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ma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景,融情于景
   教师在教学古代诗词过程中可以利用感情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入:
   1.再现情感氛围,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可通过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情景,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这位词人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对酒当歌的人,这时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
   2.音乐激起情感共鸣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如将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创设情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优美的诗词,从而更好地学习领会诗中的意境。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优美抒情诗词或配乐或吟唱,将诗词中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比单纯的诵读效果好得多,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吟唱能力,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
   3.语言激发学生“移情”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情感,用饱含感染力的语言,把作品的感情“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受到教育。
   二、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在感受全诗词内容后,以点促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应由易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记忆,了解诗词用词准确性。《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通过这样对比,化深为浅,使学生思考了问题,达到了“不教”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诗词意象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
   2.穿插背诵,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可以训练记忆能力。我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掘。
   三、欣赏感悟,发展想象能力
   一首好的诗词,必须给人以想象空间,如果鉴赏诗词没有主观再联想,就难进入诗词意境,因此,教师巧妙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再现艺术形象是教学诗词的重要一环。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讲分寸,对词语的分析,重在启发,留有余地给学生思考,去感悟创造出想象中的画面,使学生将自己想象的话说出来。
   首先,在学生品味诗词意之后,可让学生去联想、构思,要求学生在黑板上以速描的方式勾划出一幅画。其次,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针对诗词的内容,构思一段话。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诗歌的艺术之美,而且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把握住诗词中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活而有效。
其他文献
作文是一项大工程,创新是这项工程的设计图纸。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写出光彩照人的文章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努力、认真地反思、研讨,使学生作文出现闪光点。下面我就自己指导写作的经验谈几种具  体做法:  一、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的内容决定文章层次的高低,学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指导学生多读书很关键。借助我校营造“书香
期刊
一、调节气氛,缩短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能调节这种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有些青年教师在教材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却研究甚少,结果课上
期刊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能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情入课,有效课堂的前提   这里的“激情”是激发情感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学生的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
期刊
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虽然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中,但这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而只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文艺性散文。明确了《桥之美》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遵循“读事、读文、读人”三原则进行逐步解读。所谓“读事”,即如何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概括、梳理等方式将文章内容了然于心;“读文”即注意文章言语形式,品析文章语言,品析方法和角度都可丰富多样,提升对语言的感悟
期刊
鲜活的语文课是一个大熔炉,它能炼出学生的潜在能力,能炼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炼出学生自立与做人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上好每一堂语文课。那么,在“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语文课鲜活起来呢?对此,我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引起对学习
期刊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引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有些活动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仍然是按照教师的引导、要求进行的。在教学认识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存在着客观必然性。对此,我们应有清醒、准确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最近所进行的一堂语文竞教课来简单的谈谈这一话题。   授课内容:《宋史·宗泽》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读”。  
期刊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的“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这些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
期刊
记得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名言一般是从个人发展和成长的角度来讲的。我思索了一下,将这句话用在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上,也同样如此。“勤”在我们管理班级的工作中能带来很多方面的成效,甚至可以说“以勤生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勤”在早作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样,建设和管理一个新的班级,需要做好一系列相应的准备。比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语文的材料本身是很有趣味的,但是教师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了文味,学生什么能不感枯燥沉闷而厌学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要从教师做起,从教材抓
期刊
J.M.索里,C.W.特尔福德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即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奥苏泊尔进一步研究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我将迁移学习法主要运用在学生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感到陌生、晦涩难懂、形成漠视的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