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接触影响因素分析与防范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geqing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影响因素,为血源性职业接触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医务人员发生的35例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结果:35例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中,以护士发生比例最高,发生率为74.29%;最易发生的环节是在医疗废物处置的过程中,发生率为45.71%;最常见的暴露源为HBV,占40%。结论:护士是血源性职业接触发生的高危人群,对医务人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执行各项规范化防护措施,降低职业接触的风险。
  关键词:医务人员  血源性职业接触  影响因素 防范
  职业接触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1]。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2]。医务人员从事各项诊疗操作,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风险高,而一旦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身心均造成严重的损害。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发生的35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接触事件,了解发生职业接触的原因,探讨防护措施,保障职业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35名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人,女22人,年龄20-49岁,平均(26.4±5.2)岁,工作年限3个月-20年,平均(5.7±3.1)年,其中护士26人,医生7人,检验人员2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医务人员的基本信息、职业接触发生环节、部位与方式、接触病原体种类等资料,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人群分布 2012年2月—2014年8月医务人员职业接触35人,其中护士26人,医生7人,检验师2人;工作5年以上17人,1—5年的11人,不满1年的7人。见表1。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接触人群分布及构成比(%)
  
  2.2  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环节  医务人员最易发生职业接触的环节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见表2。
  表2 发生职业接触的环节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3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方式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接触最常见方式是针头所致的锐器伤。见表3。
  表3  发生职业接触的方式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4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原因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最常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见表4。
   表4 发生职业接触原因构成比(%)
  注:*与其它组比较,P<0.01。
   2.5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中HBV占首位。见表5。
  表6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种类分布及构成比(%)
  注:与其他组比较,P<0.05。
   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的医务人员经规范的处理和追踪,未发生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
  3讨论
  3.1 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高危人群[3]等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本次调查与其研究结果一致,临床护士由于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医疗锐器,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机会多。工作5年以上的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比例最高,占48.57%。可能与该部分人群在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性上麻痹放松,有操作不规范现象。
   3.2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主要环节在处置医疗废物的过程中,多数发生在拔针及拔针后的处置过程中,这与宋平[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护士在拔针、针具毁型过程中最易发生职业接触。
   3.3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方式主要为针头所致的锐器伤。锐器是导致血源性职业接触的高危因素,主要由于医务人员每天接触大量被污染的注射器、输液器、手术等锐器。
   3.4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接触的最常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本次调查发现,护士在输液后处置针头时,没有将胶布去除,导致胶布将针头粘在手上导致刺伤;拔针后将针头插入输液器的茂菲氏滴管或输液瓶内时不慎被针头刺伤;回套针头以及手术时传递器械没有使用中间区等不规范操作行为导致了针刺伤的发生。
   3.5 血源性职业接触病原体分布 对医务人员危害大、通过血源性职业暴露传播最多的病原体包括:HIV、HBV、HCV。本次调查中,导致血源性职业接触的病原体主要为HBV,占40%。据报道,0.004mL血液足以使医务人员感染HBV[5]。
   3.6  防范
   3.6.1重视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教育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是减少职业接触的有效措施之一。Richard等研究表明,通过开展教育计划,锐器伤的发生率可由69.2%下降到38.5%[6]。
   3.6.2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降低职业接触风险。Rabaudt等研究表明,发生职业接触时戴手套的医护人员比未戴手套的人员接触到的血量减少50%以上,故在可能接触到患者血液、分泌物、体液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手套[7]。
   3.6.3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工作场所配置便利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等,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可能有液体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镜、面罩,必要时穿隔离衣。
   3.6.4执行安全注射 注射时启用针头自动回缩自毁式安全注射器;留置针与输液器的连接采用无针接头;掰安瓿时用棉球或纱布包裹,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禁止传递给他人;锐器盒装至3/4时应更换;禁止手持刀片、针头等锐器随意走动;手术中传递手术器械时使用转存盘。
   3.6.5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分类收集、存放、安全处理,将损伤性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分开放置,避免误伤。
   3.6.6规范诊疗操作行为,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3.6.7 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参考文献:
  [1] 谭丽嫦,吴云雁,宋茂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分析[J].2011,11(9):151-153.
  [2] 夏福平,黄灵聪,陈虹冰.163例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2,39(1):53-54.
  [3]龚光明.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680-682。
  [4]宋平,周建芹,王艳娜.临床护士针刺伤事件监测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43-3444.
  [5] 李梅生.医务人员锐器伤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8):967—968.
  [6]杜美英.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9):1108-1109.
  [7] 石红.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1):458-45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2月~2011年10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100例高位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切开挂线选择性缝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愈时间、术后肛门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时间、肛门功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社区行为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搜集2010年3月至2014年2月间在我院建档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9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每周例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每月一次随访记录两组患者依从性及疗效情况。结果:干预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血压控制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 查明一起地震灾区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病因。方法: 对患者、就餐者进行个案调查,对食品储藏、加工间进行现场查勘,采集残留食物和患者呕吐物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模拟试验验证可疑食品原料。结果: 18人共同就餐,13人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潜伏期中位数4 h(3.25 h-7.67 h),病程中位数为9.5 h(6 h-22 h),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阴性,模拟试验
期刊
摘要:目的: 寻找一种只需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两个泵即可测定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中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的流动相。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标准品-地塞米松磷酸钠,根据保留时间,峰形等,选择最佳流动相,并验证此方法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在0.2-4.0μg的可行性。结果: 流动相A:峰宽0.8413,保留时间40.84min;流动相B:峰宽0.2102,保留时间2.69min出现肩峰;流动相C:峰宽0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颈髓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康复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颈髓损伤并高位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为心理干预组患者采取心理干预,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心理干预组患者SAS评分(35.16±9.37)显著低于对照组(39.65±10.68),P<0.05,心理干预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期刊
关键词:PICC;肿瘤患者;优点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经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它主要用于为肿瘤化疗及需长期输液、输注高营养药物的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快捷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药及化疗药局部渗漏引起的严重后果,保证了患者的治疗,并且在危重患者
期刊
摘要: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视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其自身远程性、即时性和立体性的特点,使得院前急救的现场施救、理论教学、科普宣传和证据收集方面有着现实的广泛应用。展望未来,视频技术在院前急救的实践、技术和整合上也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视频技术、远程指导  1 序言   随着院前急救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现代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需求与日俱增,这就使得视频技术的应用和探索进一步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炎症细胞、细胞因子与其肺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200例,根据临床诊断及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分为轻度COPD组(70例)、中度COPD组(70例)及重度COPD组(60例),空腹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IL-1β、TNF-α、FKN、IL-6等指标及与肺功能的关系。结果:三组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标组间相比差异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影响与干预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份至2014年9月份来接受治疗的高龄老年的冠心病患者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并且对两组高龄老年的冠心病患者开始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对高龄老年患者进行常规的医治,实验组则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开始加强治疗,并且分析探讨很多潜在的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的元素以及干预现
期刊
摘要:目的 : 研究和探讨两种不同配伍局麻药对成人阑尾炎手术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行阑尾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0例,利多卡因麻醉),B组(40例,利多卡因联合丁卡因混合液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患者麻醉阻滞节段、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麻醉效果I级人数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