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教学实践中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做了分析,指出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阅读理解的阅读功能与测试功能的关系、师生角色关系、教学方法与学生兴趣的关系等。对症下药,笔者就阅读材料选取、坚持循序渐进、课上课下相结合及方法指导等不同层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求阅读材料效率的最大化,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收获。
[关键词]走出误区 抓好 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教学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阅读理解题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最高,抓好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阅读理解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提高——老教师的经验。但真是多读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吗?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依据我们的理解来指导学生阅读。好多时间过去了,我们做了大量的阅读理解,满以为在阅读测试中可以出类拔萃,而成绩出来却不尽然或效果不明显。哪里出了问题呢?仔细研究后,发现我们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中考的阅读理解题是有时间限制的,于是就认为平常的阅读学习也应该是有时间限制的,甚至中考阅读理解每篇需7分钟,而我们用5分钟或6分钟。(中国古代不是有矫枉过正的方法吗?)每节课都这样训练,结果怎样呢?学生并非都能进步。只有少数学生还可以跟得上,大多数学生疲于应付:一看时间不允许就随意选上;干脆有的学生就为了赶进度就在不明白的情况下选上,做着自欺欺人的把戏。完成了作业老师就松了一口气,甚至颇为得意:学生做完了。由此可见是错误的认识造成了学生的收获不理想:由于背离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必然引起教学双方的低效率。究竟过程和结果不能等同,形式和内容有别。中考这把尺子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质的检测,从这种角度来说中考是“果”,而平常的教学是孕育这个“果”的过程。你让其每节课都是一种“果”,岂不是在催熟?这种做法必然造成读了那么多文章怎么还不见提高的结果。
二、急功近利,认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表现在答题的正确率上。
在课堂上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做完就对答案,若正确就高兴,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造成了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厌烦。而实质上阅读的功能远非如此:“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英语教学大纲》2002年6月版 P9)由此阅读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窗口,而阅读理解题,只是对本文理解程度的一个检测,它免不了猜测的成分且太狭隘。好的阅读材料给学生开辟广阔的视野。学生本可以通过这扇窗口,望大千世界,而教师却强调作阅读理解题来束缚学生的手脚,未免太可惜了。
三、练完就讲,剥夺了学生自主消化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内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次要角色,而学生是主要角色。将来走向社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是他们,教师不能包办。理解这一点就不会老是演主角,唱独角戏,满堂灌了。教师在认知内化过程中是以讨论参与者的角色点拔其思路,这要求教师应组织好:现在的分组讨论就是一种好办法。点拨应适时。学生在没有处于疑问状态时,教师就夸夸其谈——没用:学生没有准备好。正如雨水落在水泥地上,无法深入地下;而久旱的玉米地,雨水却如甘霖。学生也可能会心地微笑——也没用:他被你说服了,也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内化。因此阅读理解应创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其自主地学习,遵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问题的这种认知规律,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解决问题。
四、不敢有自己的声音,人云亦云,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
阅读的处理存在的问题是:
(1)肓从。别人发材料,我也发材料,别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落实怎么样呢:我反正把材料发下去了!
(2)专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办。某某专家说应用英语讲授就全用英语,不敢用一句汉语。只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其实有好多用汉语的效果是用英语无法比拟的,该用的还是得用。
(3)不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生硬地呆板地就本论本。实际上好多阅读理解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从现实中来,也应到现实中去。应把它看作一种中介,让其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打开一扇能洞察外部世界的窗口。
综上所述,是我们处理阅读理解方面的几种常犯错误。怎么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既能在质又能在量上有所收获呢?我认为作为阅读理解应从不同层面来处理,以求阅读材料效率的最大化。
一、选一些质量高的、地道的、难易适中的而设题有技巧的好材料。
阅读材料,优劣是质量的关键。词汇量太大,妨碍阅读理解,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长度过短或太直白,起不到理解的效果。必须选书面语的文章,不地道的书面语也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体裁或题材单一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输入。文章与时代脱节、陈旧,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滴水穿石。
阅读理解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没有长期经常的磨练,是达不到理解的速度和效率的。必须树立定位语篇思想和用阅读解决阅读问题的思想。要让学生从学习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们借助语言去从事的是特定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是在语篇的基础上实践的。
三、课下与课上结合。
应以课下为主,适当的课上限时。课上学生对阅读作了,思考过了,而此时对答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到了问题。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最好。
四、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以使其知识、能力、技巧逐渐提高。
(1)速度答题。此步骤是针对其意义层面。学生必须强制自己快速地阅读,以在不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领悟文章,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后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
(2)研读琢磨。此步骤针对字词句篇意层面,研读生词佳句,文章的逻辑,认识问题的深度以备下次的阅读和写作的提高。
(3)熟读记忆。其实是前两层面的巩固。三个方面的不完整和不到位是造成读了那么多文章而实质没有提高的原因。
[关键词]走出误区 抓好 阅读教学
阅读理解教学一直是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的一大难题,阅读理解题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最高,抓好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觉:阅读理解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提高——老教师的经验。但真是多读就能提高阅读能力吗?我们做了大量的努力,依据我们的理解来指导学生阅读。好多时间过去了,我们做了大量的阅读理解,满以为在阅读测试中可以出类拔萃,而成绩出来却不尽然或效果不明显。哪里出了问题呢?仔细研究后,发现我们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混淆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中考的阅读理解题是有时间限制的,于是就认为平常的阅读学习也应该是有时间限制的,甚至中考阅读理解每篇需7分钟,而我们用5分钟或6分钟。(中国古代不是有矫枉过正的方法吗?)每节课都这样训练,结果怎样呢?学生并非都能进步。只有少数学生还可以跟得上,大多数学生疲于应付:一看时间不允许就随意选上;干脆有的学生就为了赶进度就在不明白的情况下选上,做着自欺欺人的把戏。完成了作业老师就松了一口气,甚至颇为得意:学生做完了。由此可见是错误的认识造成了学生的收获不理想:由于背离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必然引起教学双方的低效率。究竟过程和结果不能等同,形式和内容有别。中考这把尺子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质的检测,从这种角度来说中考是“果”,而平常的教学是孕育这个“果”的过程。你让其每节课都是一种“果”,岂不是在催熟?这种做法必然造成读了那么多文章怎么还不见提高的结果。
二、急功近利,认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表现在答题的正确率上。
在课堂上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学生做完就对答案,若正确就高兴,久而久之学生就认为“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造成了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厌烦。而实质上阅读的功能远非如此:“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等。”(《英语教学大纲》2002年6月版 P9)由此阅读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窗口,而阅读理解题,只是对本文理解程度的一个检测,它免不了猜测的成分且太狭隘。好的阅读材料给学生开辟广阔的视野。学生本可以通过这扇窗口,望大千世界,而教师却强调作阅读理解题来束缚学生的手脚,未免太可惜了。
三、练完就讲,剥夺了学生自主消化的过程。
学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内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次要角色,而学生是主要角色。将来走向社会,独立解决问题的是他们,教师不能包办。理解这一点就不会老是演主角,唱独角戏,满堂灌了。教师在认知内化过程中是以讨论参与者的角色点拔其思路,这要求教师应组织好:现在的分组讨论就是一种好办法。点拨应适时。学生在没有处于疑问状态时,教师就夸夸其谈——没用:学生没有准备好。正如雨水落在水泥地上,无法深入地下;而久旱的玉米地,雨水却如甘霖。学生也可能会心地微笑——也没用:他被你说服了,也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内化。因此阅读理解应创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其自主地学习,遵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问题的这种认知规律,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解决问题。
四、不敢有自己的声音,人云亦云,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
阅读的处理存在的问题是:
(1)肓从。别人发材料,我也发材料,别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落实怎么样呢:我反正把材料发下去了!
(2)专家怎么说,我们怎么办。某某专家说应用英语讲授就全用英语,不敢用一句汉语。只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其实有好多用汉语的效果是用英语无法比拟的,该用的还是得用。
(3)不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生硬地呆板地就本论本。实际上好多阅读理解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从现实中来,也应到现实中去。应把它看作一种中介,让其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打开一扇能洞察外部世界的窗口。
综上所述,是我们处理阅读理解方面的几种常犯错误。怎么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既能在质又能在量上有所收获呢?我认为作为阅读理解应从不同层面来处理,以求阅读材料效率的最大化。
一、选一些质量高的、地道的、难易适中的而设题有技巧的好材料。
阅读材料,优劣是质量的关键。词汇量太大,妨碍阅读理解,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长度过短或太直白,起不到理解的效果。必须选书面语的文章,不地道的书面语也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体裁或题材单一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输入。文章与时代脱节、陈旧,也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滴水穿石。
阅读理解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没有长期经常的磨练,是达不到理解的速度和效率的。必须树立定位语篇思想和用阅读解决阅读问题的思想。要让学生从学习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们借助语言去从事的是特定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是在语篇的基础上实践的。
三、课下与课上结合。
应以课下为主,适当的课上限时。课上学生对阅读作了,思考过了,而此时对答案,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到了问题。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最好。
四、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以使其知识、能力、技巧逐渐提高。
(1)速度答题。此步骤是针对其意义层面。学生必须强制自己快速地阅读,以在不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领悟文章,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后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
(2)研读琢磨。此步骤针对字词句篇意层面,研读生词佳句,文章的逻辑,认识问题的深度以备下次的阅读和写作的提高。
(3)熟读记忆。其实是前两层面的巩固。三个方面的不完整和不到位是造成读了那么多文章而实质没有提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