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学习 彰显个性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zh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等等,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增强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被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教师顺水推舟引入新课。这个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包含了与数学知识内容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事物背景。它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反映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道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构建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如教学“10的认识”一课,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10的组成。让学生拿出10个图片要分成两堆,并且每分一种把结果记录在练习纸上,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谁的分法多,谁的分法好,教师在关键时加以点拨。“分法这么多,谁有办法既能把这些分法都找出来,又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最佳途径、方法,得出按一定顺序分的好办法。
  再引导学生讨论最佳记忆方法,即寻找规律,提问“你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呢?”学生带着问题投入观察、比较之中,最后归纳、概括得出了其中的规律:
  (1)前4组上下两行两数相同,只是变换了位置,因此只记其中一组就可以了。
  (2)还有一个规律是,第一个数9、8、7、6、5……依次减1,第二个数是1、2、3、4、5……依次加1,也就是渗透了“数列”的知识。
  同学们经历了亲身体验和感知,获得了感性经验,从而实现了认识知识的内化过程,促成了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分一分、写一写、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一系列活动,自觉地进人了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它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把我们的教育对象教育好,单纯地靠教师一个人的能力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学校与家庭、教师与父母相互合作,才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并有效利用,从而推进家校共育,发挥教育的合力,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一、注重引导,转
“忽如一夜春风来”,短短的几年时间,电脑迅速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社会的每个角落。上网已在学生中成为一股热潮,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有了网友,学会了聊天。这引起了许多老师、家长的种种担忧:学生上网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会不会结交了品行差的网友?  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它、理解它、运用它,就能充分发挥它的存在价值。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这一喜好,充分利用网络上
为改变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落后状况,更快地缩短与先进地区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04年我县部分小学参加了区重点课题——“构建‘激趣·自主·实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尝试用“激趣·自主·实践”新模式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果:喜欢上口语交际课的学生由45%上升到98%,学生们乐于参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表达习惯。我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是美术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的各种感官对事物美的因素直接、迅速的感应,并形成愉悦的心理体验。只有具备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才能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产生一种感受和感动,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思维、审美想象以及美的创造活动才能形成。  小学高年级
关于阅读,新的课标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当今的信息时代,许多同学更易被网络、电视困住,拿到一本书,常常是走马观花。到了第三学段,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每学期至少25万字。所以单靠学生自觉是不够的。见我校少先队的争章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受此启发,我在班上开展了“争阅读章、激阅读情”活动,收获颇丰,现将活动过程简述如下:    一、争章动员,制定目标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我们学校2003年经过布局调整后,成为宁国市农村首家寄宿制学校,住校生有280人。今年我带的这个班的学生是由三个村小转来而组合成的。三个村小转来的学生都是住校生,年龄小,第一次远离父母,每到夜晚来临,我先是跟他们谈心,然后送到宿舍,交给生活指导老师。第二天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问问这些住校生晚上睡得香不香。通过几次与生活指导教师的配合,平静地度过了一个月。  第二个月上旬,一位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是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笔者就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五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做一些说明。    一、明理法    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现象,使他们
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当时以专门弹奏自己的作品而享誉欧关。他来中国本来只打算停留数周,然而在他抵达中国后的几个礼拜之中,他却对中国当时的音乐情况与中国的传统音乐产生了极大的感情。这种情感使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延长到约3年之久,一向以专弹自己作品出名的齐尔品,居然向中国要求一首供他在“其他各国演奏”之用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乐曲,在当时上海的《音乐杂志》上出现一则“齐尔品
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它以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笔者认为。现行的小学作文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  1 结合课文“套”作文  小学语文每单元后面都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所写作文的题目要求与所学的本单元课文是紧密相关的。有些教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说是借鉴,实
曾经不止一次地给别人让座,虽然当时并不知别人心里会怎么想,但我却能感觉到给别人让座而带来的愉悦心情。去年,我有幸两次感受了别人给我让座的心情。那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第一次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给我让了座,当时觉得非常感动,对那个小姑娘充满了感激之情;另一次是时隔不久,在同样的情况下,一个小伙子在一个女孩子的催促下给我让了座。我当时看那年青人不愿意,打算推辞了,但最终拗不过女孩子的盛情。同时,心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