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水资源源远流长

来源 :中国科技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k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冬今春,中国冬小麦主产区旱象凸显,旱情严峻。河北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安徽部分田块麦苗青枯,山东气象干旱60年一遇,河南山丘区13万饮水困难,山西受旱面积达2380万亩。随之而来的兔年首场降雪也未能缓解旱区旱情。有媒体称,抗旱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面对旱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抗旱救灾的政策措施,各部门、各地区也纷纷行动起来,掀起抗旱保苗热潮。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梅旭荣教授,长期从事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科学研究,在农作物节水的生理生态学和旱作农业与节水农业领域取得过突出成就。重点学术领域为农田SPAC土壤水分函数与水分生产潜力层析分析、农田边界层中的湍流扩散理论与冠气关系,土壤水热运动计算方法、旱作与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开发战略。
  那一年,梅教授转山转水转坎坷,只为减少气候和气象灾害影响下农业生产的艰难!那一年,他立定志向,勇攀高峰,不为扬名立万,只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他一路走来带着乡土的气息,透出朴实的坚毅,身上铭刻着四个字“永不言弃”。为了求知,他废寝忘食耕耘不息;为了理想,他把“奋斗”写进生活的点点滴滴。命运握在自己手中,他用勤奋的双手书写人生的传奇!正所谓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他技高一筹,过关斩将。像一只雏鹰,你迎着旭日正在做一次次大胆的尝试。
  梅教授从小生长在山东农村,因目睹了父母辈劳动的艰辛,感受到了自然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下农业生产的艰难,希望长大后有机会学习农业科学知识,使父母辈们少一些辛苦劳作。在这一朴素的感知下,1980年他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物理气象系学习。大学学习期间,通过系统学习,他深刻感到我国季风气候和人多地少的状况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挑战,见证了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农民积极性得到释放,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也认识到了我国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以及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在梅教授求学和从事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一直以一颗年轻的心,诠释着青春和梦想;用一双勤奋的手,描绘着未来和希望。一路走来不乏良师益友的帮助,有几位老师是梅旭荣教授终生难以忘记的。正是这样的良师将还是懵懂少年的梅教授,领进了农业环境科学事业。一位是他大学的指导老师郑剑非教授,是他教会了如何做研究,如何发现科学问题。一位是他的导师石元春院士,他教会了梅旭荣如何做人,如何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如何去思考战略问题和发现问题。还有陶毓汾和赵聚宝两位前辈研究员,他们给了刚入科学殿堂的年轻的梅旭荣以信任和机会。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才使梅旭荣坚定了在农业环境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并为之付出全部的力量,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尽微薄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兢兢业业现不凡
  
  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他的责无旁贷让空头虚名羞愧难当。工作中克己奉公的梅旭荣教授,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旺盛的工作精力,让我们感到了他炙热滚烫的内心。
  针对目前农业发展的主题与战略,梅旭荣教授曾创新性地提出了“环境替代资源”的战略构想。梅教授认为,“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可以通过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手段,创建农业生产中的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可再生资源等环境要素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地、水和矿质养分等不可再生资源,使农业生产脱离传统的耕地而向土地拓展。优化农业生物的营养环境,获取优质农产品,就能有力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梅教授认为,“目前就是要通过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手段,优化农业生产中的环境要素,以达到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土地、水和矿质养分的利用效率,使单位资源的产出增长10倍至数十倍。”
  多年来,梅教授一直致力于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科学研究,孜孜以求,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承担我国旱地农田水分平衡、水分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他深深感到查明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过程中水的收支状况是实施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的基础工作。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来,梅教授先后在区域旱地农田水分平衡估算、水分生产潜力层析分析、旱地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旱地农业综合发展道路和模式等技术领域做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1992年,梅教授经过深入的调查对我国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平衡作了系统的研究,定量化了当时旱地农田降水利用的相关系数,以及不同因素对降水生产潜力开发的制约,为我国旱地农业挖掘和提升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因此与团队一起获得了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他率领团队在旱地农业试验区通过10余年的努力,提出了我国晋东豫西旱农地区农牧结合、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并在当地3000多万亩耕地规模上推广应用,在大幅度提高旱地作物单产、稳定提高粮食总产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并使当地农业生产处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并因此获得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以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升级。梅教授针对我国农业水资源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实,将诸药的科研精力投入到提高自然降水的农业利用和作物用水效率等技术领域,提出了抗旱节水作物品种、节水型农作制度优化和作物抗旱节水生理调控为核心生物性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以及农田集雨增水降耗等降水高效利用的理论和方法,为系统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估算了以上技术进步潜力,得出通过提高降水利用和作物用水效率可以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以上研究结论和相关重点技术领域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统筹全局观望未来发展方向
  
  着大观处看气魄,于细微处见分晓。针对当前国家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水农业,走技术与效益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梅教授认为,节水农业的本质是节约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确定的95%的自给率既是国内需求所确定的,也是应对国际复杂局面、争取主动的国际需求所定。我国农业在水土资源制约和环境制约日趋加剧的条件下,如果按照传统的道路走,资源和环境都将面临难以承受之重。
  从目标和效益看,节水增产是国家的战略,增收是农民诉求,二者之间存在着错位。要协调这种差异,要以节水促进增收,以增效激活节水,达到二者的协调。要达到这样的协调,需通过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单方水的农业产出,为发展高效益农业腾出资源空间。这就是为什么节水农业要走技术与效益相结合的道路的原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正在逐年加大力度,对于未来的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梅教授从农业用水的角度阐释,其核心是提高单方水的农业产出,其关键在田间——唯有活水田间来。末端输配水渠系(农渠、毛渠等)的建设将是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也是有可能取得突破的环节。其关键在于根据农业和主要农产品生产需求,实行农水一体化设计,把生产实际需求与水资源调配紧密结合,务求实效。
  此外,在解决了农田输配水后,农业高效用水的关键在于作物高效用水。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幅度提高作物用水效率提供了科学基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农业水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为1公斤/方,但在某些局部区域,其水分利用效率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水平,如我国旱地冬小麦、玉米的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已经达到3公斤/方和4公斤/方,是全国平均的3~4倍。这种差距除了受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影响外,农田水利设施能否发挥有效功能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未来水利设施建设在抓好干、支、斗渠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水一体化进程,为大幅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奠定物质基础。
  
  张弛有度做好“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但是,我国水土资源紧缺和环境制约的状况将长期困扰我国农业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通过技术和资本的集约投入,大幅度提高单位农业资源的产出是破解我国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梅教授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以环境替代资源,发展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十二五”,我们对该领域应该有着怎样的展望呢?
  “以环境替代资源”就是指通过环境工程技术进步,大幅度提高水土资源的产出,同时使农业增长不再局限于18亿亩耕地,二是扩大到整个国土面积,这就是现代设施农业和植物工厂技术。从这个角度看,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植物工厂技术不仅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水土资源紧缺的一条有效途径。从农业服务功能的拓展和深度开发看,现代设施农业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
  全球范围内,把田间和餐桌的距离最短化是一个新的趋势。相信在这个领域不仅前景远大,而且将经历十年左右大有可为的增长期。
  
  满腔热血献科学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梅教授在工作中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但他比我们有更多的坦然。兢兢业业的工作给梅教授带来了诸多光辉的头衔,他曾被授予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杰出岗位一级人才。
  但是,梅教授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我参与了国家有关部委关于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发展规划,深刻感觉到一个崛起的农业大国,保障粮食稳定自给的重要性。而我国制约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土资源短缺和种粮比较效益低下。作为一个出生在粮食短缺年代、成长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学子,我应当有责任为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正是这种理念激励我在节水农业科学领域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创新。此外,长期在农村基层从事科学研究,农民收入提高缓慢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一个学者的月工资比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高,这种比较让我一个农村出来的学者很知足,能够安心从事我的科学研究。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教授,才使我们祖国发展如日中天。”
  谈及成功,梅教授认为:“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展历史中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能为一个组织的发展创造一点先进文化基因,这就是最大的成功。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既然选择了神圣的科学事业,就应当持之以恒,用自己的努力和天赋去创造社会认同的价值。”
  而今,暗淡了争名夺利的刀光剑影,洗尽了满身铅色的浮华,露出生命最本真的色彩,映射整个人生。如今的梅教授在工作中感悟每一个收获,将快乐与美好同在心中荡漾……
  
其他文献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的“蝴蝶效应”理论,一只小小的蝴蝶就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天气。而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形势,则对与气候密切相关的农业产生强大的冲击。  全球气候的任何异常变化,无一不对农业产生影响。而中国的农业更是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脆弱性更加
期刊
随着我国生物智能利用市场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主基调的确定,与之相关的核心生产技术应用与研发必将成为业内企业关注的焦点。  他从发明生物感应原理开始,坚持自主创新,发明制造品质可靠、技术先进的生物感应智能系列产品。他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已实现“生物感应智能”成果转化及推广,他就是四川华卫生物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建华。  孙建华,1965年生,现任四川华卫生物
期刊
“广大留学人员要继承老一辈留学人员的光荣传统,发扬爱国奉献、拼搏进取精神,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谱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这是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9月30日,在人民大会堂内亲切接见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代表时的讲话,慷慨激昂的话语振奋着每一位代表的心。被授予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陈晓峰此刻激动
期刊
中国民办教育的先行者陈宝瑜教授,1935年出生于山东莱州市。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首所民办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的主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该校常务副校长、常务副书记。多年来,陈宝瑜结合民办教育实践,潜心进行研究与实验,他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和家政教育诸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把继续教育提到“加快发展”地位上
期刊
在一个淳朴、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陈笑玮,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热爱,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和天赋,在日复一日的努力、积累中得以成功。    一个全身充盈着淳朴、淡然的气质女孩儿;一个热爱音乐、忠于艺术本心的梦想女孩儿;一个声音动听、情感饱满的歌唱女孩儿;一个不断为自己的歌唱道路铸就不平凡经历的女孩儿。  陈笑玮:河北唐山人,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大使。80后的青年歌唱演员,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声
期刊
题记  首先感谢贵刊为本人搭建一个使我能够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平台。我愿意将个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贡献给大家分享,达到使新人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尽快走上科研管理及创新工作的快车道。  同时我也想将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提出来供大家做靶子,让大家“横挑鼻子竖挑眼”,提高新人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总结失败的教训比总结成功的经验更重要。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交流信息,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目的,
期刊
2011年4月11日,杭州市牌照为“浙AT2618”的纯电动出租车在运营时发生自燃事件,涉事车型为众泰电动汽车朗悦。据了解,该型号纯电动出租车在今年1月才投入运营,共两种型号30辆(其中15辆为涉事车型),可以说在运营之初纯电动车承载了无限的希望,然而就在这蜜月期似乎还没有度过的时候,发生了此种重大安全事故,令人咋舌的同时也给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前景投上了一层阴影,不少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由此产
期刊
恬静、淡雅、自信、从容……如果要给周力丹画一幅肖像,我想最适合的颜色就是纯净的蓝色,因为蓝色象征着美丽、冷静、睿智和安详,而这些,正是周力丹老师的气场。当记者如约至启明星辰大厦时,周力丹老师款款出现,三言两语之间便让人折服于她的气质,她仪态从容、谈吐谦逊,令人如沐春风,倍感舒畅。  中关村软件园启明星辰大厦的室内下沉庭院中,绿叶冉冉、鸟鸣啴啴,令人心旷神怡,绿叶环抱三张藤椅,周力丹老师和记者对面而
期刊
“我是植物人”虚妄与真实的交叉影像  新产业新发展不能践踏民生安全的领地  以发展航大的方式发展新能源汽车  “绿车”全球看好.民生安全永远第  战略新兴产业来不得半点短视行为
期刊
编者按  首先感谢贵刊为本人搭建一个使我能够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平台。我愿意将个人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贡献给大家分享,达到使新人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尽快走上科研管理及创新工作的快车道。  同时我也想将本人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提出来供大家做靶子。让大家“横挑鼻子竖挑眼”,提高新人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总之,总结失败的教训比总结成功的经验更重要。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交流信息,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目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