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主动思考、主动提问,才能主动解决问题。引领学生提问质疑,是一种从古至今的最为必要的教学方法。今天的教学更是提倡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教学以本来面目。可以说提问质疑是人类认识世界、不断成长的本能。可是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把提问给丢了?现就我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如何指导学生提问谈谈我的实践和探索。
一、呵护学生头脑中问题的火种。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被牙牙学语的孩子缠着没完没了的问"为什么"的经历。其实,这正是孩子带着对世界无数个新奇的问题,飞跃式的创造性的快乐学习成长的过程。可是有一天,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幼稚、无聊!"或是"你怎么有这么多的问题,真烦啊!"在那张稚嫩的脸上划过一丝羞涩的红晕时,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少了。是的,我们的一句挖苦的言语;一个不负责任的讥笑;甚至是一副不加肯定的表情等等,都会把那些奇思妙想扼杀在萌芽中,都会让孩子失去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都有解决的必要。不能为一个简单幼稚的提问而发笑,更不能为一个看似不太正常的问题而一棍子打死。深究学生问题背后的思维动机及思维过程,抓住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不能用老师的提问替代学生的疑问。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完成预定的目标,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候让孩子提问了,但接下来的环节并没有按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调整,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走,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预设的轨道。最终,学生的疑问被老师的问题替代了,学生的提问形同虚设,没有实效。长期以来,教师讲得太累,传得太多,管得太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等老师提问,学生只是"答"而不"问",学生也不会问,教师为了传授知识满堂问,学生不知疲倦的满堂答,学生始终在老师的框框里前行,不能越"雷池"半步。让我们无奈的是那种天然的主动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被老师的提问和课堂设计给抹杀了。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效果却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应当走出这个误区,提倡和诱导学生大胆提问,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引领学生问出精彩。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会学生善于提出科学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更是课外学习的最好延伸方法。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就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进而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1、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性要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问题意识。善于留给学生提出提问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的称赞性语言,哪怕是短短的"很好""你真行!"或是无声的肢体语言:"竖起大拇指,做个ok的手势"等,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提问欲。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灵活多变地创设情景,启发提问。
2、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进行教学的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和怎样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则可以顺着问题,逐步把学生的认识引入深处,理解课文发现问题的本质。例如语文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开展"中问绕课题提问,围绕中心句提问,围绕难理解的句段提问"等。
3、树榜样,做比较。有比较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改进。在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中,我们也可充分利用比较法来帮助他们。"大家看一看,谁提的问题好?"这是横向比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问题提得好在哪里?"则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去明白其他同学为什么会这样提,明白他人思考及提问的过程,从而去摹仿,从中受益。"看,你现在提的问题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你是......,现在你是......,要保持!"这是纵向比较,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进步,那怕是点滴进步,也要鼓励,也要帮他进行总结。
"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习中没有问题是缺乏求知欲和懒于思考的表现。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维护、培养、教会学生提问质疑习惯和能力是我们今天做好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
一、呵护学生头脑中问题的火种。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被牙牙学语的孩子缠着没完没了的问"为什么"的经历。其实,这正是孩子带着对世界无数个新奇的问题,飞跃式的创造性的快乐学习成长的过程。可是有一天,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你的问题怎么这么幼稚、无聊!"或是"你怎么有这么多的问题,真烦啊!"在那张稚嫩的脸上划过一丝羞涩的红晕时,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少了。是的,我们的一句挖苦的言语;一个不负责任的讥笑;甚至是一副不加肯定的表情等等,都会把那些奇思妙想扼杀在萌芽中,都会让孩子失去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学生的每个问题都是弥足珍贵的,都是学生思想的火花,都有解决的必要。不能为一个简单幼稚的提问而发笑,更不能为一个看似不太正常的问题而一棍子打死。深究学生问题背后的思维动机及思维过程,抓住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已是现阶段教育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不能用老师的提问替代学生的疑问。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能完成预定的目标,给孩子提问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候让孩子提问了,但接下来的环节并没有按学生提出的问题做调整,而是依然照自己教案的走,想方设法把学生纳入预设的轨道。最终,学生的疑问被老师的问题替代了,学生的提问形同虚设,没有实效。长期以来,教师讲得太累,传得太多,管得太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只是等老师提问,学生只是"答"而不"问",学生也不会问,教师为了传授知识满堂问,学生不知疲倦的满堂答,学生始终在老师的框框里前行,不能越"雷池"半步。让我们无奈的是那种天然的主动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被老师的提问和课堂设计给抹杀了。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效果却是苍白无力的。我们应当走出这个误区,提倡和诱导学生大胆提问,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引领学生问出精彩。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会学生善于提出科学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高效课堂的保证,更是课外学习的最好延伸方法。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常常遇到:学生提问,不是抓住主题,就是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或只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进而偏题、离题,甚至与主题背道而驰。结果,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因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1、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性要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问题意识。善于留给学生提出提问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的称赞性语言,哪怕是短短的"很好""你真行!"或是无声的肢体语言:"竖起大拇指,做个ok的手势"等,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提问欲。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灵活多变地创设情景,启发提问。
2、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教师进行教学的最为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和怎样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则可以顺着问题,逐步把学生的认识引入深处,理解课文发现问题的本质。例如语文教学可以针对学生开展"中问绕课题提问,围绕中心句提问,围绕难理解的句段提问"等。
3、树榜样,做比较。有比较就有发现,有发现就有改进。在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中,我们也可充分利用比较法来帮助他们。"大家看一看,谁提的问题好?"这是横向比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问题提得好在哪里?"则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去明白其他同学为什么会这样提,明白他人思考及提问的过程,从而去摹仿,从中受益。"看,你现在提的问题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你是......,现在你是......,要保持!"这是纵向比较,切切实实地让学生感受到他在进步,那怕是点滴进步,也要鼓励,也要帮他进行总结。
"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习中没有问题是缺乏求知欲和懒于思考的表现。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维护、培养、教会学生提问质疑习惯和能力是我们今天做好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