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朗台为什么会称自己的妻子为“妈妈”?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1989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拿侬,你去请裴日冷先生。——得啦,太太,”他吻着妻子的手,“没有事啦,咱们讲和啦。——不是吗,小乖乖?不吃干面包了,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啊!她眼睛睁开了。——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我拥抱欧也妮了。她爱她的堂兄弟,她要嫁给他就嫁给他吧,让她把匣子藏起来吧。可是你得长命百岁地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哎哎,你身子动一下给我看哪!告诉你,圣体节你可以拿出最体面的祭桌,索漠从来没有过的祭桌。”……“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从引文最后一句“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中的“箍桶匠说”可以看出,上述话语是箍桶匠——葛朗台所说,但有读者质疑:为什么文中的葛朗台会称自己的妻子为“妈妈”呢?
  从小说叙述角度来看,葛朗台称自己的妻子为“妈妈”是从女儿欧也妮的角度所说。任何叙事都有叙述角度,不存在没有角度的叙事。问题在于视角作为叙述主体的位置,人们更多地只考虑到了“看”与“被看”者的关系,对“说”与“被说”者的关系却很少考虑。实际上,任何叙事作品在叙事时除了要选择一个“看者”并通过这个“看者”的眼光去摄取信息,还要通过语言的过滤、融合,应用一定的方式表述出来。换言之,叙述角度不仅要解决“谁看”,还要解决“谁说”的问题。事实上葛朗台的言语指向和眼光在上述文字中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下面针对教材中的文字作如下分析:
  “——拿侬,你去请裴日冷先生。”这是“葛朗台”对“拿侬”说的。
  “——得啦,太太,没有事啦,咱们讲和啦。”这是“葛朗台”对“太太”也就是自己的妻子说的。
  “——不是吗,小乖乖?不吃干面包了,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啊!她眼睛睁开了。”这是“葛朗台”对“小乖乖”也就是自己的女儿说的。
  “——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我拥抱欧也妮了。她爱她的堂兄弟,她要嫁给他就嫁给他吧,让她把匣子藏起来吧。可是你得长命百岁地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哎哎,你身子动一下给我看哪!告诉你,圣体节你可以拿出最体面的祭桌,索漠从来没有过的祭桌。”这是“葛朗台”借用“女儿”的口吻对“妈妈”也就是自己的妻子说的,因为此时的葛朗台拥抱着女儿欧也妮,从言语的信息源来说,葛朗台与女儿欧也妮已经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信息源。


  从特定的语境来看,日常的家庭生活情境中,“丈夫”用“妈妈”称呼“妻子”是特指称谓。笔者就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家三口,围着电视看节目。突然,女儿对我说:“爸爸,我要吃苹果。”我正被电视剧情所吸引,不想动身去拿苹果。于是,我就说:“妈妈,你去拿一下。”生活体验告诉我,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丈夫喊自己的妻子为“妈妈”,是从女儿的角度对“妻子”的特指称谓。有一次,我女儿还笑我说:“你怎么也叫她妈妈?”我說:“我是替你喊的。”因为,一声“妈妈”,拉近了妻子与女儿的感情,也让妻子感到做“妈妈”的责任。每当这时,我妻子总会笑着说:“妈妈拿,妈妈拿,妈妈就去拿。”
  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葛朗台借用女儿的口吻称自己的妻子为“妈妈”,其目的有二:一是制造家庭的虚假和谐,以缓解因“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所带来的家庭财产危机——太太一死,继承权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二是以表面的温柔来掩饰内心的贪欲,用“温情脉脉的面纱”来掩盖“赤裸裸的金钱掠夺”,从而达到剥夺妻子和女儿的继承权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不论你的生活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而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  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错误的人就是在天堂里也找得到错误。尽管贫穷,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候。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户上,像照在富户人家的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期刊
一  桂香抑郁地走在泥土路上。  秋风轻轻地吹,吹散了袅袅炊烟,吹散了桂花的冷香,也吹散了桂香小小的希望。  泪水一点一点溢满桂香的眼眶,在她棕黑的脸上留下弯弯的泪痕,滴落在她又脏又黑的布鞋上。  桂香难过极了,妈妈的声音依然在她耳边回响:  “嫩个女细伢子组犀利东西哦!读犀利书哦!”(南昌方言:“你这个女孩子干什么!读什么书啊!”)  “辣里有钱哦!供嫩读书,屋里个田休得到好多钱系啵?”(“哪里
期刊
不远处是山,山过了是山,过了山还是山。  那里是我父亲的家乡,村子稀稀落落撒在山峦之间,四处是高耸的青山。远望,几只勇敢的飞鸟鸣叫着,企图越过这百来丈高的峻岭。  村子没有通水通电,至今用的还是上世纪的煤油灯。通往外面的是一条陡峭的山路,無论是村民上下山还是孩子们上下学,都走得步步惊心。  无尽的青山编织成了一座走不出去的牢笼,困住了这里的一切生灵。  但,牢笼都有一把与其匹配的钥匙。  来自山外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党委扩大会一上来就卡了壳。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电机厂已经两年多没完成生产任务了。必须彻底解决,要派硬手去。派谁?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局长霍大道透彻人肺腑的目光,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有一张脸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
期刊
半夜时,猫突然惊醒,出了一身冷汗。  他刚刚做了一个噩梦,梦中他被巨兽赶出了苗寨,一大群不怀好意的人毁了深山老林,抓走了苗家的壮丁。  猫惊魂未定,咽了咽口水,发现自己还在苗寨,便又如释重负地倒向床,古老的木床板发出响亮的嘎嘎声,在这静谧的夜晚格外刺耳。  “怎么了,猫?”门外一道沙哑的声音响起。  “没啥,只是睡不着。”猫答道。  “阿婆在刺绣,陪阿婆吗?”  “这就来。”猫翻身下床,利索地穿起
期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  大山的孩子说:“想有光。”可是,没有光。  天刚微亮,山头泛着冷光,空气里全是露水的味道。小春背上背篓,朝着那条快被杂草爬满的路走去。大山很大,衬得她枯瘦的身影更加孤单。  山里的风很大,小春走得艰难。四周都是山,它们高高隆起,成了跨不过去的屏障。  小春望着净白如洗的天空发呆,这是她最爱干的事,因为天空是与外界相连的。她痴痴地望着,好像这样自己就可以融入
期刊
哀骀它来自于《庄子·德充符》,是庄子寓言中一个十分有趣和深刻的人物。他无口才、无地位、无钱财且奇丑无比,却能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无法离开:在庄子的故事里,女人宁做哀骀它的小妾也不愿嫁作他人妻,国君更是始而“传国”,卒以“授之国”,还唯恐他不答应。  哀骀它的魅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借孔子之口,庄子举了一个怪异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小猪吃刚刚死去的母猪的奶,不一会儿就受惊而跑。因为它们发现,虽然母亲
期刊
那是杏儿时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1998年家乡爆发特大洪水,那时他才6岁。  杏听着子弹般的雨点在房子上噼啪作响,大人们焦躁不安的脸像锅巴一样难看。突然,站在三楼凝视天际的父亲大叫他们上楼。母亲立马拉着杏往楼上跑,杏似乎明白了什么,他挣脱母亲的手,回头抱起自己的画册和画笔,然后猛地上了楼。  天边一条绵长的白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正在变粗,变大。那是洪水。长江倒灌,鄱阳湖暴涨的湖水冲破了村里的圩堤,吞
期刊
村口的老桑树上又挂满了果实,不少桑葚跌落在地,绽开一朵朵紫红的花,那是滴落的血泪在呼唤她回家……  村里的学校只有一栋灰瓦灰墙的老屋,饱受风雨侵蚀的它破败不堪。唯一的教室里,唯一的老师正给十几个学生上课。她出神地望着书上五颜六色的插图,憧憬着山外的世界。  几年后的一个清晨,她背着书包,去三十多里外的县城报考中学。追逐了十几里的白云飞鸟后,悲剧发生了——鞋底磨透了,脚后跟磨出了血。  刚在考场坐下
期刊
“青山绿水一幅画,白云生处有人家……”  今年暑假,我陪爷爷奶奶回老家探亲。车子刚进遂川县地界,高速路两边的茶山上就传来阵阵悠扬动听的歌声。  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群采茶女在工作,她们边采茶边唱出悦耳的歌。爷爷告诉我,采茶不只在春天,现在采的是“立秋茶”,茶味厚重绵长。  “你表婶也在茶场做事。”奶奶看着车外绵延的青山,微笑着说。  印象中,表婶家比较穷,有限的几次见面,她都是愁眉苦脸的。大爷爷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