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17万,这是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按照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的目标,中国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按期完成?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随后,“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关键词:整村推进,贴息贷款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私人定制”发展项目。未来五年,扶贫攻坚战将从“整县推进”转向“整村推进”和“整户推进”。随着“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资金、扶贫权责”权限“四到县”,项目发展更接“地气”——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资源、承受能力促进项目落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如推动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等,达到“一村一品”“一户一项”。
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2015年国家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20亿元。在今后五年,国家和各省区市都将大幅度提高扶贫专项资金比例。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人群,目前国家已经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发展通过论证的脱贫项目。此外,国家还将在贫困地区设立扶贫再贷款,其优惠幅度将超过支农再贷款,并将扶贫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到户,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发展项目提供源头活水。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关键词:6000亿元 ,1000万人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未来五年,中国将有1000多万人通过易地搬迁脱贫。根据自愿和因地制宜原则确定安置方式,在移民新村、小城镇、乡村旅游区等区域集中安置,或采取“插花”等方式分散安置,或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途径自行安置。由政府根据个人情况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并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迁人口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稳得住。
让搬迁人口能致富。国家将投入6000亿元资金安置易地搬迁人口,并将因人而异提高收入水平——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在养殖、林果、设施蔬菜等产业上加以扶持,提高经营性收入;对有条件的地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对外出务工的群众,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关键词:首次提出,重点机制
“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生态补偿是中央首次提出的扶贫新理念。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对此有这样的阐释:“这次是第一次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将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搬不走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护林员,领取工资。”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机制,除了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外,国家还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关键词:公平优质,职业教育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国家教育经费将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一方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强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另一方面,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落实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让贫困地区学校留得下、稳得住教师。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培养出一个孩子,就可能给全家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扶贫新路徑。此外,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还将与企业扶贫相结合,重点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开展订单式培养,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关键词:应保尽保 ,2000万人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保证一个不掉队。前几种方式能够解决目前7017万贫困人口中的5000万人脱贫,而剩余的2000余万人口多是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针对这些贫困人口,国家将以政策性兜底的方式助力,对于符合条件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家庭,做到应保尽保。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能够保证贫困群众一个不掉队。”
加强医疗保障力。在一些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超过40%。因此,让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就成为加强生活保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五个一批是一种列举和思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隐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分类施策思想,是对7000余万贫困人口的精准施策,也是扶贫开发的破题之道。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按期完成?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随后,“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关键词:整村推进,贴息贷款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私人定制”发展项目。未来五年,扶贫攻坚战将从“整县推进”转向“整村推进”和“整户推进”。随着“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资金、扶贫权责”权限“四到县”,项目发展更接“地气”——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资源、承受能力促进项目落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如推动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等,达到“一村一品”“一户一项”。
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2015年国家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20亿元。在今后五年,国家和各省区市都将大幅度提高扶贫专项资金比例。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人群,目前国家已经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发展通过论证的脱贫项目。此外,国家还将在贫困地区设立扶贫再贷款,其优惠幅度将超过支农再贷款,并将扶贫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到户,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发展项目提供源头活水。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关键词:6000亿元 ,1000万人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未来五年,中国将有1000多万人通过易地搬迁脱贫。根据自愿和因地制宜原则确定安置方式,在移民新村、小城镇、乡村旅游区等区域集中安置,或采取“插花”等方式分散安置,或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途径自行安置。由政府根据个人情况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并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迁人口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稳得住。
让搬迁人口能致富。国家将投入6000亿元资金安置易地搬迁人口,并将因人而异提高收入水平——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在养殖、林果、设施蔬菜等产业上加以扶持,提高经营性收入;对有条件的地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对外出务工的群众,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关键词:首次提出,重点机制
“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生态补偿是中央首次提出的扶贫新理念。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对此有这样的阐释:“这次是第一次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将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搬不走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护林员,领取工资。”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机制,除了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外,国家还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关键词:公平优质,职业教育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国家教育经费将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一方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强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另一方面,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落实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让贫困地区学校留得下、稳得住教师。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培养出一个孩子,就可能给全家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扶贫新路徑。此外,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还将与企业扶贫相结合,重点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开展订单式培养,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关键词:应保尽保 ,2000万人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保证一个不掉队。前几种方式能够解决目前7017万贫困人口中的5000万人脱贫,而剩余的2000余万人口多是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针对这些贫困人口,国家将以政策性兜底的方式助力,对于符合条件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家庭,做到应保尽保。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能够保证贫困群众一个不掉队。”
加强医疗保障力。在一些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超过40%。因此,让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就成为加强生活保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五个一批是一种列举和思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隐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分类施策思想,是对7000余万贫困人口的精准施策,也是扶贫开发的破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