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方法:将近两年于我院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雷贝拉唑三联治疗,对照组为奥美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情况及2组患者腹胀、恶心、泛酸、上腹痛等症状变化。结果:治疗组75例病例有46例愈合,愈合率为61.33%,而对照组的75例中37例愈合,愈合率为49.33%。结论: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雷贝拉唑起效快,患者痊愈较快。
【关键词】雷贝拉唑;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34—0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10%,幽门螺杆菌已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1]。质子泵抑制药(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已被公认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雷贝拉唑是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其抑酸效果比奥美拉唑更强。联合应用抗生素可以更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提高疗效。
1.1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到2012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50例。入选条件为:(1)确诊为胃溃疡或是十二指肠溃疡;(2)检验确诊含有幽门螺杆菌;(3)未使用过任何抗菌药物;(4)没有进行过胃肠道手术;(5)无药物过敏。利用随机数字法将15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51例,女24例,年龄20~44岁(31.7±13.6 岁),胃溃疡39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对照组男 47例,女28例,年龄23~45岁(30.1±12.9 岁),其中胃溃疡43 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经统计学分析 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天给予雷贝拉唑口服每次 10mg,每日2次,连续1周。对照组给以奥美拉唑每次 20mg,口服,每日2次,连服7天。7天后各组分别给予雷贝拉唑 10mg,奥美拉唑 20mg,每天1次,连续21天。其余常规治疗方法2 组相同。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临床表现变化。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胀和泛酸等症状变化,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肝肾等功能检查[2]。治疗前后,进行内镜检查,内镜下溃疡消失或瘢痕形成均為溃疡愈合,溃疡未缩小则以未愈合计。按畸田隆夫分期法,对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进行评分。5分:A1期,即溃疡底部有厚白苔,也可有凝血块,周围粘膜肿胀但无粘膜皱襞集中,无新生上皮,合并出血。4分:A2 期,即溃疡底部白苔已经平坦清洁,周边反应性炎症性水肿减轻,周围粘膜皱襞开始集中,开始出现红色点状新生上皮。3分:H1期,即溃疡底部白苔变薄,面积明显缩小,并有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四周有上皮再生形成的红晕。2分:H2期,即溃疡底部仅少量白苔,周边粘膜皱襞集中像明显,再生上皮进一步加宽。1分:S1期,即溃疡白苔基本消失,缺损粘膜已完全被再生上皮覆盖,再生上皮色红,呈星栅放射样排列,中心可见白色纤维素生成的瘢痕。0分:S2期,即粘膜基本修复愈合平坦,或虽有粘膜皱襞集中,但已不充血,可见线状或星状白色纤维素生成的瘢痕。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溃疡畸田隆夫分期法积分见表1,0-1分为愈合,0-1分和2-3分合计为总有效患者数,总有效患者除以总例数为总有效率。治疗组75例病例有46例愈合,愈合率为61.33%,而对照组的75例中37例愈合,愈合率为49.33%。2组比较,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高及粘膜保护减弱等[3]。临床以潘托拉唑[4]、奥美拉唑[5]治疗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PPI)可降低 Hp 的感染率,雷贝拉唑为第三代 PPI,与第一、二代 PPI 相比,其优势十分显著,不同的 PPI 其结合部位的选择性不同 :奥美拉唑主要涉及2 个半胱氢酸残基,分别为第4 ~ 6跨膜区的 Cys 813(或822)和第7~8跨膜区的 Cys 892;而雷贝拉唑则涉及更多半胱氨酸残基。因雷贝拉唑可结合靶点多,起效快而疗效持久。使用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能够迅速的收到明显疗效。雷贝拉唑还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降低胃内的酸性环境,其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与剂量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可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主要是克拉霉素,使用雷贝拉唑治疗,克拉霉素的降解速度明显减慢,这延长了克拉霉素抑菌时间,从而提高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疗效。
参考文献:
[1] 谢建法,孙旭华.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 .2007,20(6):15-16.
[2] 李岩.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 [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27( 1) 24-25.
[3] 王兴民,王兴辉,刘爱国.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6(6):464-466.
[4] 林庚金,萧树东,张德中,等.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1): 22-24.
[5] 吴楠,王寿九,王盛根,等. 2种短程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 21(11):655-657
【关键词】雷贝拉唑;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34—0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5%~10%,幽门螺杆菌已被认为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1]。质子泵抑制药(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已被公认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雷贝拉唑是新一代的质子泵抑制剂,其抑酸效果比奥美拉唑更强。联合应用抗生素可以更有效地杀灭幽门螺杆菌,提高疗效。
1.1一般资料
2011年11月到2012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50例。入选条件为:(1)确诊为胃溃疡或是十二指肠溃疡;(2)检验确诊含有幽门螺杆菌;(3)未使用过任何抗菌药物;(4)没有进行过胃肠道手术;(5)无药物过敏。利用随机数字法将15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51例,女24例,年龄20~44岁(31.7±13.6 岁),胃溃疡39例,十二指肠溃疡36例。对照组男 47例,女28例,年龄23~45岁(30.1±12.9 岁),其中胃溃疡43 例,十二指肠溃疡3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种经统计学分析 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天给予雷贝拉唑口服每次 10mg,每日2次,连续1周。对照组给以奥美拉唑每次 20mg,口服,每日2次,连服7天。7天后各组分别给予雷贝拉唑 10mg,奥美拉唑 20mg,每天1次,连续21天。其余常规治疗方法2 组相同。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临床表现变化。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胀和泛酸等症状变化,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肝肾等功能检查[2]。治疗前后,进行内镜检查,内镜下溃疡消失或瘢痕形成均為溃疡愈合,溃疡未缩小则以未愈合计。按畸田隆夫分期法,对内镜下溃疡愈合程度进行评分。5分:A1期,即溃疡底部有厚白苔,也可有凝血块,周围粘膜肿胀但无粘膜皱襞集中,无新生上皮,合并出血。4分:A2 期,即溃疡底部白苔已经平坦清洁,周边反应性炎症性水肿减轻,周围粘膜皱襞开始集中,开始出现红色点状新生上皮。3分:H1期,即溃疡底部白苔变薄,面积明显缩小,并有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四周有上皮再生形成的红晕。2分:H2期,即溃疡底部仅少量白苔,周边粘膜皱襞集中像明显,再生上皮进一步加宽。1分:S1期,即溃疡白苔基本消失,缺损粘膜已完全被再生上皮覆盖,再生上皮色红,呈星栅放射样排列,中心可见白色纤维素生成的瘢痕。0分:S2期,即粘膜基本修复愈合平坦,或虽有粘膜皱襞集中,但已不充血,可见线状或星状白色纤维素生成的瘢痕。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 SPSS16.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溃疡畸田隆夫分期法积分见表1,0-1分为愈合,0-1分和2-3分合计为总有效患者数,总有效患者除以总例数为总有效率。治疗组75例病例有46例愈合,愈合率为61.33%,而对照组的75例中37例愈合,愈合率为49.33%。2组比较,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高及粘膜保护减弱等[3]。临床以潘托拉唑[4]、奥美拉唑[5]治疗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
质子泵抑制剂(PPI)可降低 Hp 的感染率,雷贝拉唑为第三代 PPI,与第一、二代 PPI 相比,其优势十分显著,不同的 PPI 其结合部位的选择性不同 :奥美拉唑主要涉及2 个半胱氢酸残基,分别为第4 ~ 6跨膜区的 Cys 813(或822)和第7~8跨膜区的 Cys 892;而雷贝拉唑则涉及更多半胱氨酸残基。因雷贝拉唑可结合靶点多,起效快而疗效持久。使用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能够迅速的收到明显疗效。雷贝拉唑还能够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降低胃内的酸性环境,其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与剂量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可迅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面愈合,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主要是克拉霉素,使用雷贝拉唑治疗,克拉霉素的降解速度明显减慢,这延长了克拉霉素抑菌时间,从而提高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疗效。
参考文献:
[1] 谢建法,孙旭华.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工企医刊 .2007,20(6):15-16.
[2] 李岩.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展 [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27( 1) 24-25.
[3] 王兴民,王兴辉,刘爱国.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6(6):464-466.
[4] 林庚金,萧树东,张德中,等.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1): 22-24.
[5] 吴楠,王寿九,王盛根,等. 2种短程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2, 21(11):6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