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99222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让文物活起来”已成为文博界一句最响亮的口号与工作目标,各大博物馆都各尽其能的将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并传播给大众、传承给后人。
  古建类博物馆得益于博物馆自身建筑的特色,又受制于古建展厅的局限性,在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方面可利用古建吸引游客,完善展览;另一方面又不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和展陈环境,甚至还存在矛盾横亘在古建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如何在保护古建的前提下更好地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博物馆的作用。文章试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为例,阐述古建类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验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古建类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為响应主席的号召,为保护国家的文化遗产,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各个博物馆纷纷扛起“保护文化遗产”这面责任的大旗。
  于普通博物馆而言,在现代化的展陈空间、运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将文化遗产展示给观众已是基本职能所在,但对于古建类博物馆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文中古建类博物馆指以古建筑为依托而成立的,并以建筑本身为展场、展厅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馆址即古建筑所在地,展厅、展场即建筑空间。如西安碑林博物院、恭王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福建民俗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
  文化遗产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即物质文化遗产,无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传统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品,就是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载体也多为有形的物质。它的价值也是通过物质形态来展现的。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是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经验之谈。尤其是古建类的博物馆,在保护非遗中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怎样在保护古建的基础上发挥博物馆的职能,将非遗有效保护利用起来,笔者根据自己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实际工作提出古建类博物馆在保护非遗中的几点建议。
  1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非遗保护
  1.1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简介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陈家祠为依托而成立的博物馆。陈家祠主体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广义而言,主体建筑本身就是展陈区。而事实上,它的展厅共由7个厅堂和厢房组成,面积最大的聚贤堂展厅是287平方米,最小的后东厢展厅只有70平方米,且大部分展厅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因此,不仅留给非遗的展示空间不够,而且有限的展厅环境也使对非遗进行的保护更加复杂。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地处闹市区,汇八方来客,以展示广东各个地方的民间工艺为主(民间工艺即富含地方民族特色的,由群众自发创作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以使用功能为主,又兼具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且大多都属于非遗)。其藏品多为反映广东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物,都是非遗保护项目的载体。同时作为馆址的陈家祠和其建筑装饰,如陶塑、灰塑、石雕、砖雕、木雕等,这些装饰载体、建筑技艺和传统文化等都在国家级非遗保护行列之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专门展陈、研究与宣传广东民间工艺和民间习俗等非遗项目的文博机构。
  1.2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工作
  博物馆是一个传承人类文化记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公共机构。保护非遗既是博物馆的历史责任,也是其文化自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在保护非遗方面不仅有效利用博物馆更加专业的展览、研究及宣传功能,更是根据自身古建的特色开展一系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
  1.2.1 展陈方面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展厅即陈家祠的各个厢房。这使得展厅面积狭小,没有明确连贯的展线,展厅环境也无法与现代化的展厅相媲美,装饰风格连现代化的陈列手段(沙盘、情景模拟、声效多媒体展厅等)都难以满足。
  因展陈方面受古建的限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扬长避短:一方面在陈列制作上力求与古建筑及工艺品的陈列需求精准匹配。在整体上,综合考虑古建筑展厅及多样工艺品的具体限制、条件,制订相应的展陈方案。展板、说明牌的设计避免外形偏大、华丽明艳的风格,以相称陈家祠建筑的基调。针对建筑各部分的说明牌用实木打造,在材质、颜色方面与建筑上的大量木构件呼应。如展览“广州象牙雕刻”的背板与说明牌采用光面材质,烘托出牙雕的精细奢华。另一方面,以博物馆的性质与主体为根基,举办一系列针对当下时代主题的展览,邀约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或传承人进行创作,提供原真性作品。这既补充了展览,完成了对时代的礼赞,也完善了博物馆馆藏,更保护了非遗,间接帮助到非遗的传承。如“石湾陶瓷大师作品展”“心手相传—陈泽铭木雕精品展”“英雄礼赞展”等展览。
  1.2.2 宣传教育方面
  传统展示是静态的、散点的,即通过一定的排列组合、串联讲述一个故事。它不如活态的展演,通过人的现场操作,用眼睛去看,用双手去感受,用言语去互动。活态的展既增强了陈列的观赏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让观众在参与和互动中深入理解非遗的内涵、实质。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一般都会在相关非遗展览的开幕当天邀请工艺大师或定期邀请相关专业人士,如各行业的民间工艺大师现场进行操作演示。这样,可将相关非遗所需工具、技艺、流程以及最后的成品完整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不仅能看到“物”,更能透过“物”看到历史和文化,看到以“物”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现场制作,还进行成品装裱售卖。这既展示了非遗制作过程,又为传承人和博物馆带来创收,扩展了宣传途径,增强了宣传力度,使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助力传承。如“见人见物见生活——许遵英剪纸作品展”开幕当天,许遵英大师在其展厅前边解说边表演剪裁潮阳剪纸。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会在重大节日、重要接待中举办各种手工艺展演。如作为2018年G20峰会的接待单位,陈家祠庭院内集结了广东最具代表的各个民间工艺大师,用实际行动展演非遗;又如2017年为接待加拿大总理马克龙,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中表演广东的醒狮节目,既有娱乐之效,又让“醒狮”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2.3 古建保护方面
  古建能完好地保存至今离不开建造者的卓著功绩,更离不开文保人员的保护和修复。陈家祠建筑比较繁复,尤其是屋顶的灰塑、陶塑,堆叠繁而密,维护、修复起来既耗时又费力。且每次维护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展场环境和展览的正常开展。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每隔6~7年会做一次灰塑的维护保养。在确保观众正常有序参观展览的前提下,该维保工程放弃了闭馆全面铺开的工作方式,只是先从建筑的某一间厢房开始,循序渐进,一间一间的完成。同时,维保的建筑四周都会有相应的安全防卫设施。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了解灰塑的传承保护,该维保工程还衍生了“爬上连廊看灰塑”特色项目。它向社会公开招募有兴趣的市民、学生、社会团体、文博同行、媒体等一起爬上连廊,观摩工艺师们是如何维护、保养灰塑的。这个项目将日常维修保护与观众参观相结合,开辟角落供观众参观学习。工艺师们除了口述建筑史、维保的过程及历史,还投入其中现场展示博物馆古建维保的方方面面。另外,为配合维保工程,还开创了“灰塑探索营”活动,每月一期且一直延续至今。活动现场由邵成村大师讲解灰塑技艺,并亲自指导观众动手实践,尝试学做灰塑,带领观众融入学习制作灰塑技艺的行列中。
  1.2.4 文创方面
  陈家祠是明清岭南建筑的一颗明珠,其特色“三雕、两塑、一彩、一铜铁铸”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结合陈家祠古建的特点,把非遗展示保护和文创结合在一起,打造了“民间工艺展演厅”,汇集了广彩、潮彩、牙角雕、缅茄雕、榄雕、抽纱等各个行业的大师。工艺师们在展演厅边展示技艺,边销售制作出来的工艺品。如此一来,受益的不仅是观众,更是非遗本身——一方面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广东的民间工艺,另一方面售卖工艺品的所得也能为非遗大师提供帮助,为其以后的发展、传承、扩充队伍蓄积力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不仅致力于广东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还利用自身古建特色为广东地区的其他非遗助力。自2019年9月开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与广东音乐曲艺团携手在陈家祠的聚贤堂举办广东音乐演奏,逢周二进行现场表演。当古老的陈家祠里环绕着悠扬的古乐声,观众们便沉浸在精美的民间工艺和悦耳的广东音乐氛围里。这样,除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岭南建筑、岭南艺术,还会将广东优秀的传统文化魅力传播给普罗大众,使越来越多的非遗走向世界。
  2 古建类博物馆保护非遗的经验总结
  通过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古建类博物馆在保护非遗方面可从以下三个方向考虑。
  2.1 要以人为本,注重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扬长避短。回避古建类博物馆陈列在现代化展示手段中的短板,以人来完善非遗的活态传承。众所周知,非遗价值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而可供参与的操作项目会提高观众的自主意识和投入感,对非遗的前因后果都有更清楚的了解和掌握[1]。因此,非遗的展示应摆脱纯物质展品的单向性和主动性,将观众作为主角,主要从观众角度出发,放弃说教性与传导性,营造氛围与条件,使观众参与其中,与展览、甚至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观众在体验的同时,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加深了观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且观众还亲自参与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将其展示给其他未参与的观众。这些参与的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达者,可使其他观众愈发深入体会非遗的内涵。
  由于艺术鉴赏、历史文化基础等原因,一些观众可能会对历史或艺术有距离感。这需要一些工艺技巧、行业习俗、故事传说等更富生活化、更加通俗的知识来感染观众。俗话说:“听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亲自参与到”。亲自参与,于观众而言大有裨益;于博物馆而言,既保护了非遗,又寓教于乐,给观众带来良好的体验,真正尽到博物馆保护、展览、宣传、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这种动态交流展示过程的建立对非遗本身帮助甚多,在展示的同时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非遗,甚至还扩充了非遗传承队伍。
  2.2 要将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结合利用发挥到极致,寻找古建类博物馆与非遗的最佳契合点
  非遗具有的空间性(地域性)、时间性特点,即文化表演展现的空间和时间要求。非遗的文化表演形式,即非遗整个过程。工艺技术类或是艺术表演类非遗基本都依附于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而存在和发展起来,与当地、当时的民俗节庆关系密切。
  古建类博物馆展示非遗的关键就是将古建的文化空间与非遗的文化空间相结合,用古建的时代感配合非遗的时间要求。如将手工艺的展演空间及衍生的文创品售卖空间与古建展陈空间结合,选择较为宽大明亮的空间独辟为非遗展演厅,旁附相关文创售卖角。古建类博物馆展示非遗也可利用古建的时代沧桑感为不同的非遗展演营造氛围。如碑刻类、书院类古建博物馆可开辟拓片、书法等展演学习角,祠堂类、宫殿类古建博物馆可选择在重大节日或非遗自身的时间节点进行当地的民俗、民艺展演等。
  2.3 是古建类博物馆可考虑向生态博物馆方向靠拢甚至演变
  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生存发展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应用在古建类博物馆里;进行陈列、保护甚至非遗传承时,将展品的静态展示与非遗的动态展演相结合,使博物馆更加生活化,更具亲民性,以细致动态的展演和观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古建类博物馆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古建自身就是当地古建筑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古建是传统的,展示的非遗也具有传统、民俗性。只有把古建和非遗融为一体才能更全面、更生动地还原非遗的产生、制作过程,才能进一步传播、弘扬非遗。古建类博物馆应像生态博物馆一样,更多地去关注和展示当地“普通人的文化”“传统的文化”[2],利用好古建外形特点和日常的维保工作,将非遗的展示和保护相融合;号召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参与其中,促使传承非遗的队伍壮大;同时,帮助非遗在自然社会和历史人文环境的不断变迁中创新,完成与时代的融合、进步。非遗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是保护并延续非遗的可持续发展[3]。古建类博物馆应该将这种充满文化主体性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和必然,变成一种常态化的展示模式,变成非遗传承的一部分。
  3 小结
  古建类博物馆应发挥其职能,在保护展陈好古建的基础上,保存、传播优秀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和发展当地特色,建成具有本土化气息的博物馆。从地域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及民风民俗等出发,创建出与自身建筑贴合,又能充分反映本地文化生活的博物馆。
  虽然博物馆展示只是冰山一角,但身处大都市又别具一格的古建类博物馆汇聚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它通过这一角使普罗大众了解到诸多非遗及其背后的故事,使更多人被吸引到非遗的产地去游览、观摩,甚至学习、传承。
  参考文献
  [1]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潘守永.生态博物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历时性观察与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Z1).
  [3]周雪.新理念下的博物館文化遗产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5(11).
其他文献
摘 要:古人推崇“人以弘道”,作者认为“物象亦可以弘道”。如就展示类工作而言,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纪念馆均如此。仅就主题性军事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而言,其几十年的工作历程就是“究言以立像、观象以尽意、明意以弘道”的“以物象弘道”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忘初心,坚定信仰,达成使命的过程,也更是伟大的“革命建国、改革(治国)理政”的过程。  关键词:辽沈战役纪念馆;立像;尽意;弘道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
期刊
摘 要:如今,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越来越重要,而博物馆教育领域中,馆校合作是较为常见的形式。文章以沧州市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其馆校合作实践的探究,分析馆校合作的意义,总结馆校合作的问题,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指明馆校合作的发展方向,为博物馆教育方面的实践积累经验。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  在当今时代,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教育被列为博物馆目的与业务的首位①。而博物馆教育领域中,馆校
期刊
摘 要:斗拱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轻结构重装饰的建筑构件。文章通过对陵川县梁泉村玉皇观舞楼斗拱的分析和解读,表现出其极强的装饰化程度。希望文章可以提高人们对斗拱构件的认识,从而保护、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斗拱;雕刻;装饰化  晋城的古建筑很多,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从宋到清各个时期的古建筑均有完整保留,其中青莲寺、玉皇庙、崇明寺、开化寺、西溪二仙庙等更是闻名全国。这些古建筑分布在晋
期刊
摘 要:基层文物保护部门作为国家文物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文章以临沧市文物保护部门为例,对馆藏文物基本情况进行综述,分析了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文物保护现状,并指出了文物保护的不足,针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有助于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提升工作效率,更有利于提升对现有馆藏品的保护质量。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现状;对策;研究  1 临沧市馆藏文物基本情况综述  1.1 文物资源现状 
期刊
摘 要:当前新博物馆学更注重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功能。江西客家博物馆采取博物馆与主题公园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居民和游客,并发挥客家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建设好江西客家博物院是传承、继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客家文化;博物馆学;文化展示  增加社会文化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文化服务水平和拓展市场,培养新的社会文化消费节点是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动力。对于江西欠发达地区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本土独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既保存自然标本和有形财产,也保存、展示和传播对公众、国家和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主要讨论在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和娱乐需求的背景下,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实践的变化,以及实践过程中博物馆扮演角色发生的变化。  关键词:博物馆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  1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1.1 博物馆职能的演变  荷兰博物馆学
期刊
摘 要:近代考古学作为现代考古学的基础,与古物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密切相关,它的发展过程也包含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理想追求,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备的考古学理论。  关键词:近代考古学;古物学;考古学理论  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想要了解近代考古学,首先就必须了解考古学的前身——古物学。古物学兴起于15世纪时的罗马,受文艺复兴的影响,由罗马引起的古物热迅速波及全欧洲。于是在16世纪,一种
期刊
摘 要: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贵州民族文化宫2007年开展至今的民族古籍保护工作为例,思考在民族古籍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工作方法、措施,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民族古籍;开发利用;有效措施  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致力于贵州境内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与收藏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征集工作积累,现有馆藏彝文古籍、
期刊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已有数量可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着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正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群众吸引力薄弱、创新力不足等問题。文章以德州市苏禄文化博物馆为例,围绕如何破解发展难题,为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力、加强宣传功能提供思路。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对策;德州市苏禄文化博物馆  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
期刊
摘 要:作为一个教育公益机构,博物馆可以满足人们的历史文化学习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所以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出发,从陈列语言、文化鉴赏和图书资料利用三个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挑战;创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