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需要没事儿“串门儿”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ward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我专门从事学校“小学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我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身份,体验着诸多的学科教学,范围涉及到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甚至是我们学校汉语国际推广实验部特有的“世界”课程。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越是手忙脚乱,越是要找到规律化解难题。整整一学期的多学科代课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且都对语文的教和学有所启发,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 跨学科的“大语文之旅”
  
  1. 音乐课,我们来“唱诗”
  音乐是艺术的一个门类,通过旋律和节奏创造出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我不精通乐器,根本不指望带着学生又弹又唱,幸亏自己是学校文学社出了名的指导老师,学校大半学生知道我是教语文的,我自己挑头:“我教你们唱岳飞的《满江红》吧!”记不得具体根源了,我会唱两个版本的《满江红》,坐着的学生先是纳闷又安静地听,接着是惊喜又激动地鼓掌,调皮的男生还打趣:“老师,你可以去当‘超女’了。”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初中时,我最不爱背书,却因为会唱,至今只字不漏地背得出岳飞《满江红》的全文。2008年的10月,我被国家教育部派到马来西亚培训当地的华文教师时,现场也唱起这首词,竟和台下的近一百位华文教师和成了一条声。看来,国外的华人也是边唱边记忆着很多中国诗词的。
  “诗、词、歌、赋”一般泛指可以吟诵的文学样式,但却各具特点,这里就不再细究。我所指的“唱诗”,是在小学范围内,帮助学生用记歌词的方式,背诵古诗词。
  苏轼《水调歌头》的全文,如今重新谱曲,被邓丽君、王菲等歌手唱遍大江南北。这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但愿人长久》所描述的诗词内容,所不同的是,课文中仅仅出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部分。学生对流行事物的接受普遍较快,如果让他们专门用一本歌词本,来誊抄这类可以吟唱的古诗词,再让他们唱着唱着,唱成古诗流行,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亦乐乎吧!
  语文新课程的必读书中有一本叫《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很多学校安排学生分年段背诵,到了小学毕业时,要求70首古诗烂熟于胸。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是70首古诗融入一部分到音乐课的教材中,由专业音乐老师带着唱,岂不是助了大语文一臂之力?
  2. 美术课,我们要“阅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我不擅长美术中任何一类,却爱看美术类的书。我想,小学的美术也不是要学生有多大的作为,起点应该是懂得欣赏美。欣赏美,除了看直观的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还应该有的放矢地看相应的文字。比如,教师可以指着《米洛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断臂,阐述这是一种残缺的美,将抽象的文字与具象的雕塑融合起来,形神兼备。学生在图文并茂的状态下,轻松地做到“看得准”“读得透”,让文字与美术作品相得益彰,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跟着水涨船高。
  3. 世界课,我们“看电视”
  我认为小学的世界课,更倾向于带着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走南闯北,了解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我喜欢旅游,有很多国内外旅游的见闻,还有更多旅游时预习和复习的“做功课”的经验。
  学生不一定非要“足必出户”。教师可以先进行有计划的思考,收集整理网上各种视频资料,为我所用,利用课上时间,系列呈现给学生看。我们学校每一个教室都有电脑和大背投设备,即使不具备教室观看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为学生罗列出一份节目表,让学生定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节目,增长见识。
  2009年的6月13日,是中国的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我就利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制作的“考古中国”系列节目,有选择地给学生看,并做适当地旁白解说,点拨观看中的难点,效果很好。
  4. 品社课,我们该“读报”
  《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地理、历史、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与公民素质养成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我们学校的品社课一直有安排学生轮流演讲的传统,只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会背稿子,而大段排比等修饰的句子绕得学生思路不清,结结巴巴。于是我干脆建议学生读报,“今天我读报”可以任由他们捕捉一条适合理解的新闻,做逐层的评说,这也非常符合“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的品社学科目标。
  以下是学生尝试过的读报演讲话题举例——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地举办,国务院日前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2009年2月5日,央视一套播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仪式,颁奖仪式打破常规,将年度特别奖授予了全体中国人。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中国和世界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学生变换了演讲的角度后,发挥的空间变大了,有话可说,课堂演讲生机勃勃。
  
  二、 多学科的“七巧板模式”
  
  1. 大语文的真实定义
  河北省邢台八中语文教师张孝纯所创立的“大语文教育”思想最根本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大语文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
  2. 大语文的基本教学变化
  (1) 多学科教师,同年级备课
  每次语文教研,“向40分钟要质量”是发言率最高的一句话。没错,一个学生面对诸多学科,教师想教的内容多,学生倒显得没有时间和空间学。这是一种新生的矛盾。
  学习是浩瀚无边的,分析小学生的适龄学习内容后,要组织同年级与语文相关的不同学科老师,进行教前研讨。
  七巧板是一种智力游戏,用七块板可拼成1600种以上的图形,其原理便是古算术中的“出入相补原理”。各学科的配合,很像搭七巧板,不同学科关节处的巧妙连接,可以产生最佳学科的教学效益。如此一来,曾经独立作战的学科,可以有计划地整合,在单位时间内知识容量变大。
  (2) 多学科教学,重听说读写
  这一学期游走各学科教学的经历,让我或多或少地有机会尝试自己的想法。不可否认,各学科间是不可以完全避免矛盾的,但是兼容性更强。不论是在音乐课上“唱诗”,美术课上“阅读”,世界课上“看电视”,还是品社课上“读报”,都没有丢弃大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训练,且都在围绕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锻炼学生大语文能力的同时,积累综合知识。
  (3) 多学科检测,看大综合水平
  我们学校每一年的毕业班,都会接受区里统一的大综合检测,就是把语文、数学、英语、社会等各学科的内容,集合在一张试卷中,用80分钟时间完成。这样的形式坚持了很多年,效果很好。学生学习,不是生搬硬套一本书,而是活学活用一套本领,其中不乏需要举一反三或触类旁通的节骨眼儿。多学科交织的一张试卷,就好比一桌花样新鲜的菜肴,茄子去皮或不去皮烹饪,其原料根本还是茄子。
  3. 大语文“串门儿”,互相探究
  小学各学科是分科不分家,更没有主学科和副学科之说,就好比一只手的五根手指,或是一张脸上的五官,缺谁都不自在。
  各学科虽然各自有相对独立的作用,但是闭关自守决不是发展的硬道理。就这么大的一个小学校,教师间是同事,学科间是邻居。“串门儿”,不是聊家长里短,而是学科间互相了解,最终让掌握知识的学生知己知彼,学习起来更轻松。
  音乐课上“唱诗”,美术课上“阅读”,世界课上“看电视”,品社课上“读报”,这是我作为语文教师,一路“串门儿”的尝试,换了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许又有更新鲜高效的做法。学生要养成的,无非是一系列学习的好习惯,如果不懂得自学,就会成为可悲的算盘珠子,只能拨哪儿算哪儿。
  各学科间关联紧密些的教师,不妨每学期互换一课的教材。学科教师一旦打破固有教材对应关系,即:以各教师专业身份,选择其他非自己专业教材中的一课,按照自己专业教学的方法,完成“串门儿”教学。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大增;教师更新内容,跃跃欲试。
  学科间的“串门儿”,并不是削弱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也不是削弱其他学科的特点。每学期仅一课的学科间“串门儿”,正是让学科间的关系更融洽,让学生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尽可能避免因学生个体兴趣而导致的偏科现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也好,学生也罢,只要能从这仅有的学科“串门儿”中,或多或少地获得教与学的灵感,增加刨根问底的热情,衍生出学以致用的窍门,这时间就花得值。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  2. (动画课件)小刚和小秋是一对好朋友,这天,他俩正在公园里玩,忽然拼音王国的国王把小秋抓走了。小刚可着急啦,你们想帮他吗?  3. 豆豆龙说,要闯拼音王国可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你们敢吗?  4. 豆豆龙还告诉大家,凭大家现在的力量还救不了小秋,必须带上法宝闯过三关才行呢!想要法宝吗?  [评析:此环节创设了学
期刊
十月,金秋。今年的十月更加与众不同。因为,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人民共和国走过了六十年的光荣历程。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年,旧貌换新颜。而今,我们的“母亲”——祖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立地顶天!我们用六十年走过了别人用百多年走完的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更是快马加鞭。成绩,属于伟大的党,亲爱的祖国,智慧的人民。其中,也融入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贡献。没有教育的大发展,没有合格的母语
期刊
这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语文课。这节课的内容是复习声母g k h以及它们与介母、韵母拼读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复习g k h的读音和在四线格中的写法,全班40个学生,39个学生热情高涨,可有一个坐在第一组倒数第二张桌子的一个小女孩,不管同学们读音如何响亮,挥手说出声母在四线格中写法的动作如何整齐,可她就是不动嘴、不动手。当老师复习到音节“ɡ—u—ā—ɡuā ɡ—u—ō—ɡuō h—u—ā —huā
期刊
一、 谁知道哪块云彩会落雨    前不久,我听一位老师教《在仙台》。在课堂上她布置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课文里的一段话,写一写看到老师批改过的作业有何感受。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我打开作文本,不禁吃了一惊。原来这篇作文从头到尾都细细地改过。所有不通的地方都改顺了,连用错的标点也都一一改正。当看到有些语句的下面加上了一串红圈圈时,我仿佛看到了老师鼓励与赞许的目光。唉,“步”字怎么又多加了
期刊
语文教学的效率为什么总是不高呢?十几年来,不少人对此作了考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看法,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套路、实验的方案,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诚然,经过大家的努力,语文教学是前进了,然而毋庸讳言,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是什么道理呢?我想,这大概就是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最近阅读书籍报刊,偶见有述及语文学习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课内阅读的点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就是在课外阅读活动中逐步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内在动机,让孩子渴望阅读,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自觉阅读。笔者针对本班53名孩子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形成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练习设计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思想理念,有三大特点:    一、 练习设计的综合性    练习设计的综合性指的是字词句篇的综合,听说读写的综合,三个维度的综合,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三上《练习3》的“处处留心”有一篇关于“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的短文,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还有说写练习:(1) 你知道下面几种植物是靠什么来传播种子的吗?想一想,再连线。(2) 请选择上
期刊
一、 找词连句说内容    1.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老师这里有4个词语来考考大家。出示:拜师学艺 没有动摇 勤学苦练 世界闻名  2. 这4个词语分别藏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呢?请小朋友打开课本,赶快用眼睛去找,用笔勾画出来。  指名学生读。  3. 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句子。那么,你们能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变成一段完整的话吗?  4. 刚才我们把梅兰芳学
期刊
一、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我们进行“精彩识字3分钟”。同学们课余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这些汉字的?  生:猜谜语。  生:讲故事。  生:编顺口溜。  生:熟字加偏旁,还有和爸爸妈妈共同做识字卡片。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三组汉字,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好吗?仔细观察这三组汉字,它们有什么不同?  (大屏幕显示)千 干;日 曰;开 并  师:这几个汉字还有个幽默小故事呢,
期刊
光阴荏苒,转瞬已过五十个春秋,岁逾古稀的我,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取出这帧珍藏半个世纪的照片,思绪又回到那难忘的时刻。  1959年,我在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担任少先队大队总辅导员。这所美丽的校园,曾是南京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三所名小学之一,少先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荣膺过诸多荣誉,因此被省、市外办选为定点接待外宾学校。  9月初的一天,团市委学少部的同志来到一中心小学,找到校领导和我,交给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