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会学生朗读和诵读
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习得的,我们反对琐碎的分析、讲解和大量的机械训练,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读中理解,读中体验也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冷静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有些课仍是以分析为主。过去是逐句或逐段只问不读,现在是边提问边朗读,边朗读边提问;所提问题仍然多着眼于文章内容本身,可供思考的价值不大。表面上书声琅琅,但因何而读,如何去读,教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了。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以外,朗读、默读、诵读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此外,表演、仿说与仿写也不失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朗读是带有表演性的一种读书方式,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做到通畅、流利地朗读,还是在理解课文阶段做到有感情、个性化地朗读?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指导重点和手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朗读指导要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为主,切忌不顾学生感情,一味进行技巧性的指导。教学中常见有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读出对文章的理解,不顾朗读本身对语音语调的美感要求,武断地要求学生将某个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重读。例如,“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狐狸和乌鸦》)一句,有的教师为了强调狐狸的馋相,要求学生将“直”拉长声音重读,其实,朗读时的真正重音应该落在“馋”和“口水”上。看来,文章内容上的理解重点和朗读上的实际重音是不完全相符的,不能将成人对内容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朗读实践中,以免造成朗读中的走调现象。同时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学生感情的生发是基于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整体把握上的,那些为突出某个片段而仅抽取个别词语反复练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下雨啦》一课,在学生接触课文内容之前反复让学生朗读课题,并要求读出欢快的语气、惊喜的语气、焦急的语气,等等,这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还有的教师,美其名曰“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前,就允许学生“自己读课文,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展示交流阶段学生仅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看法、说感受,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以上在教学中都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
诵读与朗读相比,学生的读书心态更加自由自在,“美美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摇头晃脑”地读都是诵读的很好写照。教学中往往见到个别学生被指名当众有感情朗读的多,而留给全体学生自由自在诵读的时间少。默读也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静心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还要留给学生充分默读思考的时间。
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尤其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但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表演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说的是与课本上一模一样的词句,用的是感情并不到位的语气语调;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了……语文教学中,表演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内化和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定的准备时间,缺乏任何一点,都可能会使课堂上的表演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在内化语言方面,仿说与仿写有时候写比说有更好的功效,因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更加贴近他自己的语言实际;而书面语言往往是经过头脑深层次加工的,从文本中获得的语言积累更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内部语言,通过与学生固有的语言储备的融合、交流,从而达到发展语感的作用。这也许是学生为什么总喜欢乐此不疲地在“小本本”中仿写或续写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二、教会学生记笔记
勤记笔记是语文学习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条。记笔记的好处很多,首先,它能促使学生们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其次,记下来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复习;再次,它能培养学生们的记录和书写能力,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听课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要记什么,有时低头记笔记,又耽误了听课,漏掉了重要的内容。应该怎样记好课堂笔记呢?希望下面的方法对大家有帮助。
1.提纲挈领地记。记笔记一定要有选择地记、有计划地记、简练地记,不能面面俱到。越想全面具体,越漏洞百出。因为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能就一个问题深思熟虑。即使你真的做到了,也有可能遗漏了很多其它的知识。用自己明白的、概括化的语言将知识记录下来,课后再做整理,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听课的能力。
2.有个性地记。也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速记符号。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动脑筋,自创符号并牢记符号的意义,熟练运用。圈点批划时作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课堂记笔记的速度,还可以加深听课的印象。另外,为了区别笔记的内容,便于复习,也可以使用不同色彩的笔。如:需要牢记的用红色的筆书写、需要请教教师的用绿色的笔书写、需要查找资料的用蓝色的笔书写,等等。
3.有规划地记。就是笔记记在哪里,自己要心中有数,不能乱记。一般我主张笔记记在课本上,最便于复习巩固。一是节省时间,不用一会翻书,一会翻笔记本,手忙脚乱,影响听课,而且也容易保存。二是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积累,相关的知识,集中理解,易于迁移。如果课本的“天头”、“地脚”或空白处不够空间,可以再添加插页,粘贴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并作好标记。井然有序的笔记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习得的,我们反对琐碎的分析、讲解和大量的机械训练,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读中理解,读中体验也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冷静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有些课仍是以分析为主。过去是逐句或逐段只问不读,现在是边提问边朗读,边朗读边提问;所提问题仍然多着眼于文章内容本身,可供思考的价值不大。表面上书声琅琅,但因何而读,如何去读,教师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了。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咬文嚼字以外,朗读、默读、诵读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此外,表演、仿说与仿写也不失为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朗读是带有表演性的一种读书方式,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阶段做到通畅、流利地朗读,还是在理解课文阶段做到有感情、个性化地朗读?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指导重点和手段。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朗读指导要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为主,切忌不顾学生感情,一味进行技巧性的指导。教学中常见有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读出对文章的理解,不顾朗读本身对语音语调的美感要求,武断地要求学生将某个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重读。例如,“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狐狸和乌鸦》)一句,有的教师为了强调狐狸的馋相,要求学生将“直”拉长声音重读,其实,朗读时的真正重音应该落在“馋”和“口水”上。看来,文章内容上的理解重点和朗读上的实际重音是不完全相符的,不能将成人对内容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朗读实践中,以免造成朗读中的走调现象。同时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学生感情的生发是基于对文章感情基调的整体把握上的,那些为突出某个片段而仅抽取个别词语反复练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下雨啦》一课,在学生接触课文内容之前反复让学生朗读课题,并要求读出欢快的语气、惊喜的语气、焦急的语气,等等,这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还有的教师,美其名曰“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在对课文整体把握之前,就允许学生“自己读课文,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展示交流阶段学生仅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谈看法、说感受,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以上在教学中都是应该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
诵读与朗读相比,学生的读书心态更加自由自在,“美美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摇头晃脑”地读都是诵读的很好写照。教学中往往见到个别学生被指名当众有感情朗读的多,而留给全体学生自由自在诵读的时间少。默读也是引导学生潜心读书、静心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课堂上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时间,还要留给学生充分默读思考的时间。
表演是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尤其受到低年级学生的喜爱。但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表演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学生说的是与课本上一模一样的词句,用的是感情并不到位的语气语调;更谈不上创造性的发挥了……语文教学中,表演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文章语言的内化和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要达到预期的表演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定的准备时间,缺乏任何一点,都可能会使课堂上的表演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仿说与仿写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语言的有效方式。在内化语言方面,仿说与仿写有时候写比说有更好的功效,因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更加贴近他自己的语言实际;而书面语言往往是经过头脑深层次加工的,从文本中获得的语言积累更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内部语言,通过与学生固有的语言储备的融合、交流,从而达到发展语感的作用。这也许是学生为什么总喜欢乐此不疲地在“小本本”中仿写或续写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二、教会学生记笔记
勤记笔记是语文学习方法中至关重要的一条。记笔记的好处很多,首先,它能促使学生们集中精力,认真听课;其次,记下来的有关知识,有利于今后的复习;再次,它能培养学生们的记录和书写能力,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听课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要记什么,有时低头记笔记,又耽误了听课,漏掉了重要的内容。应该怎样记好课堂笔记呢?希望下面的方法对大家有帮助。
1.提纲挈领地记。记笔记一定要有选择地记、有计划地记、简练地记,不能面面俱到。越想全面具体,越漏洞百出。因为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能就一个问题深思熟虑。即使你真的做到了,也有可能遗漏了很多其它的知识。用自己明白的、概括化的语言将知识记录下来,课后再做整理,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听课的能力。
2.有个性地记。也就是要有自己的一套速记符号。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动脑筋,自创符号并牢记符号的意义,熟练运用。圈点批划时作上不同的记号。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课堂记笔记的速度,还可以加深听课的印象。另外,为了区别笔记的内容,便于复习,也可以使用不同色彩的笔。如:需要牢记的用红色的筆书写、需要请教教师的用绿色的笔书写、需要查找资料的用蓝色的笔书写,等等。
3.有规划地记。就是笔记记在哪里,自己要心中有数,不能乱记。一般我主张笔记记在课本上,最便于复习巩固。一是节省时间,不用一会翻书,一会翻笔记本,手忙脚乱,影响听课,而且也容易保存。二是有助于知识的消化积累,相关的知识,集中理解,易于迁移。如果课本的“天头”、“地脚”或空白处不够空间,可以再添加插页,粘贴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并作好标记。井然有序的笔记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