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懒惰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厌倦情绪,对于学生而言,懒惰心理多表现为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缺乏积极性,将倦怠、消沉当成安逸、福气。一旦学生出现懒惰心理,就会出现在生活中不愿意付出体力,在学习中不愿意付出脑力的情况,對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笔者针对学生懒惰心理形成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矫正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懒惰心理;成因;矫正措施
据了解,当前我国小学生大部分都存在懒惰心理,表现为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依靠他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懒惰心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给予重视,找到“病症”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攻克心理城墙,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 懒惰心理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行为特点上,思想作为行为的支配者,思想上的懒惰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懒惰。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若是不攻克懒惰心理,不仅对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危害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懒惰心理学生在行为上会比较拖拉,明知道这件事情必须要做,却非要等一会,再等一会,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需要做的事情。做事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勤奋。
其次,懒惰的心理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意识动机不强烈,缺乏心理原动力,自觉性差,犹豫不决,不具备坚持的精神以及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 懒惰心理成因
(一) 主观原因
首先,学生缺乏内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表现散漫,走神,作业完成情况不佳。其次,依赖性强,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心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让学生养成了凡事依赖父母的心理,独立性差。学生在从父母的依赖中,不会被批评,就会变本加厉,更加依赖,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出现恶性循环。此外,意志力与注意力不足,做事不能坚持到最后,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差,在课堂学习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总会比别人慢一拍。
(二) 客观原因
首先,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溺爱,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父母的大包大揽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的习惯。其次,家长自身缺乏榜样作用,家庭习惯与家庭风气造成了学生懒惰心理形成。
其次,教师对于懒惰心理的认知程度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懒惰心理对于学生发展的危害。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对于存在懒惰心理的学生怀有“不可教也”的态度,增加了学生懒惰心理的严重程度。
三、 懒惰心理的矫正措施
(一) 了解懒惰心理的危害,提高重视度
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懒惰心理,了解形成的原因、危害,教师与家长掌握科学的矫正方法,学生也从主观思想上愿意接受改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从认知上树立勤劳的观念
要让学生改掉懒惰的行为,就要想让他们明白懒惰的坏处,勤劳的好处。从观念上树立勤劳。学生对勤劳和懒惰有了明确的认识,能认识到二者的好处和坏处,才能从观念、思想出发,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 改变依赖的习惯
老师帮助学生寻找依赖的原因,让学生大胆的对依赖对象宣布自己要独立了,并请大家忙监督。学生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难题,不要急忙请求帮助,自己解决,失败了就当作经验。在此期间老师和家长要不断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并在适当的时期予以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从失败到成功的心理过程,体会其中的快乐。这样逐渐的让孩子从心理上改掉依赖的习惯。
(四) 模范学习疗法
学生成长的过程多来源于模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家表明,学生学习具有模范效用,即通过模型的观察与模仿而形成自身的心理观念与行为举止。想要矫正学生的懒惰心理,需要教师与家长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以此为参照,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贴上具有积极效应的“标签”,对于消除学生的懒惰心理具有很大帮助。
(五) 强化疗法
让孩子做一些正面、反面人物肖像或者褒义、贬义词语的卡片,每当自己进步时,就把正面人物肖像或褒义词的卡片放在桌上鼓励自己,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把反面人物或贬义词卡片放在桌上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六) 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要严格按照所有各科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制定计划,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与生俱来的懒惰,主要是没有原则和制度要求,但是对于自己的计划,他们执行起来可能更仔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学生懒惰心理形成的原因分为多个方面,在学生懒惰心理矫正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与教师的积极培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矫正计划,并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同时,教师与家长需要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
[2]胡江霞.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与培植[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3]张良,李腾飞,纪林芹,张文新.初中生学习成绩对外化问题、抑郁症状的影响:意志控制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
作者简介:
张洁玉,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水泄彝族乡阿波村完小。
关键词:小学生;懒惰心理;成因;矫正措施
据了解,当前我国小学生大部分都存在懒惰心理,表现为不思进取、缺乏责任心、依靠他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对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懒惰心理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给予重视,找到“病症”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攻克心理城墙,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 懒惰心理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行为特点上,思想作为行为的支配者,思想上的懒惰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懒惰。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若是不攻克懒惰心理,不仅对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危害到祖国未来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懒惰心理学生在行为上会比较拖拉,明知道这件事情必须要做,却非要等一会,再等一会,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需要做的事情。做事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勤奋。
其次,懒惰的心理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上意识动机不强烈,缺乏心理原动力,自觉性差,犹豫不决,不具备坚持的精神以及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
二、 懒惰心理成因
(一) 主观原因
首先,学生缺乏内在学习的动力,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表现散漫,走神,作业完成情况不佳。其次,依赖性强,父母对孩子的包办心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让学生养成了凡事依赖父母的心理,独立性差。学生在从父母的依赖中,不会被批评,就会变本加厉,更加依赖,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出现恶性循环。此外,意志力与注意力不足,做事不能坚持到最后,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差,在课堂学习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做事情总会比别人慢一拍。
(二) 客观原因
首先,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度溺爱,总是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父母的大包大揽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的习惯。其次,家长自身缺乏榜样作用,家庭习惯与家庭风气造成了学生懒惰心理形成。
其次,教师对于懒惰心理的认知程度不足,没有正确认识到懒惰心理对于学生发展的危害。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没有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对于存在懒惰心理的学生怀有“不可教也”的态度,增加了学生懒惰心理的严重程度。
三、 懒惰心理的矫正措施
(一) 了解懒惰心理的危害,提高重视度
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应该正确认识懒惰心理,了解形成的原因、危害,教师与家长掌握科学的矫正方法,学生也从主观思想上愿意接受改变,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从认知上树立勤劳的观念
要让学生改掉懒惰的行为,就要想让他们明白懒惰的坏处,勤劳的好处。从观念上树立勤劳。学生对勤劳和懒惰有了明确的认识,能认识到二者的好处和坏处,才能从观念、思想出发,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 改变依赖的习惯
老师帮助学生寻找依赖的原因,让学生大胆的对依赖对象宣布自己要独立了,并请大家忙监督。学生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难题,不要急忙请求帮助,自己解决,失败了就当作经验。在此期间老师和家长要不断鼓励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并在适当的时期予以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体会到从失败到成功的心理过程,体会其中的快乐。这样逐渐的让孩子从心理上改掉依赖的习惯。
(四) 模范学习疗法
学生成长的过程多来源于模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家表明,学生学习具有模范效用,即通过模型的观察与模仿而形成自身的心理观念与行为举止。想要矫正学生的懒惰心理,需要教师与家长为学生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以此为参照,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学生贴上具有积极效应的“标签”,对于消除学生的懒惰心理具有很大帮助。
(五) 强化疗法
让孩子做一些正面、反面人物肖像或者褒义、贬义词语的卡片,每当自己进步时,就把正面人物肖像或褒义词的卡片放在桌上鼓励自己,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把反面人物或贬义词卡片放在桌上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六) 制定学习计划
学生要严格按照所有各科老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制定计划,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说,一个人不是与生俱来的懒惰,主要是没有原则和制度要求,但是对于自己的计划,他们执行起来可能更仔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学生懒惰心理形成的原因分为多个方面,在学生懒惰心理矫正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与教师的积极培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矫正计划,并坚持不懈,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同时,教师与家长需要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学生自主学习探析[J].教育研究,2014(7).
[2]胡江霞.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与培植[J].中国教育学刊,2011(2).
[3]张良,李腾飞,纪林芹,张文新.初中生学习成绩对外化问题、抑郁症状的影响:意志控制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
作者简介:
张洁玉,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水泄彝族乡阿波村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