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致使新老校区师资力量重新分配以及各年级学生重新安排,这使大一新生进校后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带来新的困难,加上大一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本身就呈现的一些特征,使他们的适应周期以及适应情况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也令适应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这对大一新生的管理和引导提出了挑战。本文在针对一个学院的学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挖掘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中所呈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大一新生适应性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原有的硬件环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需要,同时考虑到办学成本,纷纷在城市郊区开办新的校区。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新校区多在郊区,加上交通、住宿等原因,原有习惯在市区上课的老师,势必对新校区的学生精力投放上有所减少,也减少了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次多校区办学下,低年级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新的校区,这十分不利于他们对外交流、与高年级同学交流,缺少一种引导与沟通,以至于使他们的适应周期会有所加长,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大一新生乃至大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是摆在每个辅导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商学院大一新生为分析对象(该学院2007级学生有653人),采用跟踪调研的方式,通过长期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发放600份,回收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7.13%)等方式、方法,同时与单一校区办学下的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出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挖掘出深层原因,并提出实践对策。
1 多校区办学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呈现两大方面的特征:一是相较于传统单校区模式下办学,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刚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学习,在适应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
1.1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分析
1.1.1多校区办学导致师生交流减少
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优势在于:学校位于市区内、交通便利,便于学生对外交流;师资力量集中,便于资源交互共享,学生与老师交流方便;高年级(本文特指大三、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以下简称“高年级”)同学可以更好地把经验传导给大一新生,加速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但是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以上优势便不复存在,根据问卷调研情况如下:
图1.1大一新生与任课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上图1.1可以看出,多校区办学下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交通、住宿的影响,使任课老师不能长时间地待在新校区,致使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度的问题。同时,多校区办学下把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分开,也减少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图1.2),造成高年级无法把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与大一新生分享。
图1.2大一新生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情况分析
1.1.2 多校区办学导致班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
班导师,往往是院系里优秀教师,对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规划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但多校区办学对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班导师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来,根据调研如下图:
图1.3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图1.3可以看出,原本在单一校区班导师对学生们的指导和交流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多校区的情况下,由于受交通、住宿、授课、科研等方面的影响,班导师与同学们的交流大大减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2 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与分析
较之高中的生活,步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呈现出多样性变化,这都需要他们做出心理调适。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心理方面。
1.2.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根据我们的调研,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学习强度认知存在差异。通过图1.4可以看出,在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学习磨砺后,大学学习与他们的心理预期有所背离,由高中的被动学习还没有转变到大学的主动学习。在他们入学两个月后,还有超过35%的同学没有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图1.4大一新生对学习强度认知情况分析
第二,专业认知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由于是在新校区,大一新生与上课老师缺少交流机会,造成大一新生对专业认知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同学进来之后就有转专业的念头或对专业前景有着悲观的看法。
图1.5大一新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情况分析
由图1.5可以看出,较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专业认识不清,往往会导致目标缺失,失去学习动力。这个数据提醒我们,要加强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
第三,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听课理解有所偏差。大学学习与高中是不一样的,每节课信息量很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根据我们调研,对于那些文科性的课程,同学们了解、吸收较快,但是对于高数或逻辑运算要求很高的课程,同学们理解程度表现不一(表1.1)。
表1.1大一新生对听课理解程度情况分析
1.2.2人际交往方面
交际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很好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面。
第一,缺少主动交流和换位思考。在被问及熟悉周围的人所用的时间时,42%的同学表示在一周以内,32%的同学表示在一到两周,24%的同学表示在两到三周,2%的同学表示在一个月以上。一般情况下熟悉身边的人应该在一周到两周。
在涉及与寝室同学相处方面,只有73%的同学表示相处融洽,剩余的同学或多或少的都与寝室同学有些摩擦,甚至有的还比较严重。
第二,团队意识不强。在有关团队意识的调研中,也不容乐观。只有64%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或集体活动,27%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9%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不少同学认为班级活动那么多人,少我一个又无所谓,或者对于这群还未熟悉的同学不屑一顾,或者孤僻而不参加、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等,这些想法都是不成熟或存在误区的。
1.2.3心理适应方面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的环境恰是大学适应性关键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很好调节,势必影响大学四年学习,影响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
第一,自信心不足。对于自信心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他们自我认为在同学们中的欢迎程度来显示的。
图1.6大一新生自信心现情况分析
从图1.6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后,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定位,在与他人比较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自信心不是很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
第二,自我期望较高、情感依赖较强。在面对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问及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时,70%多的学生回答是“自己的期望”,20%左右的同学选择“家庭期望”,不到10%的认为是“环境所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期望普遍增高。此外,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对家庭、朋友的情感依赖性仍然很大,面对“心理断奶”还是不太适应。
2 多校区办学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对策及实践路径
根据我们的一年的跟踪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多校区办学下给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带来很多变数,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只要应对得当,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1学习适应对策
在学习适应方面要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任课老师、班导师多到新校区与学生沟通。
2.1.1加强任课老师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一新生还不太习惯大学寻求知识过程的自主性、广泛性和学术性,因此任课老师应该多传授一点学习方法和技巧。
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尤其是同学们普遍反应理解难度不同的课程,讲课的时候应尽量有所区别。鼓励任课老师到新校区进行答疑,这样学生有困难可以及时解决,不至于赶不上进度。如果交通不便,鼓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进行指导。
2.1.2加强班导师与新生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新目标,加深对专业的信心
成为班导师的一般都是院系里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指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班导师可以很快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社会的需求等信息,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我们的一年来的跟踪调研,我们(下转第87页)(上接第80页)发现班导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次数的多少,与同学们的学习有着正相关关系(表1.2)。
表1.2班导师对大一新生产生的影响
由表1.2可以看出,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指导情况,对同学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各个学院要拿出积极措施,鼓励班导师到新的校区与大一新生多多面对面的交流。
2.1.3发挥学生督导员作用,用老生帮带新生
可以在大二学生中挑选出学习优秀、思想觉悟较高、为人活泼开朗的同学做大一新生的督导。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一年来的生活体验心得与新生们分享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节奏。
2.2人际关系适应对策
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除了校方提供平台外,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双方共同努力,尽快消除人际关系不适应带来的负面情绪。
首先,学校多组织一些新生活动,扩大新生参与面,消除他们对大学环境和大学生活的陌生感。依托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组织一些文艺、体育等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新生卡拉OK大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篮球、足球、排球等方面的比赛,给新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同学们自己也要主动结交别人。大一新生要主动和同学交流,主动去帮助同学们,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放宽心态,那样心理适应就会大大加强。
2.3心理适应对策
当前的大一新生基本为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因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因此到了大学独立生活时,一些心理不适应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技巧有待改进、自信心不足等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大一新生准确定位自己。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辅导员作用,对大一新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让他们认清形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树立正确目标,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坎坷与挫折。任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向同学们灌输一些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同学们掌握更多资讯;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时,多向大一新生讲述一下专业情况、专业前景、就业状况,增加他们的信息;辅导员可以多下寝室,与同学们面对面、单个的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不适应感;与老师、同学们接触多了,咨询掌握多了,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第二,教会大一新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大一新生进校后,首先要培养他们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学习意识;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小技巧和基本处理问题方法,使他们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的学习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处理恋爱、社会工作、学习、友谊等问题;让他们学会放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给新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学校有很多社团、学生会工作、班委工作以及勤工助学等工作,这些社会工作都能给大一新生带来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结论
通过我们的跟踪调研分析,发现在多校区办学下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虽然存在学多问题和诸多变化,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目标,为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大一新生适应性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原有的硬件环境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办学需要,同时考虑到办学成本,纷纷在城市郊区开办新的校区。多校区办学虽然解决了办学规模扩大的需要,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新校区多在郊区,加上交通、住宿等原因,原有习惯在市区上课的老师,势必对新校区的学生精力投放上有所减少,也减少了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其次多校区办学下,低年级学生一般被安排在新的校区,这十分不利于他们对外交流、与高年级同学交流,缺少一种引导与沟通,以至于使他们的适应周期会有所加长,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因此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大一新生乃至大二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更好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是摆在每个辅导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上海某高校商学院大一新生为分析对象(该学院2007级学生有653人),采用跟踪调研的方式,通过长期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发放600份,回收583份,有效回收率为97.13%)等方式、方法,同时与单一校区办学下的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查找出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分析,挖掘出深层原因,并提出实践对策。
1 多校区办学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呈现两大方面的特征:一是相较于传统单校区模式下办学,多校区办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刚刚脱离高中生活,进入大学学习,在适应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
1.1多校区办学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分析
1.1.1多校区办学导致师生交流减少
传统的单一校区办学优势在于:学校位于市区内、交通便利,便于学生对外交流;师资力量集中,便于资源交互共享,学生与老师交流方便;高年级(本文特指大三、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以下简称“高年级”)同学可以更好地把经验传导给大一新生,加速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但是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以上优势便不复存在,根据问卷调研情况如下:
图1.1大一新生与任课老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上图1.1可以看出,多校区办学下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尤其是交通、住宿的影响,使任课老师不能长时间地待在新校区,致使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于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度的问题。同时,多校区办学下把高年级与低年级同学分开,也减少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图1.2),造成高年级无法把自己在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与大一新生分享。
图1.2大一新生与高年级同学交流情况分析
1.1.2 多校区办学导致班导师的作用发挥有限
班导师,往往是院系里优秀教师,对同学们的大学生活规划有着积极的、重要的影响;但多校区办学对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班导师的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出来,根据调研如下图:
图1.3大一新生与班导师交流情况分析
由图1.3可以看出,原本在单一校区班导师对学生们的指导和交流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多校区的情况下,由于受交通、住宿、授课、科研等方面的影响,班导师与同学们的交流大大减少,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1.2 大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与分析
较之高中的生活,步入大学后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呈现出多样性变化,这都需要他们做出心理调适。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心理方面。
1.2.1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根据我们的调研,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学习强度认知存在差异。通过图1.4可以看出,在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学习磨砺后,大学学习与他们的心理预期有所背离,由高中的被动学习还没有转变到大学的主动学习。在他们入学两个月后,还有超过35%的同学没有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图1.4大一新生对学习强度认知情况分析
第二,专业认知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由于是在新校区,大一新生与上课老师缺少交流机会,造成大一新生对专业认知度普遍不高,甚至有些同学进来之后就有转专业的念头或对专业前景有着悲观的看法。
图1.5大一新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情况分析
由图1.5可以看出,较多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专业认识不清,往往会导致目标缺失,失去学习动力。这个数据提醒我们,要加强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感教育。
第三,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听课理解有所偏差。大学学习与高中是不一样的,每节课信息量很大,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根据我们调研,对于那些文科性的课程,同学们了解、吸收较快,但是对于高数或逻辑运算要求很高的课程,同学们理解程度表现不一(表1.1)。
表1.1大一新生对听课理解程度情况分析
1.2.2人际交往方面
交际能力是大学生需要很好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方面。
第一,缺少主动交流和换位思考。在被问及熟悉周围的人所用的时间时,42%的同学表示在一周以内,32%的同学表示在一到两周,24%的同学表示在两到三周,2%的同学表示在一个月以上。一般情况下熟悉身边的人应该在一周到两周。
在涉及与寝室同学相处方面,只有73%的同学表示相处融洽,剩余的同学或多或少的都与寝室同学有些摩擦,甚至有的还比较严重。
第二,团队意识不强。在有关团队意识的调研中,也不容乐观。只有64%的同学积极参加班级或集体活动,27%的同学表示偶尔参加,9%的同学表示从不参加。不少同学认为班级活动那么多人,少我一个又无所谓,或者对于这群还未熟悉的同学不屑一顾,或者孤僻而不参加、专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等,这些想法都是不成熟或存在误区的。
1.2.3心理适应方面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从心理上适应大学的环境恰是大学适应性关键部分,如果处理不好,不能很好调节,势必影响大学四年学习,影响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
第一,自信心不足。对于自信心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他们自我认为在同学们中的欢迎程度来显示的。
图1.6大一新生自信心现情况分析
从图1.6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新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后,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自我定位,在与他人比较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自信心不是很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
第二,自我期望较高、情感依赖较强。在面对当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当问及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哪里时,70%多的学生回答是“自己的期望”,20%左右的同学选择“家庭期望”,不到10%的认为是“环境所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期望普遍增高。此外,由于他们还没有真正的独立,对家庭、朋友的情感依赖性仍然很大,面对“心理断奶”还是不太适应。
2 多校区办学下的大一新生适应性对策及实践路径
根据我们的一年的跟踪调研分析的结果显示,虽然多校区办学下给大一新生的适应性带来很多变数,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只要应对得当,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1学习适应对策
在学习适应方面要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任课老师、班导师多到新校区与学生沟通。
2.1.1加强任课老师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大一新生还不太习惯大学寻求知识过程的自主性、广泛性和学术性,因此任课老师应该多传授一点学习方法和技巧。
此外,针对不同的课程,尤其是同学们普遍反应理解难度不同的课程,讲课的时候应尽量有所区别。鼓励任课老师到新校区进行答疑,这样学生有困难可以及时解决,不至于赶不上进度。如果交通不便,鼓励任课老师通过网络与同学们交流,及时进行指导。
2.1.2加强班导师与新生交流,帮助他们尽快确立新目标,加深对专业的信心
成为班导师的一般都是院系里的优秀老师,他们的指导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班导师可以很快让同学们了解自己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社会的需求等信息,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我们的一年来的跟踪调研,我们(下转第87页)(上接第80页)发现班导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次数的多少,与同学们的学习有着正相关关系(表1.2)。
表1.2班导师对大一新生产生的影响
由表1.2可以看出,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指导情况,对同学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各个学院要拿出积极措施,鼓励班导师到新的校区与大一新生多多面对面的交流。
2.1.3发挥学生督导员作用,用老生帮带新生
可以在大二学生中挑选出学习优秀、思想觉悟较高、为人活泼开朗的同学做大一新生的督导。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一年来的生活体验心得与新生们分享交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节奏。
2.2人际关系适应对策
在人际关系适应方面,除了校方提供平台外,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双方共同努力,尽快消除人际关系不适应带来的负面情绪。
首先,学校多组织一些新生活动,扩大新生参与面,消除他们对大学环境和大学生活的陌生感。依托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组织一些文艺、体育等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新生卡拉OK大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篮球、足球、排球等方面的比赛,给新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环境。其次,同学们自己也要主动结交别人。大一新生要主动和同学交流,主动去帮助同学们,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注意方式方法,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放宽心态,那样心理适应就会大大加强。
2.3心理适应对策
当前的大一新生基本为9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因长期在父母的庇护下,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因此到了大学独立生活时,一些心理不适应就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定位自己、处理问题时的技巧有待改进、自信心不足等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大一新生准确定位自己。充分发挥、任课老师、班导师、辅导员作用,对大一新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让他们认清形势,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树立正确目标,妥善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坎坷与挫折。任课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多向同学们灌输一些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同学们掌握更多资讯;班导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时,多向大一新生讲述一下专业情况、专业前景、就业状况,增加他们的信息;辅导员可以多下寝室,与同学们面对面、单个的交流,排除他们心理不适应感;与老师、同学们接触多了,咨询掌握多了,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第二,教会大一新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大一新生进校后,首先要培养他们责任意识、独立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学习意识;教会他们处理问题的小技巧和基本处理问题方法,使他们能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的学习特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正确处理恋爱、社会工作、学习、友谊等问题;让他们学会放宽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第三,给新生提供锻炼的平台和机会。学校有很多社团、学生会工作、班委工作以及勤工助学等工作,这些社会工作都能给大一新生带来锻炼机会,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结论
通过我们的跟踪调研分析,发现在多校区办学下大一新生适应性方面虽然存在学多问题和诸多变化,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目标,为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