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影响因素,为血源性职业接触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医务人员发生的35例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结果:35例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中,以护士发生比例最高,发生率为74.29%;最易发生的环节是在医疗废物处置的过程中,发生率为45.71%;最常见的暴露源为HBV,占40%。结论:护士是血源性职业接触发生的高危人群,对医务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执行各项规范化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接触的风险。
关键词: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接触 影响因素 防范
职业接触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1]。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2]。医务人员从事各项诊疗操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风险高,而一旦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身心均造成严重的损害。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发生的35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了解发生职业接触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保障职业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35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人,女22人,年龄20-49岁,平均(26.4±5.2)岁,工作年限3个月-20年,平均(5.7±3.1)年,其中护士26人,医生7人,检验人员2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信息、职业接触发生环节、部位与方式、接触病原体种类等资料,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人群分布 2012年2月—2014年8月医务人员职业接触35人,其中护士26人,医生7人,检验师2人;工作5年以上17人,1—5年的11人,不满1年的7人。见表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接触人群分布及构成比(%)
2.2 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环节 医务人员最易发生职业接触的环节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见表2。
表2 发生职业接触的环节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3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方式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接触最常见方式是针头所致的锐器伤。见表3。
表3 发生职业接触的方式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4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原因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最常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见表4。
表4 发生职业接触原因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5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中HBV占首位。见表5。
表6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种类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5。
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的医务人员经规范的处理和追踪,未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
3讨论
3.1 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高危人群[3]等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本次调查与其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机会多。工作5年以上的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比例最高,占48.57%。可能与该部分人群在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性上麻痹放松,有操作不规范现象。
3.2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主要环节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多数发生在拔针及拔针后的处置过程中,这与宋平[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护士在拔针、针具毁型过程中最易发生职业接触。
3.3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方式主要为针头所致的锐器伤。锐器是导致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高危因素,主要由于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大量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手术等锐器。
3.4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最常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本次调查发现,护士在输液后处置针头时,没有将胶布去除,导致胶布将针头粘在手上导致刺伤;拔针后将针头插入输液器的茂菲氏滴管或输液瓶内时不慎被针头刺伤;回套针头以及手术时传递器械没有使用中间区等不规范操作行为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3.5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 对医务人员危害大、通过血源性职业暴露传播最多的病原体包括:HIV、HBV、HCV。本次调查中,导致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病原体主要为HBV,占40%。据报道,0.004mL血液足以使医务人员感染HBV[5]。
3.6 防范
3.6.1重视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是减少职业接触的有效措施之一。Richard等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教育计划,锐器伤的发生率可由69.2%下降到38.5%[6]。
3.6.2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降低职业接触风险。Rabaudt等研究表明,发生职业接触时戴手套的医护人员比未戴手套的人员接触到的血量减少50%以上,故在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分泌物、体液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手套[7]。
3.6.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工作场所配置便利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等,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可能有液体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镜、面罩,必要时穿隔离衣。
3.6.4执行安全注射 注射时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留置针与输液器的连接采用无针接头;掰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包裹,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传递给他人;锐器盒装至3/4时应更换;禁止手持刀片、针头等锐器随意走动;手术中传递手术器械时使用转存盘。
3.6.5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安全处理,将损伤性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分开放置,避免误伤。
3.6.6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6.7 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丽嫦,吴云雁,宋茂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分析[J].2011,11(9):151-153.
[2] 夏福平,黄灵聪,陈虹冰.16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1):53-54.
[3]龚光明.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80-682。
[4]宋平,周建芹,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43-3444.
[5] 李梅生.医务人员锐器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8):967—968.
[6]杜美英.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08-1109.
[7] 石红.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1):458-459.
关键词: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接触 影响因素 防范
职业接触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1]。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2]。医务人员从事各项诊疗操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风险高,而一旦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身心均造成严重的损害。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发生的35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了解发生职业接触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保障职业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35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人,女22人,年龄20-49岁,平均(26.4±5.2)岁,工作年限3个月-20年,平均(5.7±3.1)年,其中护士26人,医生7人,检验人员2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信息、职业接触发生环节、部位与方式、接触病原体种类等资料,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人群分布 2012年2月—2014年8月医务人员职业接触35人,其中护士26人,医生7人,检验师2人;工作5年以上17人,1—5年的11人,不满1年的7人。见表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接触人群分布及构成比(%)
2.2 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环节 医务人员最易发生职业接触的环节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见表2。
表2 发生职业接触的环节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3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方式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接触最常见方式是针头所致的锐器伤。见表3。
表3 发生职业接触的方式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4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原因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最常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见表4。
表4 发生职业接触原因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5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中HBV占首位。见表5。
表6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种类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5。
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的医务人员经规范的处理和追踪,未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
3讨论
3.1 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高危人群[3]等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本次调查与其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机会多。工作5年以上的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比例最高,占48.57%。可能与该部分人群在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性上麻痹放松,有操作不规范现象。
3.2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主要环节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多数发生在拔针及拔针后的处置过程中,这与宋平[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护士在拔针、针具毁型过程中最易发生职业接触。
3.3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方式主要为针头所致的锐器伤。锐器是导致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高危因素,主要由于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大量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手术等锐器。
3.4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最常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本次调查发现,护士在输液后处置针头时,没有将胶布去除,导致胶布将针头粘在手上导致刺伤;拔针后将针头插入输液器的茂菲氏滴管或输液瓶内时不慎被针头刺伤;回套针头以及手术时传递器械没有使用中间区等不规范操作行为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3.5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 对医务人员危害大、通过血源性职业暴露传播最多的病原体包括:HIV、HBV、HCV。本次调查中,导致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病原体主要为HBV,占40%。据报道,0.004mL血液足以使医务人员感染HBV[5]。
3.6 防范
3.6.1重视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是减少职业接触的有效措施之一。Richard等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教育计划,锐器伤的发生率可由69.2%下降到38.5%[6]。
3.6.2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降低职业接触风险。Rabaudt等研究表明,发生职业接触时戴手套的医护人员比未戴手套的人员接触到的血量减少50%以上,故在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分泌物、体液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手套[7]。
3.6.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工作场所配置便利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等,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可能有液体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镜、面罩,必要时穿隔离衣。
3.6.4执行安全注射 注射时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留置针与输液器的连接采用无针接头;掰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包裹,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传递给他人;锐器盒装至3/4时应更换;禁止手持刀片、针头等锐器随意走动;手术中传递手术器械时使用转存盘。
3.6.5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安全处理,将损伤性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分开放置,避免误伤。
3.6.6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6.7 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丽嫦,吴云雁,宋茂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分析[J].2011,11(9):151-153.
[2] 夏福平,黄灵聪,陈虹冰.16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1):53-54.
[3]龚光明.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80-682。
[4]宋平,周建芹,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43-3444.
[5] 李梅生.医务人员锐器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8):967—968.
[6]杜美英.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08-1109.
[7] 石红.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1):45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