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平凡园丁,育凌云佳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那护花园丁,是那摆渡船工。教师的事业就像树根的事业——默默无闻,收集养分传输给叶子、传输给花朵。教师是平凡的,他们是当今世界上最辛苦的一群人;教师又是伟大的,他们是当今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群人。
  一、愿育佳木凌云端
  教师的事业只是那“根的事业”。不为人知,默默追求。为了花的鲜艳,果的充实,叶的嫩绿,不管土地肥沃也好,贫瘠也罢,根总是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我愿像根一样奉献我的所有,像根一样埋头苦干,只为培育佳木凌云端。我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我第一天踏上三尺讲台,感触到那几十双纯真稚嫩而又充满渴求知识的目光开始,我便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为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追求,我努力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育方法。
  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的老师也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看似平常又蕴含丰富的话:“在还没登上讲台之前,请先学会爱。”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注重了解学生,掌握学生不同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每次主题班会的实效性,使每次活动都让学生得到一次思想和灵魂的洗礼,留下深刻印象并指导以后的言行,学生在班级中就会逐渐形成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强烈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利用放学后和饭后的休息时间与学生亲切交谈。特别是对那些失亲生,询问他们跟谁生活、生活得好不好,从多方面注意给予他们以温暖的关怀。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能建立深厚的感情。
  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我用爱心赢得学生的爱戴,并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彻底地激发出来,学生由衷地说,高三的经历将是自己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二、满腔热血催桃李
  “二十春秋辛与苦,甘为子牛细耕耘。”“有诲人不倦的老师,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在将近20年的教师生涯中,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我总是无怨无悔,并且努力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点燃学生。
  高考的压力和高三高强度的学习一度让班级气氛显得过于压抑,尤其是高考前一个多月,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强打精神,一下课就趴在桌子上,晚上却很难入睡。为了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我每天上午第二节下课就带学生下楼在校园里跑上两圈,一些长期缺乏锻炼的学生落在后面想打退堂鼓,我就会掉转头去陪同她们慢跑下来,坚持一周以后,再也没有想中途开溜的了,慢慢的,学生压力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心情开朗了,激情也被点燃了。
  我教育学生要学会坚强的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自己则更是身先士卒,躬亲垂范:高考前二十几天,一些学生在身体或心理上被压垮了,我也因病住院,在医院躺了三天的我强撑着来到教室,对学生说:“大家还记得海明威笔下的捕鱼老人的话吗?——没有人是生来就被打败的!是的,大家面对的是高考前最艰难的一段岁月,老师虽然生了点小病,但和大家的艰辛比起来,老师的这点病就不算什么了,老师愿意陪着大家共同战胜所有的困难!”同学们流着热泪鼓起了掌……
  身教胜于言传,教育学生不仅仅用语言,更重要的是用自身的行动感染每一位学生,挥洒满腔教育热情去点燃每一个学生。
  三、爱与责任铸师魂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处处都要为人师表,以育人为己任。
  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人格力量,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教师就是爱与责任感的化身,教育者只要心中有了爱和责任,就一定能找到与学生之间最好的契合点,从而最有效的感染和激励学生,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其他文献
语文研究性学习大致可分为专题性研究和非专题性研究,其中非专题性研究又可以分为文本问题性研究(课堂教学中疑难问题的深化和理解)和文本延伸性研究(课文内容派生问题的深化探究)。下面就如何加强高中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粗略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一、专题性研究  语文专题性研究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某一文化现象、社会现象、学术问题、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当然,这些
期刊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高中诗歌教学只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诗歌,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诗歌,面对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古典诗歌,老师指导不到位,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接受效果自然不理想。虽然我们通过资料书、网络可以快捷地找到关于某一首诗歌的背景、赏析过程,但学生学了后还难以把它变成自己的鉴赏能力,难以把这种能力迁移到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改变现存的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陈旧、课程内容“繁、偏、旧”的现象,改变落后于社会发展,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文教学,改变课程实施仍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状况。在这一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教师的积极配合,再新的教学理念,再新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都变成了“空中楼阁”。那么,面对新课标,教师应做怎样
期刊
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感到要做的事情太多。仔细一想,不如整理成文,让自己有所得,遂有下文。  一、查字典,读准学生的名字  拿到学生名单,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学生名字中有无生僻字。现在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直接体现在孩子的名字上,往往是生僻字多。我虽然是一个语文老师,但常常拿着学生名单张不开嘴,不认识。于是,查字典就成了我接收新班级要做的第一件事。念准每个学生的名字,事情虽小,但往往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低谷,必须首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的教学教法上多做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些粗浅体会,现提出供各位同仁指正。  一、注重积累为写作打好基础  在平时教学中通过剪报让学生学会收集素
期刊
议论文写作是“摆事实,讲道理”,叙例正是摆事实,虽不排除生动形象,但更要求简练概括。所以写作议论文时,应注意叙例之法。现在不少议论文存在“以叙代议”、“以议代叙”、叙例无侧重点等叙例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叙例训练,可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高中生议论文叙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叙例拖沓,以叙代议。  2.叙述过于笼统,要点交代不清,“贴标签”,以议代叙。  3.叙例的角度不够明确,
期刊
古人云:“言为心声”。一个人写文章无非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因此作文应该说真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作文才会有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作文才会打动人,才会得高分。  “真情实感”这个短语是由“真情”和“实感”两个名词构成,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谈本人的一点粗解。  所谓“真情”指的就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我的老师》中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
期刊
话题作文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展示生活体验,扩大其创新的空间。但是当话题层出不穷后,那些学生熟知的、浅易的话题日渐远去,迎来的是一批批新入伍的、陌生的、充满朝气的话题。这样总会给考生带来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构思创新”的难度。  那么,面对陌生的话题,我们应怎样入手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到“意在笔先”,即在下笔构思成文之前就要着眼于“意”。“意”的优劣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的美丑高下。“自在题
期刊
自古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谚语,其中实际的意义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期刊
湖南省2012年高考作文是以“手”为话题作文。兴起于上世纪末发展于本世纪初的话题作文,以及近年来的后材料作文和后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题目自拟”,缺标题扣2分。自拟题目是考查作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考查学生选择角度、确立中心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生概括、表达的能力。但许多同学不太重视命题,因此命题不准,不简练,更没有文采,这种随意性导致了文不对题,题不切话的现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
期刊