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就是提倡研究性、探讨性、自主性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师生、生生等多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仅有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那么,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算好的语文课堂呢?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激情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们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要么赞美祖国的灿烂文化;要么赞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要么引导孩子认识环保;或者和平的意义……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本身就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具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再充满激情的演唱,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不让人留连忘返?
2.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孩子感情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把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为大声读课文。我认为:感情朗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知道感情朗读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要充分运用好语文朗读示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课堂上,有教师的激情引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才是我们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演绎自己的语文课堂。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我上语文课很喜欢在多媒体教室上,因为在这里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媒体资源,(西师版教材每篇文章都配有图画)每篇课文都有一幅幅形象的图画,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先看见那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往往会发出哇、哇的叫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特别是生字学习,(课件中的生字用颜色填充来显示笔顺,学生容易记住)那一个个跳动富于变化的生字,让学生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变成他们喜欢的活动式学习。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不是那么强调课堂交流。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也没有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可是,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可是,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都反映学生课堂不愿意说也不想说,害怕说错。这就需要老师调动思维,积极根据本班情况与同学们一起群策群力,克服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鼓励学生大胆说、积极说。就我班情况来看,刚刚一年级时,老师提问,还有几个举手,回答对的还让全班同学用‘嗨嗨,你真棒’的语言来夸夸他,可是,我发觉同样的语言重复使用多了也不见效果。到了二年级,上课举手的学生就很少,特别是三年级,老师提问,学生就好像不跟你一般见识,就连班长也把头低下去,害怕老师抽到她。于是,我们班就制定了上课回答问题登记制度,一周统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进行奖励。现在看来,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元动力。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体验感受”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孩子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老师们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如:一堂作文课案例: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往往给老师及孩子们头痛的作文课也能如此快乐,孩子们能不主动学吗?我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学生闹,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感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写游戏的作文、观察校园的作文等等,何不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去感受呢?
2.注重引领,注重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在教学《我爱家乡的红橘》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家乡红橘的,作者运用了许多好词佳句,表达了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了解这个写作方法以后,我就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的特点,现在正是吃无核橘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无核橘、认识无核橘,然后写下一篇《我爱家乡的无核橘》的文章,再根据我们班上孩子们的家里或者亲戚家里很多都有广柑树,把红橘、无核橘、广柑这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再写《我爱家乡的广柑》。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写作,孩子们都掌握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的要领。其次,我在教学课文后,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瀑布》后,引领学生阅读叶圣陶老爷爷的其他作品《稻草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作品,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引领学生归类积累有关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游子吟》、《静夜思》、《回乡偶书二首》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念亲人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孩子们所学知识来源于课堂,能力提升也源于课堂。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激情的课堂” “交流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说”“读”“写”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在这样的一堂堂语文课堂中得到历练,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激情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充满“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们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们的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要么赞美祖国的灿烂文化;要么赞扬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要么引导孩子认识环保;或者和平的意义……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本身就好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一首首动听的乐曲,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具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再充满激情的演唱,那我们的语文课堂怎能不让人留连忘返?
2.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引导孩子感情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把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为大声读课文。我认为:感情朗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知道感情朗读要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要充分运用好语文朗读示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语文课堂上,有教师的激情引导,学生的感情朗读。这才是我们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演绎自己的语文课堂。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我上语文课很喜欢在多媒体教室上,因为在这里可以直接使用我们的媒体资源,(西师版教材每篇文章都配有图画)每篇课文都有一幅幅形象的图画,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先看见那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往往会发出哇、哇的叫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特别是生字学习,(课件中的生字用颜色填充来显示笔顺,学生容易记住)那一个个跳动富于变化的生字,让学生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变成他们喜欢的活动式学习。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不是那么强调课堂交流。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也没有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可是,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可是,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师很多都反映学生课堂不愿意说也不想说,害怕说错。这就需要老师调动思维,积极根据本班情况与同学们一起群策群力,克服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鼓励学生大胆说、积极说。就我班情况来看,刚刚一年级时,老师提问,还有几个举手,回答对的还让全班同学用‘嗨嗨,你真棒’的语言来夸夸他,可是,我发觉同样的语言重复使用多了也不见效果。到了二年级,上课举手的学生就很少,特别是三年级,老师提问,学生就好像不跟你一般见识,就连班长也把头低下去,害怕老师抽到她。于是,我们班就制定了上课回答问题登记制度,一周统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进行奖励。现在看来,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元动力。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体验感受”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孩子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老师们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如:一堂作文课案例: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孩子们并没有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自由组合,每组的桌子上都摆着孩子们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并没有作过多讲解,只是提示孩子们可以从形状、颜色、大小、味道等方面去观察,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热闹开了。有的用手摸,有的用鼻闻,有的离开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还有的把水果切开,美滋滋地尝一尝……往往给老师及孩子们头痛的作文课也能如此快乐,孩子们能不主动学吗?我认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不要怕耽误时间,不要怕学生闹,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感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如写游戏的作文、观察校园的作文等等,何不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去感受呢?
2.注重引领,注重拓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在教学《我爱家乡的红橘》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家乡红橘的,作者运用了许多好词佳句,表达了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了解这个写作方法以后,我就根据我们这个地方的特点,现在正是吃无核橘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无核橘、认识无核橘,然后写下一篇《我爱家乡的无核橘》的文章,再根据我们班上孩子们的家里或者亲戚家里很多都有广柑树,把红橘、无核橘、广柑这三种水果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再写《我爱家乡的广柑》。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写作,孩子们都掌握了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的要领。其次,我在教学课文后,还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瀑布》后,引领学生阅读叶圣陶老爷爷的其他作品《稻草人》《记金华的双龙洞》等作品,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引领学生归类积累有关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古诗:《游子吟》、《静夜思》、《回乡偶书二首》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思念亲人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
总之,孩子们所学知识来源于课堂,能力提升也源于课堂。因此,教师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激情的课堂” “交流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说”“读”“写”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在这样的一堂堂语文课堂中得到历练,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