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 科学魅力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zzg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提出了“去结果” 式的概念,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比较、分析了两位老师设计与实施同一个科学内容的几个主要环节,以此来阐述“去结果” 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课堂体现:教具直观性,猜想有依据;科学严谨性,示范规范化;科学求真性,试验‘去结果’;科学创新性,设计显递进。
  关键词:同课异构;“去结果”式;教师科学素养
  科学启蒙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游戏等方法与途径,自主寻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构意义与理解,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教育活动。“去结果”式强调的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整个科学活动不在乎幼儿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看他们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观察、想象、记录、实验、讨论等等;它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不只是知识性的东西。
  幼儿园科学启蒙活动中的教师科学素养范围很广,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包括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教育的规律等。
  很多老师都开展过有关“纸的承受力”的科学活动——《纸条大力士》。但是同样一节课,由不同科学理念和素养的老师来开展,效果完全不同。我对A、B两位老师的教学活动片段,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科学素养的课堂体现,以及对孩子科学素养的积极培养作用。
  一、教具直观性,猜想有依据
  第一环节:猜想
  教师A:出示大记录单,上面贴了卡纸、报纸、宣纸三种纸的小块样板。
  教师B:出示大记录单,上面贴了卡纸、报纸、宣纸三种纸,纸的宽窄、长短,即是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纸样。
  分析:在这个环节中,两位老师均提供了卡纸、报纸、宣纸三种纸,并提问:“如果用这三张纸,来拎一篮水,谁领得起?谁拎不起?”但是教师B提供的三种纸,宽窄、长短均与之后实验操作过程中使用的纸是一样的。
  这体现出教师B把握了学龄前幼儿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猜想过程中,就提供给幼儿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实物。体现“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更注重科学活动中教具的直观性,让孩子的猜想更有依据。
  二、科学严谨性,示范规范化
  第二环节:第一次实验的要求
  教师A: 请小朋友分别用三种不同的纸条去拎水,看一看实验结果到底是怎样的。
  教师B: 试的时候,要听清要求:⑴纸条穿过篮柄、拇指和食指捏住纸条重叠的顶端;⑵把地上的篮子拎过桌面,并数1~5个数;
  分析:教师A就提出了一个笼统的实验要求。但是科学实验是一项严谨的活动,科学实验是存在误差的,在科学活动中讲究规范。教师B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和幼儿的示范做了细致的要求,重点讲解了实验操作的要领。
  老师的这样的设计,绝不是可有可无或浪费时间,而是有两方面的作用:一、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均存在差异,老师清晰明了的要求可以尽量减少操作实验中不必要的误差;二、传递给孩子一种信号,科学实验是认真严谨的活动,不是平时随随便便地做游戏,而需要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让孩子建立起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求真性,试验“去结果”
  第三环节:幼儿交流试验结果
  教师A: 老师统计多少小朋友成功了,多少小朋友失败了。教师小结:宣纸拎不起一篮水、报纸大概有一半幼儿成功了,而牛皮纸能轻松地拎起水。
  教师B: 老师询问用报纸进行拎水实验结果怎样?有的孩子成功了,有的孩子失败了。于是老师有目的地分别请两位幼儿上来同时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
  他们刚开始时都能成功地拎起水,但在放下来时,其中一位幼儿的报纸条就断了。老师马上问大家:“为什么他失败了,谁发现了秘密?”观察仔细的孩子马上回答:“因为他放下来时动作太重了,所以报纸条断了。”
  教师小结:有的时候报纸拎水成功了,有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失败了,所以我们可以记录笑脸和哭脸两种标记。
  分析:在幼儿交流试验结果时,教师A只关注了实验的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教师B则把重点放在让孩子寻找实验操作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过程的科学探究,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如:小朋友在寻找两位同伴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时,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让孩子通过亲眼所见的实验现象来说明事实,培养求真的科学态度。
  “去结果”式还是一种多元的科学探究策略,是一种“去权威、去答案”的科学启蒙教育实践。如:用笑脸和哭脸同时记录在报纸拎水一栏里,暗示孩子科学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培养孩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科学创新性,设计显递进
  第四环节:第二次实验操作
  教师A: 老师提问:“怎样让牛皮纸可以拎起更多水呢?”有的孩子回答:“用两张牛皮纸叠在一起。”有的孩子回答:“把纸裁得大一些。”
  教师B:老师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同样的这张宣纸能拎起水呢?”孩子一开始没有反应,老师进行启发:“纸条是否可以变一变呢?”有的孩子说:“折一折后可以拎起水吧。”老师回应:“或许有这个可能。”继续追问:“有没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麻绳很牢固,我把宣纸也拧一拧,应该可以拎起水。”老师回应:“你的想法很特别,等一会儿实验时可以试一试。”……
  分析:两位教师的设计都是让纸的承重力变大,其中教师A是让原本能拎起水的牛皮纸拎起更多的水,而且没有对纸张没有做任何要求和限制。与原先的活动相比没有明显的递进性。教师B则是让原本不能拎起水的宣纸能拎起水,这就大大增加了难度,这就在原先的实验基础上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这样的设计让活动体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更有节奏感。
  教师B的提问具有开放性。如:“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同样的这张宣纸能拎起水呢?”“有没有和他想的不一样的办法?”教师B对孩子的回应具有严谨性。如:“或许有这个可能。”“你的想法很特别,等一会儿实验时可以试一试。”……“去结果”式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活动中体现出教师B尊重科学、尊重幼儿的理念,注重孩子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让幼儿敢于创造、敢于质疑。
  综上所述,教师B具备“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去结果”式指的是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以尊重幼儿本真、关注幼儿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为首要目标的科学启蒙教育策略和方式。“去结果”式是一种注重过程、注重品质的科学探究。教师B组织的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中,整个活动不在乎幼儿实验后最后做出的结果是什么,而是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记录的方法和作用、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知识经验,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注重幼儿求真态度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敢于质疑、敢于思考、敢于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搞好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教师必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注重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让学生感知字形美调动写字积极性;教给写字方法。  关键词:写字教学;书写姿势;写字方法;持之以恒  中华民族创造文字、使用文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间书体演变,书家倍出,理论深远,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杰出的智慧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
期刊
我的表弟今年19岁了,初中还没有读完就出去打工,风雨飘扬过了两年多了,想要发达想要过上好日子,奈何起点太低,又没有本钱做生意,就只有一直停留在原地方彷徨着了。  表弟打工,跟许多小城市农村的人一样,喜欢跑向南方苏锡常或者上海,也许在他们的心目中,那里遍地是赚钱的机会,到处都是黄金的极乐世界,可在这样的城市里竞争,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摸爬滚打过不了几天,就会被现实的残酷消磨得只留下残魂剩魄,梦想与奋斗
期刊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伴随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催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幼儿求职的一种内在力量。小班幼儿一旦对某一事物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地探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只有当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积极思考,才能使之受教
期刊
摘 要: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想成为一位好爸爸或者好妈妈。然而不一样的“爱”,却造就了不一样的孩子。那如何诠释“爱”,如何有效的释放“爱”,成为需要探究的问题。笔者深入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为想成为好爸爸或者好妈妈的读者,罗列了一些守则,以供借鉴。  关键词:反省;沟通;爱  父母,一个温暖的称谓;父母,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唤;父母,一个让人可以依赖的实体。父母们是伟大的,他们孕育了一个全新的生命
期刊
摘 要:“玩具是游戏的中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玩具,幼儿游戏就难以进行。在“四健”区域游戏中,玩具就是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可见,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操作愿望。  关键词:游戏材料;幼儿  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聚集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学龄前儿童,游戏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而学习性区域游戏又是他
期刊
摘 要:幼儿园等同于孩子的小社会,每个班级的孩子在这个小群体中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笔者通过随即抽取一个班的幼儿进行观察、提问、记录,整理出此班幼儿在群体中的不同角色定位,从而更加贴近幼儿的内心,更细致了解幼儿的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关键词: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角色定位: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就是角色定位。 “角色”不一定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群体。 
期刊
摘 要:四五岁的幼儿他们的涂鸦有了一个飞跃性的进步,他们喜欢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纸张上表现出来。在选择涂鸦主题时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以宝宝的生活经验为主题内容出发,另一条是以孩子能够掌握的简单技能出发。涂鸦过程中的指导,对孩子涂鸦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该非常注重这一环节。  关键词:涂鸦;材料;贴画  唐代诗人卢仝的儿子自幼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为此卢仝赋诗戏曰:“忽
期刊
人们都知道要想盖房子,首先要具备盖房所需的材料才能动工,写作也一样。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积累大量的、详细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沙里淘金,取其精华,运用自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常的积累很重要,人们的知识犹如奔腾的大江由涓涓细流汇成一样,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纵观历史上一切真正有科学见地的好文章、好著作,都是在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列宁为了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
期刊
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想象力、创造力是否丰富,色彩运用是否大胆,绘画水平和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等。其实用心聆听,还会发现孩子的画在说话。孩子的每一幅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中酝酿着喜、怒、冲突、挫折等复杂的情绪。老师要听懂潜藏在绘画作品中与孩子心理状态相关的、丰富的信息和语言,并来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解决心理困扰,让孩子身心健康的茁壮成长。  一、绘画作品中的什么在说话  专业的心理老师会
期刊
摘 要:在今天的教学活动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早已不适合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如何让课堂生动化与艺术化,这里我们大胆地推出了 “问答式教学”。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做一名有效的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