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民本情怀的时代强音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fx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是一首中外声乐艺术中少有的既能独唱又能齐唱,既可以处理为独唱、伴唱,又可以编配成多声部混声合唱的创新之作,有着多种演唱形式的版本。作品切入点独特,寓意深刻,朴实真诚;词曲全是百姓肺腑之言,平易近人,亲切感人。《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于2016年2月2日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一唱响,瞬间唤起广大听众和而歌之,天地间超越时空地回荡着“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千里万里来到苗寨里……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你把我的手握在手心里……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这首由绿地、金沙、李胤作词,孟勇作曲,李思宇领唱与五十六朵花少女组合合唱,张文雄监制的《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被广大网友称之为“最暖心的春晚歌曲”。基于音乐表情艺术的本质属性,已迅速成为广场舞音乐,可谓“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产生了广泛共鸣,激起了众多音乐家为之击节盛赞:“《不知该怎么称呼你》,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首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推进全国精准扶贫,走访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与苗族大妈石爬专亲切交谈的细节为素材,讲述了小康社会建设中动人的中国故事,抒发了苗族乡亲对党的真诚赞美与感恩之情。歌曲幕后“总导演”是中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文雄,他曾先后26 次深入湘西调研,在重走习总书记访问湘西之村寨考察后,萌发创作一首反映十八洞村、反映三湘人民脱贫奔小康歌曲的想法。他将省文联的负责同志请到办公室,交代了这项“特别任务”。词作者之一的金沙和曲作者孟勇,亦曾多次深入十八洞村采风。以张文雄同志为“总导演”的创作团队对党中央力求尽快增进民生福祉,以精准扶贫为战略,感悟殊深。他们被党中央民本情怀所感动,决心掏真心、讲真话,以诚挚之心为民立言,为民抒情。为创作好《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首歌,接生活地气、抒民生情意、挖音乐富矿,身入、心入、情入生活,问艺于民,从百姓肺腑之言中深掘生活本真,以真诚之笔饱蘸生活原汁,致力于升华其向真崇善的审美精神。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歌词,在思想境界真与善维度中彰显其深刻的哲理性。词作者站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阈下,一字千钧地抒写道:“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这极富哲思美的诗句意蕴丰厚、朴实而真诚,乃醒世箴言化作情意出,客观、辩证,生动、精妙、情爱甚笃地讴歌伟大的党将亿万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民有所想所求,我们就要为他们服务”,对民族贫困地区更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其无垠无疆的大爱情愫,可谓融人融心;亦以最真切、最鲜活的感受,将亿万人民群众爱党、为党、护党的深厚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更是意味着党群手拉手、心贴心的感人情景,通过“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这“十个字”,抒写得入木三分!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词作,在诗与歌词艺术分野理解程度上突出其音乐性。词贵明朗,诗重含蓄;词贵本色,诗重文采;词重意象,诗贵意境。《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一词,意象鲜活、生动且单纯,雅俗兼融,曲直相生。其意象的再现性、情感的指向性,能使音乐更加通俗化、明朗化,可唱性与可听性融为一体,而且既具有传唱性又富有传听性,其节奏错落有致,语态情调刚柔适度,汉语言的逻辑重音上下对置,与音乐的强弱节拍互为对应。在整体立意与布局上,力求“单纯齐一”“均衡对称”“调和对比”“抑扬顿挫”等上品位,真正成为了“诗的五线谱”;同时,这首歌词的结构就是其歌曲音乐的结构,在既讲究规范与严谨的前提下,又为音乐曲式上有所突破,在句式与语势的节点上注重创新。其首句“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看似寻常显奇崛的探问句,其语意、语势亲和而平易,为孕育出亲切感人、真挚动人的核心乐思,既深化了作品主旨又自然天成。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一词,在情感表达的思维深度内追求其生动的审美性。歌词中抒写的在苗寨百姓家中,“摸铺盖,看米缸,一条松木板凳连着我和你”等生动感人的细节,既看重“形态”,更注重“神态”,力求在此境形神兼备中凸显“神”之本质特征——民本情怀的美学意蕴。其空灵感与亲切感,撩人心扉,和悦温馨。词作者仅以133个字的篇幅,在音乐腾飞的时空中追寻主流艺术的大美,以真切怡人、娓娓道来的艺术口吻抒写深情大爱,并留有闳阔的空间让作曲家更有用武之地:力求在音乐发展艺术逻辑中求美;在悦耳动听的整体歌唱性中求美;在词曲结合自然天成的和谐性中求美。这种致力于大境界、抒发大情怀的词章中运用以少胜多的表现技法,能如此拿捏到位,能如此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歌唱的核心与本质,能如此给人以人生至理、歌中波澜的震撼与回味,没有真正把握好歌词的艺术规律、摸索到歌词的人文意蕴的艺术表达,是万万不可能臻于此情此境。“铁匠难打钓鱼钩”“歌词难写,难如在头发上雕刻万里长城。”足见《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词作者,有着能与苍穹比阔的精神与大美于心!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的音乐,可谓立足“本来”放眼“未来”,用心用力用情,深掘民族民间音乐富矿获取素材“化”而创新。
  曲作者在创作《不知该怎么称呼你》音乐时,既敬畏传统又敢于超越传统,力求作品既有底蕴与根基,又富有前瞻性与开放性。其基本素材吸取了湘西苗族民歌的特性音调,如“3 6 6”,并融入现代气息的律动特色与节奏型。其核心乐思即音乐主题,以丰沛情感的问答式艺术口吻,平中见奇,俗中藏雅,含而不露,真切近人:
  第二乐句,采用同头换尾、模进与重复手法发展而成,与主题乐思一脉相承。
  人们在哼唱《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旋律时,不难发觉其蕴含着湘桂边境苗族、侗族、瑶族民歌的优美典雅、热情奔放、隽永清丽的韵致;当然更多的是湘西苗族、土家族民歌的深沉、质朴、委婉、平实的特质与品性。曲作者匠心独运地将诸多民族民歌的风格元素与特色因子神融,并得益于多个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审美的功能性,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了音乐主题,唱出了各族人民的心声,遂使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音乐,既增强了人民性、当代性与创新性,又彰显其民族性。就《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音乐立足传统创新,坚守中国精神而言,可为当下克服某些歌曲数典忘祖、“唯洋是从”、盲目西化“转基因”的现象,提供学习范本。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的音乐语言,注重于艺术表达,秉持着作曲是艺术绝非技术的原则,致力于将来源于生活本真的旋律艺术化,既不转弯抹角,也不卖弄技巧。词曲结合基本上是一字一音,不夸不饰,质朴、平易地直陈胸臆,音域适度,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比如,在黄金分割点上的高潮乐句,节奏的张与驰,色彩的朴与丽,音调的高与低,逞其高昂挺拔之势,扬其激抒并融之情,形象鲜活突出,生动感人:
  《不知该怎么称呼你》的整个音乐结构,是作者灵动地以“情感”为发展主线,凭藉“情”的动势,凭藉艺术直觉与悟性,以“情”串“珠”,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其艺术而科学的结构这首有着突破意味的二部曲式的歌曲音乐,在“情”的意脉动律下由“理”性科学规范,2/4与4/4节拍变化交替使用,与歌词赋予的音乐逻辑性与韵律融合得体,且于理于情。曲调中“闪拍”即休止符的运用可谓精妙无比,无声胜有声。
  整首歌曲音乐,其宣叙性与咏叹性有机结合,口语性与歌唱性二者兼融,可唱性与可听性颇强,既质朴、自然,又典雅、清新。其前奏与间奏音乐中,调式调性色彩纷呈;在平易近人的旋律中,既洋溢着青春朝气,又凸显出抒情、明快,寓深刻于显浅、寓隐约于明朗、寓雅于俗的艺术个性;同时,巧妙地加入了湘西苗族民歌中特有的衬词“哦咿耶”,尤显神采与韵味,且大大增强了音乐语言的民族特色与音乐文化的地域特性。其前奏、间奏音乐,竹笛与圆号的重奏以大小调交替使用的旋律,更富有苗族音乐风格特征。整首歌曲以快一倍的音乐伴奏,并将苗鼓特有的节奏型“××× 0××”贯穿始终,可谓“打”出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并以与歌唱的主旋律形成了如戏曲音乐伴奏中的紧打慢唱手法,在听觉艺术效果上,更富有韵律美、节奏感与表情性。
  歌曲,乃包括词、曲一度创作与声乐表演二度创作的综合艺术。李思宇的领唱与“五十六朵花”组合的合唱,可谓精采演绎,将词、曲的精魂与情感,科学而艺术地统一于“传情达意”的心灵交响,其高超的拿捏度与把控力,凸显为一种超越自我精神境界的诗意呈现。在其富有穿透力、感染力、震撼力的歌声中,洋溢着生活本真的“地气”与词、曲写作的“元气”,蕴含着整个作品深邃的“人文底气”。
  李思宇的领唱,追求着高亢明亮、甜淳圆润、灵巧细腻、温婉柔顺的音色美,其声线设计,真正做到了语气、情绪、韵味与传神,统一于“不知该怎么称呼你”这一探问句的深邃意蕴之中,且进一步美化其旋律,遂使艺术心境与心态浑然一体;特别是其歌唱语言的吐词咬字,臻于“出声”“引长”“归韵”自然天成,语调与旋律的行腔,做到字正腔圆,富有多彩多姿的语态与语境;其情感处理,李思宇致力于《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一歌民生情怀淋漓尽致的抒发,其审美理想在于“气息塑形”“音色造境”“情思传神”与“韵味诱人”。她的演唱,从容淡定,气宇轩昂,质朴且真诚,“演”与“唱”出神入化,流韵悠长;特别是“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你爱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高潮乐句上,她在这全曲高音区的起伏跌宕中,“气盛而化神”,“深呼吸”“高位置”的安排艺术而得体,可谓“和顺积中,英华外发”,不断提升审美精神。“五十六朵花”组合的合唱,在完美体味整个作品情感、韵致、精神与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对于声部功能与色彩的把握十分到位,在整个合唱和声“转”与“变”的过程中,声音极富艺术张力;可谓口唱心和,气韵俊逸,味浓纯美,每位歌手嗓音灵活性与优美的质地使歌声丽而不媚、张而不露,绘声绘色地将整首歌曲音乐的意蕴主旨,抒发得荡心动魄,感人至深。
  概言之,歌曲《不知该怎么称呼你》,之所以每句歌词、每个音符与每句歌声灿射着崇高的思想文化光芒,在于其艺术之“根”在民间,在于其歌唱的是生活本真,接地气、通民心,朴实真诚,平易近人。其广泛的传唱性臻于审美理想的平衡!其关键之关键在于抒发民本情怀,亲切而深沉地讴歌了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你爱我们老百姓,我们老百姓深深地爱你”,这与亿万人民命运同频共振的心声铸就的黄钟大吕,成为了超越时空的时代最强音!
  (作者单位:《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
其他文献
“野桥人迹少,林静谷风闲。谁识孤峰顶,悠然宇宙宽。”这是宋人的一首小诗,诗里有荒莽的远古和静止的时间。品读袁绍明其人其画,亦如此境,静守一隅,云淡风闲,天地辽阔。袁绍明说:他要保持住一份寂寞的心境,一种孤往的精神!  孙婵(以下简称孙):品读您的画,通常是荒山乱石间,有几棵杂树,数朵闲花,二间歪屋,一片变幻莫测的云,一个萧索寂寞的人,色彩艳丽而深沉,境界神秘且荒寒。您认同这样的解读吗?  袁绍明(
期刊
陈鑫:曹老师,您好!很荣幸能和您面对面地交流学术问题,特此铭谢。据我们了解,您原先研究的是古代文学,然后中间转向为比较文学,并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但从今天我们要谈论的话题“现当代文学史未收录古体诗词”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更多是和现当代文学相关,与您的研究方向有所出入。不知道您作为一个比较文学的学者,是怎么样关注到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的呢?  曹顺庆:你好,我也很高兴能多和学生做这样的学术交流。你提到
期刊
电影与城市之间有着多元而复杂的关系。自从电影出现后,城市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之高以及处于中心性的地位,是乡村所不能及的。城市在电影中有时不仅仅是一个场景,更经常的则是一位隐身的主角。城市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生活空间的变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与农业社会迥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体验,同样也带来人类在思想认知上巨大的变化。当电影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出现后,电影就将注视的目光对准了城市,使得它与2
期刊
历史年轮平稳地滑过1955年,之于中国两岸三地来说,世界冷战的格局虽已型构,但并未进一步加剧,三方都在所从属的阵营中积极规制,一方面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应对未来潜在的较量和对抗,同时力戒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即时全面爆发。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历史语境下,作为最能对民众产生大规模意识形态控制的时代主流艺术,电影成为三方政治和政党意志的理想化工具和规范化表达,艺术与政治之间天然存在的张力进一步被收紧。然而颇
期刊
早在学界提出以“开拓性地研究传统文学史所疏漏和遮蔽的大量文学现象,对传统文学史在过于政治化的学术框架下形成的既定结论重新评价”①为初衷的“重写文学史”的口号之前,姚雪垠于1980年就已经在致茅盾的一封长信中提到了日后“重写文学史”进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议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姚雪垠在这封信中明确指出了对现当代旧体诗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除此之外,他还花费了相当篇幅大致建构出了现当代旧体诗词的研究框架②。
期刊
公共艺术不是一个脱离和超越时空的艺术方式,公共艺术的诞生基于公民社会的出现,它属于现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中国的公共艺术在发展的进程中,有其自身的特性和问题,因而,对公共艺术的价值实现,须从其发展形态、性质以及教育问题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中国的公共艺术伴随着公共意识的成长而进步  在中国,当代性的公共艺术形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从改革开放的萌芽期走到了2000年左右的成长期,又从
期刊
湖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赋予了湖南歌坛词曲作家们特殊的创作理念,而特殊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民间采风经验,又使他们能够在获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素材基础上创作出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并从中体验到来自广大民众创造出的湖湘文化精髓。2016年2月由绿地、金沙、李胤作词,孟勇作曲的《不知该怎么称呼你》,正是基于上述体验而创作的一首融苗族民间音乐与现代创作手法于一体的艺术佳作,并很快在各族人民群众中广泛
期刊
进入新时期后,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复苏,并在真正意义上成熟起来。三十余年里,中国比较文学从混杂走向规范,完成了研究方法和理念一系列的反思、调整以及更新。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比较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的学术批评活动和理论构建实践,尤其值得关注与重视。  曹顺庆的学术研究生涯是从中国古典文学起步的。作为“龙学泰斗”杨明照先生的弟子,曹顺庆
期刊
申霞艳:贾平凹是当代非常重要的作家,他关注时代、关心农村,平均不到两年就出一个长篇,他的长篇总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一、他为汉语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提供了值得谈论的诸多话题;二、他是少数能在精英和大众之间均保持影响力的严肃文学作家;三、他三十多年来持之不懈的写作态度,持续高涨的生产力值得大书特书,这么喧闹的时代而能执着于自己内心的使命,并且力图为自己的时代画出灵魂的舞蹈,既写出波澜壮阔的当代风云,
期刊
近些年,公共艺术的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可以说是如火如荼。究其原因,无非是城市旧环境的改造与房地产业的兴盛给公共艺术带来了春天。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今天,公共艺术遍地开花。这些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它们又被拆拆建建,从未停止。这些作品的去和留往往都掺杂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同的作者或不同的甲方都会带给这些作品不同的命运。在人们眼中,这些作品被很多人认为是雕塑艺术,也有的人认为是装置艺术。其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