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崆峒山宝塔概述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凉市崆峒山宝塔为明代八角七级筒体楼阁式砖石塔。本文对宝塔的建筑形式、建筑构造、价值及建造年代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崆峒山宝塔;中国佛塔;宗教建筑
  [中图分类号]K87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1-0014-03
  
  一、塔的起源及发展
  
  塔起源于印度,梵文称作Stupa,意为“高显处”或“高坟”,巴利文称作Thnpo。过去曾译作窣堵波、踏婆、兜婆、偷婆、浮屠、佛图等等。它的造型简单一致: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印度最初建塔,是作为埋葬佛(释迦牟尼)舍利之用的。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成了一种宗教纪念性建筑。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又有新的发展。塔的结构与形式更是与当地传统建筑相结合,创造出许多的建筑艺术。中国塔就是极其典型的实例。①
  汉地佛教建筑始于东汉,塔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入,早期的塔以木、砖石结构为主,平面多呈方形。建筑造型以密檐式和楼阁式为主。隋唐五代的砖石佛塔,在以往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其中多层佛塔除了密檐式和楼阁式的造型特点都各自更为突出外,还出现了融汇两种式样的做法。至中唐以后,塔身平面逐渐变为以方形为主的做法,开始较多采用八边形,并出现圆形、六边形平面。②宋、元、明时期是塔蓬勃发展的时期,塔的类型极其繁多,具有代表性的高大之塔,均出自这三朝。此时期的塔身平面多以八边形为主,开始出现花塔、喇嘛塔、复合式塔和覆钵式塔等。明代,佛塔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时期。明代汉地佛教及佛教寺院的发展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造塔材料(砖)及造塔技术的发展,也为明代佛塔的再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③清代佛塔多种多样,形式众多。在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檐很纤细,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同。佛塔的意义实际上早已超出了宗教的规定,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对象。因此,民间也开始造一些风水塔(文峰塔)、灯塔。在造型、风格、意匠、技艺等方面都受到了佛塔的影响。
  塔自传入我国之后,在其发展过程中,其建筑形式、结构、艺术和使用功能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也就产生了适应这些目的的结构与形式。塔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陶塔、瓷塔和琉璃塔等,按结构和造型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过街塔和塔门等,按功能可分为墓塔、风水塔、灯塔、登高揽胜或军事防卫等。正因为如此,塔幢成为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见证,它们包含了各种历史信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对艺术的追求、对技术的探索等等。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④
  
  二、崆峒山宝塔的建筑形式
  
  平凉市崆峒山宝塔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中台塔院内,由山而得名。崆峒山宝塔又名凌空塔,是一座筒体结构楼阁式砖石塔。
  宝塔为明代八角七级筒体楼阁式砖石塔。其平面为八边形,共七级,总高为29米。塔座由砂岩砌筑而成,高88厘米。其上收进2厘米,均用340×170×65厘米青砖,采用“淌白拉面”砌筑。塔体内有活动楼梯,可供人上下,塔心室内每层有三根木梁,上铺木板,为休息平台。塔各层皆设有砖砌平板枋、斗拱、垂花柱和雀替。每层塔身的各面皆逐层内收,塔身收分和缓,给人以庄重稳定之感。塔身通风道交错布置,佛龛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塔身第一层每边长为405厘米。地面之上用三层砂岩砌筑,高88厘米,第一层正(南)面辟券门,可进入塔心室。券门高196厘米,深324.7厘米,宽90厘米。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三券三伏,起拱高度较小,为2厘米。券门内有一石槛,高29厘米,宽26厘米。券门上有石作匾额(80×55厘米)镶入塔内,匾额无字。由于历史上的维修,现只有正南面保留有塔檐,其他七面则做戗檐。塔檐做菱角檐,其下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和一半角科斗拱,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头为圆形上下覆莲式,正南面垂花柱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塔内底部每边长136厘米。
  塔身第二层每边长393.5厘米。四周塔檐做菱角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50厘米,宽64厘米。其中东、南、西、北四面为通风洞,另外四面为佛龛。通风洞内171厘米处的两壁上各有一小佛龛。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甃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无起拱。塔体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37厘米,宽27厘米,做平口券,券砖用红砂岩替代。栏杆的立柱上有石狮子,共24只,形态各异,每只狮子高约30.5厘米。每面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八棱锤。西面通风洞上有一小匾额,无字。塔内底部每边长132厘米,底部有木梁三根,楼板佚失,塔内壁上遗留有板槽。塔身内壁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各有一佛龛。
  塔身第三层与第二层基本相同,每边长371厘米。四周塔檐做菱角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33厘米,宽68厘米。其中,东、南、西、北四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通风洞,与二层相错45°。通风洞内的两壁上各有一小佛龛。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甃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5.9%。塔身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高37.5厘米,宽29厘米,上方有砖作龛檐。龛檐为歇山顶式,长72厘米。塔身转角处栏杆的立柱上各有一尊力士,共计8尊,形态各异,每尊力士高约71厘米。每面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为圆形上下覆莲式。塔内有木梁三根,楼板佚失,塔内壁上有板槽。塔内底部每边长126.5厘米,四面无佛龛。
  第四层塔身每边长368厘米。四周有塔檐,东、南、西、北四面为券门,门高117.5厘米,宽63厘米。其中,东、西两面为通风洞,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佛龛。南、北两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砖作四抹隔扇券门,门高92.5厘米,宽63厘米。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甃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5.9%。券门上出檐,檐长184厘米,檐下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斗口为4.5厘米,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塔身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无小佛龛。转角处栏杆的立柱上各有一覆莲。塔身每面有三攒砖作平身科斗拱,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砖做圆形上下覆莲式。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楼板佚失,塔壁上无板槽。塔内底部每边长116厘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各有一佛龛。
  第五层塔身每边长350厘米。四周有塔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26厘米,宽60厘米。其中,南、北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佛龛。券门做锅底券糙砌,一券一伏,甃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10%。塔体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47厘米,宽39厘米。转角处栏杆的立柱上各有一砖做的等腰梯形饰物,高14.5厘米。每面有砖作平身科斗拱三攒,斗口为6.5厘米,转角处有角科,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素面圆形。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楼板大部分佚失,塔内壁上有板槽。底部每边长116厘米,东、西、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六面各有一佛龛。
  第六层塔身每边长327.5厘米。四周有塔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28厘米,宽58.5厘米。其中,东、西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佛龛。券门做锅底券糙砌,一券一伏,甃砖外表再用方砖裱砌,起拱高度约为7%。塔体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38.5厘米,宽24厘米,佛龛上方有砖作龛檐,长70厘米。转角处无任何装饰物。每面有砖作平身科斗拱三攒,斗口为6.5厘米,转角处有角科,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做垂花柱,柱两旁有砖作卷草纹雀替,柱头形制为素面圆形。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用材较小,楼板大部分佚失,塔壁上有板槽,内留一残损的木梯。塔内底部每边长116厘米,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六面各有一佛龛。
  第七层塔身每边长305.5厘米。四周有塔檐,八面有券门,门高129.5厘米,宽56.5厘米。其中,南、北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通风洞内的两壁上无小佛龛。券门的砌法与下六层不同,券门做半圆券糙砌,一券一伏,表面没用方砖裱砌,无起拱。塔身四周有砖做寻杖栏杆。券门两旁各有一小佛龛,小佛龛位于栏杆上方,佛龛高43.5厘米,宽27厘米。转角处无任何装饰物。塔身每面有砖作三攒平身科斗拱,斗口为7.5厘米,各角有角科一攒,斗拱为五踩品字科斗拱,上带蚂蚱头。各角有石作角梁。角科下有砖作垂花柱,柱两旁各有一雀替,柱头形制为素面圆形。塔内底部有木梁三根,用材较小,楼板大部分佚失,塔壁上有板槽,内留一残损的木梯。塔内底部每边长116厘米,八面均有一佛龛。
  塔刹部分在第七层塔檐之上,八边均匀逐渐向内收,每边向内叠涩24层后到宝瓶底部。塔内部在第七层顶部有三根梁,用料粗大,楼板佚失,塔壁上有板槽。结构随外部逐渐叠涩收缩,直至合拢。八面有佛龛。佛龛之上,按文王八卦的顺序,每面用砖砌出挑做成八卦图形之一,合成完整的一组八卦图。塔刹顶部有宝瓶,宝瓶为铁铸,共三层。中部有“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盘一坐万历十四年五月吉日造”字样。
  
  三、崆峒山宝塔的建筑构造
  
  崆峒山宝塔第二层东、南、西、北四面为通风洞,另外四面为佛龛。第三层东、南、西、北四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通风洞,与二层呈45°相错。第四层东、西两面为通风洞,南、北两面为佛龛,另外四面为砖作四抹隔扇券门。第五层南、北两面为通风洞,另外六面为佛龛,与第四层通风道呈90°相错。第六、七层与第四、五层做法相同。这种平面布局形式,对于塔的应力分布及整体结构的坚固性有着极好的作用。
  崆峒山宝塔从明代建成后,史料上并无维修的记录,但从塔体看,有维修的痕迹。一层只有正南面有塔檐,其他七面无塔檐。同样,在第七层有维修的痕迹,且做工较粗糙。塔刹顶部的维修,用砖较杂。凌空塔整体向北倾斜7°,造成西面及西南面、西北面残损较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塔身在北面及相邻的两面树木、杂草、苔藓较多。
  
  四、崆峒山宝塔的价值
  
  崆峒山宝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三年至万历十四年(1585~1586),为八面七层楼阁式建筑,高29米,建筑形制与宋代东华池塔、肖金塔的建筑形制完全相同,用青砖做仿木构件,砖塔各层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八角形,是由唐塔的四方形转变为八角形,塔内各层加木梁。这一技术的改进使高层砖石塔即增强了抗震性,又扩大了登塔眺览的视野。塔四周做栏杆,栏杆中镶有各种纹式的石狮、力士、花卉等图案。这些砖石雕刻的狮子、斗拱、花卉等代表了甘肃陇东地区砖塔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对研究明代砖塔特征、建造技术及佛(道)教史有着重要价值。
  崆峒山宝塔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是目前明塔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塔上游人的题记是建筑物上的主要文字资料。崆峒山宝塔是研究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传播的珍贵资料。
  
  五、崆峒山宝塔的建筑年代
  
  从史料记载看,崆峒山宝塔建于明代万历十三至十四年(1585~1586),塔顶宝瓶铭文记载:“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盘一坐万历十四年五月吉日造。”塔身上游人的题记,最早题于雍正二年。而从建筑形制看,与宋代东华池塔、肖金塔完全相同。
  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浇铸的铜钟铭文,有一方记载:“都勾当崆峒山主赐紫沙门重义,都勾当管内正译经沙门德均,同勾当塔主僧知曾,同勾当僧梦云,同勾当僧令远。”由此而知,当时已有专门管理塔的僧人。
  明正德丁丑年(1517),进士桑仟留有游崆峒山咏诵《古塔》诗:“嶙峋塔顶出云端,舍利光摇见殿寒。宝炬夜燃星灿烂,金玲风动玉珊瑚。神鳗护后烟空锁,灵鹭归途月已残。恰忆慈恩当日事,芳名题处自如兰。” 平凉人赵时春(1505~?),卒年50余岁。他的《游崆峒山记》写道:“寺后万壑峥嵘,幽险莫测,而一塔悬立其西北隅,塔后下数仞为丹穴,丹窦圮泐,余昔曾游焉。” 可知崆峒山塔早已存在。
  今有关人士撰文:崆峒山地区从唐代至民国,佛(道)教兴盛。而作为佛教标识和经库及存放法器宝物之地,崆峒山宝塔不会延至万历年间才修建。
  崆峒山宝塔初建于何时何代,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注 释]
  ①罗哲文:《中国古塔》,外文出版社1994年版。
  ②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第509页。
  ③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第311页。
  ④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第452页。
其他文献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报告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7年5月23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开幕式在位于金牛区的主会场——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举行,盛况空前。2009年第二届非遗节,该主题公园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较之传统学科发展相对较晚,有待进一步建设。在这一完善过程中,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对其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笔者取其一点,着力讨论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107-03    1950年,清华大学开设了东欧交换生
“3月5-11日,50千克块蜡包装平均净含量1号、2号成型机都是50.02千克,25千克粒蜡包装平均净含量为25.01千克,均为历史最好水平。”3月12日,河南油田精蜡厂调度会议上,机械动力部部长
概述了国内外制造低盐重质纯碱的研制和开发技术,详细介绍了液相水合结晶器的改进方案,通过在河南金山化工有限公司的使用效果来看,设计改造完全达到了设计的预期效果,提高了
茶中的茉莉花茶的市场销售,虽然具备良好的自身优势,但优势中也孕育着危机,而且,危机还随着市场的不断发育而加剧,现将相关情况阐述如下:
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国家级茶叶专业批发市场,毗邻上海市中山公园,主体建筑为四层,总建筑面积达2万m^2,300多个铺位按茶叶、茶具、艺术品等分列其中。市场以各类茶叶交易为主,兼
[摘要]当人们翻阅中华民族文明史时,发现一个最令国人兴奋与骄傲的朝代,那就是大唐帝国;若再翻阅唐朝最让人大开眼界的城池、街衢、宫殿文化史,那就是绵延发展了200多年之久的大明宫建筑。回首瞻望,周秦汉唐,龙脉贯通,于渭河畔、秦岭下,历代封建统治者有声有色地演绎了许多精彩活剧。相比之下,要数大唐盛世、长安大明宫城中发生的事最多,上演的剧目最为动人。对这座堪称“世界古都文化典范”的城市与古建筑群进行全面
一    这其实是一座被传说深深掩映着的古镇。  有着“陇坂萦九折,一折一愁绝”之称的陇山脚下,遍布一座座古镇,如同散落的星辰,如马鹿古镇,如龙山古镇。而陇城古镇摇曳生姿的别致之处,就在于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是人类始祖女娲的出生之地。与伏羲既为兄妹、又于昆仑山下成婚,承担着人类繁衍的光荣使命的女娲,相传“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莹”。能够给这样一个传说平添一份史证意味的,除了一册《水经
通过研究企业标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推行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采取措施以达到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