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亦有形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独特的黑白水墨效果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水墨画的创新发展历来是艺术家追求的重要课题,中国当代水墨画艺术家范瑞华创作的禅意弥勒图,无论是从笔墨技法还是思维方法都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由他提出的意象、象意、悟象的三象思维法也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弥勒图》(68厘米×68厘米),生宣水墨

  传统中国水墨画注重笔墨,讲究的是笔精墨妙,用笔要求笔力深沉,力透纸背,讲究笔法、笔力和骨气。墨色主张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以水调节墨色形成多层次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是十分丰富的,这些丰富的变化,虽然不是五彩缤纷,却可以产生一种极为典雅稳重的色彩效果。笔墨的表现形式也是千变万化、万般风貌的,依据描绘对象不同,笔墨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其实用笔和用墨是一种技巧的两个方面,一笔下去,既有笔也有墨,墨由笔出,笔由墨现,笔为骨骼,墨为血肉,笔法和墨气浑然天成。笔墨虽是中国水墨画的精妙之处,但还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上。
  范瑞华笔下的弥勒图不仅追求中国水墨画已有的笔墨技法,还从更深层次来思考阴阳、虚实、有无、黑白的关系。范瑞华认为中国水墨画美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并受其影响的,水墨画中的“虚实”“疏密”“计白当黑”“天人合一”等思想无不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即宇宙之实体,在中国画中就是实处、有笔墨处;“无”不是一无所有,而同样是宇宙空间的概念,在中国水墨画中就是虚处,即空白处、笔墨清淡虚灵处。“无”看似空无,却又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这与佛学的“色空”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虚”和“实”与“有”和“无”一样,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体,无虚就无所谓实,无实亦无所谓虚。清初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中国画中既要有实处,又要有虚处。画中的虚与实,相辅相成,互相依赖。要使虚处空灵,单从虚处去求,无异于缘木求鱼。老子讲“知其白,守其黑”,就是指要使虚处灵,应求实处工,着眼于空白之“虚”,必须立足于笔墨之“实”。要计白当黑,又要知白守黑。自古以来,画家们常常在画面的构图上经营有方,注重虚实结合。画面有时层层渲染,密不透风;有时寥寥几笔,疏可走马,同时大片留白,给观众一种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种空白之美的意境增添了无限的神秘之感,使人不禁产生无尽的联想和审美愉悦。由此可见,“空”“无”“虚”是中国画艺术表达审美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虚实相生的美学思想是中国水墨画的灵魂,没有了“空”“无”“虚”,中国画也就失去了神韵。在范瑞华的水墨弥勒创作中,“色空”与“有无”“虚实”相应,形成了“以空代有”“空中妙有”“实中之空”“空中之有”的禅意风格的创作境界。
  在“破术归理”这一思想基础的认识之上,范瑞华指出创新不是靠技术上的,比如弄个什么独出心裁的方法,不是把纸揉皱了就可以证明说这是画面的肌理。因为那不叫创作,只能叫制作,其完全脱离了创作的概念。所以纯粹“术”的改变和创新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回到理论根源上来,回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本体思想上来寻找突破。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创新是“理论体系”“艺术风格”“思想内涵”的创新,创作思维一旦改变,绘画形式跟着就变了,自然笔墨方法也就改变了。“笔墨当随时代”是石涛画语录里面的语句,范瑞华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笔墨不能落后于时代,而应是随时代一起发展的。我们当今社会科技文明的发展要高于古代,我们的思想也要超越古人,在古人的高度上再有所发展和提升。
  孔子在《易·系辞下》中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国文化的起源是象形文化,绘画是象形艺术,对中国画“象”的思变、求变,必然要到中国文化这片沃土里来寻找答案。《易经》正是伏羲氏通过对“象”的观察、分析、体悟而“始作八卦”,并奠定其在中国文化中“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重要学术地位。“一阴一阳之为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系辞上》),《易》提出了天地之道、阴阳之道,并指出“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中国画的创新发展之路,正如“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道、器”关系,需要解决的是思维方式的“道”的问题,而不是技巧技术的“术”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识事物的法则正是先“理”而后“术”,这个“理”就是中国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学说之理论,“术”即以此三家学说而产生的处理绘画的方式和方法。


《弥勒图》-1

  老子是道家学说代表人物,他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与《易经》所揭示的“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整体思维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生两仪,一阴一阳就是两仪。太极观的核心理论是阴阳学说,一阴一阳、相反相生、对立统一、互为转化、运转不息。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是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正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阴阳理论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辩证思维智慧。体现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上,白为阳、黑为阴;上为阳,下为阴;高为阳,低为阴;长为阳,短为阴;近为阳,远为阴;大为阳,小为阴;前为阳,后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单为阳,双为阴等,中国的水墨画艺术是阴阳之道的最好诠释者,黑白之间、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强弱对比、浓淡适宜,无论是从绘画技巧的“构图、笔墨”上,还是从绘画形式的“工笔、写意”上,无不都遵循着阴阳变化之道。正是在研究“道(无极)、太极、阴阳”的理论体系中,范瑞华开创出了一条崭新的艺术创作之路:三象理论。
  从范瑞华的弥勒图中可以看到其化繁为简、打破线条、守住笔墨的艺术追求。经过三十年的创作体悟,范瑞华的水墨画完善了“意象、象意、悟象”的三象思维理论体系,并在实际创作中形成了三象思维、意象合一的艺术创作风格,走出了一条中国水墨画的革新之路。早在2002年范瑞华就出版了《中国画向何处去-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研究与探讨》一书,书中明确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画发展的根源,提出了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之所在,系统阐述了三象思维的理论体系。三象思维法符合了《易经》的三易原则,打破了传统水墨画对术的束缚,站在道的高度理解和思考中国水墨画。尽管画面的构成离不开点、线、面,笔墨的运用少不了黑、白、灰,但点、线、面与黑、白、灰的运用无不都应该遵循着阴阳、虚实的大道。
  范瑞华笔下的弥勒形象,以面代线、以空代有、表情丰富、形态生动,力求以简约、精炼的笔墨表达气象万千的意境,开创了中国水墨画人物形象创作的新纪元。“意象、象意、悟象”三种思维方法,正是范瑞华基于太极整体思维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指出这三种思维方法是发展中国画艺术创作思维及表现技法的根本理论,它们不但各自具有独立的创作特色,又可形成三象合一的全新艺术创作效果。
其他文献
始于清初,盛行于清中期的文竹器,又称竹黄、翻黄、贴黄、反黄等。它为华夏传统竹刻工艺的特殊品种,是把竹筒里层薄薄的竹黄,进行反转后再通过煮压,最后贴于木胎上而成的工艺。  文竹器一般分为四类。一类是以竹黄之淡雅本色取胜的光素器,其清秀细致。第二类是多以阴文浅刻为主的纹饰雕刻器,其别具美感。第三类是尽管不用圆雕、高浮雕、透雕等刻法,但却将竹黄与竹雕相结合的竹雕器,其匠心独运。第四类是将竹黄、竹刻和其他
期刊
在中国绘画史上,花鸟画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与悠久的历史传统,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出现在器物上的花鸟形象,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擅长花鸟画的名家,至唐代才真正独立成科。到了五代,出现了黄筌、徐熙两派不同的风格,形成了花鸟画史上较有名的“徐黄异体”。但是,由于统治者的喜好,徐熙的野逸派画风一度受到冷落,这一文人所推崇的水墨画法,直到明代的沈周才得以发扬光大。沈周以
期刊
中国古砚的制作成熟于唐宋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石砚成为主流,其中用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制成的砚台,被尊奉为四大名砚,中国古代的制砚业亦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四大名砚中以端砚为首。制作端砚的石材产于广东肇庆市(古称端州)东端溪水一带,自唐代武德年(618—626)开始,历代均有开采。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意为端石的石质坚实、
期刊
始于宋代的仿古之风,发展至500余年后复古思想盛行的清乾隆朝时,更是无出其右、风靡一时。由于乾隆帝嗜古,故这一时期的竹雕仿古器如仿古竹鼎、竹尊、竹壶、竹卣等,在其影响下亦相继出现并盛行一时。这些古典雅致的仿古器,不仅是当时竹雕中冠绝群雄的重要类别,而且还将华夏的竹雕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竹雕仿古器,通常可分为三类仿古形式:第一类是仿形器,为竹雕仿古器的大宗。此类综合运用了浮雕、
期刊
青年才俊 藏界翘楚  陈介祺(1813-1884),清末金石学家,著名收藏家。字寿卿、酉生,号簠斋、伯潜。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天下”。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1845年中进士。此后10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 他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
期刊
提起海上名家竹类画作,我就想起嘉德拍卖场上曾经露面的张大千和弟子叶名珮1947年合作的《子猷看竹》立轴,叶名珮是经李秋君介绍于1946年拜张大千为师,当时张大千在中国画坛可谓如日中天,能入大风堂学画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叶名珮是学古琴的,但在大千的传授下画艺大进,1947年张大千在上海隆重举办了画展,在展出的作品,有一件张大千与叶名珮合作的《子猷看竹》。历史上子猷爱竹,传世佳话。子猷,即晋朝大书法家
期刊
像生器是竹雕工艺的一个重要品种,也是明清竹雕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仿天然物如花果、鸟兽、昆虫、人物等制作的单体或组合的工艺品,因其形态逼真,故称为像生器。以竹子為材质,或者以竹子为主要材质制作加工的像生器,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以文献为证,至少在明代中期,其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并涌现出以嘉定朱缨为代表的一批知名竹刻大家。而竹雕像生器主要用竹子的根部(含根须和竹鞭)来创作,题材则以植物、动物和人物
期刊
竹,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长茂,集坚贞、刚毅、挺拔、生机、清幽、高洁于一身。竹,早已融入民族性格、民族理想,成为中华民族基因血脉的一部分。图1 清代招子庸《墨竹图》轴  中国人自古爱竹、咏竹、画竹、刻竹,竹文化深沉而厚重。这种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遗风,广为播散,流传濡染不息。  竹与我国的文字、文学艺术、绘画等均有密切关系。竹的文字符号最早出现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其后形成竹部首的
期刊
20多年前农民在临羌寨遗址劳作时发现了很多铁器,其中有几件铁器浇铸工艺考究,造型精美奇特。  第一件是连珠纹执壶(见图1),高27.5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3.8厘米,从外部由3个范、内部为1个范组合铸造而成,底部在铸造过程中,没有流到位而形成“沙眼”,之后又用铸造技术进行了修复,底部浇铸修复的痕迹比较明显。  第二件铁器是青铜嘴铁壶(见图2),壶嘴为青铜,壶身为铁,是由青铜与铁
期刊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擅画兰竹,又融真、草、篆、隶为一体,自创“乱石铺街”的六分半书,以“诗书画三绝”名于世,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像  板桥曾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而欲做“千秋不变之人”,又经一番宦海沉浮却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