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城市叫圣彼得堡(上)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piao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座座城市叫圣彼得堡,我生活了四年的地方。我想,这个世界上找不出其他地方像它一样,让我深深地厌着,又深深地爱着。
  ——写在答辩结束当夜
  喜欢。讨厌。两种矛盾却又共存的情绪,充斥着四年我在圣彼得堡生活的日子。
  我喜欢你,彼得堡最惬意的夏天。永远不吝惜阳光的夏天。永远天空湛蓝的夏天。永远青草芬芳的夏天。永远鲜花盛开的夏天。最惬意不过的是在简陋的宿舍阳台上,放置两张休闲椅。仲夏,近子夜,两杯咖啡,两三言语,看着那感觉比其他地方要大的月亮,尽情吮吸城市从疲惫中解脱出来的清新空气。
  可是,我讨厌你,彼得堡漫长的冬季,漫长的冬夜。九月一过,就可以嗅到冬的气息。原本郁郁葱葱、阳光灿烂的城市,从十月开始,所有美好的气氛被冬所吞噬,只剩下萧瑟和寒冷。而未来至少长达半年的时间,要与羽绒服和雪靴并肩作战。
  我喜欢你,彼得堡彬彬有礼的人。走路颤巍巍的老太太,已经发福的中年妇女,打扮时髦的摩登女郎,西装笔挺的绅士,嘻哈街头的少年……在这个城市,无论哪种人,在公共场合,都有让人惊讶的礼貌举止。银行里总可以听到询问谁是最后一位的声音,地铁的电梯上总是行人站在右列,公共场合开门时,总会有走在前面的人为后面的人轻微地扶一下门。
  可是,我讨厌你,彼得堡冰冷的人。在这座城市里,冰冷的不只是气候,还有这里的居民。想要在路上享受源自本地人友好的微笑和问候的概率微乎其微。严寒冻住的不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还有人们脸上的微笑。尽管绝大多数人是善意的。
  我喜欢你,涅瓦河畔的建筑。我不懂得“哥特式”或“巴洛克式”风格的精要所在,可是这些房子给我的感受却是分明的:舒服、惬意。一如这里夏季的阳光。涅瓦河只是陪伴了这座城市三百多年的小河,既不历史沧桑,也不大气磅礴,却有十足的风情万种。河岸的房子,将这条河的风情点缀得恰到好处。到底该说是房子成全了小河的柔情,还是小河映衬了房子的优雅?
  可是,我讨厌你,彼得堡又老又矮的联排建筑。我想,涅瓦河畔市中心的房子是用来观赏的吧!城市终归是用来生活的:脱离了市中心的美好,这个城市的建筑变得毫无吸引力。它既不像瑞典斯德哥尔摩那样的花园屋院,也不像美国芝加哥那样的高楼林立。这实在是一个连谈论都让人厌烦的话题。
  我喜欢你,彼得堡的老人。这的确是一座老龄化严重的城市,身边看到的、接触的一半以上都是老人。但这些老人以一种最顽强、最不服输的态度生活着,不只和年轻人抗争,更和自己抗争着。你也许无法想象,我所在专业的主任就是一位年逾七十,却仍然穿着套装和高跟鞋上课,满头银丝还搭配法式盘发的老教授!
  除了这个看起来生活得很光鲜的老教授,还有一位看似生活得比较困窘的老人让我印象深刻。满头白发,饱经风霜的脸,破旧却干净的衣服,一個小的随身手推车和一瓶水。老人就是这样出现在我的面前,确切地说,是出现在外国学生宿舍前。那段时间,他总是来和外国学生学外语。当学生课余时间聚集在宿舍前坪聊天的时候,他便和学生们攀谈;学生上课或呆在宿舍不出门时,他就独自坐在前坪的长凳上,拿出手推车里的面包和水当作午餐。他好像没有再来过,不知道现在的他还好吗?
  可是,我讨厌你,那些倚老卖老甚至蛮横无理的老人。被办公室里的老年行政人员不理睬甚至是凶过,被街上走在后面的老人无缘无故地撞过。在这个老年人在充斥社会各种工作岗位,仍然无法退休,安享晚年的地方,老人的生活无疑是辛苦的。我似乎可以理解他们的倚老卖老。无论如何,这只是少数。
  我喜欢你,我曾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眼镜公司老板和老板娘。即使我这个翻译不够称职,连每天在办公室呆满八个小时都做不到,俄语水平更是有待提高,但那毕竟是我目前唯一的一次打工经历,让我获益匪浅。
  可是,我讨厌你,小公司老板的刻薄和剥削。虽然我的工作头衔好像是翻译,但我感觉自己是全能工作人员。他们最希望的大概是员工把所有时间,包括周末都贡献给公司。
  我喜欢你,彼得堡宫殿般的地铁。虽然莫斯科的地铁有“地下宫殿”的美称,可我还是喜欢彼得堡的地铁。俄罗斯的地铁兼做防空洞的用途,所以在地下很深的位置。第一次乘坐地铁,那么深的自动扶梯实在让人大为惊叹。可无论地铁站多美,终究是要有故事才会有感情。对于地铁的感情,源自第一次游彼得堡。还不熟悉这座城市的我们第一次乘坐地铁,根本分不清俄语站名,只能靠计数来识别在哪个站下车。一群人出游,匆忙进入车厢,此时警报声响起,地铁门即将关上。朋友立刻将身后的我推入车厢,而他自己成了落单的那个,被关在列车门外,看着列车远去。两分钟后,他乘坐下一趟列车赶上了大家的步伐。
  可是,我讨厌你,地铁里浑浊的空气。在眼镜公司打工的那段日子,地铁是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七点多起床,迷糊中跟一群身穿职业装的上班族挤在空气浑浊的地铁车厢里,经过四十多分钟的煎熬,再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司。下午再拖着疲惫的身躯,以筋疲力尽的状态挤进车厢,然后回到宿舍。
  我喜欢你,我在这座城市里校园之外唯一称得上朋友的人。他是一个高大却看起来憨憨傻傻的画家。他从鼎鼎大名的列宾美院毕业,对中文非常热爱,对学习中文也很有热情。我曾经是他的中文家教。那段日子里,我听他用蹩脚的中文读课文,和他聊天,让我的俄语也有很大提高。
  可是,我讨厌你。我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位朋友学好中文,仿佛在彼得堡生活,我一直是一个很忙的人。平日里忙着学习英语,考试前忙着交报告和复习,假期里忙着旅游,就是没有什么时间留给这位朋友。
  (未完待续)
  (请作者与我刊及时联系)
其他文献
再暗的夜也会有光,那些光,将照亮你奔向理想世界的希望之门。  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乡下的夜是黑的,黑如墨,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吧;乡下的夜是静的,用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来形容吧;乡下的夜是辽阔的,用无边无际来形容吧;乡下的夜还是浓的,像城里的霾,怎么吹也吹不散。  曾经,我惧怕乡村的夜晚。当你一个人置身在茫茫夜色里,《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聊斋》里的狐仙、乡村故事里的邪魔外道似乎都到
期刊
惶惶求索,我遗失了一样东西。曾经,我是那么清晰地感觉到它。它来自湛蓝的天空,带着阳光的芬芳和树脂的香气。它有著沁人心脾的清凉,流泻为笔尖的感受。它是我忠实的伴侣,唯一的知己。它总是在缄默中体味我的思想,感知我的灵魂,安居在我心里,应和着心脏的跳动。而今,我张皇失措,再寻不见其踪迹,惶惶求索。  它离我很近。云在天上走着,它在我心头荡漾。  它随着边城姑娘,痴痴等候那不知归途的情郎;它随着那荷塘中袅
期刊
从出生、到童年、到少年,我的胃都是受折磨的。很多时候,它们备受饥饿,一度成为我生计的头等大事。  在我没有记忆之前,有无挨饿,我无法知晓,但是根据我的判断,我是挨过饿的。在我有了记忆之后,都还要挨饿,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是不断提升的,所以在我有记忆之前的日子,想必是更穷的,挨饿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南方的主食是大米,而在我的记忆中,主食却是红薯和土豆。我们村庄地处偏僻,人均水田仅为三分,一家四
期刊
珍贵的沉香在动摇之下烧成了木炭,回想过往有多少美好都在一念之间被轻率地丢下。  高尚之德如云山苍苍,圣洁之风似江水泱泱,坚贞之格同青山巍巍,淳朴之心如流水绵长,世事或许纷扰器喧,诱惑又总在路上,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轻易动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请带着心中“沉香”坚定向前。  他是污泥中的一株芙蓉,他深爱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辅佐君主夙兴夜昧,日夜操劳,向楚王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后
期刊
过去,就是那样了,再怎么寻找也寻找不到。这无疑是一种很消极的想法。  人类拥有回忆。  如果面前放有一串葡萄,有人会挑又大又甜的先吃,之后再吃那小的、酸的,即使后几个葡萄的滋味不那么可口,他也拥有了对开始时那些又大又甜葡萄的美好记忆。  有的人选择希望。同样一串瑕瑜混杂的葡萄,先挑小的、酸的吃,即使酸掉了牙,他也不会抱怨,因为他知道还有最后几个又大又甜的葡萄芳甜满口,之前葡萄的酸涩并不会影响他对希
期刊
春寒料峭,城里的花开始争先恐后地打苞。白玉兰、紫玉兰、梅花和海棠花一个个吐出了新颜色,连柳树也张开了眉眼。我打电话给老家的奶奶,请她到城里来看花。奶奶说:“乖孩子,我要种棉花呢,现在播下种子,秋天才能长出你喜欢的白云一样的棉花。”  我想象着奶奶在电话那头说话时微笑的模样,也能想象到她在棉花田里忙碌的样子。每年春天,荠菜花刚刚才开,马兰头从土里冒出新叶子的时候,奶奶就要去田里准备棉床了。她把筛细了
期刊
人生于世,俯仰之间,若碌碌终日,不懂思考,便是一具白白存世的躯壳,如行尸,若走肉,有身而无心。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思想、会思考。有时面对窗外喧嚣的世界,我们这样问自己:究竟我是为何存在?有时面对静谧夜空的繁星,我们也会问自己:我们存在为了什么?我的答案是,我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华丽的躯壳,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和锻炼,成为一个有思想、会思考、善总结、能做事的人,成为一个“行成于思”,对社会有
期刊
家乡的路是最熟悉的。闭上眼,田埂村庄,大路小路,每一个分叉口都清晰可见,我曾自信满满:在这里我不会迷路。  顺着这条走了四十多年的大路骑车由东向西行走,我心情舒畅,哼唱着喜欢的小曲儿,任凭风掠过耳旁。两旁又在修路,不知已经是多少次重修了。记得最先是土路,大多数人开“十一号”,鲜有骑自行车的。后来修成可以两车并行的柏油路,我和老师同学曾经踏着新修的路面,步行着去城里第一次看五光十色、美丽灿烂的烟火,
期刊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喀嚓、喀嚓”的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了。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在大厅停下来,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给我们听,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
期刊
2005年冬天,姥姥终于走完了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尘归尘,土归土。  我年少时在父母身边长大。那时候,人们大都囿于一方土地,在一天就能看完一辈子的生活里来回打转。时间的凝滞对成人来说,也许是乏味而痛苦的,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却因为可以整日与父母同享天伦而不必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冷漠与疏远。因此那时候的祖辈看顾孙辈,多是辅助帮忙之责,极少全面接手抚养第三代的义务。家中四位祖辈,奶奶1983年因食道癌撒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