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真实性情境的创设与价值最大化利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uanjuan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基于真实性情境的创设,并立体挖掘情境的价值所在,产生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不可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深度学习 真实性情境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一核心要义的提出,呼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测的、复杂的各种变化的能力。立足课堂,基于学习者立场,精心遴选、设计真实性情境,从中挖掘有思维价值、利于学习力培养的价值问题产生任务驱动,是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部分案例,就真实性情境的精选与价值最大化利用,谈初浅的做法与思考。
  1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真实性情境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为导向的学习,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强调在深度理解之上的建构与知识迁移。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深入理解学习情境,只有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并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才能达到深度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观指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构成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而教学中关键是创设特定情境。20世纪末,美国学习科学开发委员会编写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也特别强调了知识建构的情境性,“认知心理学应该做出更加现实主义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情境中的认知,更多地关注情境对于智能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适时创设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使学生达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实现迁移的目的。
  在进行深度学习情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情境设计的真实性,给予学生的情境应该是源自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在解决此情境下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生物学科学习的价值,学会知识迁移运用的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2真实性情境的概念
  情境是指事物在具体场合呈现出来的样子。“真实性情境”是以真切现实或真实事物为原型的情境,是学生的真实生活简化创设的语境、画境及多媒体呈现。情境是构建深度学习的要素之一,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意图的、复杂的、是处于它所发生的情境脉络之中。
  当下,依然存在着大量“假、大、空”情境充斥着课堂:缺乏科学性的虚拟情境、不切合实际的虚幻情境、没有思维含量的虚假情境……表1所示2位教师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一节引入时所创设的情境。
  两位执教者分别以“安徽毛豆腐”和“切洋葱导致流眼泪”作为情境,引入课题,选择的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真场景,但是后者的情境更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是“真实性情境”。教师甲采用的情境,仅起到引入的功能,没有起到任务驱动的作用,也不能引发学习的迁移和应用,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或者吃过“毛豆腐”。教师乙巧妙利用生活中原型,充分调动学生的具身认知,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然后再提供事实(告知是一种酶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以“为什么会流泪一酶究竟是什么物质?一如何处理洋葱才能在切的时候少流泪?一酶的催化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任务驱动链,真正开始了基于情境又始终围绕情境的学习,最后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3真实性情境素材的挖掘与立体运用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助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构建真实的、复杂甚至是两难的情境,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在情境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如何将真实场景通过教师巧妙加工成为具有助推学生深度學习的真实性情境?真实性情境素材从何而来?下面,笔者侧重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3.1来源于鲜活的生产、生活实际
  生物学是与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人们在鲜活的实践中探索出生物学原理和结论,反过来又用这些原理和理论指导人们更好地生产、生活。教师要善于挖掘、勤于积累一些现实性的场景,将场景背后富含的价值最大化利用,让学生经历有现实价值的真实问题解决过程和社会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空间。
  例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一实验教学时,在“提取”这一环节,为何要加入CaCO3?绝大部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结论:防止色素被破坏。笔者在进行本实验前,引入了这样的情境:教师课前利用选材相同(鲜嫩)的原味菠菜与醋拌菠菜处理16 h的对照实验,将处理16 h后的菠菜带到课堂。然后,教师以问题链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1)为什么加了醋的菠菜叶子变黄了?可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探明变黄的原因。(为实验课引入加CaCo3进行认知辅垫,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加热水煮菠菜也会发黄,这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视域)(3)工业上为防止蔬菜变色,会额外加入一种绿色的食用色素——叶绿素铜钠盐,原理是什么?(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去解决新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3.2来源于时事热点、科技前沿信息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展,也丰富了人们对生命的认知。生物科学的研究进展、重大突破、成果表达都是一笔宝贵的情境素材。教师要将素材变为探究的学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例如,在必修2“基因的本质”这一章教学时,教师利用“科学家成功从190万年前巨猿化石中提取到遗传物质”这一时事新闻为情境主线组织教学。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师先提供新闻事实:2019年11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中国与丹麦科学家在距今190万年的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到遗传物质,揭示了早己绝灭的巨猿的起源和演化过程。然后,提出探究课题:巨猿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学生充分进行假设、收集证据、进行推理的基础上,学习再回到教科书,教师促使学生与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进行思维的碰撞。在“DNA的分子结构”这一节时,教师设置问题:190万年前的巨猿的遗传物质DNA至今还存在,说明DNA具有什么特性?从而引出DNA分子的稳定性。教师继续追问:DNA有怎样的结构使之保持稳定性的呢?教师促进学生领悟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氢键、碱基对等重要内容,同时渗透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如何获知190万年前的巨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从而突破了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一难点。   诸如上述的情境素材很多,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对真实性情境素材进行采集、遴选与归类。例如,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高中阶段所学内容的联系、社会重大事件中折射的生物学问题,如2020年初的全民抗击新冠肺炎事件可用于“病毒专题”“体温调节”“免疫调节”“保护野生动物”等教学内容,2019年底暴发的非洲蝗灾是“食物链”“害虫防治”“种群密度”等内容的绝佳素材,澳大利亚2019年下半年起的森林大火可穿插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温室效应”等内容。
  3.3来源于科学史料、历史记载
  科学史料、歷史记载虽然是“过去时”,但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学科思想、探究方法都可以被巧妙加工成“现在进行时”,成为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的重要素材。
  例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这一节学习时,笔者以“欧洲皇室血友病之谜”作为情境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教师先提供背景材料:100多年前,欧洲皇室中爆发式地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出血病。患者全是男性,一出血就难以控制,甚至威胁生命。这种在当时被称为“出血病”的皇家病,其致病基因来自维多利亚女王。为了保持“血统纯正”,皇室家族长期通婚联姻,导致维多利亚女王的致病基因在欧洲皇室传播开去。接着,展示家族遗传系谱图(图1)。
  教师以问题产生任务驱动:①己知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并不含有血友病的致病基因,请据此推测血友病的遗传方式。②这张遗传系谱图是如何产生的?
  设计意图:在英国皇室病这个情境下,学生可以体会调查人类遗传病的一般方法,并且通过此情境了解调查人类遗传病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升华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①若亨利与艾玲联姻,根据维多利亚女王家族的部分系谱图(图2),他们所生的孩子一定会患病吗?其后代的患病概率是多少?②18世纪,欧洲人群中正常女性是血友病携带者的概率约为1/300,若亨利不与艾玲联姻,而是迎娶一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的普通女子,其后代的患病概率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计算两种婚配方式后代的患病概率,能够深切地体会近亲结婚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升华“社会责任”这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追问,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果他们来到了现代,你是医生,亨利与艾玲向你进行遗传咨询,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升华,是体现“学以致用”教学原则和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举措,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情境系统,将情境的驱动力转化为问题的驱动力,在真实性情境下产生价值问题,让学生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养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习惯和品质。这样的课堂才是深度学习应有的样态!
其他文献
微课指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形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与传统课堂相比,主要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课堂时长较短、知识点内容突出、教学形式新颖、传播范围较广。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人数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的局限性,让学习方式更加地灵活机动,更符合新课标的改革理念。  生物
核心提示:《重庆晚报》2008年11月26日报道,美国最新出版的《探索》杂志评选出美国20位40岁,以下最聪明科学家,有两名华裔科学家入选,其中,数学家陶哲轩位居榜首,电子工程与生物工程师杨长辉排在第10位。    陶哲轩:远大目标与数学天赋铸就夺魁根基    陶哲轩,1975年7月15日在澳大利亚出生,是家中长子,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24岁时便被聘为正教授,研究涉及
开心一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尝试如何具体地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关键词 生物学科 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
目前,我国学者对学生近视的研究并不少见,如:徐州医学院对徐州市区中学学生的近视进行过调查分析,江苏省常熟中学华益对苏州市部分高中也进行了学生近视的调查等。当然在我国其他省份也有不少类似的调查。但是,这些调查多为近视程度和近视率的调查及相关原因的分析,没有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或对策略的检验。  1 研究的目的   为了解中学学生的近视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对兴化中学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
摘要:课堂评价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语言,是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反馈,课堂评价语言对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评价语言的重要性,甚至忽略了对课堂评价语言的设计,导致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单一,甚至只是在浪费时间,对学生的发展和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没有任何作用。因此,怎样规范课堂评价语言,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能力
1主题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指出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生物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人体需要的主要營养物质”中有一个验证性实验“
摘要 通过真实的案例设置情境,在情境中进行环环相扣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事实性知识构建概念性知识,再到科学思维的升华,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形成概念体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 情境设置 问题驱动 概念体系 科学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对问题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从教学内容出发,在特定的情境下设计
摘 要 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同课异构比较,认为应用新媒体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更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从而收到了异曲不同工的效果。  关键词 同课异构 新课程标准 基本理念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相同的乐谱,不同的人演奏会有不同的效果;相同的乐谱,同一人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人说,如果教材是乐谱,教学过程就是對
一、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确定平移后对应点的坐标    例1 如图1,已知△ABC的顶点B的坐标是(2,1),将△ABC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点B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