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ckil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夕阳咚的一声掉下西岗,满天就蒙上了灰幔。冬天的白天,太短了。
  阿义从地头捡起媳妇珍从城里带回来的旧棉衣,穿上,也不系扣,扛着头,提着锨,回家。推开家门,阿义清了清嗓子,喊:“妈,我回来了!”
  老太太耳背,坐在火盆前,问:“谁回来了?珍要回来了?哦,阿义,火还热着,快来烤烤,真冷的天。”
  阿义说:“不冷。”放下工具,洗手脸,擀甜面叶,炒倭瓜。老太太八十七了,牙不行,不吃挂面,甜面叶还得煮得烂熟。吃了饭,阿义把电热毯开开,打发老太太躺下,电话响了。是媳妇打来的。媳妇问:“吃饭了吗?妈睡了吗?你又去地里干活儿了?该歇了歇歇,照顾好咱妈就行了。”
  阿义好不容易逮个空隙,问:“你啥时回来?”
  媳妇在城里一家烧鸡店打工,一直不肯回来。媳妇说:“我回来,家里花钱怎么办?儿子女儿谁供着上学?你种地那仨核桃俩枣,能顾得住吗?再说老板刚给涨了工资,怎么好意思说回?”
  阿义不吭声了。媳妇也不容易,城里那地方,看着都客气,说话跟眼神都是冰冷的。他跟着建筑队在城里干过活儿,上公交,城里人看见他就往一边躲,好像他身上的土气能沾到他们身上似的。还是土里种庄稼好、坡地上种树好啊!庄稼的香、草的香、树的香,太阳一晒,从鼻子里钻到心里去,在他的身体里横冲直撞。那香气,像媳妇身上的香。鼻子痒,心里也痒,沉默的大地便发出一个渴望的声音,让他想狠狠地抱住什么,在向阳的干草坡上打滚儿。可是,媳妇不在身边,有两个月零三天没有回来了。阿义只好吐口唾沫,搓搓手,握住头,高高举起,狠狠地刨下去,掀起一大疙瘩土。出了汗,浑身都是松散的,阿义扔掉棉衣,仰头看看蓝天太阳,心也舒展起来。这么好的地,怎么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呢?都跑到城里去,城里有什么好的?
  放下电话,阿义开始收拾自己的床铺。床单、被罩,两个月没洗了,弥漫着媳妇的味道。味道在,好像她就在。昨天,鄰居老袁头儿在地头放羊,跟他闲聊说,上次在镇上,看见媳妇从一个男人的黑屎壳郎车上下来。阿义听到什么东西在心里扎了一下,很痛。阿义想起来,上次回来,媳妇的头发也染黄了,还说他不勤洗澡了,不刷牙了,嘴里有味。以前,媳妇没嫌过他呀!



  被子冷冰冰的。不知年龄大了还是怎么的,竟觉得被窝暖不热了。是不是也买个电热毯呢?电话又响了,媳妇的,嗓门儿很大,透着喜气:“你不是想让我回去吗?明天晚上我回家,老板准我歇两天!”
  阿义的心像抖空竹一样,嗖的一下升上了空中,又悠悠地沉下来。阿义终是忍不住,问:“咋回来?上次谁送的?”媳妇在电话那边笑起来,说:“滴滴打车呀,你是不是担心我跑了?我要是跑了,去哪儿找一个对我妈那么好的人?”
  阿义透出一口气,心里像温暖的小手抚了一下。这句话,是他听过的最甜的情话了,够他暖一辈子了。
  阿义把老太太的电热毯调到低挡,大声说:“妈,你闺女明天就回来看你了!”
  阿义想,明天不干活儿了,给妈洗个澡,把家里床单被罩都洗洗,也把自己里里外外弄干净,好好刷刷牙。
  月光照进来,床头传来老太太均匀的鼾声。阿义也在旁边的床上放心地睡着了,他梦见春天来了,他扛着锨和树苗走在前头,媳妇提着茶水跟在后头。媳妇还是黑黑的头发,穿着姑娘时的碎花袄,出汗了,袖头在额头上一擦,又随便地吐了一口口水。田里的麦苗和路边的花,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可耻的人,通常也并不怎么觉得自己的可耻。我时常会想起李校长,但不知道他是否还在监狱里服刑。我懒得打听,尽管可以从朋友处得到他的消息。人到中年的我,诸事缠身,对许多人事都不再像以前那样上心了。我还有些健忘,李校长的名字,我竟然也不太想得起来了。去查一下,自然能查得到,但也不是太有必要。李校长是位诗人,在网上也会找到他的一些诗作。  我曾认真阅读过只有一面之缘的李校长写的诗,为的是求他办事,把我刚毕业
期刊
入秋,金黄的稻穗在农人手中,被有节奏地捶打,饱满的谷粒欢腾着、跳跃着,一堆堆滚入谷仓。那是稻子从秧苗到谷粒,走完壮美的一生后最光荣的归宿。  剩下的稻秆,不舍得扔,信手抽出一把,轻轻一绕,扎成稻草人,立在田间,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收割后的田地,期待春播的再次来临。有耕牛的人家,还不能闲着,得趁天晴,寻一处离牛棚不远的空旷场地,挖一深洞,在地上戳一根十几米高的杉木条子,再以杉木条子为圆心,将晒
期刊
明儿慌里慌张推进院来一辆自行车,又慌忙把大门关上。  爷爷问:“哪来的车?”  “人家扔胡同口草丛里的。”  “推家来干啥?”  “我看隔壁家的同学推回家一辆,我也……”  爷爷一听,噌地站了起来,那速度,谁也想象不到是一位古稀之人。  他抓起大门后的一根白蜡杆子就要打。  儿子喜子一瘸一拐地跑来,拦住了老爷子。  老爷子吼道:“快推走,在哪儿弄的放哪儿去!”  平素,这老头儿视孙子如珍宝,不知咋
期刊
英莲与老蔫是娃娃亲,是两家老爷子酒后磕头成了拜把子哥们儿,才有的约定。  英莲莲步轻移走在小镇街头,五官俏皮撩人,一条马尾辫吊在脑后,一身合体衣裤勾勒出腰身,男人们看了直咽口水。这么水灵秀气的姑娘,咋就嫁给了老蔫?有人猜,英莲家住得偏远,一定是奔着老蔫家几间大瓦房去的。  老蔫听了,嘿嘿一笑,也不言语。  “老蔫”这名字跟老蔫忒相配,老蔫活了半辈子,从来没做过一件瓷实的事。  老蔫并不老,大名叫马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我不知道该说点儿什么。  从创作年数上说,我算得上是小小说界的一名老兵了,发了数百篇小小说,也出了几部小小说作品集。可我一直惧怕谈小小说,一是由于自己的性格,不善言谈;二是惭愧自己的作品太少,没有侃侃而谈的资本。但我终究是一个老兵了,结合自身读写小小说的经历,总是有一点儿自己的感受和心得的。  小小说走到今天,小小说作家创作出众多优秀的小小说佳作,已赢得读者的喜爱;小小说理论家呕心沥
期刊
研讨会上的自助餐,来用餐的人都面熟,目光对上了就微笑一下。  有一个人不光微笑,还迎上来寒暄。寒暄就寒暄,还点破苏璃的底牌:“我猜,你是电台的,是主持人。对吗?”  这是一张亲切的年轻的脸,教苏璃和他一搭腔感觉自己也亲切起来、年轻起来。  亲切,自己是亲切惯了的;年轻,却已经是昨日的胜景。苏璃今年36岁,已经有16年的光阴交给了电波。通过电波传递的美丽声音,使得这个城市里有好多人知道苏璃的名字,所
期刊
徐大娘的鸡丢了。一只十来斤的大红冠子叫鸡公。那是用来吃团年饭的。还有一个月就过年了。儿子儿媳孙儿从广东回来吃啥子啊!  徐大娘很着急,挨着问。  都说:“昨前天都看到的嘛!”  徐大娘说:“今天早上,我还喂它苞谷呢,吃了我半碗苞谷呢!”  都说:“就是,就是,怎会说不见就不见了呢?好大的一只叫鸡公啊!可惜了可惜了,得好好找找!”  都来帮徐大娘找叫鸡公。沙坝坪17户人家,在家的,就十来个守家门的老
期刊
街上的大人和孩子,熟悉的和陌生的都称他为“酒爷”。时间一长他的真实姓名都让人们忘记了。实际他是个剃头匠,真名叫王全,就住在我家西边一里多地的下坡村。  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头挑着铜脸盆和炭火,一头挑着板凳。街上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  摊子支起来,他不叫不喊,往板凳上一坐,掏出那个油腻的旱烟袋荷包,往那个铜烟袋锅里撮了一袋旱烟,按实,用火柴点着吸起来,等着第一个顾客来临。他立的规矩是,第一个来的不收费
期刊
乔乔在等爸爸回来,乔乔一整天都在等爸爸回来。  乔乔的爸爸是个修伞匠,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带着工具箱出门了。乔乔觉得爸爸这次出门跟以往不一样。以往妈妈还在,等待是妈妈的事情。现在妈妈不在了,等待就成了乔乔的事儿,一块石头从妈妈手中转移到他的胸口,乔乔觉得沉甸甸的。  吃过早饭,乔乔拿着弹弓走到院子里。从院墙向院子中央蔓延出一片野生鸢尾,之前乔乔只觉得这些蓝蝴蝶似的花好看,可此刻他忽然想起听谁说过鸢尾
期刊
麦忙不怕忙,就怕豆叶黄。  ——豫东民谚  豆叶黄了,秋意渐浓。  要不几天了,秋庄稼就要成熟了。豆子已经可以用火燎着吃了。大水正撅着屁股,在土沟里用铁锨挖坑。坑是圆的,像锅灶。后面留个小眼,是烟囱。  大水挖好了锅灶,去拾柴火。他在豆秧底下摸捞一把豆叶,又在树上找了几根枯树枝。看看四周,没一个人影,他猫着腰钻进五队豆地里,噌噌拽了一抱豆子,一溜烟儿钻进沟里。  藏好东西,他爬出沟,像将军一样巡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