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拜少的为师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称王
  Becoming Authority When Young
  后喻时代是指在高科技条件下,晚辈掌握了一定新知识新技能,给先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时代。文化反哺是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如果说过去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比青年们知道得多些,那今天不再如此。”米德如是总结。
  在后喻时代,年轻人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长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他们对事物的感知与长辈所授知识发生冲突时,就会大胆地对长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现在,年轻人在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当下家庭已出现后喻征兆,即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比较常见或很常见,认为不常见的有25.1%。对“当遇到重大问题,你最愿意向谁求助”这一问题,63.3%的人首选同龄人,其次才是父母,26.6%的人选择自己解决。
  长者准备
  The Elder Should Prepare
  沈阳某事业单位部门负责人宋先生最近挺烦,儿子忙高考,无暇帮他清理笔记本里的电脑病毒,也不能帮他下载软件、拷贝游戏。宋先生讲,尽管电脑进家已近15年,但自己还是电脑盲,最初不会开机,现在不会维护。他说自己虽然也与时俱进,可还是离不开儿子这个小拐棍儿。
  现在,家长请教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是社会学所说的后喻。
  在沈阳某机关工作的余女士经常遭遇这样的小尴尬。比如那天,她在家赶写材料,但WORD文档感染了病毒,不能用了,只好向正在上补课班的儿子求助。在儿子电话遥控下,余女士一通鼓捣,电脑恢复常态。余女士说,面对流行文化、新鲜资讯,自己懂的确实没孩子多,家长权威受到挑战。过去,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方面都反过来了。
  后喻时代,老师受到的冲击最大。在沈阳一所普通中学当班主任的何俊说,学生们借助互联网,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多,老师的信息量和信息提前量少,与学生获得信息的先进手段和信息超前构成了矛盾,他们在数字技术、流行文化、时尚休闲等方面具备了优势,拥有了超越前辈的话语权后,虽然也会接受老师教导,但也在许多方面对老师知识反哺。
  在央视“百家讲坛”出名的纪连海曾披露,有时他讲着讲着课,就有学生站起来,“老师,你讲得不对……”弄得老纪常常呆立在台上。
  何俊讲道,一次,她和学生闲聊,有学生说想在网上当“闲客”。何老师不知道这个概念的含义,上网一搜才弄明白。何老师说,知识更新、创新的速度太快,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一天不学习,就不敢上课堂啊!
  后喻时代,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却激发了年轻一代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家销售公司新上了一套运营软件,老总要求大家在一个月内熟练应用。由于软件程序复杂,很多中年人犯难。单位里新来的大学生小灵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大家私下里都请她当小老师。面对这些职场新生力量表现出来的能力和优势,一些职场中年人感慨良多。
  在一个随机小调查中,对“后喻”这个概念,被问到的40人中,有39人没听说过。笔者讲解了一番后,他们都表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
  沈阳南昌中学初二学生小年说,我在教家长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我挺喜欢这种感觉,这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也让我看到了自身价值。
  中学生家长kabuji在论坛中发帖说,不知别的家长怎么样,至少孩子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孩子是用好奇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的,网络技术又给他们添了翅膀;我自以为成熟了,却总被孩子问倒。后来,当我遇到搞不懂的问题时,就跟孩子交流,让他想办法给我答案。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他们在验证一个道理,永远不要对世界失去好奇心。
  中年人老刘在沈阳某合资公司任高管,他在网上偶遇几位业界年轻精英后感慨:“现在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比我们这些前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的敏锐让我吃惊。这不仅仅是年龄差距。年轻的他们能够面对一日千里的知识更新、技术进步处变不惊,能够面对生活的挑战,勇敢地承受。有时我会疑惑,步入中年,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重新面对生活?该怎样化自己微弱的生命之音于新生代的成长洪流中?
其他文献
在不久前的一次活动中,经济学家许小年给大家讲了两件事。  那是在以色列,一位70多岁的企业家请许小年去他家做客。这位老人卖了好几个公司,钱对他不是问题。他说自己在研发一款可以代替老坏视网膜的芯片,未来可以把芯片植入盲人眼球,让他们重获光明。  许小年很奇怪,到底是什么驱动他这么大岁数时,还做这种研究?后来,许小年发现,这类企业家在以色列不止他一个,是一大批。许小年承认:“当时我也说不清。不信教的人
期刊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国效仿苏联建立了一套劳动保险制度。这个制度从诞生起,就不适用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他们的退休金由国库开支。  1950年代中期,国务院曾发文把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约定为工资的50%—80%,特殊贡献者可更高。这总体略高于企业职工的待遇水平,一度“在群众中造成影响”。  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提出过,全国总工会建议行政机关和事业单
期刊
年初公司招人,我们班新进了几个90后的青工。听说90后不好管,大家对这几个新人都在暗中观察。两周下来,大家一致认为阿民是其中最不一样的。  我们班组是负责生产配件的。青工入职后都要负责给老工人打下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大多数90后干了几周,就明显透露出不耐烦的情绪。阿民却是大大咧咧的,看管器材、搬运工具、做开会记录,有要求必做到。有时晚上加班,他还主动跑出去给大家带盒饭。后来,连一起入职的青工都学
期刊
小马是我的朋友,他技校毕业后到一家电器厂的车间实习。在技校里,小马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操作都不错,所以实习前摩拳擦掌,想要一展手脚。  可是好景不长,3个月的实习期还没结束,他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原来,车间主任把他安排进了班组,组长就让小马做一些剥线头、接线头诸如此类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儿,与他学的数控专业丝毫不相关。“咱是没有背景的草根,进了车间也是挨累受气的命!”小马觉得前途无望,他犹豫着毕业
期刊
前两天凌晨,我去一口气井巡检,发现井口阀门有四个手轮被盗,小偷对井口流程的开关、拆卸,明显是熟谙于心的。  昨天去单位参加生产例会,会前与上白班的刘师傅唠嗑,我就抱怨小偷拆卸手轮“当废铁卖”的行径真是祸害人,就算卖个几斤废铁,又能挣多点钱呢?刘师傅听后,意味深长地微微一笑,压低声音说:“应该不是小偷干的,光偷手轮挣不到啥钱,小偷要偷就偷阀门了。”  我一听对啊!又问那能是谁干的?刘师傅很交心地告诉
期刊
外国人来华就业  但无就业证件的  算存在劳动关系吗  问:北京市官敫铭  ——我一外籍朋友来京工作,但没有就业证件。请问他这种情况算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吗?  适用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法释〔2013〕4号  答:  文件规定:“外国人、无国籍人未依法取得就业证件即与中国境内的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居民
期刊
职场中,有些人我行我素、不问代价,有些人则柔弱自卑、逆来顺受。在我看来,不论职场人呈现出哪一种状态,其实都是符合其个人立场诉求的。所以瑗瑗,你真的不必对同事的勇气表示钦佩,也无需为自己的顺从感到消沉无力。因为每个人都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和状态,扮演利益最大化的自我。  但在你的信中,我看到你说不敢效仿同事。为什么一边佩服,一边却不敢同他一样呢?首先,可能是威权思想在作怪。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权威无处不
期刊
高晓松在《晓说》里,大谈特谈过一回令广大女性自惭形秽的林徽因“林先生”,用词造句里,丝毫不掩饰对林先生滔滔江水般的崇拜之情。《晓说》大热后,高晓松签名售书,被问到对“林先生”的态度,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林先生没有女性朋友,有事儿没有闺蜜可以说。  偶遇过一位女知识分子,相遇时她正怀胎四月,人美肤白,因为身材纤瘦,其实也真看不出来。且叫她A吧。知识分子,女,如果再长相不错,且嫁得如意郎君,在二胎
期刊
咱就在路边随便扯扯吧。这天儿多好,昨天那风刮的,你这体格没事儿,我这嘟噜这块儿,能给吹王母娘娘她姥姥家去。啥都吃,就吹不肥。你知道不。你咋弄的,传传经。别去家,乱。我要么不回家,要回,就一头扎屋里,不出来,眼不见心不烦。你知道不。昨天刚烦完。缓步台,叫楼下种上菜了。那空儿留的,我侧身才能过去,你这样,准肉夹馍。  不说邻居还好,一说就肝儿颤。没素质啊,真没素质。我跟你掰掰,你听完要是不肝儿颤我找你
期刊
沈阳沈北新区一栋居民楼顶上,坐着一位穿着单薄冒雨讨薪的男子。9个小时后,经各方协调,才被劝下来。他和伙伴讨薪一年,终于拿到20万元欠薪,但他随即被警察带走拘留。经常看到的那些过激讨薪者,几乎每次都是这样的结局。  过激讨薪者因其触犯刑律被处罚,是法制社会的体现。对造成这样不幸事件的欠薪雇主,却没有处治的相关报道。这种事的因果很清楚,先有雇主故意欠薪,后有雇工过激讨薪,谁是主要责任者,不明摆着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