的部分相当于原来的面积乘以2。)你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也就是8×3,面积也要乘以3。
  生:因为长不变,宽增加了16米,也就是8×2,增加的面积就是原来的面积乘以2。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200×3=600(平方米),200×2=400(平方米)。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哪里?用到什么知识?(生答略)
  (3)数形结合,拓展思路
  师:不列式,你能用其他的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汇报: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解决。(图3)
  师:你们能看懂这张图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生: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面积是600平方米。增加部分的面积是400平方米。
  (结合板书)小结:通过这些信息,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用了几种方法来解答?你最喜欢哪种方法?谈谈你的感受。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师:还想试一试吗?(课件出示)有一块1公顷的正方形土地,将它的两边分别延长100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公顷?
  分析题意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解答。通过“将计算结果与原来的面积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再通过方法比较使学生感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算法优化。第三个步骤的设计,以“不通过列式,你能用其他的方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用自己的方法达成问题的解决,再将利用数形结合解决的方法作为重点强化。课堂小结中的提问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之后的练习则使学生加深了对方法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纵观整个实践过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凸显了对“解决问题”教学思路的转变:   一、由“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活动”
  “传授—接受”式教学的具体表现之一,在于学生总是被要求去解答由其他人所提出的问题,关注点是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显然更应关注数学活动本身。结合上文改进后的教学,可以对此类数学活动的一般方式进行简要概括:在分析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问题可以看作是开展数学活动的起点;整个分析与解答的过程作为活动的主体以“尝试—探索—比较—拓展”为主线加以贯穿;对活动的回顾与反思体现在课堂小结中,最后设计相应的练习对活动的结果进行检测和评价。
  二、由“问题解决”转变为“思维发展”
  在对第一层转变深入理解之后,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既然把“问题解决”看作完整的数学活动,那么此类活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如果仅仅着眼于对所学知识的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应用,那么上文中第一次教学实践也可认为达成相应目标。但是,如果着眼于更大的范围,数学知识不应被看成单纯的解决问题的工具,更对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的思维发展理念:在第一次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先是通过比较解释的方式沟通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要求设置的“开放式”作业,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水平去求解,在引入并强化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同时,消除了学生头脑中因解题习惯性定式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觉探索”
  在上文对第一次实践的片断进行的反思中已提到:学生仅仅是跟随着教师的提问指引,被动地结合已学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改进后的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则体现了“探究性”和“启发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首先,针对方法比较设计的问题可以使方法的“优化”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其次,解题活动最后阶段“回头看”式的提问设计应该作为学生自觉探索能力内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再次,在“开放性问题”的交流环节,教师的提问应当特别注重保护学生自觉探索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合理的猜想方法。
  毫无疑问地说,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上探索和实践,仅仅是笔者立足于充分挖掘习题的内涵和价值方面的几点体验,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负责的课题《小学数学迁移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获得衢州市级教科规划课题成果一等奖,本文为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种种研究成果表明,巧用迁移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精彩生成、促进有效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精选策略”“活用教材”“巧用点拨”“把握练习”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迁移性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迁移;策略;教材;点拨;练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迁移式”的教学法。他指出
摘 要:“面积的含义”一课,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借助各种感官体验层层推进,使学生借助操作充分感悟面积意义,深刻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区别,主动地“动态”建构对面积意义的認识。  关键词:体验;操作;面积的含义;感悟  课前思考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感受面积大小的意义,初步形成面积的概念,能  
摘 要:2011年版课标中的总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简言之,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提高其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着眼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的数学教师,都是要在教学前充分走进学生的“数学现实”,科学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经验中找准课堂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让教学自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重视解题过程,展现学生数学思维,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道简便计算为例,通过说解题过程、学会选择和比较解题方法等策略,充分展现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苏教版;简便计算;数学思维  【问题起源】  一节试卷讲评课上,笔者在试卷的附加题部分遇到了这样一道简便计算题:2018 2017-2016-2015 2014 2013-2012-2011 …
[摘 要]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七巧板实践活动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地研究,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作. 本文试从七巧板的基本认识入手,对七巧板的有趣“变化”做一探析,以引导学生对七巧板的“巧”有新的认知.  [关键词] 有趣;体验;操作;展示;延伸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8~19页“认识七巧板”“拼图”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和拼图等活动认识七巧板,
[摘 要] 数学活动经验一般是指在经历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后,学习个体所留下的体验和感悟.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最直接的一种目标和追求. 学习者只有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才能积累起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积累了一定的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时,需要进行深入思考或反思,形成自身的数学学习感悟,使数学活动经验得以提升;而个体具有活动经验,需要通过学习者之间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关键词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整个单元内容开展实践后的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反思,绝不仅仅是对教学工作的阶段性小结,而是更多地指向于对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提升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为例,主要从解析教材、研析教法、分析学生三个“维度”,谈谈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关键词:三个维度;三角形;单元教学;实践思考  作为处于第
摘 要:教师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提高了教学实效,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时从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中感知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随时改进教学,更新教学策略,通过撰写教学反思等方式不断积累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实践  一、基于数据找问题,剖析问题现原因  (一)数据引发值得深思的问题  图1、图2是我们跟踪了四年来我区学生在了解、理解、应用各
《汽车观察》的封面故事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温州的汽配模式,写的深刻透彻。  温州的零配件行业也开始走向海外路线。其中尤以瑞立最为明显,2004年7月16日,瑞立在美国纳斯达克上线,为了能在零配件行业抢夺先机,也为了能够走出国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瑞立不断参加国外的展会,从外面的世界里他们学到了现今经验,也让国外企业认识了瑞立。这种效果是明显的。接下来,他们在迪拜成立第一家销售公司,这一步对瑞立来说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进入新时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立足学生心理特点,着眼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就片段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进行策略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片段式;引导探究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仍旧以教师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