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NT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因为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的缘故,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但是,书斋里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没有生活大熔炉的历练,独生子女的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现象日趋严重。
  如果改变思路,让学生走进生活呢?请先看几段在经历了班级的“体力长征”之后学生们的日记摘录:
  在后半段,杨羚箐实在不行了,本身自己都已经在苦苦挣扎的我,狠下心取下了她的书包扛起来。我们五个人两前三后,似乎有一根无形的绳子在牵动着大家。“同志们,不要心灰啊!”组长陈熙之“一肩挑两人”,在风雨中顽强行进着。原来在学校都无法说上话的同学,在这里相互鼓励着帮助着加油着。两位男子冲锋在前,三位女子努力在后,在雨中,我们的队形迎风招展。虽然最后我们没有取得显著的名次,但这过程却十分珍贵。我真想再来一次啊,再重新感受一次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奔走在大路上的豪情啊!(学生伍勇俊)
  我们走到大坪车站的时候,于西南把自己的伞送给了一位在风雨中前进的老婆婆,当我们重新踏上征途,望着前方于西南那娇小的背影消失在风雨中,涌动在我心底的只有佩服。虽然这场竞赛我们只得了第四名,但在爱心的竞赛中我们取得了第一啊!(学生代东航)
  这一次,我们逃离课堂,逃离校园,逃离高楼大厦,逃离娇生惯养,逃离了内心的懦弱和胆怯。在雨中,我们告别了童年;在雨中,我们举行了半成人仪式;在雨中,我们经历了一次生活真正的洗礼;在雨中,我们走向了灿烂的青春。(学生周礼莉)
  在我的班上,同学们最引以为自豪的,最有特色的,坚持得最彻底的活动是“长征”。初中三年,我大概会组织12次左右。“长征”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悟人生,体验社会。我们的“长征”分为体力长征、脑力长征、文化长征、公民长征等。
  “体力长征”以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意志力和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其方法是全班同学通过抽签分为若干团体,然后从学校出发,以奔跑的形式行进到城市的某一个目的地,以最后一名同学的到达时间为小组整体到达时间记取成绩和名次。我班的“长征”,从初一上学期的5公里到初三的15公里,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奔跑中享受到了生命的激情。其中有无数动人的故事让人难忘。
  我曾在教育日记中这样阐述“长征”的意义:余秋雨说:“我一直认为,除了少数逃罪人员和受骗人员,正常意义上的远行者总是人世间比较优秀的群落。他们如果没有特别健康的情志和体魄,何以脱离早已调适了的生命温室去领受漫长而陌生的时空折磨?天天都可能遭遇意外,时时都需要面对未知,许多难题超越精神贮备,大量考验关乎生死安危,如果没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只能半途而返。”
  这就是我自己喜欢“长征”也喜欢带着孩儿们“长征”的原因。
  全班同学集体走出校门的机会是非常珍贵的,我希望每一次都能够让他们对生活有新的体验。踏上漫漫征途,孩儿们平日仅仅围绕着分数和名次的狭隘人生格局就会在瞬间崩塌。旧的秩序会被完全地打乱,新的竞争会让生命重新归位。在这打破和重建之中,会有强烈的冲击波在小小少年的内心掀起狂澜。通过一次次“长征”,我发觉自己平日里对许多同学的评价都不完全。因为危难之处显身手,只有在真实生活的洗礼中,每个孩子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才会很真诚自然地流露出来。孩子们比我想像的要勇敢坚韧团结,“长征”坚定了我对“90后”的信念,更让我对教育满怀希望。
  “长征”中,孩子们对生命还有了这样的深刻领悟:
  走到终点就是一种胜利——有时候不用以别人为对手,而只以自己为对手就可以了。
  以高扬的竞争姿态走到终点的胜利乃是一种崇高的胜利——起步时候的激情并不足以检验胜利的纯度,只有当这种激情保持到最后一刻,你才能说你是真正在“行走”的人。
  生命中总有高潮和低潮,行走中也是。高潮的时候意气风发地前行,低潮的时候咬紧牙关坚持并坚信高潮会再次到来,这就是生命的韧劲。行走要靠激情,更要靠韧劲。
  风和日丽天气凉爽当然是行走的最好天气,但是,这对人生来说毕竟是奢侈的甚至是不真实的。最刻骨铭心的行走应该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行走中没有永远的最佳组合,没有永远的和风细雨,没有永远的领先,也没有永远的落后……每一次启程都意味着全新的体验。因为全新,所以弥足珍贵。
  谁都会有恐惧和厌倦的时候,谁都会有,所以,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是最糟糕的。
  从石桥铺走到平顶山很近,但那是我们的第一次。不要轻视这短短的距离,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们知道,用我们的脚,可以丈量心灵可能达到的位置。真正的远行者永远不会忘本。
  每一次我们都走得更远。到平顶山,到沙坪坝,到杨家坪,到大礼堂,到磁器口。走一步,再走一步,远一点,再远一点,追求没有止境,最好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站。
  总会有人迷路,希望不是我!
  总会有人恐惧,希望不是我!
  总会有人掉队,希望不是我!
  在后面的文字中,我还将介绍其他各种类型的“长征”。虽然安全重于泰山,但是,只要教育思想开放,并且制定各种完善的保障措施,我想,这样的活动是完全有可能在中学普及的。
其他文献
有一天下去调研听课,正赶上某位教师上作文讲评课(小学五年级),从此改变了我作文课没有听课价值的观点。  这位教师的作文讲评课是以“一道菜”为主题展开讨论。上课伊始,教师提问:“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菜名: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白菜豆腐、鸡蛋辣椒、番茄鸡蛋、辣椒鸡蛋、鱼香茄子……于是教师抓住时机引导:“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吃的菜,那你喜欢的这道菜有什么特色?请举手告诉我。”学生纷纷举
期刊
【摘 要】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院校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传统培训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迄今为止仍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保障机制。针对当今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出现诸如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工作学习矛盾日趋尖锐、培训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有必要对零散的保障制度进行反思和重组,以保证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顺利开展和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院校培训 保障机制 重组 
期刊
作为城乡交流的教师,我来到了乡镇一所村小,担任五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来到村小的第一天,到教导处报到后,正好第一节是数学课。孩子们听说来了一个新老师,都表现得很热情、很兴奋。我也怀着兴奋与激情,充满自信地走进课堂。  1.激情开场——先入为主  上课一开始,我深情地对全班学生说:“这是我们进入五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因为缘分,才能相聚。首先用热情的掌声为我们的缘分和相聚欢呼吧!”接
期刊
一、质疑危机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质疑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等能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无质疑,何来探究?无质疑,何能创新?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只会“相信”的人才,而是会“质疑”的人才。  我国的语文教学模式一向以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外国老师以学生“会问问题”为傲,中国老师脱口而出的夸赞却是“回答得好”。对中国学生来说,“质疑”往往比“回答”
期刊
在长期的品德课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深感品德课教学单靠文本观点的灌输,缺乏活动和体验,缺少合作与交往,缺失班级与家庭的配合,难于奏效。由此,教师要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演绎灵动有序的课堂,促使教学各个层面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倾心打造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底色。    1,在训练中养成    在课改的今天,我们一方面强调营造课堂的民主宽松氛围,要尊重和关心学生,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纪律常规的训练
期刊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学生的情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刘海洋泼熊案”“马加爵杀人事件”震惊全国,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引发这些事件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其情感的缺失。面对这种情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进行情感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在
期刊
一、园本文化概念    从文化的定位来看,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过程中,以校园环境和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而创造出的对外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和特色文化,从表现形式上说,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而狭义的校园文化特指校园内的精神文化,包括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等,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重点,也是校园文
期刊
《于丹舱语)心得》一书是根据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整理而成。书中于丹侃侃而谈,读者在获得为人处世、修炼心灵之道的同时,也会获得身心的愉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于丹(论语)心得》,也许收获更多的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艺术。    1 教师要有“高心态”和“低姿态”。    所谓“高心态”,是说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首先要清楚自己责任的重要性——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解读《论语》的
期刊
浙江省磐安县第二中学(下称磐安二中)从2004年起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以此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整个工程以诵读古代传统美德中的名言、名句、名段和中华经典古诗词为载体,以中学生美德养育为主要内容,以“忠心、诚心、孝心、专心、公心”这“五心”教育为基本形式,并结合学生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公德教育、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勤学教育、孝心教育,以弘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品德与生活》 (苏教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我们钻研教材不仅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更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每一课时教材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着力读懂、读透教材的每一幅图、每一句话,把握文本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然后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在钻研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