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遗产释放市场能量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heng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遗产被大量现代商品取代,是文化遗产当代生境中的一大危机,主动创新是其应对危机的必然出路。博物馆是一类最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相关创新实践有可能使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人建立活态联结,激活并释放其巨大的文化能量。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创新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42-2
  一、“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境
  所谓文化遗产其实自古就有。但在古代,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研究、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问题存在。这是因为,那时的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一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消亡了,一些新的文化创造诞生了,这是一种健康正常的新陈代谢。所以,古人甚至意识不到“文化遗产”的存在,更何况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
  然而工业革命以后,文化生态原有的平衡在全球范围内被渐渐打破。特别是城市化步伐地加快,导致大量文化遗产“非正常死亡”。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了“文化遗产”的存在,更意识到了它在当今社会所遭遇的重大危机。这个过程有点像《道德经》里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其实就意味着恶的存在了。
  在现代,市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消费。消费的内在要求则是以最快的速度,用最新的商品取代已有物品。于是新旧更替的速率突然间提高了无数倍。这个游戏规则在社会任何领域都发生作用,当然也包括文化领域。就这样,大量的现代商品———大到摩天大厦,小到一个普通日用品———取代了越来越多的古老遗产。
  二、特殊的文化遗产———博物馆
  在各类文化遗产中,博物馆是最为特殊的一个文化生命体。它拥有多个原本处于不同文化生态中的文物,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优质的小型文化生命体,这些小型文化生命体的随机性的聚合形成了博物馆,博物馆所收藏的大量文物凝固了历史和文化精神,它们通常都清晰记录了自己诞生年代里文化精英们的精神追求和艺术品位。可见其所包藏的文化信息是高度多元、复杂并且非常珍贵的。透过各种文物的物质表现,可以触摸到凝固其间的情感,以及流淌在造物痕迹上的历史和信息。经由对它们的深度寻索,人们会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乃至进入它们被创造出来时的情境。与这样的文化生命体进行深度互动,对于当代人群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滋养,同时也必将激发起更多的文化创新。
  但目前,大多数诸如文物、艺术品这样的文化生命体,其信息发布渠道通常都只有展示或者收藏这样两个,还有一部分,其储存的文化信息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释放和传播。但总的来说,当前的信息释放和传播程度,相对于这一类文化生命体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来说,是极不匹配的。通常,一个文化生命体的文化内涵越丰富,其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也就越大;而文化信息量越大,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载体或者说渠道也就越多元、越丰富。像博物馆这样的特殊文化遗产,一旦其文化生命被真正激活,那么它能够释放的能量将是无比巨大的。
  三、博物馆在“延伸”中生机盎然
  下面以台北故宫的多样化展示、西安博物院教育推广部的“乐知学堂”系列活动,以及南京博物院的“南博彩”创新设计为例,观察并分析博物馆除了传统的展示之外,还可以通过怎样的一些延伸手段,促进文物信息能量的释放。
  (一)走出去的台北故宫
  在信息释放传播的渠道建设方面,台北故宫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从上世纪末,面对台湾岛内犯罪率的攀升,监狱在押人员增多的状况,台北故宫发挥起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他们组织文物复制精品,主动到各大监狱巡展。让文物用自己的无言之美无声之善,去和每一位服刑人员交流,摒弃说教方式、采用高尚意境去感染对方内心,收到较好效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台北故宫在数位化建设进行了巨大投入,由宣传片《国宝总动员》拉开了打造虚拟文物明星的序幕,现在片中几位主角俨然成了台北故宫的明星代言人,最近又推出“国宝娃娃入宝山系列”,由宋代婴儿枕脱胎而来的国宝娃娃带领观众赏鉴名画,为书画类文物寻找到更新更亲切的信息发布渠道。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台北故宫还推出了“带着故宫走”主题的APP应用程序,可谓虚拟展厅从电脑来到手机,智能手机的互动优势,更增进了文物与人群之间作为文化生命体的相互融合与激发。
  (二)玩起来的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的教育推广部则依凭“乐知学堂”为载体,推出一系列互动体验性的社会活动。
  2012年七夕,乐知学堂举办了“西博巧手大赛”,作为赛前热身,开办刺绣班,以体验古时大家闺秀的女红生活为主题。借七夕时尚风潮传播农历七月初七作为女孩“乞巧节”的传统内涵。2012年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它们开展了针对小学生的古代服饰现场制作和展示,期间还制作了汉服娃娃模型,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而在“乐知学堂千年彩妆”活动中,则以中国古代女性妆容为母题,让学生们在初步了解古代女性妆容的特点后,自己动手绘制面具妆容。去年,乐知学堂又新开了画扇面的项目,他们在微博宣传中还展示了一些工作人员自己画的作品。
  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的一系列创新活动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场景互动式传播方法,这其中既有意会信息的传播也有言传信息的传播,分别对应人的亲证认知和符号认知二模式。从人群影响范围上看属于小众传播,但在影响力度上则由于引起了信息接受方的积极互动乃至创造,所以达到了较深的层面。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融合了时尚与传统,比如“七夕”主题活动的策划,既“赶了流行”,又秉承了传统;二是活动组织者也乐在其中,比如在微博中所展示的“好萌好美”的工作人员作品。这两项恰恰符合了与当代人建立活态联结,这一激活文化遗产的核心原则。
  (三)文物创新的尝试———从“南博彩”说起   “南博彩”是南京博物院文创部与杭州万事利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一种丝绸艺术品。南博彩的创作理念为:从南京博物院的精品文物上提炼元素,以一些精美的图案或纹饰为主,结合万事利公司的创意设计、印染技术等,将文物中的纹饰元素巧妙融入丝绸艺术品中。杭州万事利是一家创建于1975年的企业,其董事长沈爱琴作为丝绸世家沈家的第五代丝绸传人,在保留传统丝绸文化讲求华美之精神的基础上,解放思路,进行了多种创新。“南博彩”既是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创新,又是万事利公司的丝绸制品创新。
  这样的创新将文化生命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分解,并形成新的组合,信息的新载体也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属于最自由的一种创新。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欧阳宗俊先生把这种创新称为“提炼式创新”,意指“从古代漆器、瓷器、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中提炼元素,包括纹饰、文字、器型等,通过精心设计,结合新的材料、运用新的理念、技术,创作既有传统文化元素又面貌一新的作品。”[1]基本不改变文化生命体信息整体内容,而对信息载体进行创新的文物创新行为,则被欧阳宗俊先生称为“革新式创新”。
  此外,精品文物仿制也是文物创新中的一类,复制品不论器型还是纹饰等都以保持原样为目的。其实,文物仿制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文物整个创造/制造过程的重现,发掘它所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技术信息,更多地属于文化遗产信息释读的范畴。建立在研究基础上、不损伤文物母体的正规仿制行为,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另一方面它将为更丰富的创新提供重大信息支撑。目前各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很多精品文物都是它那一类器物发展高峰的创作成果,例如湖北省博物馆对馆藏青铜精品越王勾践剑的复制,原物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但至今其剑刃仍然吹发即断,这样的青铜制造技艺堪称奇迹。复制品只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形似,但与原物差距是非常大的。“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各类器物都有。每一个品类的器物,其发展高峰都是前人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研究积累的结果,高峰过后很多技法、诀窍、秘方就渐渐失传,”[1]所以今人即便科技如何发达,要精确再现一些特殊的历史技艺都是非常困难的。正是在这一点上,通过文物复制找回失落的技艺仍有巨大空间可以作为。
  四、结语
  市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要与“喜新厌旧”的市场步调协调,毫无疑问,必然要对文化遗产进行二次创造。这种创造也可以被理解为我们现在常挂在嘴边的“文化创新”,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这里的创新并非毫无理路可循,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是———让承载传统的文化遗产与当下的人群重新建立联结,并且,这种联结还得是活态的、可持续的。
  文化遗产联接着古代与现代,但本质上总是属于当下的人群。如果与当下的人群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联结,文化遗产就是“死”的,硬要留住“死”的东西,势必会非常地困难。所以,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我们当代人的财产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从世代间公平的角度看,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它曾经属于前人,还将属于后人。但只有当这些伟大的创造真正在我们手中活过来,它们的价值才会得到延续,也才可能传递给后人。
  参考文献:
  [1]根据对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欧阳宗俊先生的访谈整理,并感谢欧阳先生提供“南博彩”的事例.
  [2]李燕.让服务更贴近观众———西博观众调查报告分析[J].文博,2013,(02).
  [3]孟书远.论博物馆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13,(01).
  [4][日]日下公人著,范作申译.新文化产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7.
  [5][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汪劲,于方,王鑫海译.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
  作者简介:
  葛俐杉,南京大学历史系。
其他文献
摘要:浮世,源自佛教用语, 意指繁华放任、却又虚无短暂的尘世。因为这些版画的题材所表现的多是歌舞妓与茶社的生活场景, 处处流露出“人生苦短, 需及时行乐”的思想,故此被称为“浮世绘”。在当时的日本,独特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 而独特的审美趣味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美人画不仅仅是“春宫图”那么简单,其中包含着画师精湛的画技,以及对当时社会淋漓尽致的描述。  关键词:浮世绘;
期刊
摘要:当代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与拟态环境建构对电视节目的宣传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0月份开播的《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位居同时段播出节目收视率榜首,随之该节目的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巷,与之同系列的市场商品应运而生,以该节目为主体的“外延”效益不胜枚举,这样出奇的宣传效果为以后的电视节目运用议程设置做宣传提供了一个经典范本。因此,积极运用议程设置,构建良好的媒介传播环境,是电视栏目定位与发展的有效手
期刊
摘要:品牌设计是凝聚文化与美的浓缩品,透过良好的设计,人们可以传达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美学价值观,借以更好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本文致力于透过对品牌设计中从“有形的生产消费”到“无形的生活价值”之间的转变,借以表现生活元素对于优秀品牌设计的重要性,无形中可以拉近人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唤起人们对生活品味的重视,从而更好地懂生活、爱生活、爱设计。  关键词:品牌设计;有形;生产消费;无形;生活价值  中图
期刊
摘要:系统研究设计以外的一个艺术门类对设计语言的形成本身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舞蹈、音乐、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门类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设计中的视觉与空间形式进行转化,这种跨领域的学科交叉,使设计的研究更加具有实验性与前瞻性。此篇论文从舞蹈艺术出发,在设计基础研究中,探讨设计语言如何借鉴舞蹈艺术中的图谱、语汇、行为、造型、空间等理论与实践,从而形成新的研究方式与研究课题。  关键词:舞蹈;视觉语言;
期刊
摘要:染发是发型设计中极为重要,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纵观国际时尚趋势,渐进色和对比色在染发设计造型中都是时下的主流,将色环中排列在60度之内的色彩统称为渐进色,把成110度至180度的色彩统称为对比色。渐进色的搭配有一种柔和、秩序、和谐的感觉,对比色的色彩搭配形成视觉冲击力较强。无论渐进色或对比色,期间都离不开色彩的搭配,对比。在染发设计的实际运用中对比色相对来讲运用的范围较窄,但是极具创意性,受
期刊
摘要:《舒伯特与研究》①是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朱斌新出的一本理论著作,全书通过对两部作品详细研究,为当下研究舒伯特《即兴曲》与《音乐瞬间》这两种体裁提供参考;为研究舒伯特其他方面的音乐创作,提供可资可鉴的重要理论材料;为舒伯特《即兴曲》与《音乐瞬间》的教学带来诸多的益处。  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音乐瞬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165
期刊
相信听过《阿根廷舞曲》的人,都会被这套组曲所震撼:指尖在琴键的疯狂敲击,好似狂暴密集的雨点落入干涸已久的大地;不同调式构成极度不和谐的旋律,却适得其反地碰撞出美妙动听的生效;古典与现代在组曲中完美融合。《阿根廷舞曲》是阿根廷作曲家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于20世纪创作的一首极富南美民族色彩的钢琴组曲,由三首优美的阿根廷风格舞曲组成,分别是《老牧羊人之舞》《可爱的少女之舞》《热情的牧人舞》。要谈这首作品
期刊
摘要:通过阅读《人民音乐》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的关于声乐艺术的文献,我对这半个世纪的声乐艺术发展脉络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看到了当时先辈们对声乐教育的摸索与探究,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出的宝贵经验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即是对这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脉络作一个综述。  关键词:中国;声乐;发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
期刊
作为教师,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现代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新的和旧的教学设计以及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劣评价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头脑中颠来倒去,彼此间论“是”论“非”,较“长”比“短”。在“自我”与“超我”的交锋、碰撞中,一些新的体验和感悟在心中油然而生;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追问,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有悖于课堂教学常规的现象。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
期刊
摘要:随着山区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山区的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增加,而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基层组织。在山区群众文化工作中,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文化艺术培养,在少儿艺术培训中,让孩子们接触、感知和体会到事物的真善美;在老师的帮助启发下,让这群孤独无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