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一品 弘扬个性 助推发展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nxy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打造健康向上又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班级灵魂的班级文化亦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工程。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本文谈谈关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普遍现状
  纵观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多数教师能认识到班级的作用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有的只停留在浅层物质文化建设的认识与行动上;也有一线教师觉得文化建设是学校层面上的事情,跟自己无关,存在班级文化建设效果差异大的现象。
  一是墙上文化很“丰满”,精神文化很“骨感”。这种“硬环境”的到位建设与“软环境”的严重脱节,让班级文化建设成了一堆“死”的东西。
  二是班级文化大“撞脸”。有的班主任为应付了事,从墙壁文化布置到制度建设,再到行为活动文化,只是复制加粘贴,全不考虑合不合“身”,有没有鲜活的个性。
  三是这个班级有点“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班级如同温馨和谐的家,需要付出,彼此关爱,让人向往,使人眷恋。而有的班级没有良好的互动,缺了谁到场都无所谓,多数人无法融进班级主流文化中,只沦为班级文化的“看客”。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症结
  1.对班级文化作用认识的缺位。我们常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班级文化建设最终是要服务于全体师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好了,就应该带领学生去关注、认识、领会、应用,才能让“硬环境”发挥其真正的价值,更好地为打造“软环境”服务,也才不会让其成为“死”的东西。
  2.以人为本理念的架空。一是无视学生的主体存在。很多教育者尊重学生只是口号,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定位。如对尚没学完拼音的一年级学生的板报全是方框字,这显然是应付于检查评比而已。又如无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做事的欲望,搞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家长式文化建设。二是漠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小学阶段,越低年级的学生,其自主管理意识越欠缺,越需要老师“领着走”。学校管理者应放手让教师去尝试,多多包容他们的个性——想法与做法,而不能牵着班主任的鼻子走。
  3.对活动文化的弱视。有人这样诠释文化:“行动了,经历了,认同了,就形成了文化。”很多人都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割裂开来,违背了人作为主观能动性的客观本质。其实,物质和制度是要靠人的行为活动,才能内化为精神层次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先为这些物质赋予文化内容。如让学生感知的不仅仅是墙上的一句名言,更重要的是名言上墙前,大家的激烈讨论和遇事时的鞭策激励。细到班级日常管理,大到参加学校层面的大型活动,不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也不是优等生的粉墨登场,而是每位同学群策群力的结果。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文化是个性化的,不能复制的。”因此,要真正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所思考,敢于尝试,不断总结与坚持。作为学校管理层面则有必要提供一种载体,搭建一个平台,为师生自主创建班级文化创造一种民主、激励的氛围。我校的“一班一品”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建设理念提出的思考与实践。
  1.人人都是开创者。儿童文化是一种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这种非功利精神就是儿童文化的精神实质。五年一班将班级文化特色创建定为“看新闻,知天下”。采取了“人人参与每天看新闻并作简要记录,每天早读上课之前轮流参与5分钟新闻播报,全员参与评报”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养成每天必看新闻、播新闻、评新闻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爱他人、自主思考的欲望与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班级精神文化。
  2.人人都是建设者。在“一班一品”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除了要积极地参与,更重要的是要从中体验到建设者的无上荣耀与激情,进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文化。这是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持续性建设的“保鲜剂”。以四年三班的“竖笛乐园”创建为例:刚开始,该班只是把目标定格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竖笛乐园”。同学们都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空余时间练习吹奏,并互相切磋技艺、交流心得。后来,在学校举行的“六一”文艺汇演、“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校运会的风采展示上,他们总能别出心裁地展示这一特色文化,并在展示中不断提高。
  在展示中享受成就的喜悦,在喜悦中激发更高的建设热情,在建设中凝聚团队精神,在团队精神中汲取成长的精华,这就是特色班级文化创建的经久魅力,这才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发展、见证学生终身发展的特色班级文化。
  3.人人都能享受到成长。“在成事中成人”,叶澜老师说,“课堂应该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既然是成长的,必定就是动态的、生成的”。班级文化创建的过程同样留下“师生生命成长”的片片足迹。同为“知书达理”特色文化创建,六年一班将其定位于师生的文明礼仪成长,引导学生以书养性、以礼修身,开展“小淑女”“小绅士”评比活动,学生在待人接物、与人交往中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老师更是从中体验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所在。六年三班则重在引导师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学会认知、学会做人。
  4.班班都是自己的唯一。着眼学生发展,立足班情实际,基于教师特点的特色班级文化创建,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程。在挑战的过程中,必将逐渐沉淀班级文化形成个性——“班级文化场”,促使师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互相影响、交融、渗透,并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氛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等健康向上的班风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今的“小雷锋班”个个是“小热心汉”;“雏鹰班”的同学们像雏鹰一样向着理想展翅翱翔,勇于挑战;课间十分钟、上学放学的路上、教室外、花园中总能看见“口琴班”同学侍弄“音符”的无穷乐趣……
  学校借助“一班一品”个性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参与到学校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中,真正实现惠泽全体,又使班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使班级管理井然有序、班级文化一枝独秀、充满个性,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和育人特色。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七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其他文献
一、“丢三拉四”错误型  我们不妨来听听学生的想法。  师:为什么会把89落了?  第一种类型,听了学生的叙述后可以发现,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不是一知半解而是全无所知。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只能重新讲授乘法分配律,因为乘法分配律的初始课是从整数开始的,而乘法分配律的核心思想是“几个几加减几个”。第二种类型,学生的解题思路上出现了问题,从他的叙述中就可以发现,他没想过用乘法分配律。另外,学生的四则混
期刊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注重朗读,但朗读教学的实效并不大,学生朗读水平并不高。那么,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与对策有哪些呢?  一、朗读教学常见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指导。只重视朗读训练的量,忽视朗读训练的质,缺乏有效、到位的指导。比如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怎样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
期刊
随教育部基础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我们走访了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幼稚社(私立小学)、新宿区黑山小学校、冈山总社山手小学和总社初中、早岛养护学校(残疾儿童学校)。所到之处,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日本为了实现“教育立国”的目标,正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培养孩子,为每一个孩子打好生存的基础。  特别支援班不受歧视  在日本新宿区黑山小学校,我们走进了特别支援班。一间大教室被分隔成三个区域,六位老师正给四位学生上课。其中
期刊
贾志敏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不一样的我》,体现了幽默风趣、严谨踏实、视点独特、内容集中等特点;是支持和针对学生有效学习而精心“设”认真“教”的学导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导在学习的关键处和需要点上的教学。在贾老师的课里,有精心的选题选材设计,有适切的范例引导,有准确的评价指导和极具趣味的教学过程;在贾老师的课里,学生在认真地听、自由地想、专心地读、畅快地写,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得到充分展示。  一、
期刊
改进教法,培养后进生数学学习兴趣  后进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讲课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讲课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还可以加强直观教学,但这些还不够。对于后进生而言,被动地让其去接受知识是不明智的,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机,让他自身想去学,想学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
期刊
【编者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何落实课标这一要求,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是当今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本专辑围绕这一主
期刊
问:在备课中,我发现《掌声》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同学们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然而,作为担当“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两位老师形象却与之相悖。请问我的看法“存此一说”吗?  答:我在文本细读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作为人教版小学语文第5册第八单元中的首篇精读课文,《掌声》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
期刊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内地和香港教材均选用,且教材内容一致,都定为精读课文。但由于两地文化背景不同,对课程理解不同,学习重点、教学教法也有明显差异。笔者参加“香港与内地教师交流协作计划”期间,有幸聆听了香港圣公会诸圣小学岑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深有感触,真可谓“桂林山水”别样美。现以该课为例,再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以图在比较中思考,在实践中反思,在借鉴中创新。  一、这是一片充满
期刊
曾经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故事:河北石家庄二中因学校改建而另辟西门,门外四五米的地方长着一棵粗大的法国梧桐。有树挡在门口,肯定不便通行。学校职能部门建议把树砍倒或移栽别处,却被校长直接否定了。砍倒,不光法规不允许,更主要的是,树也有生命,是生命就该被呵护而不是被加害;移栽,似乎两全其美,园林局的阻力也不会太大,可这位校长说,树挪死,人挪活,这本来就是人家树的地方。  树也是有生命的。把树留下来,就是对生
期刊
【原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从相距4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行200米,乙每分行300米,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改编题】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与乙两人骑车同时从相距500米的A与B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行300米,乙每分行200米,多长时间后,两人相距6千米?  【设计意图】  原题只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进行解答。而改编题与原题相比,条件更加隐蔽——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