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导语 巧在何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事都追求一个好的开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时的环境等因素,设计形式各异的课堂“切入口”。下面就例举“导语”设计的巧妙之处。
  一、巧在“留白”
  这是2009年江苏省优课评比一等奖南京的刘洪伟老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刘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出场,却没有把上课的课题、文本事先呈现给学生。临时分发课文,反面朝上。一切准备就绪。老师开始导入课文。老师说,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他是谁?学生不断修正,最后异口同声的高呼——苏东坡。
  老师说,对,苏东坡,今天我们就来上苏东坡的经典巨著——《念奴娇?赤壁怀古》。音乐随之响起,好像有金戈铁马之声。老师激情吟诵。
  这个导语,精彩至极。它留下了“空白”,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评价了苏东坡,使得学生内心中有了无限的敬仰之情,学好文本的冲动油然而生。
  二、巧在“中心”
  《三峡》选自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因为这是一篇北魏时期的作品;教学对象又是7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文章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河南的杨丽红老师在导入时采取了直接提炼教学中心的方法。
  (课前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诗文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外,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美文,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铃声响起,杨老师说道:“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学生答“山”。杨老师接着问道:“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学生答“水”。杨老师揭示教学中心,说道:“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杨老师顺势板书题目及作者,进入正文的教学。
  这一导入的巧妙就在于——切入中心,化难为易,突出学习的核心是三峡的“山”和“水”。整节课围绕山水做文章,层层深入,最终荣获2007年度河南省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三、巧在“贴近”
  这节课是2007年辽宁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课,执教者从辽宁省锦州市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教学,教学内容是《心声》。上课一开始,马立辉老师就采取了贴近学生的导语设计。
  马老师说:今天,马老师不远千里从辽西来到我们桓仁县东山中学,目的就是和咱们同学共同上一堂公开课。对这堂公开课,作为学生,你们个人有什么想法吗?谁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一个学生说道:“我想从马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知识。”另一个学生说道:“我希望自己能在公开课上有出色的表现。”第三个学生说:“听我们老师说这位马老师口才很好,我想见识一下是不是真的。众生大笑!
  马老师顺势进入教学内容,说道:“刚才,同学们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今天公开课的真实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下面,让我们走入另一堂公开课,去认识另一些和你们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听一听一位叫李京京的男孩在课上课下的心里话,倾听一下他的心声,大家说好吗?
  学生齐声说:“好!”
  作为一位和学生从未谋面的老师能够成功地开设这一节,首先胜在这“贴近学生”的导入。巧妙精彩!
  四、巧在“激情”
  这是2009年重庆市第二届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决赛一等奖获得者韩世坤教学《信客》的导入:(以理查德的《思乡曲》为背景音乐悠然导入。)韩老师说道:同学们,在20世纪初的中国,有一种人,他们怀中紧贴别人的书信,把一颗颗焦灼的心带向远方;有一种人,他们甘心做鸿雁传书的信者,无怨无悔;有一种人,他们风餐露宿,形如乞丐,却成了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有一种人,他们用肩挑,用背驮,用手提,甚至用腰缠,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就是悲情的职业人——信客。
  好,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信客》。(课件展示篇名及作者。)
  很显然,韩教师用一段激情四溢的文字,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没有接触文章《信客》就已经对这一职业有了清晰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巧在“直接”
  2006年全国初中语文优秀课堂教学案例评比大赛一等奖的一节课是《台阶》,执教者是云南的晏静华老师,导入直接明白。一上课,晏老师问道:同学们,昨天让大家阅读《台阶》这篇课文,你们阅读了没有?
  学生纷纷回答“读了”。晏老师紧接着说:哪位同学说说你读后了解的内容?学生举手回答。
  这个导入设计,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更有效地触摸教学的主要内容。
  (作者单位: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福建省连江县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打造“互联网 学习”“互联网 服务”“互联网 监管”平台,营造浓厚学习教育氛围,打造党员“学”“做”“管”同步推进新模式,提升党员党性修养。  “互联网 学习”,让党员随时学。发挥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捷传播优势,拓展“手机”和“网络”双平台。“手机”平台,开通了“海连江”“金凤正能量”等县级微信公众号,各基层党(工)委相继开
我做的都是最正最正的正业,不能因为我写博客,那些看博客人没花钱,就不叫正业。    在没有比赛,不用赶稿的日子,韩寒喜欢一觉睡到中午十二点。有的时候可能去杂志社看看,也有的时候可能回趟老家。和朋友们打打台球,在村上的小路溜溜车,将他那七八台宝贝摩托车开去店里清洗,或许是他最放松和最享受的生活。  韩寒向往自由,常常喜欢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上路,他觉得那样才最有范儿,“一群摩托车出去,永远是被我鄙视的。
新型战略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军事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是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砝码,是统摄全局、左右胜败的重要变量。俄罗斯2014年版《军事学说》首次明确把高精度常规武器作为“战略威慑”手段,提出“非核遏制”“常规威慑”的概念,即国家在不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依靠常规武器的战略能力也能达到预防和制止军事冲突的目的。综观近年来俄罗斯频频曝光的新型战略
文学语言中有一种现象,即用近乎相反的语言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言若反而情相类。如同是言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卻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都是借头发来说,却一“长”一“短”。  又如,同是表现紧张,也有热冷之别。《世说新语》卷一《言语第二》载:“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於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
结婚十周年之际,妻子对丈夫说:“明天你要送我一个能瞬间从0跳到100的礼物。”第二天,她开门一看,院子里放着一个盒子,打开一看是个体重秤。  虽说这也许是个幽默,可不争的事实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遭遇各种失望,可能是因为工作、家庭或朋友,但总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不是个“是否”会发生,而是个“何时”会发生的问题。  17岁生日前夕,爸爸告诉我会赠送一台车作为礼物,但要到生日那天早晨才能送到。你可以想象
“印度虎正在走向灭绝。”2月29日印度财政大臣奇丹巴拉姆在进行年度预算报告时以低沉的音调指出了这一点。巧合的是,过去3年中每年都能以9%增长的印度经济本身,也存在隐忧。在许多方面,印度都堪称是自由主义成功的典范。过去许多年,它突破层层障碍铸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形成“印度特色”的增长速度。但过去15年间,这个国家也逐渐变成一个难以掌控自己强大实力的国家,印度公司逐渐在世界舞台拥有更大空间。假如没有印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关于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与“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教师教学用书》采用前一观点,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至于为什么是“游子采芙蓉”而非妻子采芙蓉,“
教辅,在“局外人”看来,似乎就是“题海”的同义词。不过,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不会这么极端,“学而时习之”是古训,书包里如果只有教科书而没有教辅书,心里怎么会踏实呢。  中国教育正承受着太多的诟病,吐槽最为积极的当然是心疼孩子的家长。不过,一片骂声无法取代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教辅究竟是难以承受的负荷,还是成功的踏脚石,不能一概而论。  一位中学校长说:“好学校苦老师,差学校苦学生。”他解释说,那些有追求
富大人吐槽一线工作者,打击业从业人员。新书《在吗》目前有售。  回到家,老李气呼呼地跟老婆说,以后再也不去张四老婆那个肉摊买排骨了,嘴巴真碎。去年下半年张四老婆去乡下照顾生病的老人,这几天才刚回来,见到老李,很是诧异,盯着看了一下,迟疑了几秒,才用大嗓门播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原话是这样的:哎呀,你是李厂长啊?你怎么了?怎么变这样了,瘦成这样,你是最近中了风吗?  老李除了急着摆手否认,说不出一句话
随手翻阅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各类练习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许多题目都加上了诸如“我会”、“我能”之类的词语。可以看出作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作业中都是“我”喜欢做,“我”能够做,目的是彰显自我。殊不知,自我是一种内心的觉醒,而不是内在的标签。不论是学生是否喜欢,是否会做,均以“我会”、“我能”强加于学生,恰恰丧失了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以“我”的名义命题,使学生承受“哑巴吃黄连之苦”。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