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彰显思维的活力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e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三角形的认识”课例片断的回放与剖析,追根究源。在此基础上,反思与重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行为,把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作为核心要素,“以学生为中心”,进而探寻提升数学课堂思维活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数学思维;三角形;作高
  活力,指旺盛的生命力,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而数学课堂中的活力,主要指学生数学思维或数学表达的生动性。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教师亦然,数学课堂成为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主阵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下面,笔者现结合苏教版四上“三角形的认识”一课,阐述如何让数学课堂彰显思维的活力。
  一、现象与剖析
  回放片断1:
  (1)三角形是一种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的图形,请你指一指。
  (2)找三角形:你能从图中找出三角形吗?
  (3)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三角形?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通过回放,不难发现: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明明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可还是要按照指示重新认识三角形,孩子心中不免疑窦丛生:这三角形我早就认识了,一点儿也不好玩。是呀,人对于已经了解熟悉的事物,他们是毫无兴趣可言的,無非是在不同的情景图中寻找熟悉的三角形。教师如此一厢情愿地授课,致学情于不顾,学生很难有主动思考的积极愿望,思维总是旋转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样的教学就像空中楼阁,它不仅脱离了教学的实际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的开始,错失了启迪思维的最佳时机。
  回放片断2:
  (1)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自学书上第75页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指着图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3)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4)“练一练”第一题。交流判断的理由。
  (5)“试一试”。讨论:以同一条直线上的这3个点作为顶点,为什么不能画出一个三角形呢?(如图1)
  <\\Pc-006\tm\中小学\2017\11期\t11q-47.tif>
  学生自己画的一个三角形,找的特点仅仅针对个体而言,显然不具有普遍性,因而会出现:三角形是斜的,三角形有的大有的小等这类非本质属性。小学生的知觉比较粗糙,顿悟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三角形外观因素的影响。自学内容看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情况是学生一旦看着三角形的标准概念,自然会不假思索地照本宣读,如此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轻而易举地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思维毫无可以生长的土壤。更令人隐忧的是:从长远来看,学生对这种“明知故学”的学习模式将逐渐失去探究的兴趣,数学思维更是止步不前。
  回放片断3:
  (1)自主阅读书本第76页上的内容。
  ①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底?
  ②画一画:完成“试一试”
  ③猜一猜: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2)结合操作过程交流。
  (3)完成第76页练一练2
  (4)练习十二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画三角形高的方法。
  重点讨论直角三角形的高
  (5)练习十二第二题。
  ①按要求画三角形。
  ②检查画出的三角形的底与高是否符合要求
  ③交流画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替代,学生的理解也催熟不得。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作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如果学生完全遵照教师的引导来学习,那么学生本身有多少求知欲?对于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三条高这个难点没有突破,学生学得云里雾里,心中纳闷:为什么不同的三角形却都有三条高?即使有图有真相,但走马观花似的欣赏,阅过即忘。
  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生按照教师指示,按部就班,这样的教学能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将学生的数学思维被激活?为知识而教,为教材而教,为任务而教……这原本就有违我们教育教学的初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学生发展的现实。”教师应当站在儿童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只有在学有所困、学有所惑、学有所难的地方做推敲与深究,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绽放出思维的活力。下面仍以“三角形的认识”为案例,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二、重构与反思
  1.有贴切的情境才有活力的需求
  重构:情境导入,产生认知需求。
  (1)同学们这是一座雄伟的斜拉桥,你能在图中找到三角形吗?(如图2)用手比画比画。
  <\\Pc-006\tm\中小学\2017\11期\t11q-48.tif>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如图3)
  <\\Pc-006\tm\中小学\2017\11期\t11q-49.tif>
  (3)今天咱们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反思:斜拉桥是教材给出的情境图,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桥梁样式,直接要求学生在图中手势比画出三角形,参与的面广,出现的三角形样式多。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同,从生活中情景图中的三角形脱离出数学上的三角形,简洁、清晰、明了。启发学生迫切学习的愿望,“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一下子揭示了课题,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启程状态,也为后面的教学难点作三角形的高留足时间。
  2.有多元的感知才有活力的表象
  重构:三角形的概念
  (1)请你任意画两个三角形,想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这是部分同学画的三角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如图4)   (3)为什么②号、④号和⑤号不是三角形?(相机板书:首尾相接、三条线段)
  (4)为什么①号和③号是三角形?要讲道理的哟!
  出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5)我们的三角形与点有着密切的联系。瞧,淘气的小圆点也来凑热闹了。给你三个点能画一个三角形吗?(如图组5①)
  (6)其中的一个小圆点跑到了这儿,谁來围一围。(如图组5②)
  (7)看看淘气的小点点又蹦到了哪里?一起比画比画。(如图组5③)
  (8)这回淘气的小圆点又蹦到了这里,你能再连成一个三角形吗?(不能)为什么?(如图组5④)
  反思: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如果能提供清晰而具体的感知材料,他们感知到一定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抽象思维的萌芽会悄悄地开始。判断是否是三角形,一眼便知,而三角形的概念较为抽象,如何让抽象的概念形象直观化,通过“错例”与“正例”一目了然的比较,则形象直观地阐述了“首尾相连”、“三条线段”、“围成”等抽象的数学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学生的作业与授课内容的紧密结合,能将学生的思维火花彻底点燃。思维是从惊奇和疑惑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将“试一试”的原题进行变式,4个小圆点分别出示,惯性思维下学生陷入“只要有3个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误区,而最后出示“以同一条直线上的这3个点作为顶点”这样的图示,学生惊讶地发现:围成三角形的3个顶点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一下子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式。数学学科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的思维之美。
  3.有层次的建构才有活力的思考
  重构:作高,突破各种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这辆卡车拖着人字梁在高架桥下面走,高架桥限高3米,这卡车能顺利通过高架桥吗?谁知道限高3米是什么意思?(如图6)
  (2)要判断卡车能不能顺利通过高架桥,你觉得要量出哪条线段的高度,谁来指一指。
  (3)这条线段和人字梁的底边有什么关系?
  (4)是否垂直呢?咱们请出三角尺帮忙验证一下。
  (5)同学们知道吗,像这样从三角形人字梁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个三角形人字梁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人字梁的底。
  2.锐角三角形中的高
  (1)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人字梁中的底和高,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你还能找到底和高吗?如果以这条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在哪里呢?赶紧动笔在练习纸上找一找,画一画。
  (2)画三角形的高咱们可以分成这样三步:(如图7)
  ①找:找出底所对的顶点;
  ②合:一条直角边→底边,另一条直角边→底边;
  ③画: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标高、直角标记。
  (3)这画高的方法和以前学的哪个知识有相似的方法?
  (4)谁愿意到黑板上分三步画一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5)如果我们把三角形旋转(如图8),你有什么发现?
  (6)如果以另一条边为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我们就用这样的三步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吧。
  (7)三角形还有这第三条边呢,如果以这条边为底,你能想象一下它的高是怎样的吗?来,想一想,举起手来比画比画。
  3.直角三角形中的高
  (1)瞧,我们的直角三角形也来凑热闹了,它有两条直角边和一条斜边围成。如果以这条直角边为底,你能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吗?动笔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2)你们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3)那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以这条直角边为底边,它对应的高在哪里呢?(如图9)
  (4)直角三角形以斜边为底,它的高又在哪里呢?
  同桌互相用三角尺检查一下!(如图9)
  (5)直角三角形里也有几组对应的底和高?
  4.钝角三角形中的高
  (1)第三次画三角形,还给你们准备了方格纸,以这条5厘米的线段为底,画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谁画的多?(如图10)
  (2)这个特殊的三角形,它的高有几条呢?感兴趣可以去研究。
  (3)演示,看来这些所有的三角形的高其实就是这两条平行线中间的距离都是3厘米。
  反思:作高历来是三角形教学中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为学生学习之难点,教师教学之痛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以新知识的核心作为切入点,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巧妙地设计卡车运人字梁,遇到限高问题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此时三角形的“底”和“高”顺利自然地引出。一般的教学,教师只会停留在作水平底上的高,至于斜边上的高,经常要求学生自主尝试。众所周知,以斜边为底,三角板位置的放置恰好是学生认知的一个盲点,这时采用旋转三角形的位置,学生不难发现:无论怎样旋转三角形,底与高始终互相垂直,三角板的位置摆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作高从锐角三角形的扶,总结画高三步骤;到直角三角形的帮,认识到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最后到钝角三角形的放,对作三角形的“外高”不做具体的要求,愿意探究地可以自主地去发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探究的需要,并且选择自己感兴趣进行主动探究,提供充分、全面的变式,让学生通过垂直的不同外在形式,认识三角形作高的本质属性,对概念的理解更到位,在“知其然所以然”后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重构之后的处理充分重视学生的原有基础,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启发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真正发生。立足学生的立场,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高”的来源,体验“高”的形成,学会作底对应的“高”,这无疑让数学课堂彰显思维的活力,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启迪和洗礼。
  [参 考 文 献]
  [1]任慧.反思与重构——《三角形的高》教学探索[J].教育视界,2016(6).
  [2]楼铁飞,边巨星.从学生错误中寻找三角形作高的教学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4).
  [3]陈爱仙.呵护儿童立场下的真实学习——重构“认识厘米”[J].中小学数学,2016(5).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第36题,直面我国当前的民工荒,透视刘易斯拐点理论,要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凸显重要时事热点,联系现实生活,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举,是一道彰显新课改精神的好题,值得我们高中政治教师认真分析与研究。   【试题回放】   36.(27分)   材料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专家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劳动力从过剩到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劳动力
[摘 要] 数学拓展课在满足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学生兴趣特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内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生活底蕴和意义空间来延伸、拓展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拓展课;立意分析  浙江省教育厅在《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要求学校
【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是:①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②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本课的三个子目,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作用,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
[摘 要] 英语语言教育的本质不是语言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借助传授的过程来完成人文素养的熏陶。英语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发展其核心素养包括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的优秀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道德情感价值观。所以,衡量优质英语课的主要指标不是老师的精彩演示,而是看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否得到长足的培植发展。  [关键词] 高中英语;核心素养;内涵;课例评析  素养是生命个
[摘 要]  在化学观念指导下进行高三化学专题复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盐类的水解”专题复习为例,就如何提炼复习专题中的化学基本观念、如何融合化学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等进行了描述。同时给出了盐类水解复习的具体教学案例(包括引导性问题设置、分析思路构建等)。  [关键词]  微粒观;平衡观;盐类的水解  一、传统复习教学课的不足  经过高一、高二的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已或多或少
摘 要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出发,简析“摘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中,围绕课题,巧妙摘要,学习精妙拟题;紧扣要素,恰当摘要,学习有序叙写;巧猎语词,提取摘要,学習行文思路;摘句串文,把握摘要,学习段落衔接;归纳段意,整合摘要,学习谋篇布局。巧用摘要策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表达秘妙,促进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助力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摘要 教学策略 深度阅读  “摘要”又称
[摘 要]  高中作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思考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对作文教学进行专项研究和探讨,以期形成模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  作文;题目;积累;方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精巧而富有新意的题目,如同给自己秀美的“面容”巧施“脂粉”,可以成为文章的第一个亮点,会引起
情境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课堂。笔者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主要选择了以下几种途径来创设情境。  一、音乐渲染情境  在新课还未开始之前,课间就播放“圣诞老人来了”这首曲子。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进而把学生带到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由表及里、由外到內、由认知到实践,将知识及其体系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扎根于头脑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建构;知识体系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纵横交错的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知识的
[摘 要]  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目标呢?预习指导是必不可少。导学合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做好课前预习检查是实现预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和课内相结合,预习才会更有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学合一;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