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教育的传播形式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匠教育体系、宗教、礼仪习俗、民间的亲属世代相传和少量流传在民间的“卷、本”等美术作品和仿制品、民间艺术家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民间美术教育的主要传播形式。
  关键词:民间 美术教育 传播形式 中图
  
  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和其他的文化形式一样,不断在探索中前进,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古代,美术成就在对广大人民影响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美术教育体系。一是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统治阶级进行的美术教育,比如,官方的“画院”制度下产生的丰硕的美术成就,上层贵族界产生的大画家和大书法家,其艺术手法和审美思想在美术上具有很大决定性作用。另一种是在民间不刻意进行,体系较为松散,发展较为缓慢,但影响力也比较大的美术教育形式,比如工匠代代相传的手艺,劳动人民无意识进行的祖祖辈辈审美创作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产生的美术成就,都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民间劳动人民,同时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并发扬广大,这里就中国古代民间的美术教育传播形式作一论述。古代民间的美术教育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匠教育体系的巨大作用
  
  人类在劳动中培养了审美能力,人类之初就懂得了前辈技艺经验的传授在维持生存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工匠们在延续经验技术为目的的过程中也培养出超过前辈的艺术人才,这种经验的传授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连续性,又是人类美术经验活动的继承性。同时,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历代统治者都没有忘记过,但美术的制作部分常被看作是一种低贱的、必须由下层劳动者来从事的生产劳动,而艺术的审美意识部分则被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只能由贵族来占有的精神享受。这样一来,美术教育也就相应的分裂为两种:一种是对艺术产品占有者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艺术鉴赏力和文艺政策;另一种是对艺术产品生产者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艺术品制作的技巧与技能。前者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始终,成为一种正统。后者被看作一种下贱的工作,很难有专门的学校和专门的教科书,而主要靠师传徒方式,口口相传,有的到最后甚至失传,这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工匠教育体系,又由于工匠都是来源于民间下层的劳动人民,使美术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工匠美术教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文明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的种类日趋丰富,技艺日益精湛,相应的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任务的工匠美术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不断完善,历朝历代均展现其一脉相承又各俱特色的风貌。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确立的范本样范、师徒合作亲授为主要手段的工匠美术教育机制在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发展历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也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工匠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但工匠教育的家族式口传身教,影响的范围较小,缺乏创新和新意,限制了美术教育的范围,直到南朝官府作坊制度建立以后,工匠教育对广大人们的审美教育的强大优势才慢慢显露起来。工匠教育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唐代的洛阳有大批工匠按不同工种分别聚居于城内营业,称为“里内之人,尽皆工巧”,这样就形成了百工集中城内,各有居住群落及作坊的现象。
  工匠并非仅仅为统治阶级服务,更多的是为人民大众服务,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老百姓的居家生活也离不开工匠,盖房子、做家具、缝制衣服、绣饰品的工作都有专门的人去完成,工匠在从事这些劳动的过程中迅速扩大影响力,其较为专业的美术创造不断影响着老百姓的审美教育。可以这样说,官方的美术家尽管技艺高超,但大多是为人数较少的统治阶级服务的,而工匠却是为为数众多的老百姓服务的艺术家,在民间起到了很大的美术教
  育作用。
  
  二、宗教对古代美术教育的深刻影响
  
  美术教育走向民间的一个很大表现是宗教的盛行,宗教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始终息息相关,美术和宗教自始就是同胎孕育,是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于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风俗和道德、观念、心理,特别是对艺术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刻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前的美术工匠大多是为贵族豢养,宗教产生后绘画有机会不再由贵族来决定,而平民有机会接触和观赏到美术作品,这不仅是美术,也正是美术教育由贵族之手移向民间的开始。在我国影响比较大的是佛教和道教。宗教美术尽管是为宗教目的服务的,但它以艺术化的美术形式图解佛经、塑造佛像、建造庙宇,这些实物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影响着宗教美术的发展趋势。比如,佛像中有典雅亲切婉丽的菩萨形象,人们就会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类似这样菩萨形象的人是美的,同样,人们认为健康勇猛是美,因此就把佛教中的天王力士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当人们参拜过庙宇、佛堂、道观后,在布置自己家的时候也会潜意识地去模仿,或者直接把神请回家,或者营造类似的环境等。总之,在中国古代,宗教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影响比较大也比较全面的审美教育形式。
  
  三、礼仪习俗能起到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是不能不参加的。无论是官方还是老百姓的家里,礼仪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些烦琐复杂的礼仪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各种礼器、道具以及场景的布置等。比如祭祀用的建筑、装酒的器皿、婚丧嫁娶用的衣服等。长期以来,人们在进行这些礼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比如结婚用的大红花轿,凤冠霞帔,出殡用的黑色灌木和白色祭物,当人们参加完这些仪式后大脑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哀悼的审美思想。特别是官府举办的一些祭祀祈福的仪式里,那些制作精美的陶瓷、玉器、旌旗对前来观看的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高效的审美教育。
  中国古代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不同的地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古代的习俗很讲究,特定日子要制作特定的物品,如元宵节的灯会、过年时的窗花春联、小孩儿的玩具、恋人的荷包等,真是多不胜数。这些漂亮的器具日日年年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影响着古代人的审美标准。古代人对服装饰品的讲究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人,女性的手帕、男性的玉佩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古代劳动人民从小在这些漂亮的物品中耳濡目染,其实就是审美的启蒙教育。
  
  四、民间的亲属世代相传是美术教育的有效形式
  
  在通讯、信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封建社会是自然经济小生产的经济形式,在这样的经济形式下,商品的交换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少,一门技能往往被视为一种财产而在小范围内传授。一些技艺的传承是靠世代人们口述,手把手教的,劳动人民即使创作出来好的艺术作品,观赏者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就形成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个性化特征,也形成了民间的美术教育传播的小范围性,比如母亲会剪漂亮的窗花,她只有可能把这个手艺传授给个别亲近的亲属,能够欣赏她作品的人也只是能够到她家里的个别人。就是这种母女、父子、亲属之间的世代相传,使古代丰硕的美术成就得以流传到现在。
  
  五、少量流传在民间的“卷、本”等美术作品和仿制品起到的美术教育作用
  
  古代生产力的不发达和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占人数总量绝大多数的民间老百姓没有读书,进而没有从事专一的美术创作,至今流传下来成就比较高的美术作品大多是一些官方画院、文人士大夫阶层创作的艺术作品,但民间也需要丰富的艺术作品来美化生活,于是就有少量的“卷、本”等优秀的艺术作品流传到了民间。民间一些有财力的人不管是出于附庸风雅还是真心喜欢或是注重收藏,他们以拥有较多的书画作品为荣,一些文人骚客更是以品评书画作品为乐事,这种风气的形成使更多人能看到优秀的艺术作品。美术大家作品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在中国又产生了独特的临摹仿制现象,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这些大量的临摹仿制品,又进一步扩大了艺术作品的影响。
  印刷术的发明对美术在民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印刷术发明之前,美术作品的传播主要靠手工,费时、费事,又容易丧失作品的原来面貌,既阻碍了美术的发展,又给美术作品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印刷术发明之后,一些年画、画册之类的,在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并受到大众喜欢的美术作品形式迅速普及,成为古代美术教育覆盖面比较大的一种形式。
  
  六、民间艺术家对美术传播的作用
  
  相对于官方士大夫阶层的美术创作而言,在我国美术史上,还存在着一些数量很大的在野职业画家,他们对民间美术教育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由于官方美术机构的正宗、权威,已成为束缚人才,压制异端和艺术个性上的霸主,从某种意义上讲,官方美术成为保守、僵化、缺乏个性自由的象征,阻碍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而那些不受贵族赏识的画家则被贬为“野逸”,随着中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南方出现了许多经济比较繁荣的城市,为在野的大量职业画家的生存提供了经济保证。比如江南的杭州、苏州等地,都成为文人画家云集之地。他们中很多人都是以卖画为生,并且还出现了许多画派。这些活跃在民间以出卖个人艺术作品为生的人对中国古代民间的美术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尽管统治阶级代表着最高的生产力,引导着美术创作的发展,但不容忽视民间对美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以这些特有的形式接受着美术的教育,进行着美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并且代代相传,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浩,《中国工匠美术教育综述》、《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2
  [2]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4.6
其他文献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句子组成的,而句子又是由词汇组成的,所以,词汇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应用,词汇是关键,也是英语学习的突破口。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成败。那么,究竟怎样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牢固记住单词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与技巧,应在“巧”字上下功夫,在“活”字上找窍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学词汇     1. 选择记忆的
期刊
一、考点解说    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特殊的价值。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学习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面;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    二、命题作文高考回顾及趋势    在最近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中可看到一种趋势,就
期刊
河北省中考文科考试自2003年起决定实行开卷考试。这次考试的变革使部分考生感到非常兴奋,认为不用再背课文,学习没有压力了。而我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课更难教了。产生这种“奇怪”思想的原因就在于这部分考生对于开卷考试认识不足,认为既然是开卷考试,那么在考试过程中就很自由,致使出现了盲目查书、胡乱抄书的情况,最后导致成绩不理想。  历年来,中学生思想中就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政治
期刊
探究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学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不仅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被广泛地采用,而且在高职高专的生物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由于一些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倡导探究教学的精神实质,从而致使探究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探究教学在生物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1. 否认讲授教学的价值和作用,泛化探究教学  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讲,教学可分为讲授教学和探究教学两种。在讲授教学中,教
期刊
2000年秋在全国许多省市使用的语文新教材较以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之一就是学生手中多了一套《语文读本》。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这套《语文读本》要与课本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那么使用情况如何呢?据笔者了解,许多教师并没有对《读本》产生足够的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疲于应付繁多的课本任务及沉重的考试压力便无心对读本进行细致的阅读指导。许多学生放着一本好书不用,反而到处找书、借
期刊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既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复杂认知过程,又是对文字信息进行情感体验并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有突破、有创新,除了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在现代思想教育新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注重从情感入手,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在一起,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利用师生与教材内容的
期刊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教育频道对2921名网友进行的最想从事的工种在线调查,调查显示,电工工种排在第二位。可见电工工种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在职业学校,电工专业是普遍开设的专业。该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动权要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够自觉
期刊
摘要:唐代的题画、咏画诗高度繁荣,在唐代诗坛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在这些题画、咏画诗中,又以杜诗的成就为最高。杜甫不仅以精练的笔墨、新颖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画面形象,并且以多角度的描绘和时空的拓展深化了绘画作品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在这类作品中,杜甫仍然满怀着忧国忧民之思,报国无门之感,不仅揭示了画面形象的现实意义,更为题画、咏画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
期刊
摘要:史铁生与地坛结下不解之缘,地坛是他重生的圣地,如果地坛是一个轴心的话,由此引发许多对人生辐射的思考。 他在不停的拷问心灵,并在拷问中攀登心灵的高峰。  关键词:史铁生 地坛 心灵    一、导入    作为一个身体上有残疾的人,他在现实中要承受比常人更大的痛苦与压力,甚至会考虑死的问题,那么他们将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境,完成向心灵至高点攀登的呢?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给我们了关于对生命思考的答案
期刊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只注意书本知识及要点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师的讲授活动为主,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的错误认识仍然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