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外显 与物为春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a05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哀骀它来自于《庄子·德充符》,是庄子寓言中一个十分有趣和深刻的人物。他无口才、无地位、无钱财且奇丑无比,却能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无法离开:在庄子的故事里,女人宁做哀骀它的小妾也不愿嫁作他人妻,国君更是始而“传国”,卒以“授之国”,还唯恐他不答应。
  哀骀它的魅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借孔子之口,庄子举了一个怪异的例子来解释这个问题:小猪吃刚刚死去的母猪的奶,不一会儿就受惊而跑。因为它们发现,虽然母亲的奶头还在,但她生前注视自己的目光已消逝不见——而正是这无形虚空的“眼神”,让它们能够确认母亲的存在。
  可见,与实体的、有形的“物”相比,那些抽象的、无形的精神性存在才更具本质性。
  哀骀它也如此:外貌、口才、地位、财富,都是人的外部特征,而对他人的“吸引力”无色无味无形,却是更为根本的力量——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道理也与这个相通吧。
  关于哀骀它的精神特质,庄子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整体来看,哀骀它属于“才全而德不形者”。
  首先,什么是“才全”?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这段话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才全”者能看清世界“变”的本质并顺应之。从“死生”“存亡”到“饥渴”“寒暑”,这些包含反义对举的词囊括了人世和自然的两极。从这一极到那一极,从矛盾的那一面到这一面,其主导性的力量是“变”,它意味着世间万物将始终处在此消彼长的变动(“事之变”)当中。
  面对这样一种存在的本质,哀骀它等的态度是“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其中“命”的意味大致有两种:一是必然性,即万物处在随时的变动当中,这一状况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不可抗拒和一定会发生的;二是這个字还暗含着某种“顺应”的姿态——既然“必然发生”,那就待它发生;既然“不可抗拒”,那就不抗拒。
  而“顺应”,无疑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词汇,它等于顺从和隐忍吗?其本质到底为何?让我们翻开《庖丁解牛》。
  庄子在这个寓言中同样呈现了一个“异人”,一个“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屠夫。他能做到这一点,首先也是因为“顺应”——“批大郤,导大窾”,“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顺”着牛的经络运刀,不硬碰那些最具韧性和强度的经脉大骨,“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并由此创造了职业生涯的奇迹。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顺应”的呢?“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通过对牛的生理构造的认知和了解。
  可见,在庄子的语境中,“顺应”是基于“了解”的“避实就虚”和“游刃有余”,而绝不是简单的忍耐和服从。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到哀骀它的“顺应”,就更能明白,所谓“事之变”“命之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并非被动无为地听天由命,而是真切地看到了存在的“变化”之本,并对此保持敬畏。
  第二,“才全”者在精神气质上呈现出“悦”的状态。庄子说“才全”之人总是内心平和、快乐通畅(“和豫”)。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一切外在的、世俗的因“变”而生的困窘皆不足以“滑和”(扰乱本性),甚至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不可入于灵府”)。他们知道外部世界的“变”是常态,他们完全能够理解那些不告而来的变故。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外世界是泾渭分明、互不相扰的。
  这不就是《逍遥游》中所谓的“定乎内外之分”吗?
  《逍遥游》中的宋荣子因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而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宋荣子建构起了一个内在完整的自我世界,同时建构起了自我认知的独立评价系统,他以此淡化由“他人评价”而来的影响和压力,成为一个相对逍遥和自由的生命。
  可见,将无法控制的外部世界与内在可控的自我世界进行区分,并依靠“内心”的感知来确认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是以不变应万变,是过滤外来的负面影响的强大屏障,也是让人保持平和与愉悦感的重要基础。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宋荣子才会对那些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犹然笑之”,而哀骀它则令人“接而生时于心”,让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如沐春风,“泠然善也”。
  第三,“才全”者对世界说“是”。“定乎内外之分”,建构起强大的内心世界并不等同于自我封闭,它真正的基石是对世界的态度。“才全”者的态度是对世界说“是”,庄子对此表述为“与物为春”。平和地等待、顺应并理解人世间种种不期而至的变动,不哭泣、不逃避、不畏惧,而总是理性地迎接和处置。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看到其存在和运行的规律,他才可能消解掉人对世界的隔阂与愤怒,同时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对人以及人群的善意。这就是“与物为春”,是人对自我有限性的克服,是一种富有格局、智慧和建设性的人生态度。
  它让我想起了尼采对歌德的赞颂:
  “他执着人生,入世甚深;他什么也不放弃,尽可能地容纳、吸收、占有。他要的是整体;他反对理性、感性、情感、意志的互相隔绝;他训练自己完整地发展,他自我创造……(歌德)这种人敢于把大自然的全部领域和财富施予自己,他强健得足以承受这样的自由;一种不是出于软弱、却是出于坚强而忍受的人……这样一个解放了的带着快乐和信赖的宿命论置身于万物之中,置身于一种信仰……——他不再否定。”
  理解、接受、不惧“变化”,因为拥有一个强大的、自足的、完整的心灵世界而悦纳所有,在人群中总能散发温润明亮之光。他们观察着、思考着、肯定着也温暖着世界和人,这样的人,庄子称之为“才全”之人。
  除了“才全”,哀骀它还“德不形”。   庄子将“德不形”表述为:
  “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这段文字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德不形”的核心状态是一种极致的平衡(“水停之盛”),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孔子的中庸之德,何况这篇寓言本来就托孔子之口。具体到中庸的概念,孔子说,“过犹不及”。可见,“中庸”并不简单指“折中”或平均主义,而是“不极端”,是一种全面理性的思维方式。在孔子的视域里,它甚至是极高明的德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此种平衡达成的双方分别是内与外,即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且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只有“内保之”,才能“外不荡”(不被外在事物摇荡)。这似乎是“定乎内外之分”的进一步深化:不但要清晰地界定和区分内外之别,而且内心世界的状态对于人的存在更是根本性和決定性的因素。
  第三,此“内德”的获得之道是“成和之修”。即通过不断涵养纯粹、平和的意识来确保心灵世界的充盈饱满,并以此对抗一切外来的压力与伤害。
  综上可知,“德不形”不仅是一种伦理的姿态,其实也是维持内与外两个世界平衡的需要。
  “德不外显”,一方面让我们想起了老子遥远的教诲:“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段文字中的企者、跨者、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和自矜者,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外部世界的肯定性评价;而外在的那个世界,其实是最不可控的,一旦受其牵制,人就难免变得被动、有限、卑微甚至卑劣起来。也许正是有见于此,老子才说那是“余食赘形”吧。
  “德不外显”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是维持内、外两个世界,尤其是保持“内德”充盈的必要手段。所谓“外显”,换一个词就是“外泄”,它也就意味着“内德”的消耗与损失,并可能因之导致内心防线的失守与内外世界平衡的被破坏。
  让我们再度回到哀骀它,这是一个不具备所有世俗的正面价值评判标准,却有着难以抗拒的人格魅力的人,他通过什么使得“物”不能“离”呢?显而易见是一个饱满健康的心灵世界,一种对外在世界的包容、理解以及高蹈的姿态,以及随时散发着温润和温暖的灵魂的春意。
  人只能通过建造自我的小世界来面对甚至对抗强大的、未知的、无常的外部世界,这其中既有微渺,也有高贵。或者,它同时亦照射出西哲的这句闪亮的名言:
  “真正影响我们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理解方式。”
其他文献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
期刊
作为《三体Ⅲ》的主角,程心非常不受读者待见。人们说她是“圣母”,是懦弱的假慈悲,是置全人类性命于不顾只为安自己良心的假圣人。一句话,对于程心的评价,向来都是以负面为主。然而,程心真的如此不堪吗?  回到《三体》原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刘慈欣对于程心并没有什么主观性的负面描写,反而多次借云天明、关一帆等人之口表现了程心单纯、善良的特点。尤其是在与维德对峙时,维德告诫程心“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
期刊
近日,上海一家公司响应国家节约粮食的号召,规定“员工如因非变质等原因随意倒掉公司提供的免费午餐,将予以一次警告、三次辞退的处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惩罚措施过于严苛,它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从法理上讲,这个措施于法无据。该企业一员工说,自己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没有这样的条款。法律专业人士认为,这条规定缺乏制度和法律上的依据,存在违法的嫌疑。如今,我们大力建设法制社会,企
期刊
近年来,“光盘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得到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支持。然而,前不久上海一家公司出台的旨在减少食物浪费的举措却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据媒体报道,该公司素来有在每个工作日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的福利,但公司发现,许多员工留下大量的剩菜剩饭,有的员工甚至一口都不吃,于是公司规定“员工如因非变质等原因随意倒掉公司提供的免费午餐,将予以一次警告、三次辞退的处分”。对此规定,支持者有之,反对批评者亦不少。 
期刊
不论你的生活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而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  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错误的人就是在天堂里也找得到错误。尽管贫穷,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还有愉快、高兴、光荣的时候。夕阳反射在济贫院的窗户上,像照在富户人家的窗上一样光亮;在那门前,积雪同样在早春融化。我只看到,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期刊
一  桂香抑郁地走在泥土路上。  秋风轻轻地吹,吹散了袅袅炊烟,吹散了桂花的冷香,也吹散了桂香小小的希望。  泪水一点一点溢满桂香的眼眶,在她棕黑的脸上留下弯弯的泪痕,滴落在她又脏又黑的布鞋上。  桂香难过极了,妈妈的声音依然在她耳边回响:  “嫩个女细伢子组犀利东西哦!读犀利书哦!”(南昌方言:“你这个女孩子干什么!读什么书啊!”)  “辣里有钱哦!供嫩读书,屋里个田休得到好多钱系啵?”(“哪里
期刊
不远处是山,山过了是山,过了山还是山。  那里是我父亲的家乡,村子稀稀落落撒在山峦之间,四处是高耸的青山。远望,几只勇敢的飞鸟鸣叫着,企图越过这百来丈高的峻岭。  村子没有通水通电,至今用的还是上世纪的煤油灯。通往外面的是一条陡峭的山路,無论是村民上下山还是孩子们上下学,都走得步步惊心。  无尽的青山编织成了一座走不出去的牢笼,困住了这里的一切生灵。  但,牢笼都有一把与其匹配的钥匙。  来自山外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乔厂长上任记(节选)  蒋子龙  党委扩大会一上来就卡了壳。但今天的沉闷似乎不是那种干燥的、令人沮丧的寂静,而是大雨前的闷热、雷电前的沉寂。电机厂已经两年多没完成生产任务了。必须彻底解决,要派硬手去。派谁?愿意上来的人不少,愿意下去,特别是愿意到大难杂乱的大户头厂去的人不多。  局长霍大道透彻人肺腑的目光,轻轻扫过每一个人的脸。有一张脸吸引住霍大道的目光
期刊
半夜时,猫突然惊醒,出了一身冷汗。  他刚刚做了一个噩梦,梦中他被巨兽赶出了苗寨,一大群不怀好意的人毁了深山老林,抓走了苗家的壮丁。  猫惊魂未定,咽了咽口水,发现自己还在苗寨,便又如释重负地倒向床,古老的木床板发出响亮的嘎嘎声,在这静谧的夜晚格外刺耳。  “怎么了,猫?”门外一道沙哑的声音响起。  “没啥,只是睡不着。”猫答道。  “阿婆在刺绣,陪阿婆吗?”  “这就来。”猫翻身下床,利索地穿起
期刊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  大山的孩子说:“想有光。”可是,没有光。  天刚微亮,山头泛着冷光,空气里全是露水的味道。小春背上背篓,朝着那条快被杂草爬满的路走去。大山很大,衬得她枯瘦的身影更加孤单。  山里的风很大,小春走得艰难。四周都是山,它们高高隆起,成了跨不过去的屏障。  小春望着净白如洗的天空发呆,这是她最爱干的事,因为天空是与外界相连的。她痴痴地望着,好像这样自己就可以融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