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研修”是学校教师教育培训的一种新方式,与传统的培训有比较大的区别,以前的教师培训多以单向性的学习为主,通过讲座、报告、经验介绍、学习理论书籍等达到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而“同伴研修”,则是指特定学习群体,在组织者引导下,结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依据自身已有经验而开展的个人反思、相互交流与集体建构性学习过程。有效的同伴研修过程,能有助于参与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学习,形成新认识,获得新体验,生成新资源。
一、保证“同伴研修”的有效性
1.宽松、平等的氛围
教师作为相对独立的工作个体,习惯于以个人的认识、理解开展工作,不愿意打开心灵之门,谈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让他人洞察自己,品头论足,同时也不擅长去点评他人的工作得失。因此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平等,或者是非学术性的交流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大家彼此消除了攀比、评价优劣、患得患失的心态,才会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放下包袱,走进这个学习交流的共同体。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同伴研修”有效开展的基础。
2.真实的研究主题
在开展“同伴研修”时,选择的研究主题十分关键,首先要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选取真实的、能够引发共鸣的问题,因为只有真实的问题,才能唤醒教师研究的欲望。同时,研修的主题要能对教师的工作改进有帮助,在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不是一线教师所能解决的(例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等),也不易成为研修的内容。选取真实、有建设性意义的主题是有效开展“同伴研修”的关键。
3.个体前期的有效思考
由于“同伴研修”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基于问题认识与解决的相互交流、碰撞,需要个体发表各自的意见、看法,需要参与者不能是一个等待者、旁观者、单纯的接收者,因此,个体要想参与到研讨之中就必须是有准备而来,也就是一定要在交流之前,做好前期的“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人人的真正卷入,基于个体思考基础上的交流,才能真正产生碰撞的火花,达到预期的共享资源、汇聚集体智慧的目的。个体前期的预研究是“同伴研修”有效推进的前提。
4.专家的参与指导
虽然“同伴研究”的主题是教师们身边的问题,大家也都有各自的认识与理解。但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交流只是彼此的在原有层面上的信息互换,或者是各执一词,我们希望的是一种个体经验上的凝练、提升,或者辩论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最佳的策略,因此在同伴交流中需要专家的适时判定、点评、升华,以使研修获得的共识逐步地成为教师们新的思维和行动。专家的参与指导是保证“同伴研修”效果的技术支持。
5.引导教师进行深度的、持续性的思考
“同伴研修”中产生最大效果的是参与者在不断交流、互动、感悟中的再思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持续性的探讨,对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进工作有很好的帮助提高。所以,在研修中要有不断积累素材、整理思路、深化认识、学以致用的意识,对于研修中的个体如此,对于组织者来说,对活动的及时梳理、固化、提升、反思、后续跟进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不断提升研修效果的重要环节,切不可忽视。
二、“同伴研修”实施——“系列教师论坛”
1.敢说——初次尝试
论坛主题:“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我校每年学期末的时间是传统的教师培训时间,丰富、充实的各类名师课堂讲座带给教师们新鲜的教育理念,唤醒了教师们的教育激情与智慧。但是,在感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种缺失与迷茫,教师们常常听了专家的讲座感动不已,激情满怀,但是这种热情却不能得到保持,几天之后热情就淡了,更没有转化到实际的工作之中,是这样的培训不需要吗?好像又不是。还有一种现象,在学校组织的教师工作交流会上,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唯独缺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工作业绩的“核心”,是教师们工作不努力,不爱学生吗?当然也不是。这种种现象让我们深思,如何转变现实培训与教师工作中心的偏移?
一次,看到北京教育科学院张铁道副院长的“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文章,点燃了我们的思维——这不正是学校教师发展困惑的关键点吗?我们的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了吗?学校联系上了张铁道副院长,邀请他来学校向教师传播新的理念。于是,以“认识和回应学生的需求”为主题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开展。三年来,围绕这个主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老师们“敢说”了,因为有真实的感触,因为有同伴的支持,因为有独立的思考,因为有专家的鼓励。看到教师们主动地参与,我们感到这是一种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
2.会说——跃跃欲试
论坛主题:“关注学生需求,提高课堂实效性”
接着,我们开展了“如何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的征文活动,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把了解学生需求落到实处。在借鉴上次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改进。首先是论坛的主题,上一次大家事先并不知道要谈论什么,是现场发挥;参与讨论的教师是事先选出的几个学科的部分代表,其他教师只是作为观摩者。而这一次我们以“关注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总题目,拟定了几个讨论的内容,提前下发,让老师们围绕专题搜集自己工作中感人的事件或困惑的问题;并把全体教师按学科、年级分成了几个小组,全员参与研讨;分论坛的主持人由学校的各位主任担任,每个小组又聘请了专家参与研讨;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看着、听着教师们的发言,我的内心变得很不平静,为教师们出色的表现而喝彩!随着这几年教师论坛的召开,教师们真的在成长、在进步。我感到,教师之间的互相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3.要说——欲罢不能
论坛主题:“满足学生需求,做研究型教师“
又一次论坛成功举办,预示着在更高的起点上的又一个新的开始。这时教师的激情已经被点燃,教育的思考也正在逐步落实到工作的改进上,如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弹性作业;进行学困生的跟综指导;备教材同时加强学情的分析;利用前测、后测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内容及教法。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满足学生需求,做研究型教师”为题开展了又一次新的教师论坛。由于教师们在实践中有了尝试、有了准备、有了感受,论坛的专题应该从教师中来。因此,我们对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征集,并对征集的问题进行了归类,由教师打破年级、学科的限制自由选择参加的专题。这样,教师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一次的论坛又取得了一次新的突破。
论坛的主题分别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需求,实施差异教学,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家校有效沟通方式的探讨”、“如何既抓基础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科教学实效性”、“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有了前几次论坛的锻炼,教师们自信了许多、活跃了许多,也更加开放了,他们把教师论坛当作了一次节日,充分享受着自己及同伴创设的精神大餐。教师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回应着同伴的问题、回味着专家的点评,尤其是大会发言,更是实现了历史的突破,从单个代表发言演变到群体发言;由照着稿子宣讲到脱稿即兴互动;从伶听专家点评到主动向专家发问……实现了“要我说”到“我要说”的飞跃。
4.善说——思如泉涌
论坛主题:“研究学生——教师发展的起点”
教师发展的起点在哪里?是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或是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2008年7月,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即将进入暑假休息之际,全校300余名教师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第八届教师论坛。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论坛——所有的主角,都是一线教师;所有的话题,都来自一线教师。
论坛有“做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有效沟通促家校合作”、“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孩子爱上我的课堂”、“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等八个主题的分论坛。在交流与碰撞中,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发展,重在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感受到基于学生研究的教师发展的特色文化正在形成,如何把教师发展通过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是行动领域专题研究的方向。事实证明,敢于显示个性的教师周围弥漫着一种宽容且富有激情的校园文化,而教师的性格、风格将影响着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中关村一小是一个创造育人故事的地方。今天的活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亲自来阅读、审视我们自己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动自己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学生。这是一个鲜活的令人幸福的文本,是一个教师发展的特色课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博士的话,为中关村一小的老师专业成长描绘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画卷。□
一、保证“同伴研修”的有效性
1.宽松、平等的氛围
教师作为相对独立的工作个体,习惯于以个人的认识、理解开展工作,不愿意打开心灵之门,谈论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让他人洞察自己,品头论足,同时也不擅长去点评他人的工作得失。因此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平等,或者是非学术性的交流氛围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大家彼此消除了攀比、评价优劣、患得患失的心态,才会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放下包袱,走进这个学习交流的共同体。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同伴研修”有效开展的基础。
2.真实的研究主题
在开展“同伴研修”时,选择的研究主题十分关键,首先要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选取真实的、能够引发共鸣的问题,因为只有真实的问题,才能唤醒教师研究的欲望。同时,研修的主题要能对教师的工作改进有帮助,在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不是一线教师所能解决的(例如高考制度的改革等),也不易成为研修的内容。选取真实、有建设性意义的主题是有效开展“同伴研修”的关键。
3.个体前期的有效思考
由于“同伴研修”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基于问题认识与解决的相互交流、碰撞,需要个体发表各自的意见、看法,需要参与者不能是一个等待者、旁观者、单纯的接收者,因此,个体要想参与到研讨之中就必须是有准备而来,也就是一定要在交流之前,做好前期的“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人人的真正卷入,基于个体思考基础上的交流,才能真正产生碰撞的火花,达到预期的共享资源、汇聚集体智慧的目的。个体前期的预研究是“同伴研修”有效推进的前提。
4.专家的参与指导
虽然“同伴研究”的主题是教师们身边的问题,大家也都有各自的认识与理解。但是,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交流只是彼此的在原有层面上的信息互换,或者是各执一词,我们希望的是一种个体经验上的凝练、提升,或者辩论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最佳的策略,因此在同伴交流中需要专家的适时判定、点评、升华,以使研修获得的共识逐步地成为教师们新的思维和行动。专家的参与指导是保证“同伴研修”效果的技术支持。
5.引导教师进行深度的、持续性的思考
“同伴研修”中产生最大效果的是参与者在不断交流、互动、感悟中的再思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持续性的探讨,对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进工作有很好的帮助提高。所以,在研修中要有不断积累素材、整理思路、深化认识、学以致用的意识,对于研修中的个体如此,对于组织者来说,对活动的及时梳理、固化、提升、反思、后续跟进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不断提升研修效果的重要环节,切不可忽视。
二、“同伴研修”实施——“系列教师论坛”
1.敢说——初次尝试
论坛主题:“了解学生需求,做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我校每年学期末的时间是传统的教师培训时间,丰富、充实的各类名师课堂讲座带给教师们新鲜的教育理念,唤醒了教师们的教育激情与智慧。但是,在感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感到一种缺失与迷茫,教师们常常听了专家的讲座感动不已,激情满怀,但是这种热情却不能得到保持,几天之后热情就淡了,更没有转化到实际的工作之中,是这样的培训不需要吗?好像又不是。还有一种现象,在学校组织的教师工作交流会上,听到的、看到的都是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成绩的取得,唯独缺少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工作业绩的“核心”,是教师们工作不努力,不爱学生吗?当然也不是。这种种现象让我们深思,如何转变现实培训与教师工作中心的偏移?
一次,看到北京教育科学院张铁道副院长的“让我们倾听儿童的心声”文章,点燃了我们的思维——这不正是学校教师发展困惑的关键点吗?我们的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了吗?学校联系上了张铁道副院长,邀请他来学校向教师传播新的理念。于是,以“认识和回应学生的需求”为主题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开展。三年来,围绕这个主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老师们“敢说”了,因为有真实的感触,因为有同伴的支持,因为有独立的思考,因为有专家的鼓励。看到教师们主动地参与,我们感到这是一种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
2.会说——跃跃欲试
论坛主题:“关注学生需求,提高课堂实效性”
接着,我们开展了“如何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的征文活动,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生,把了解学生需求落到实处。在借鉴上次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改进。首先是论坛的主题,上一次大家事先并不知道要谈论什么,是现场发挥;参与讨论的教师是事先选出的几个学科的部分代表,其他教师只是作为观摩者。而这一次我们以“关注学生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总题目,拟定了几个讨论的内容,提前下发,让老师们围绕专题搜集自己工作中感人的事件或困惑的问题;并把全体教师按学科、年级分成了几个小组,全员参与研讨;分论坛的主持人由学校的各位主任担任,每个小组又聘请了专家参与研讨;最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会交流发言。
看着、听着教师们的发言,我的内心变得很不平静,为教师们出色的表现而喝彩!随着这几年教师论坛的召开,教师们真的在成长、在进步。我感到,教师之间的互相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3.要说——欲罢不能
论坛主题:“满足学生需求,做研究型教师“
又一次论坛成功举办,预示着在更高的起点上的又一个新的开始。这时教师的激情已经被点燃,教育的思考也正在逐步落实到工作的改进上,如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弹性作业;进行学困生的跟综指导;备教材同时加强学情的分析;利用前测、后测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内容及教法。学校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满足学生需求,做研究型教师”为题开展了又一次新的教师论坛。由于教师们在实践中有了尝试、有了准备、有了感受,论坛的专题应该从教师中来。因此,我们对教师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征集,并对征集的问题进行了归类,由教师打破年级、学科的限制自由选择参加的专题。这样,教师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一次的论坛又取得了一次新的突破。
论坛的主题分别为:“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需求,实施差异教学,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新时期家校有效沟通方式的探讨”、“如何既抓基础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科教学实效性”、“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有了前几次论坛的锻炼,教师们自信了许多、活跃了许多,也更加开放了,他们把教师论坛当作了一次节日,充分享受着自己及同伴创设的精神大餐。教师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回应着同伴的问题、回味着专家的点评,尤其是大会发言,更是实现了历史的突破,从单个代表发言演变到群体发言;由照着稿子宣讲到脱稿即兴互动;从伶听专家点评到主动向专家发问……实现了“要我说”到“我要说”的飞跃。
4.善说——思如泉涌
论坛主题:“研究学生——教师发展的起点”
教师发展的起点在哪里?是通过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或是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2008年7月,在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即将进入暑假休息之际,全校300余名教师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第八届教师论坛。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论坛——所有的主角,都是一线教师;所有的话题,都来自一线教师。
论坛有“做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有效沟通促家校合作”、“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孩子爱上我的课堂”、“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等八个主题的分论坛。在交流与碰撞中,教师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发展,重在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感受到基于学生研究的教师发展的特色文化正在形成,如何把教师发展通过不同的角度体现出来,是行动领域专题研究的方向。事实证明,敢于显示个性的教师周围弥漫着一种宽容且富有激情的校园文化,而教师的性格、风格将影响着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中关村一小是一个创造育人故事的地方。今天的活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亲自来阅读、审视我们自己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动自己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学生。这是一个鲜活的令人幸福的文本,是一个教师发展的特色课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博士的话,为中关村一小的老师专业成长描绘了一幅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