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双向转归研究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a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的认知轨迹高度可变.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近24%逆转为认知正常(NC).有关MCI患者的双向转归,尤其是MCI逆转为NC的研究开展较少.目的 构建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多分类模型,寻找MCI患者双向转归(逆转、稳定、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阿尔茨海默病症协调中心统一数据集(NACC UDS),筛选2005—2019年初次诊断为MCI并至少随访2次且数据无缺失的397例患者,采集其基本信息、身体检查指标、既往史及相关评估量表得分.基于Boruta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采用随机森林进行MCI不同转归的多分类辅助诊断;采用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CI患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397例MCI患者中,124例逆转为NC,逆转率为31.23%;177例稳定,稳定率为44.58%;96例进展为痴呆,进展率为24.18%.将397例MCI患者的不同转归进行分层三分类,总准确度(ACC)为67.58%.在多个二分类中,进展和逆转、逆转和稳定的分类性能较优,ACC均在90%以上;分层三分类中稳定→逆转→进展的总ACC为84.38%.多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MCI患者进展为痴呆而言,年龄≥80岁〔OR=0.260,95%CI(0.117,0.574)〕、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95,95%CI(0.139,0.623)〕、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得分降低〔OR=0.220,95%CI(0.092,0.525)〕为保护因素,既往有卒中〔OR=2.896,95%CI(1.370,6.122)〕、既往有大便失禁〔OR=6.556,95%CI(1.787,24.047)〕、功能活动问卷(FAQ)得分升高〔OR=1.048,95%CI(1.003,1.095)〕为危险因素.对于MCI患者逆转为正常而言,年龄≥80岁〔OR=0.289,95%CI(0.091,0.914)〕、肥胖〔OR=0.236,95%CI(0.075,0.740)〕、自我报告认知障碍〔OR=0.289,95%CI(0.111,0.757)〕、CDR得分升高〔OR=0.015,95%CI(0.003,0.089)〕为危险因素,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得分升高〔OR=1.708,95%CI(1.428,2.043)〕和动物命名正确数升高〔OR=1.139,95%CI(1.046,1.240)〕为保护因素.结论 MCI患者的转归受多个因素影响,高龄、肥胖、既往发生过卒中、既往发生过大便失禁、自我报告认知障碍和日常功能障碍是MCI双向转归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本文对《欧洲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和基本医疗保健科研纲要》的中文译稿进行了重点摘登.该文件由欧洲全科医学科研网络制订,包括7部分内容:序言、导言、方法、结果、独立章节,讨论和启示.作为在欧洲发展全科医学科研的核心指南,该文件对欧洲的全科医学学科和科研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的全科医学体系和以此为基础而构建的学科理论共识与我国全科医学当前的实际情况可能更为接近.因篇幅所限,本文刊登了其中最重要,对中国研究者也最实用的5部分内容,包括:(1)导言——全科医学的核心能力/特征以及全科医学科研的意义;(2)结果——
背景 以发热待查(FUO)为表现的大动脉炎(TAK)临床并不多见,由于早期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且缺乏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影像学表现,这使得早期诊断非常困难.随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ET-CT)在FUO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广泛应用,其可能有助于早期TAK的诊断.目的 探讨PET-CT在以FUO为表现的早期TAK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以FUO为表现而最终通过PET-CT确诊为TAK的7例患者
背景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与脑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的世界上第二大认知障碍类型,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VCI的可干预性和可逆性具有重要意义,而制定高质量的临床指南是提高VCI诊疗水平的有效途径.目的 评价国内外有关VCI指南的质量,以期为VCI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2021年8—11月,检索国内外与VCI指南相关的文献数据库和网站,并采用临床研究和评估系统(AGREEⅡ)对指南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18部指南,其中国内指南12部、国外指南6部;循证指南9部、非循证指
背景 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分析我国2004—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死亡谱特征,即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04—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所定义的“循环系统疾病”资料,选取其中各类别疾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
背景 小儿重症肺炎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危重症,准确评估其预后是合理临床决策的关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对成人危重症预后意义较高,但对重症肺炎患儿的诊断及预后价值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HMGB1水平联合APS在重症肺炎患儿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治疗的55例重症肺炎患儿(重症肺炎组),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转归亚组(n=41)和预后不良亚组(n=14);选取同期在本院治疗的普通肺炎患儿60例(普通肺炎组)及健康
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就医格局.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实践者,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感知对于制度落实至关重要,研究其对分级诊疗的感知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基于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分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4—10月,选取实施分级诊疗的6个案例省份,每个省份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个城区和1个郊区县作为研究案例地区,然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区(县)抽取6家左右社区
背景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病死率高,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且无有效治疗药物.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CRP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为其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人类原发性前列腺癌(PCa)和CRPC的数据集GSE32269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R语言鉴定CRPC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DAVID软件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
背景 成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预后较差,长期生存率和治愈率极低,化疗方案有限.目的 探讨Venetoclax(VEN)联合阿扎胞苷(Aza)、HAAG〔高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la)、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诊断、染色体、基因突变、预后)、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VEN+Aza+HAAG方案治
背景 随着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食管鳞癌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肿瘤,其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备受关注.目的 分析比较食管鳞癌原位模型小鼠与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筛选出食管鳞癌特异性改变的菌属.方法 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将20只雌性SPF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Z组)和模型组(MX组),每组10只.DZ组小鼠常规喂养并给予普通饮用水32周,MX组小鼠按照造模方法常规喂养并给予含0.1 mg/ml
背景 肾脏是白血病患者重要的髓外受累器官,但目前关于白血病肾损害的病例报道很少,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目的 分析白血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白血病肾损害患者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超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肾组织活检及病理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随访情况.结果 5例白血病肾损害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19~73岁;2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其余3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型);患者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