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澜院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下飞机,出了海关就看到学院的司机举着牌子来接我们,帮我们拿行李,把我们送到公寓,非常热心。师傅一度把我家孩子爹叫做“夏老师”,大概看着我蓬头垢面地哄孩子,又是个年轻女人,实在不像海归的大学教授。车子开进学校家属区,开过一个很大的院子,师傅说:“这就是照澜院,可方便啦,里面什么都有,菜场,超市,食堂,饭馆……咱们学校好吧?老师们都不用出校园。” “菜市场都有这么讲究的名字,中国第一名校真不是吹牛啊。”我心想。
  后来看何兆武的《上学记》,里面屡次提到照澜院,忍不住觉得与有荣焉。在我短短几年不成功的海归生涯中,照澜院的确是我觉得最宾至如归的地方。所以有些人注定在职场上叱咤风云,有些人注定在菜场流连忘返,很多事情,真是命里注定。
  照澜院外围是杂货店,不是那种店里只有一个收银台的自选超市,是上世纪80年代全中国从大城市到小乡镇无处不见的杂货铺,一溜玻璃柜台,分成好几个区,每个区的柜台后面都站着个售货员。回国之前恨不得什么都打包,怕安顿下来之前没有工夫购物,回国后发现该带的还是没带,照澜院的杂货店此时对我来说就像雪中送炭的恩人一样存在着。菜下锅了才想起来没酱油,洗过脸才想起没有面霜,其他甚至于橡皮筋啊,头绳啊,方便面啊,奶粉啊,扫帚啊,都是些用的时候才想起来需要,没有又完全行不通的东西。
  我记得八九十年代国营百货商店店员的态度一直是计划经济下大众诟病最多的话题,可是照澜院杂货店的店员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我光顾最多的是卖锅碗瓢盆的柜台,柜台上是位扎着马尾辫的大姐,戴着蓝袖套,蓝罩衫,这身装扮简直就是国营商店服务员的制服。我跟某人一起去买火锅,两个人刚拌了嘴,脸色郁郁的,谁都不搭理谁,只跟大姐说话。大姐看看我,看看他,说:“怎么啦?拌嘴了?两口子不能老吵架……”语重心长地,说得我们俩都不好意思绷着了。


  照澜院的中心地带是菜市场,头上有顶棚,门口有帘子。冬天挂着厚厚的军绿的棉布帘子,还是挡不住北京夹着雪和沙子的冷风。小贩们都穿得鼓鼓厚厚的,抄着手,有客人来了才把红彤彤长着冻疮裂了口的手伸出来招呼客人。我喜欢吃零食,常常去买核桃花生瓜子。核桃是带壳的,有一两个敲开了,薄皮儿大仁地摆在那里招揽顾客。我跟卖炒货的大妈抱怨说:“您这核桃买回去还得敲,多麻烦呐。”大妈说:“小姑娘,这么着,我帮你敲,你只管拿回去吃,好不好?”那天我扎着马尾辫,素面朝天,一声热乎乎的“小姑娘”听得我心花怒放,顿时觉得自己青春洋溢,快乐了很久。
  有一次买菜还没进门,发现门帘子外站着个小男孩,跟我们家孩子差不多大,穿着鼓鼓的棉袄,油渍麻花的罩衫,头上戴着绒线帽子,脸蛋儿冻得通红,脏兮兮的看着让人心疼。周围一个大人都没有,我说你站这儿干嘛呢?他不说话只是笑,然后迈腿就走。我掀开帘子冲里面吼了一声:“这是谁家的孩子啊,在外面乱走。”靠近门的水果摊主冲出去,把孩子拖回来,一边拖一边数落孩子:“乱跑,看我怎么收拾你”,一边眉花眼笑地跟我道谢,还抓了串葡萄非要塞给我“尝尝”。后来每次去照澜院,路过他们摊子,他们总要塞点水果给我,表示谢意,我觉得怪不好意思的,不过是做母亲的本能,没想到他们老记在心上。之后几乎所有水果我都上他们家买,他们算账的时候也总是坚持要给我抹去零头,有时候还会热心地建议我:“ 今天我们家橘子不好,隔壁那家的好,你去他们那儿买,我们跟他们熟,信得过。”
  一次回家的时候还见过他们,拉着大板车在家门口卸货,孩子坐在板车上,还是穿得鼓鼓的,油渍麻花的罩衫,脏兮兮的小脸,没心没肺地傻乐。原来他们就住在教师宿舍楼旁边的平房里,跟我们还是邻居。


  夏天带孩子回美国过暑假,一个半月后返校,回照澜院买菜。军绿色的棉布帘子换成了透明的塑料帘子,一掀帘子走进去,水果摊主一眼就认出了我,热情地招呼:“夏老师您回来啦,我们还以为您不回来了呢”,然后又顺手塞给我几个草莓,非要我带回去“给孩子尝尝”。
  卖卤菜的是湖北来的小两口,长相和作风都是南方人才有的干净利索,招呼客人特别殷勤。他们家的鸭头又辣又鲜,不像著名的周黑鸭带点甜味,很合我的口味。切菜收钱的都是妻子,戴着手套,用一个小镊子夹钱。鸭头一切两半,鸭脖子切成几段,我说放辣一点哦,她说好,记得的。顺手把鸭头鸭脖子递到老公的案板上:“我让他来调味,他手艺比我好。”暑假回来,柜台后的小两口只剩一个了。那天生意冷清,小伙子坐在那里翻看一本破了封面的书。我说:“买鸭头。”他抬起头来冲我一笑:“你回来了,好久不见,鸭头要切两半对吧?还要特别辣。”我问他太太呢,他说回湖北了,孩子初三了,陪孩子准备中考呢。
  实际上,暑假返校,系里的同事看到我都是一愣,好像要思考半天才记得起来我是谁,照澜院的小贩跟我倒像是亲人相逢。卖水产的姑娘四季都是一双长筒靴一身皮围裙,英姿飒爽,是照澜院的女侠。我路过水产摊子,本来没有打算停留,她高声招呼我:“回来啦?你妈妈呢?以前她老上我这儿买鱼。”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暗恋她的一个同事。  公司组织去泡温泉,得到消息的那天,一想到一个月后要在男神面前穿泳衣,她就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焦糖玛奇朵。  你知道那个月她是怎么过的吗?每天早上,什么芹菜胡萝卜都丢进榨汁机,搅成一杯狗都不会理的暗黑料理,再加两个水煮蛋;中午就两片鸡胸肉,其他全是草,主食就150g糙米饭,重量精准到多半两都不行;晚餐就是一片全麦面包搭一个苹果。  能想象吗?她跟我一样,是个百分
期刊
办公室就是一个小社会。  如果你常常会在地铁上遇到抢座的人、吃韭菜盒子的人、全身心倚靠到扶手柱子上的人,你会发现,办公室也有同样的情况,形式不同而已。有人在办公室吃你不能忍的榴莲,有人像报时鸟一样隔几分钟就用指甲笃笃笃地敲一阵桌面,有人以唯恐全世界听不见的巨音讲电话,有人偏爱在你面前晃二郎腿……  他们侵占的不是座位,是你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其他的空间。  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可以断定,你的内心是
期刊
秋天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饭桌上的压轴食品。一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氣;二来“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秋天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据说,秋天吮石螺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他秋天备考,因没钱买肉,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秋季吮石螺便成为风俗。  小孩子秋天吃田螺,会
期刊
栀子花一开  我就知道 你要来了  今年你踏着迷蒙的风雨  用五月装载整个原野  怀抱 那条江上的回望  和葱茏飘香的想象  你 来了  我们等在艾蒲的大门口  等在龙舟的鼓声  和粽的箬香里 然后  用一个节日  把你安放  有幸沐浴你的恩慈  我要带着孩子们  在你悲天悯人的情怀里  走一走 领受你的滋养  五月 我们都是诗人  我们用诗 不断接近你  魂之所依 魂在歌唱  栀子花一开  我就
期刊
中国的老话特别多:床头打,床尾合;冤家宜解不宜结;打是亲,骂是爱;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我们特别重视老话儿,流传那么多年肯定特别在理儿吧?因此,那么多的女人在家里挨打之后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在充满暴力的婚姻里沉溺。  我们面对他人的家暴,大多也选择沉默,选择视而不见,选择劝和不劝离。可是,当家庭不能保护一个人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时,我们是否还要被那些老话和古训所束缚?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那个
期刊
母亲被骗了。  早晨10点的时候,她急急忙忙地回来拿钱包。父亲问她做什么,她说,“你别管。”直到午饭时刻,她还没有回来。我们边吃边等。终于,母亲神情恍惚地回来了。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总算到家了”。  原来,母亲早上锻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与她拉家常。相谈甚欢的时候,来了另外一个中年妇女,自称会看相,说我家最近有血光之灾。母亲吓坏了,请她指点。她便说自己道行不够,要找师傅。母亲回家拿钱,被叮嘱
期刊
刚来美国那会儿,我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周日雷打不动地拖着我去教会。我们那儿地方小,教会也小,每次就固定几十人,偶尔来个新人格外扎眼。某次礼拜前,我和妈妈刚坐下,一个中年妇女过来,问我旁边有人吗。我说没有,朝妈妈方向挤了挤给她让出位子,同时下意识瞥了眼后面好几排的空椅子。  这中年妇女就是c。她道谢后坐下,几次扭头冲我微笑,笑了两三次后终于开口,问我,你每周都来这个教会吗?我说嗯。她问:看你样子不
期刊
看完了别人的故事,很多姐妹都会暗自庆幸:还好,我家那位虽然脾气也差了点,但是至少没有动过手……对脾气暴躁的丈夫(当然是不打老婆的),我们给几点建议:  陪他去看对抗性强的比赛。  攻击性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宣泄。对抗性强的比赛如足球、篮球都可以有效地释放攻击性,然而受年龄限制,他很可能已经无法亲自披挂上阵了,所以看球就成了不错的选择——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男性都喜欢看体育赛事了吧?因为那是他们
期刊
为什么担心往往成真?  网上盛传“担心是一种赌咒,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这多少有点佛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佛家遵循“不敢说,不妄语”是对存在的敬畏,而“担心是一种赌咒”,这句话本身就类似于一种咒语——你不把这句话当真,担心就不是问题;但如果你把这句话当真,控制不了对自己和亲人的担心,那么也许真会给某人带来麻烦。  为什么担心会成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往往因为有什么事情可能要来,所以
期刊
2016年9月6日,我去采访济南消防支队的赵华。2013年7月,31岁的他去援藏三年,生活的磨难突如其来,他的家里家外都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他家在顶楼,进门一看到处满满当当,空气里有股淡淡的药味。女主人周美丽身体不是很好,每天把不同的药放进有一个个分格的长药盒,定时按点吃,西药中药轮着,还有不少忌口。  我们仨坐在客厅里的转角沙发上,聊起赵华援藏三年经历的酸甜苦辣咸。周美丽爽朗大方,快言快语。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